一种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05659阅读:7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属于雨水涵养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必须有淡水的供应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存,及满足其他人类活动的所需。地表上最大的淡水来源是来自降雨或降雪溶解后的雪水,经汇集成流而为河川,或隐入地下而成为地下水,最后蓄积而成为人类生活可利用的淡水。
[0003]随着人口密度的升高,地表的开发情况越趋严重。在人口居住密度较高的都市地区,因为居民活动的需要,必须使用大量的土地进行各种活动,例如商业、交通、社交、运动等,因此大量的土地都被铺上了人工敷面,例如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等,以提供人类活动所需。这些不透水或渗透度极低的人工敷面下方土壤大多使用夯实夯压施作,以便能承载更大的荷重量,或使土壤更加稳定,但同时也造成地表土壤透水性大幅降低的问题。因此,每当大雨来袭,水资源不但无法储存,还会产生洪灾或淹水,使生活环境的质量更加降低。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代社会大部分都于居住处铺设大量的排水系统,将降落于道路或土地上的降雨直接排入道路的侧沟、集中水沟,或于广大空地建造的排水沟包括明沟、暗渠或地下管道,之后再排入其它更下游的排水设施或排水干管或河川中。然而,采用上述方式,大部分的降雨不但无法渗进土壤中为土地所吸收利用并涵养地下水资源,反而直接排入人工或自然的排水沟渠中,造成珍贵水资源的浪费,这对水资源日渐缺乏的现代环境,实在是一大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杂质对渗透孔道形成堵塞的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种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包括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
[0008]所述集水单元分布于地面,所述集水单元包括外筒和和位于所述外筒内中部的内管,所述内管的高度小于所述外筒的高度,所述内管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外筒的内底部;
[0009]所述外筒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一通孔,在所述外筒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的侧壁分布若干第二通孔,所述集水管的顶端安装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上端面分布有若干第三通孔;
[0010]所述内管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五通孔,所述内管的顶端上方设置导流单元;所述内管中设置第一修复层,在所述内管和外筒之间设置第二修复层;
[0011]所述渗透单元设置若干渗透井,所述渗透井与所述外筒呈交错分布且所述渗透井与所述外筒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管连通,所述渗透井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四通孔,所述渗透井的顶部盖设有透水透气盖。
[0012]紧贴所述集水管的内侧壁设置滤网层。
[0013]所述滤网层包括一层或多层滤网,所述滤网的网孔孔径为l_5mm。
[0014]所述导流单元为圆锥形导流件,所述导流件的侧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
[0015]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依次设置收缩段、直管段和扩张段,所述收缩段的收缩比为1:2-1: 4,所述扩张段的扩张比为2:1-5:1。
[0016]所述外筒的底面上还分布有若干第六通孔。
[0017]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的孔径均为8-10mm,开孔率为 1.5-3%。
[0018]所述外筒、内管、渗透井的材质均为树脂混凝土。
[0019]在所述外筒外围敷设第一砾石层,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一砾石层之间铺设有透水土工布;
[0020]所述防护盖的外表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0021]在所述渗透井外围敷设第二砾石层,所述渗透井与所述第二砾石层之间铺设一层透水土工布。
[002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3](I)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通过设置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并设置所述集水单元包括外筒和位于所述外筒内中部的内管,所述内管中设置第一修复层,在所述内管和外筒之间设置第二修复层,在所述外筒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的顶端安装防护盖,所述渗透单元包括渗透井,从而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先排放至所述外筒上方并经过所述集水管的顶部和侧壁进入所述集水管内,利用所述集水管先收缩再扩张的特殊结构设计使得所述集水管内的雨水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先经收缩段蓄积能量再经扩张段释放能量,使得混入的固体杂质从雨水中分离出来并在所述导流单元的作用下进入所述外筒内进行蓄积,流入外筒的雨水则在第一修复层和第二修复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修复净化,蓄积到一定量后雨水通过横向连接管进入所述渗透井,进一步通过所述渗透井向周围土壤渗透,保持周围土壤的湿度;此外,待蓄积到外筒的杂质积累到一定量后,可将所述集水管拆卸并对杂质进行统一清理和处理,从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在对雨水进行涵养的同时还能实现对雨水进行修复,并且还将雨水中的固体杂质分离出来,避免雨水中杂质对渗透管道和渗透孔道形成堵塞,提高雨水的渗透率,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0024](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通过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依次设置收缩段、直管段和扩张段,并设置所述收缩段的收缩比为1:2-1: 4,所述扩张段的扩张比为2:1-5:1,从而有利于混入雨水中的固体杂质从雨水中得以有效分离,进一步保证了雨水的渗透效率。
【附图说明】
[00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6]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纵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的俯视图。
[0028]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_外筒,Ia-第一通孔,2-内管,2a_第五通孔,3_集水管,3a~第一■通孔,3b~导流单兀,4-第一■修复层,5-防护盖,5a-第二通孔,6-透水土工布,7-横向连接管,8-渗透井,8a-第四通孔,Sb-透水透气盖,9a-第一砾石层,9b_第二砾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实施例1
[003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其结构包括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
[0031]所述集水单元分布于地面,所述集水单元包括外筒I和和位于所述外筒I内中部的内管2,所述内管2的高度小于所述外筒I的高度,所述内管2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外筒I的内底部。
[0032]所述外筒I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一通孔la,在所述外筒I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集水管3,将所述集水管3设置为可灵活拆卸,一方面当土壤长期积水时,放入抽水管进行排水,另一方面可实现定期清理沉积到外筒底部的杂质,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0033]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3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3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二通孔3a,所述集水管3的顶端安装防护盖5,所述防护盖5的上端面分布有若干第三通孑L 5a ο
[0034]所述内管2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五通孔2a,所述内管2的顶端上方设置导流单元3b ;所述内管2中设置第一修复层,在所述内管2和外筒I之间设置第二修复层4。
[0035]所述渗透单元设置若干渗透井8,所述渗透井8与所述外筒I呈交错分布且所述渗透井8与所述外筒I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管7连通,所述渗透井8的侧壁分布有若干第四通孔8a,所述渗透井8的顶部盖设有透水透气盖8b。
[0036]所述第一通孔la、第二通孔3a、第三通孔5a、第四通孔8a的孔径均为9mm,开孔率为 1.
[0037]实施例2
[003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水与渗透一体化雨水净化装置,其结构包括集水单元和渗透单元。
[0039]所述集水单元分布于地面,所述集水单元包括外筒I和和位于所述外筒I内中部的内管2,所述内管2的高度小于所述外筒I的高度,所述内管2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外筒I的内底部。
[0040]在所述外筒I的顶端可拆卸的集水管3,从上至下所述集水管3的内径先减小后增大,所述集水管3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二通孔3a,所述集水管3的顶端安装防护盖5,所述防护盖5的上端面分布有若干第三通孔5a。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紧贴所述集水管3的内侧壁设置滤网层,所述滤网层包括一层或多层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