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46125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它由沉淀吸附区,厌氧区,好氧区,蓄水区等部分组成,雨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装置呈“几”字形流经各区,在装置中进行物理沉降吸附及一系列生化反应后,重金属等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由取水口可取出净化后的雨水用于补充地下水、灌溉等。本实用新型体现创建海绵城市的理念,同时具有一定的景观功能。
【专利说明】
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国民生计的大问题。雨水作为一种大自然赋予的水资源,应当加以利用。如今各城市都已实施雨污分流政策,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地下雨水管网,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得以再次利用。
[0003]由降水引发的城市路面径流含有相当数量的颗粒悬浮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是雨水水体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具有污染持久、区域广泛、治理困难的特点。雨水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城市道路表面的汽车尾气排放、轮胎、刹车连接装置和路面磨损等。由于我国实行的雨污分流政策,降雨冲刷地表沉积物产生携有大量污染物的水体往往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河湖,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水体中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0004]所以必须对雨水中的重金属进行一定处理才能排入河湖之中或者进行再利用。现有一般做法是将雨水进行简单的氮、磷净化处理然后排出,未考虑到纳污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如201510050775.4公布的一种雨水综合利用系统、201520197229.9公布的一种搜集处理初期雨水且不影响泄洪的生态沟渠结构,只针对雨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常见污染进行了处理,而没有处理与水中的重金属,201160472804.3公布的雨水净化过滤器只对雨水进行了过滤。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综合型雨水净化系统,针对雨水中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利用城市雨水管网对雨水的收集,对纳污雨水进行处理、净化,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对净化后的雨水进行储存再利用。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包括沉淀吸附区、厌氧区、好氧区和蓄水区;所述四个区均包括壳体,沉淀吸附区、厌氧区、好氧区和蓄水区的壳体之间按顺序依次通过连接管连通;其中,沉淀吸附区的壳体上端设置有进水管和溢流口,进水管的端部设置有格栅,沉淀吸附区的壳体中设置有多根塑料杆,塑料杆上串有生物净化球;所述厌氧区的壳体中设置有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所述好氧区的壳体上端开口,所述好氧区的壳体中设置有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的顶部挖有洞,洞中填充有基质土壤,基质土壤中种植特殊植物;所述蓄水区的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取水口,蓄水区的壳体的上部设置有出水口。雨水通过经净水区经过一系列物化过程后进入蓄水区,储存的净化后雨水可通过多个出水管道满足多种用途,如灌溉,补充地下水等。
[0008]所述装置进水口处设置栅格,将大颗粒悬浮物去除,沉淀吸附区中设有塑料杆串联固定的生物净化球,吸收水中的氮、磷污染物。通过在沉淀吸附区设有溢流口,保证暴雨时期的正常排水,溢流口比进水管道略低,防止雨水回流。所述厌氧区设有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中填充有纳米氧化物,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吸附,厌氧微生物可以在海绵上附着生长,去除水中氮、磷、重金属污染。通过在好氧区设有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海绵顶部挖有洞,填充有种植了特殊植物的基质土壤,利用植物根基效应去除水中氮、磷、重金属和有机污染。沉淀吸附区和厌氧区的连接管设置在沉淀吸附区和厌氧区壳体的下部,厌氧区和好氧区的连接管设置在厌氧区和好氧区壳体的上部,雨水在整个装置中“几”字型流动,增加雨水停留时间,保证除污效果。
[0009]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为立方体状壳体,其材质为PVC塑料,耐腐蚀性能良好,机械强度高,增加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0]进一步改进,所述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的孔隙数值为60ppi,保证吸附厌氧微生物的效果。
[0011]进一步改进,沉淀吸附区、厌氧区、好氧区和蓄水区的壳体7上均设置有绞丝环,四个去的壳体由绞丝环相连,可以方便取出更换任意池区的壳体。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1、装置对现有排雨管道进行改造,安置在河岸带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对重金属等污染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防止污染河湖。
[0014]2、装置采用模块化处理,每个池区都可以方便地取出更换,以便于后期维护和系统技术升级。
[0015]3、装置设置在地表以下,具有保温性能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的特点。
[0016]4、本装置使用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一方面可以过滤吸附固体小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附着的载体。
[0017]5、海绵中填充有纳米氧化物,可以吸附雨水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雨水在装置中呈“几”字型流动,增加雨水在装置中的停留时间;装置设有蓄水区,储蓄净化后的雨水以便于再利用或者补充地下水。
[0018]6、本装置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对雨水净化,且具有一定观赏作用,美化环境。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该装置好氧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2]如图1、2所示,包括沉淀吸附区I,厌氧区2,好氧区3,蓄水区4,进水管口5,格栅6,壳体7,溢流口 8,生物净化球9,塑料杆1,连接管11,特殊植物13,基质土壤14,出水口 15,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16,取水口 17,绞丝环18。
[0023]—种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包括沉淀吸附区,厌氧区,好氧区,蓄水区。其中每个池区上有方便绞丝连接的绞丝环,每个池区都可以方便取出更换,以便于后期维护和系统升级。每个池区壳体的材料为PVC塑料。为方便批量生产每个池区为1.5米高,底为0.8米平方,其中厌氧区为平躺放置。
[0024]雨水通过进水管口进入该装置,进水管口设有格栅,用于去除大颗粒悬浮物,由塑料杆串联的生物净化球吸收水中的氮、磷污染物。沉淀吸附区中设有溢流口,保证暴雨时期的排水不受影响。
[0025]接着雨水通过连接管口进入厌氧区,厌氧区中有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孔隙数值选取60ppi,在保证比表面积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过流能力。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中填充有纳米氧化物,厌氧微生物可以在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上附着生长。厌氧区可以吸附固定水中小颗粒悬浮物、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
[0026]然后雨水通过连接管口进入好氧区,好氧区有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顶部挖有洞,洞中填充基质土壤,土壤中种有处理重金属效果较好的特殊植物。
[0027]最后净化后雨水通过连接管口进入蓄水区。净化后雨水可通过取水口方便地再利用或补充地下水,取水口固定有反滤土织布。过量雨水将通过出水口排入河湖。
[0028]考虑到植物和根际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及雨水的收集,本装置安置在城市排雨管道出水口附近的河岸带,对城市雨水中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进行净化,同时装置上种植的植物具有一定的美观作用。
[0029]所述植物为用于净化重金属的植物,如稗,芦苇,三菱草,薦草,黄菖蒲,香蒲,拉拉秩等。
[0030]本实用新型中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主权项】
1.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吸附区、厌氧区、好氧区和蓄水区;所述四个区均包括壳体,沉淀吸附区、厌氧区、好氧区和蓄水区的壳体之间按顺序依次通过连接管连通; 其中,沉淀吸附区的壳体上端设置有进水管和溢流口,进水管的端部设置有格栅,沉淀吸附区的壳体中设置有多根塑料杆,塑料杆上串有生物净化球; 所述厌氧区的壳体中设置有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 所述好氧区的壳体上端开口,好氧区的壳体中设置有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的顶部挖有洞,洞中填充有基质土壤,基质土壤中种植特殊植物; 所述蓄水区的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取水口,蓄水区的壳体上部设置有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立方体状壳体,其材质为PVC塑料。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微生物腐蚀的特殊高吸海绵的孔隙数值为60ppi。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吸附区、厌氧区、好氧区和蓄水区的壳体上均设置有绞丝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对城市排雨管道中雨水重金属污染净化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吸附区和厌氧区的连接管设置在沉淀吸附区和厌氧区壳体的下部,厌氧区和好氧区的连接管设置在厌氧区和好氧区壳体的上部。
【文档编号】C02F9/14GK205530588SQ201620282249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6日
【发明人】陆卞和, 田鑫, 钱进
【申请人】河海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