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3230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存储和利用的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包括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主预制构件、端墙预制构件和侧墙预制构件;端墙预制构件和侧墙预制构件固定在滞留池的池底上端面形成滞留池的池壁;主预制构件包括顶板和浇筑在顶板下端面的不少于两条的支撑柱,多块顶板相互拼装连接通过支撑柱固定于池底上形成滞留池的池顶。本实用新型的滞留池通过各种模块化的预制构件拼装而成,解决了现有技术整体浇注施工量大,施工难度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滞留池安装方便、快捷,结构稳定,能够应用于各种环境和场合,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专利说明】
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存储和利用的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修筑于露天的雨水收集池、设置公路边的排水渠、设置与建筑的排水管对雨水进行收集排放。此种方式收集的雨水暴露于露天,不仅容易被蒸发、而且水质易受污染,不易过滤后对地下水源进行补充。同时,由于雨水暴露在外界,容易滋生病虫、细菌,对人畜造成健康危害。
[0003]露天滞留池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有一种深埋在地下的滞留池解决了露天滞留池存在的问题,地下滞留池集聚的雨水不会蒸发掉,能够有效的收集起来投入使用。但是地下滞留池工程量大,需要挖开地面进行混凝土浇灌,并对滞留池池内表面进行防水处
[0004]理,常规的地下滞留池的工程量太大,不容易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0005]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有人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的雨水滞留池,通过将多个安装板组装为镂空的箱体状,埋设于地底并用于形成用于收集容纳雨水的空间。但是此种雨水收集模块为多面封闭式模
[0006]块,抗压不均匀,安装完成后内部不可以清洗,长期使用产生的淤泥等无法清理,安装结构比较复杂,安装后不易拆卸,不便于施工。
[0007]另外专利号为“CN104131593A”的名为“雨水收集模块”的中国发明专利介绍了一种雨水收集装置,通过中空的模块本体相互拼接在一起形成雨水收集池,该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安装结构复杂,抗压力不均匀的问题。但是该专利介绍的模块本体结构较为复杂,加工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该模块本体拼装而成的滞留池并没有考虑到进水和出水的问题,雨水的后期利用并没有提及,不具有大范围推广的价值。
[0008]专利号为“CN204343377U”的名为“一种立柱与盖板的连接结构及雨水存储模块”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介绍了一种通过立柱与盖板结合的方式形成的雨水存储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工厂统一加工然后运送到安装地点,安装加工过程简单方便,但是该装置仅仅考虑了雨水存储装置的耐压问题,实际上雨水存储装置在加工过程中还需要对池底和池壁进行加工,需要防止雨水存储装置中的雨水渗透泄漏,通常还是需要浇注大量的混凝土形成池底和池壁。这样的结构导致的施工量太大,还是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
[00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滞留池池底上端面的主预制构件、端墙预制构件和侧墙预制构件;所述的主预制构件、端墙预制构件和侧墙预制构件为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不透水板状结构,主预制构件包括顶板和浇筑在顶板下端面的不少于两条的支撑柱,多块顶板相互拼装连接通过支撑柱固定于池底上形成滞留池的池顶,多块端墙预制构件和侧墙预制构件下端固定于滞留池池底的上端面且相互拼装连接形成滞留池的侧壁,端墙预制构件和侧墙预制构件的上端与处于滞留池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构件的顶板下端面固定连接形成适合各种地形的滞留池结构;所述的支撑柱下端固定在池底上,相邻支撑柱间隔排布,相邻支撑柱之间的间隙形成过水通道;位于流体流动方向上游处的端墙预制构件或侧墙预制构件的上端处设有进水管,位于流体流动方向下游处的端墙预制构件上设有出水管;所述的进水管的出水口高度大于出水管的进水口的高度。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滞留池池底为多块池底预制构件相互拼装连接形成的板状结构;所述的池底预制构件为通过支撑柱与主预制构件对称布置的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方形预制平板。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池底预制构件的上端浇筑有与支撑柱对应的固定柱,支撑柱的下端固定在固定柱的上端,顶板通过支撑柱和固定柱的支撑与池底预制构件上下对称布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柱的上端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凸筋,支撑柱的下端面设置有对应第一凸筋的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一凸筋卡合在第一凹槽内。
[0014]进一步的所述的侧墙预制构件包括浇筑在处于滞留池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构件的顶板下端面的上侧墙板.和浇筑在与该顶板对应的池底预制构件上端面的下侧墙板所述的上侧墙板.的下端固定在下侧墙板.的上端。
[0015]进一步的所述的下侧墙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凸筋.,上侧墙板.的下端面设置有对应第二凸筋.的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二凸筋.卡合在第二凹槽.内。
[0016]进一步的所述的滞留池池底为依托地形整体浇注而成的混凝土底板;所述的底板上端面开设有多条固定槽;所述的支撑柱、侧墙预制构件和端墙预制构件的下端卡合在固定槽内与底板固定连接。
[0017]进一步的靠近出水管一侧的滞留池池底上端面设置有溢流堰;所述的溢流堰的上端溢流高度小于进水管的出水高度大于出水管的进水高度,溢流堰的下端开设有贯通墙体的其孔径小于进水管和出水管管径的出水孔。
[0018]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水管位于端墙预制构件的下端位置,出水管的进水口高度小于或等于出水孔的出水口高度。
[0019]进一步的还包括检查井预制构件;所述的检查井预制构件为穿设于顶板上的混凝土筒形结构,检查井预制构件的下端穿过顶板,内部设置有延伸至滞留池池底的爬梯。
[002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有:1、本实用新型的滞留池通过使用预制板构件拼装而成,大大减少了滞留池修建的工作量,也降低了施工的难度,本实用新型的滞留池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地形,使用的滞留池拼装板件都是模块化的组件,容易生产,损坏了也方便更换,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滞留池的修建和维修成本,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002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固定柱的支撑模式能够稳定方便的支撑主预制构件,保证整个滞留池具有足够的强度,适应各种区域和地形,避免了滞留池上端覆压重物时垮塌的危险;
[0022]3、本实用新型的滞留池的上固定柱通过凹槽和凸筋的配合使用能够避免滞留池的上下部分受到横向的反向作用力时发生横移的现象,凹槽和凸筋的配合使主预制构件和池底预制构件的拼装更为方便,还能使两者的连接更为稳定;
[0023]4、本实用新型的滞留池通过在底板上设置固定槽能够稳定的将端墙预制构件、侧墙预制构件和固定柱固定在底板上,拼装连接过程简单高效,由提高了滞留池结构横向的抗滑移能力;
[0024]5、本实用新型在滞留池靠近出口位置设置有溢流堰,溢流堰能够减缓水流的流速起到很好的调蓄作用,使进水中的泥沙杂质沉降,以便于出口流出的水都是洁净的雨水,后期利用处理都极为方便;
[0025]6、本实用新型在主预制构件上设置检查井预制构件,检查井预制构件便于工作人员下到滞留池中检修滞留池,本实用新型的检查井预制构件也是统一浇注而成,安装方便;
[0026]7、本实用新型的滞留池通过各种模块化的预制构件拼装而成,解决了现有技术整体浇注施工量大,施工难度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滞留池安装方便、快捷,结构稳定,能够应用于各种环境和场合,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27]图1:实施例1的竖直剖切面示意图:
[0028]图2:图1的1-1剖面图;
[0029]图3:实施例1的爆炸示意图;
[0030]图4:实施例1带溢流堰的主预制构件和池底预制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实施例1池底预制构件与固定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2]图6:实施例1顶板与支撑柱以及上侧墙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3]图7:实施例1上侧墙板与下侧墙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4]图8:实施例1顶板与支撑柱连接结构主视图;
[0035]图9:实施例1池底预制构件与固定柱的连接结构主视图;
[0036]图10:实施例2的竖直剖切面示意图;
[0037]图11:图10的2-2剖面图;
[0038]图12:实施例2的爆炸示意图;
[0039]图13:实施例2的溢流堰布置结构示意图;
[0040]其中:I一主预制构件;2一端墙预制构件;3一侧墙预制构件;3.1一上侧墙板;
3.2—下侧墙板;3.3—第二凹槽;3.4—第二凸筋;4一进水管;5 —出水管;6—池底预制构件;7—支撑柱;8—固定柱;9一第一凹槽;10—第一凸筋;11一承台;12—过孔;13—顶板;14一溢流堰;15—出水孔;16—检查井预制构件;17—爬梯;18—底板;19一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42]实施例1: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非渗透滞留池位于地面以下,由多块预制构件拼装而成,包括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不透水的主预制构件1、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主预制构件1、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为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预制平板结构。
[0043]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固定在滞留池的池底上端面形成滞留池的池壁。主预制构件I包括水平横向布置的顶板13和浇注于顶板13下端面上的不少于两根的支撑柱7,本实施例的支撑柱7成对布置,相邻支撑柱7并列间隔排布与顶板13形成“兀”字形的支撑结构,相邻支撑柱9之间的间隙形成过水通道,过水通道为过水面积很大的通道,能够方便的将滞留池内的空间连通为整体,还便于维修人员下到滞留池内检查维修。多块主预制构件I的顶板13相互之间互相拼装连接固定在滞留池池底的上方形成滞留池的池顶,处于滞留池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板构件I的下端面与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的上端连接形成完整的滞留池结构。
[0044]本实施例的滞留池池底为多块池底预制构件6相互拼装连接而成的承载底座。池底预制构件6为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预制构件,与主预制构件1、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结构相似。
[0045]本实施例在池底预制构件6的上端面浇注有与支撑柱7对应的固定柱8,固定柱8与支撑柱7相互对应,相邻固定柱8与池底预制构件8形成倒“兀”字形支撑结构,相邻固定柱8之间的间隙形成过水通道。如图4?9所示,实际使用时可以使用模板在预制厂一起浇筑成型,主预制构件I和池底预制构件6使用一种模具生产,拼装时,正反放置即可完成拼装连接过程。支撑柱7的下端固定在固定柱8的上端,主预制构件I和池底预制构件6相互对称排列。为了增强整个滞留池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在固定柱8的上端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凸筋10,上支撑柱7的下端面设置有对应第一凸筋10的第一凹槽9,使用时直接将第一凸筋10卡合在第一凹槽9内,即可完成主预制构件I和池底预制构件6的固定连接。
[0046]第一凸筋10和第一凹槽9能够有效的增加滞留池的抗横向滑移的能力,保证了滞留池结构在横向上有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另外第一凸筋10和第一凹槽9的配合也使得整个滞留池的拼装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0047]支撑柱7和固定柱8为“兀”字形结构,能够方便水流在滞留池内流动,保持滞留池内各个区域内水流保持同样的水平高低,便于对雨水的蓄积减缓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压力。支撑柱7、固定柱8与预制构件连接的端部设置有横截面积大于支撑柱7横截面积的锥台型承台11,承台11结构能够增大支撑柱7、固定柱8与预制板接触面积,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了滞留池池顶覆压情况下垮塌。承台11与池底预制构件6连接位置开设有让泥沙通过的过孔12,这样的设置方便淤积在池底上的泥沙不至于受到承台11的拦截无法排出。
[0048]如图5?7所示,本实施例的侧墙预制构件3包括浇筑在处于滞留池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构件I下端面的上侧墙板3.1和浇筑在与该主预制构件I对应的池底预制构件6上端面的下侧墙板3.2。实际使用时,可以在预制厂预先通过模具浇筑而成,侧墙预制构件3分为两部分方便拼装连接。另外,本实施例在下侧墙板3.2的上端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凸筋3.4,上侧墙板3.1的下端面设置有对应第二凸筋3.4的第二凹槽3.3,第二凸筋3.4卡合在第二凹槽3.3内。这样的结构使侧墙预制构件3的拼装更为方便,增大了上下侧墙板之间的横向接触面积,使整个滞留池抗横向滑移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0049]端墙预制构件2的下端与池底预制构件6防水密封连接,上端与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构件I防水密封连接,侧部与侧墙预制构件3防水密封连接形成滞留池的池壁。其中,位于滞留池水流上游位置的端墙预制构件2或侧墙预制构件3(按照实际情况便利来安装设置)的上端位置设置有进水管4,位于流体流动方向下游处的端墙预制构件2上设有出水管5,本实施例的出水管5位于端墙预制构件2的下端位置,能够快速的将水排出,进水管4的出水口高度大于出水管5的进水口的高度。
[0050]为了降低滞留池中的水流速度,使流出的水洁净,本实施在滞留池内设置有溢流堰14,如图1?2所示,位于接近出水管5位置的池底预制构件6的上端设置有溢流堰14,溢流堰14的上端高于出水管5的进口且低于进水管4的出口,溢流堰14的下端墙体上开设有孔径小于进水管5和出水管5管径的出水孔15。溢流堰14能够阻挡水流流动,降低水流流速,便于水流蓄积、水中的杂质沉降,使流出的水洁净便于后期的利用和处理。出水孔15能够小流量的流出水流,在雨水流量较小的情况下满足出水管5的水流流出要求。
[0051]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的溢流堰14的下端固定在池底预制构件6的上端,溢流堰14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的两侧与相邻的两个上支撑柱7防水密封连接,下半部分的两侧与相邻的两个固定柱8防水密封连接。溢流堰14的上端与主预制构件I的下端面留有间隙。
[0052]出水管5的进水高度小于或等于出水孔15的出水高度,水流从出水孔15进入到出水管5不会在溢流堰14和端墙预制构件2之间形成淤积,泥沙也能快速通过不会沉积在滞留池内。
[0053]本实施例的溢流堰14的结构为U型结构,固定于池底预制构件6的上端面,开口一侧固定在出水管5进口端两侧的端墙预制构件2上。
[0054]实际运行时,靠近溢流堰14这一部分的池体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因此本实施例在这部分池体上设置有检查井预制构件16。如图1?2所示,溢流堰14与设置有出水管4的端墙预制构件2或侧墙预制构件3之间上方的主预制构件I上安装有检查井预制构件16,检查井预制构件16为固定在主预制构件I上端的混凝土筒形结构,检查井预制构件I的下端穿过主预制构件I,内部设置有延伸至滞留池池底的爬梯。实际上,滞留池的上端每个地方都可以设置检查井预制构件16。
[0055]本实施例的滞留池可以通过不同预制构件的拼装形成不同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地形地貌进行拼装组合,适合于各种地形狭窄不易施工的地带。
[0056]使用时,当水流流量很小时,水流从出水孔15直接流入到出水管5中排出。当水流流量很大时,雨水在滞留池内蓄积,一部分雨水通过出水孔15进入到出水管5中排出,另一部分慢慢蓄积在溢流堰14和池壁之间的区域内,当超过溢流堰14的溢流高度时,多余的雨水通过出水管5排出。
[0057]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主预制构件1、端墙预制构件2、溢流堰14、出水管5和进水管4等装置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对滞留池的池底和支撑结构做出了调整。
[0058]如图1O?13所示,本实施例的滞留池池底为依托地形整体浇注而成的混凝土底板18,底板18上端面开设有多条固定槽19,侧墙预制构件3和端墙预制构件2的下端卡合在固定槽19内与底板18固定连接,这样的拼装方式更为简单快捷,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缩短了整个滞留池的修建工期。本实施例的侧墙预制构件3为整块平板结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主预制构件I的顶板13和底板18上。
[0059]本实施例的支撑柱7下端卡合固定在固定槽19内,通过支撑柱7与固定槽19的配合增大了主预制构件I与底板18的横向支撑面积,从而提高了滞留池的抗横向滑移的能力。
[0060]如图12?13所示,本实施例的溢流堰14的下端固定在底板18的上端面,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根固定住13的侧壁防水密封连接,溢流堰14的上端与主预制构件I的下端面留有间隙。
[006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滞留池池底上端面的主预制构件(1)、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所述的主预制构件(1)、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为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不透水板状结构,主预制构件(I)包括顶板(13)和浇筑在顶板(13)下端面的不少于两条的支撑柱(7),多块顶板(13)相互拼装连接通过支撑柱(7)固定于池底上形成滞留池的池顶,多块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下端固定于滞留池池底的上端面且相互拼装连接形成滞留池的侧壁,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的上端与处于滞留池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构件(I)的顶板(13)下端面固定连接形成适合各种地形的滞留池结构;所述的支撑柱(7)下端固定在池底上,相邻支撑柱(7)间隔排布,相邻支撑柱(7)之间的间隙形成过水通道;位于流体流动方向上游处的端墙预制构件(2)或侧墙预制构件(3)的上端处设有进水管(4),位于流体流动方向下游处的端墙预制构件(2)上设有出水管(5);所述的进水管(4)的出水口高度大于出水管(5)的进水口的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滞留池池底为多块池底预制构件(6)相互拼装连接形成的板状结构;所述的池底预制构件(6)为通过支撑柱(7)与主预制构件(I)对称布置的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方形预制平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底预制构件(6)的上端浇筑有与支撑柱(7)对应的固定柱(8),支撑柱(7)的下端固定在固定柱(8)的上端,顶板(13)通过支撑柱(7)和固定柱(8)的支撑与池底预制构件(6)上下对称布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柱(8)的上端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凸筋(10),支撑柱(7)的下端面设置有对应第一凸筋(10)的第一凹槽(9);所述的第一凸筋(10)卡合在第一凹槽(9)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墙预制构件(3)包括浇筑在处于滞留池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构件(I)的顶板(13)下端面的上侧墙板(3.1)和浇筑在与该顶板(13)对应的池底预制构件(6)上端面的下侧墙板(3.2);所述的上侧墙板(3.1)的下端固定在下侧墙板(3.2)的上端。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侧墙板(3.2)的上端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凸筋(3.4),上侧墙板(3.1)的下端面设置有对应第二凸筋(3.4)的第二凹槽(3.3);所述的第二凸筋(3.4)卡合在第二凹槽(3.3)内。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滞留池池底为依托地形整体浇注而成的混凝土底板(18);所述的底板(18)上端面开设有多条固定槽(19);所述的支撑柱(7)、侧墙预制构件(3)和端墙预制构件(2)的下端卡合在固定槽(19)内与底板(18)固定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靠近出水管(5)—侧的滞留池池底上端面设置有溢流堰(14);所述的溢流堰(14)的上端溢流高度小于进水管(4)的出水高度大于出水管(5)的进水高度,溢流堰(14)的下端开设有贯通墙体的其孔径小于进水管(4)和出水管(5)管径的出水孔(15)。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管(5)位于端墙预制构件(2)的下端位置,出水管(5)的进水口高度小于或等于出水孔(15)的出水口高度。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查井预制构件(16);所述的检查井预制构件(16)为穿设于顶板(13)上的混凝土筒形结构,检查井预制构件(I)的下端穿过顶板(13),内部设置有延伸至滞留池池底的爬梯(17)。
【文档编号】E03F5/10GK205475651SQ201521139240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发明人】李习洪, 马佳, 姜景升, 刘肯林
【申请人】武汉美华禹水环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