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柱组合型有孔管桩复合地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62338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锥-柱组合型有孔管桩复合地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锥-柱组合型有孔管桩复合地基,它由锥-柱组合型有孔管桩和地基土(软弱土层)组成,桩的顶部铺设砂石褥垫层。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锥-柱组合管桩下桩时,其面积置换率增大,地基的单位面积处理费用相应的减少,同时,在锥形桩壁周围即产生了一个非常紧密的土壤区域,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锥-柱组合型有孔管桩复合地基具有更高的单位承载力;不会因为锥度的存在导致桩长不足而影响对地基的处理深度,很好的解决了锥形管桩桩长不足的缺点;其次,其桩身开孔又有利于在沉桩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减小挤土效应,加快地基沉降固结,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专利说明】
锥-柱组合型有孔管巧复合地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设及一种管粧复合地基,尤其设及一种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复合地 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管粧复合地基大多为等截面粧,其粧长不受限制,能够对深厚软±地基进 行处理,但由于粧±刚度相差甚大,容易在粧顶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使管粧向上刺入稱垫层 发生破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粧体对软弱地基±置换率不足,导致粧身与粧周±荷载 分配不合理;粧身承载了大部分荷载,而粧间±甚少,因此一些工程为了解决运一问题而采 用锥形粧,由于锥形粧锥角的存在,其对地基±的置换能力强于等截面粧,同时管壁能够更 好的向粧周±传递荷载,已有的工程实例表明,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锥形粧复合地基其单 位承载力要比等截面粧的单位承载力高0..5~2.5.倍,因此单位面积处理费用也相应减少, 但同样由于锥度的原因,限制了锥形管粧的粧长,使其对地基处理的深度大多在10米W内, 无法对深厚软±地基进行处理。将锥-柱形组合管粧应用于地基处理工程中,主要目的是: 增大粧体对地基±的面积置换率,提高复合地基单位承载力,减小复合地基单位处理费用; 同时,又能够加深对地基的处理深度。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其锥形部分使粧体对地基±面 积置换率增大,单位承载力得W提高,而柱形部分又可加深对地基的处理深度,使其能够应 用于深厚软±地基。粧身开孔又可W加快施工时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减小挤±效应,加快 地基沉降,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复合地基,采用键击法 将锥-柱组合型管粧沉入深厚软±地基,同时在粧顶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石稱垫层,形成一种 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复合地基。
[0004] 本实用新型是运样来实现的,一种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复合地基,它包括砂石稱 垫层、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管壁、对穿孔;其特征在于: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上部为锥 形,下部为柱形,其粧顶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石稱垫层,锥-柱组合型管粧粧壁自上而下开有 若干个对穿孔。
[000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由于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的自身特点,锥形端在上, 柱形端在下,有利于发挥锥形粧段粧周±的侧阻力和承载力,提高面积置换率,进而提高 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复合地基的单位承载力,同时,柱形部分由于不存在锥角,其长度不 受限制,可对深厚软±地基进行处理,而粧身的开孔又可在沉粧过程中加快超孔隙水压力 的消散,减小挤上效应,加快地基沉降固结,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附图说明】
[000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7]图2为本实用新型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的切面图。
[000引图中,1、砂石稱垫层2、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3、管壁4、对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如图1所示,有对穿孔的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2,其粧顶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石稱垫 层1。锥-柱组合型管粧粧壁3自上而下开有若干个对穿孔4,孔的直径根据工程要求安排,并 采用键击法沉粧方式施工。为便于施工其锥形粧段长度不宜超过6m,柱形段长度可根据实 际设计要求而定。施工中,在锥形粧壁周围即产生了一个非常紧密的±壤区域,提高周粧± 抗剪强度;同时,±中自由水通过锥-柱组合型管粧粧壁上的若干个对穿孔流入锥-柱组合 型管粧的空腔内,然后通过累将空腔内的渺泥和水抽出,降低了锥-柱组合型管粧周围含水 量,增强地基承载力。
【主权项】
1. 一种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复合地基,它包括砂石褥垫层、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管 壁、对穿孔;其特征在于: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上部为锥形,下部为柱形,其粧顶铺设一定 厚度的砂石褥垫层,锥-柱组合型管粧粧壁自上而下开有若干个对穿孔。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柱组合型有孔管粧复合地基,其特征在于:锥-柱组合 型有孔管粧上的锥形粧段长度不宜超过6m。
【文档编号】E02D27/16GK205444223SQ201620157624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日
【发明人】杨康, 雷金波, 廖幼孙, 柳俊
【申请人】南昌航空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