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构筑物、取水系统以及循环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36325阅读:880来源:国知局
取水构筑物、取水系统以及循环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水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水构筑物、取水系统以及循环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沿海或径流量较大的水系建设工程中,循环水系统可以采用直流供水系统,SP在水域取水、经过电厂冷热循环后,再排放回水域中。直流供水系统中,取水系统是各种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设计建造良好的取水系统能够在复杂的水环境中为资源利用工程提供安全、优质、充足、环保以及成本合理的水源。
[0003]取水构筑物用于取集原水,是取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滨海近岸取水和河口地区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型式主要有岸边式、海(河)床式两种。岸边式取水构筑物适用于岸边较陡、主流近岸、岸边有足够的水深、水质和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海(河)床式取水构筑物适用于海(河)床稳定、岸边较平坦、枯水期主流离岸较远、岸边水深不够或水质不好、海(河)中又有足够水深或较好水质的情况。
[0004]传统的,海(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有两种形式。如图1所示,一种是采用明渠引水方式,在水域中设置两个堤,两个堤之间形成引水明渠,这种方式占领的海域及陆域面积大,工程量较大且初期投资大;如图2所示,另一种是采用自流管(沟)引水方式,为控制入水口流速,取水管(沟)的取水头部尺寸较大,取水头部的预制及海上吊装施工难度大,运行及维护困难,初期投资较大。

【发明内容】

[0005]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水流损失小、海工工程量较少、初期投资较少的取水构筑物、取水系统以及循环水系统。
[0006]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取水构筑物,包括底流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流槽风浪较强一侧的阻沙隔热导流堤,所述底流槽为沿陆域堤岸处海床或河床向水域方向开挖形成,所述底流槽的底壁和侧壁设有护面块石,所述底流槽伸入水域的前端部为入水端,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的一端与陆域堤岸连接,另一端伸入水域中,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伸入水域的距离超过所述底流槽的入水端,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超过所述入水端的堤段向所述底流槽所在一侧弯曲或弯折。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水构筑物还包括设置在近岸处的挡沙堤,所述挡沙堤位于所述底流槽远离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的一侧,所述挡沙堤的一端与陆域堤岸连接,所述挡沙堤的另一端伸入水域中。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的堤心设有防渗连续墙。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的堤顶设有防浪墙,所述防浪墙与所述防渗连续墙连接。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的堤顶设有双向通行道路。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流槽远离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一侧的侧壁坡度大于
1:10ο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及挡沙堤的堤心堆填有开山石,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及挡沙堤的堤外侧设有护面块石或人工块体。
[0014]—种取水系统,包括进水箱涵、在陆域挖设的水渠以及上述所述的取水构筑物,所述水渠的一端与所述底流槽连通,所述水渠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箱涵连通,所述进水箱涵上设有进水闸门井。
[0015]—种循环水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取水系统、与所述取水系统连通的循环水栗系统、与所述循环水栗系统连通的凝汽系统、与所述凝汽系统连通的虹吸井,以及与所述虹吸井连通的排水系统,所述排水系统位于所述底流槽设有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的一侧。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沿陆域堤岸处海床或河床向水域方向开挖底流槽,底流槽的底壁和侧壁铺设护面块石,底流槽结构稳固。通过在底流槽风浪较强的一侧设置阻沙隔热导流堤,能够阻拦近岸泥沙,避免近岸泥沙进入底流槽中。并且,阻沙隔热导流堤超过所述入水端的堤段向所述底流槽所在一侧弯曲或弯折,一方面阻沙隔热导流堤超过入水端的堤段与底流槽的入水端共同形成入水口,入水口尺寸大,入水流速易于控制,水流损失较小;另一方面该超出堤段能够阻拦深水区在风浪、潮流等作用下的海底或河底掀沙,在阻沙的同时能够较大程度起到消浪作用,进而对入水口起到掩护作用,使入水口避开迎风浪面;此外,超出堤段还能够对位于阻沙隔热导流堤外侧的温排水起到导流作用,避免温排水进入取水构筑物中。所述取水构筑物通过沿海床或河床挖设底流槽,且仅采用一个阻沙隔热导流堤便能够形成较大的入水口,入水流速易于控制,水流损失小,前期建造时海工工程量较小、施工难度降低,初期投资费用减少。
[0018]所述取水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取水构筑物,具备所述取水构筑物的技术效果,取水系统水流损失小、前期建造时海工工程量较小、施工难度降低,初期投资费用及后期运行费用减少。
[0019]所述循环水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取水系统,具备所述取水系统的技术效果,循环水系统水流损失小、前期建造时海工工程量较小、施工难度降低,初期投资费用及后期运行费用减少。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现有技术的取水构筑物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1]图2为现有技术的取水构筑物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取水构筑物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循环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取水系统,100、取水构筑物,110、底流槽,112、入水端,114、底壁,116、侧壁,120、阻沙隔热导流堤,130、挡沙堤,140、入水口,200、进水箱涵,300、水渠,400、进水闸门井,20、循环水栗系统,30、凝汽系统,40、虹吸井,50、排水系统,60、陆域堤岸。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8]如图3、图4所示,一种取水构筑物100,包括底流槽110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流槽110风浪较强一侧的阻沙隔热导流堤120。结合潮流、泥沙、风浪等水文条件,阻沙隔热导流堤120设置在底流槽110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中风浪较强的一侧,进而能够阻挡风浪。实际布置时,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120优选布置在风浪较强且温排水扩散的一侧,进而还能够阻挡温排水,防止温排水进入底流槽110中。所述底流槽110为沿陆域堤岸60处海床或河床向水域方向开挖形成,所述底流槽110远离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120的侧壁116与海床或河床衔接,所述底流槽110靠近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120的侧壁116与阻沙隔热导流堤120的侧壁衔接,或者直接由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120的侧壁形成,所述底流槽110的底壁114和与海床(河床)衔接的侧壁116上均设有护面块石,底流槽110结构稳固。优选的,所述底流槽110远离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120—侧的侧壁坡度大于1:10,进而在保证底流槽110强度的同时使底流槽110具有较大的进水量,且防止海底或河底的泥沙进入底流槽110。
[0029]所述底流槽110伸入水域最远端的端部为前端部,设定该前端部为入水端112。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120的一端与陆域堤岸60连接,另一端伸入水域中,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120伸入水域的距离超过所述底流槽110的入水端112,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120超过所述入水端112的堤段向所述底流槽110所在一侧弯曲或弯折。具体的,阻沙隔热导流堤120超过所述入水端112的堤段可以是弧形堤段或直线堤段,该堤段向底流槽110所在一侧弯曲或弯折,从而对底流槽110的入水端112处起到掩护作用。优选的,阻沙隔热导流堤120超过入水端112的堤段为圆弧形堤段,该堤段的圆心角范围为45°-90°,施工建造方便并能够有效阻挡风浪、潮流。阻沙隔热导流堤120超过入水端112的堤段设置时,应设置在常见浪破碎带以夕卜,防止该堤段受风浪损坏,且该堤段也能对温排水进行更好的导流。
[0030]通过沿陆域堤岸60处海床或河床向水域方向开挖底流槽110,在底流槽110风浪较强的一侧设置阻沙隔热导流堤120,能够阻拦近岸泥沙。并且,阻沙隔热导流堤120超过所述入水端112的堤段向所述底流槽110所在一侧弯曲或弯折,一方面阻沙隔热导流堤120超过所述入水端112的堤段与底流槽110的入水端112共同形成入水口 140,形成的入水口 140尺寸大,入水流速易于控制,水流损失较小;另一方面该超出堤段能够阻拦深水区在风浪、潮流等作用下的海底或河底掀沙,在阻沙的同时能够较大程度起到消浪作用,进而对入水口140起到掩护作用,使入水口 140避开迎风浪面;此外,超出堤段还能够对位于阻沙隔热导流堤外侧的温排水起到导流作用,避免温排水进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