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桩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5940阅读:625来源:国知局
倾斜桩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倾斜桩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属岩土工程技术领域,为解决斜桩模型浇筑过程中钢筋笼易接触模具内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难以保证的问题而设计。本实用新型由垫块和连接杆组成;所述的垫块由半圆形外缘、连接部分和弧形內缘组成,半圆形外缘直径与连接部分的宽度相等,半圆形外缘半径与连接部分的长度和等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所述的连接杆连接于垫块的一侧,可带动垫块沿斜桩模具内壁移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明确,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技术经济可行。
【专利说明】
倾斜桩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笼垫块,尤其涉及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
【背景技术】
[0002]粧基础是一种常用基础形式。随着粧的使用量扩大,粧基础的理论研究发展,斜粧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公路桥梁、港口码头、海上钻井平台超高层建筑、基坑支护、地基处理、大型输电线路杆塔以及机场、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屋盖结构公共建筑基础中。目前,大部分粧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斜粧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理,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1372288)的资助下,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
[0003]利用模型进行斜粧试验时,由于斜粧与地面成一定的倾角,在重力作用下放下的钢筋笼常会偏向一侧,甚至会接触斜粧模具的内壁,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难以达到要求,影响浇筑成型后的斜粧模型,从而影响试验结构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实用新型一种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该模型不但可以很好保证斜粧模型钢筋笼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避免钢筋笼接触斜粧模型模具内壁,不改变斜粧模型的配筋率,而且结构简单明确,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技术经济可行。
[0005]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它由垫块和连接杆组成;所述的垫块由半圆形外缘、连接部分和弧形内缘组成,半圆形外缘直径与连接部分的宽度相等,半圆形外缘半径与连接部分的长度和等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所述的连接杆连接于垫块的一侧,可带动垫块沿斜粧模具内壁移动。
[0006]本实用新型的施工使用方法是: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使用时首先将斜粧模钢筋笼垫块放入斜粧模型模具中,半圆形外缘紧贴模具内壁;接着下放钢筋笼,使钢筋笼贴在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的弧形内缘上;然后一边浇筑混凝土一边拉动连接杆移动垫块;最后混凝土浇筑完成,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亦从模型中取出。
[000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位于斜粧模型模具与钢筋笼之间,有效阻止钢筋笼接触斜粧模型模具;垫块的半圆形外缘与连接部分的长度和等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保证了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浇筑过程中通过拉动连接杆带出垫块,浇筑完成后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不会留在斜粧模型中,从而不会改变斜粧模型的配筋率。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结构简单明确,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技术经济可行,且可以很好保证斜粧模型钢筋笼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避免钢筋笼接触斜粧模型模具内壁,不改变斜粧模型的配筋率。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在斜粧模型中的位置图。
[0011 ]图例说明:1-垫块;2-连接杆;3-半圆形外缘;4-连接部分;5-弧形内缘;6-斜粧模具;7-钢筋笼。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它由垫块I和连接杆2组成;所述的垫块I由半圆形外缘3、连接部分4和弧形内缘5组成,半圆形外缘3直径与连接部分4的宽度相等,半圆形外缘3半径与连接部分4的长度和等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所述的连接杆2连接于垫块I的一侧,可带动垫块I沿斜粧模具6内壁移动。
[0014]使用时,首先将斜粧模钢筋笼垫块放入斜粧模具6中,半圆形外缘3紧贴斜粧模具6内壁;接着下放钢筋笼7,使钢筋笼7贴在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的弧形内缘5上;然后一边浇筑混凝土一边拉动连接杆2移动垫块I;最后混凝土浇筑完成,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亦从模型中取出。
【主权项】
1.倾斜粧试验模型钢筋笼垫块,其特征在于,它由垫块和连接杆组成;所述的垫块由半圆形外缘、连接部分和弧形内缘组成,半圆形外缘直径与连接部分的宽度相等,半圆形外缘半径与连接部分的长度和等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所述的连接杆连接于垫块的一侧,可带动垫块沿斜粧模具内壁移动。
【文档编号】E02D33/00GK205530400SQ201620231431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4日
【发明人】谭晓燕, 孔德森, 宋城, 邓美旭, 陈士魁
【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