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367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改造,主要是交叉路口的改造设施。
背景技术
随着上路汽车日益增多,解决塞车现象已成交通的一道难题,尤其是与主干道的交汇处(交叉路口),或是主干道中间隔离带的开口处,经常成为塞车的焦点。现时解决交叉路口的导流方法主要有3种即A,环形岛;B,红绿灯;C,立交桥(或隧道),除立交桥外,其他2种方法,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而效果堪虞,而立交桥的建造需要大笔资金和占地较多,也不能建得太稠密,建造工期也较长。
有时候,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忽略,这里提出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换线距离”即在一定的车流量下,车辆从最右(或左)车道换到最左(或右)车道所需要行走的距离,这个距离是可以根据道路的车流量计算出来的,然后加上车流的发展因素就可以了。而现在的道路都忽略了这样的设计,我们经常看到,交叉路口的塞车,往往是车辆的垂直换线(两车垂直争道现象)造成的,这时车辆的“换线距离”几乎为零,我们也经常看到环形岛的塞车,是“换线距离”太短所致。其实,设置环形岛导流,其初衷都是让车辆有一定长度的“换线距离”,可惜,即使环形半经很大(如广东省东莞市某些道路的环形岛,直经有50m),从计算和实测,换线距离都较小(直经50m,换线距离不足20m),已不够应付目前这么大的车流量(我们还记得,以前车流量较小,这样的环形岛还是顶用的)。
第二个概念是“带护栏的掉头通道”,众所周知,车辆在主干道上掉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主干道的许多交叉路口或隔离带的开口,都标上警示牌“不准掉头”!另一方面,某些中间有隔离带的车道,很远都没有一个供掉头的地方,对方便行驶及疏通车流都不利,哪为什么不考虑设置一个(一些)专供车辆的掉头的通道呢?现时的广州市的广州大道,设置了掉头通道的位置,但通道没有护拦,因此要设红绿灯来指挥车辆直行和掉头,当然,这个供车辆掉头的通道,也不同于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车辆掉头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的设计,由于道路中间的护栏形状象“Z”字母,与车道中间的隔离一起,成“-Z-”形而得名, 即“-Z-”(简称为“Z”)型导流路口,可较上述前两种导流的效果为优,而较立交桥的费用低,且建造非常容易,并且相对现有导流方法,有如下的特点1,“-Z-”导流路口是遵循现有交通法则,即车辆右转弯进出车道,驾车人士只要遵照现有交通规则和指示牌,即可方便行驶。
2,由于所有支道出主干道的车辆都被中间隔离带挡住,只能右转弯,顺车流向进入主车道,因此,有效地避免了从支道冲出的冒失车辆,与干道上疾驰的车辆相碰撞造成交通事故。
3,从支道开出而想到对面支道或是左转弯的车辆,只要先右转弯,进入顺车流向的主干道,然后换线到左车道,在前面特别设置的带保护栏的掉头通道掉头,顺车流向驶出对侧主车道,然后换线,右转弯驶入对面支道;主车道上需直行或右转的车辆照直行驶或转入右支道,主干道上的车辆应是畅通无阻。
4,由于撤消红绿灯,所有车辆都无需在交叉路口停留,这将使道路上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也使车辆节省燃油和行车时间。
5,由于车辆不用在交叉路口停留,汽车发动机不用怠速和起步过程,排出的废气大为减少,从而改善了大气环境素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解决交叉路口的导流问题,和塞车难题,尤其是解决与主干道的交汇处(交叉路口),或是主干道中间隔离带的开口处的塞车的焦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交叉路口包括主干道,支道,主干道中间隔离带,和行人天桥行人隧道,特点为路口不设红绿灯,在支道右出顺车流方向的前方设置带”Z”护栏的掉头通道,从支道右出口至掉头通道之间的一段路设有换线距离,路口预告位置设有标志牌、指示牌和预告牌。
现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描述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由“带”Z”型护栏的掉头通道”(G)与“换线距离“(S)构成,在交叉路口的主干道中间设有隔离带(P)封闭,在支道右出口顺车流方向的前方设置一个带”Z”型护栏(ABCD)的掉头通道(G),从支道右出口至掉头通道之间的一段路是换线距离(S),带”Z”型护栏的掉头通道与换线距离就构成了本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由于带护栏的掉头通道是双向设置的,中间的护栏(ABCD)形状象“Z”字母,与车道中间的隔离一起,成“-Z-”形而得名为Z型导流路口。
在上述的交叉路口上,从支道出来要走向对面支道或左转弯的车辆(包括在主干道上要左转弯的车辆),可在换线距离(S)内从右线向左换线,由于是同向行驶,相邻车辆的车速不一致(换线车可让相邻线直行车)换线是很容易的事,一般1~2秒钟可完成,换至右线后,驶入掉头通道(G)。本掉头通道出口设有护栏(ABCD),不会与相邻车道的车相碰撞,从掉头通道出主干道后,车辆可继续驶过换线距离(S),靠右驶入支道或直行。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设计了带护栏的掉头通道(G),由于通道的出口装设护栏(ABCD),要掉头的车辆可以随时驶入掉头通道(G),跟着驶出对侧主干道的左车道,既方便了掉头车辆,也不需设置红绿灯,直行车辆不用冤枉地停在那里,让车辆掉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就是让主干道中间的隔离带连续封闭,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带护栏(ABCD)的掉头通道(G),从支道驶出的车辆只能右转进入主干道,想穿越主干道或左转车辆,只能先在换线距离(S)内换线,然后在掉头通道内掉头,出主干道后换线,右转驶入支道,或直行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设计为了设计出方便实用的导流方案,首先必须了解该路段的车流状况,包括目前的和今后发展的情况。车流量情况可以通过实测,或向交通有关部门了解。
设计需要车流量的资料包括(车流量指双向,辆/小时)(1)在车流高峰期,主干道和支道的目前车流量及预计发展车流量。
(2)在车流高峰,长车、大车、小车的比例。
(3)行驶在主干道,左转车辆最密集时的流量和位置。
(4)在支道驶出,需穿越主干道或左转车辆的高峰流量和位置。
(5)特殊情况,长车或大车出现较密集的时候,车流量和位置。


图1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结构图;图2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掉头通道的结构图;图3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标志图;3-1 Z型导流路口标志图;3-2 Z型导流路口予告牌图;3-3 Z型导流路口行人天桥标志图;
3-4 Z型导流路口行人隧道标志图;3-5 Z型导流路口换线标志图;图4 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行人隧道图;图5 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行人天桥图;图面说明ABCD为掉头通道护栏; R为掉头通道转弯半径;G为掉头通道; S为换线距离;N为支道; T为行人天桥;M为主干道; X为行人隧道;P为主干道中间隔离带; b为通道宽度;具体实施方式
1,掉头通道的设计(以双向6车道,中间6m隔离带为例)(1)通道的结构如图2,为使进入掉头通道的车辆有足够的转弯半径,左车道向右平钭移,使中间隔离带增宽,钭角在12~15°左右,护栏ABCD连为一体,作为双向车道各自掉头专用。护栏BC段两边路缘石砌筑,中间高出路面0.5-0.8m,表面种草绿化,AB和CD段选取高速公路旁常用的镀锌钢护栏板结构,并涂上反光标志。
(2)通道的转弯半径应从该路段的左转车流量和车型考虑,如果左转长车的流量较少(单向小于10辆/小时),而直行车辆流量又不大(单向小于500辆/小时),通道的半径选较小的数值,因为长车可以在中间或右车道掉头,这样会节省用地;但这里考虑的是车流量较大及今后发展情况,所以选取通道半径应方便长车转弯,这样可规定车辆在左车道才能掉头,更能保证行车畅顺。
(3)为使车辆掉头有足够空间,在掉头通道中心线前后30m的一段主干道两边扩宽2~3m车道,然后用斜线过渡。
(4)掉头通道选取的位置应考虑以下因素①距离支道出口应有足够的换线距离。
②尽快让密集的左转车辆掉头。
③有足够宽的场地设置掉头通道。
④附近没有车辆出口,如果有,应予以封闭,按出口规则另造出路。
⑤掉头通道的数量按该路段左转车辆流量耒决定,一般在支道出口的两边各设1个,如果需要掉头车辆的流量较大,可在适当位置增加设置,一般没有支道出口的掉头通道相距不少于500m,具体可根据上述的原则及路段车流情况确定。
2,换线距离从支道出口至掉头通道之间的路程为“换线距离”,这段路是让刚从支道驶出的车辆作掉头准备的,应有足够的长度,一般在100~200m之间选取,车流量大则选长些,下面试作车流量校验。
设换线距离为100m,平均车速为45km/h,则换线时间T=100m÷(45,000m/h÷3600s/h)=8s上述相邻车道换线,2s即可完成,8s应足够从右车道换线至左车道。设在100m换线距离内,高峰期平均车道有2辆车行驶,则主干道车流量N=2辆/车道×3车道×45,000m/h÷100m=2700辆/小时(单向)这是一个很大的车流量了。
我们可在现有的公路(包括高速公路)体验到,当见到路旁的出口指示牌时,在车道上换线所需的行驶距离是多少。
3,标志、指示牌和预告牌通常,一个新的运作模式会令人不习惯,“-Z-”导流路口应有明确的指示和预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交叉路口设计了一个专用的标志,安装在道路的预告位置,驾车人士看见就马上意识到将使用“-Z-”型导流法行驶,另外,还须作些宣传指引,让驾驶员预先明白使用本导流方法。
图3展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交叉路口导流标志,及应设置的指示牌和预告牌,包括图3-1 Z型导流路口标志;标牌尺寸高×宽=1000×480mm,牌底颜色白色,线条兰色,装设在支道出干道前30m,及主干道进入支道前100m;图3-2掉头通道标志,装设在掉头通道前50m;图3-3行人天桥标志;图3-4行人隧道标志;和图3-5换线标志。
4,行人道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交叉路口最大优点是主车道上所有行驶的车辆都无需在交叉路口停待,我们可以想象到路面的车辆飞驰而过的情景,行人横过道路很不安全,也影响车辆畅通,所以应该设置专用行人道。
图4和图5所示,行人道应采用高架桥或地下隧道,设置在支道与主干道交叉处行人较多的地方,行人天桥有建造容易,施工较快,节省投资等好处,适于已有繁忙道路的改造。而行人隧道有如下好处,适于结合规划建造。
(1)行人上落的高度,隧道比天桥小(隧道内净高2.2m天桥底净高大于4.5m)行人较省力。
(2)隧道内不怕日晒雨淋。
(3)隧道隐蔽,不碍景观,占地(道)也比天桥少。
具体设置参见图4,可根据各道路的情况采用天桥或是隧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交叉路口“-Z-”导流方案的实施,可让主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有足够的换线时空和安全的掉头通道,从而取消了交叉路口的红绿灯,使所有车辆不用停待,畅通无阻。这样将会使交通大为改善,车辆行驶也节油省时,交叉路口没有车辆怠速排废气,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交叉路口,即“-Z-”型导流路口,可在现有道路进行较为简单的改造,按上述的设计原则,投资不多,建造的工期也不长,只要安排得当,对现有交通影响不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流交叉路口,是在现有交通堵塞的状况中,身临其境而作出的一个改善设想,还需要经过实践验证,建议先选择一个路段作试验,估计不会花费太多的投资和时间,也不会给交通造成很多麻烦。通过实例的验证,进一步完善有关数据,可为推广使用提供一个更完美的方案。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包括主干道(M),支道(N),主干道中间隔离带(P)和行人天桥(T)行人隧道(X),其特征在于路口不设红绿灯,在支道右出顺车流方向的前方设置带”Z”型护栏(ABCD)的掉头通道(G),从支道右出口至掉头通道之间的一段路设有换线距离(S),路口预告位置设有标志牌、指示牌和预告牌。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掉头通道(G)左车道向右平斜移,斜角12-15°,掉头通道中心线前后30米的一段主干道两边扩宽2-3米车道,然后用斜线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Z”型护栏(ABCD)连为一体,作双向车道各自掉头专用,护栏(BC)段两边路缘石砌筑,中间高出路面0.5-0.8米,表面种草绿化,(AB)和(CD)段护栏选取镀锌钢板结构,上涂反光标志,车道的转弯半径可视从该路段的左转车流量和车型决定,掉头车道的数量按左转车辆流量设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掉头通道的数量是在支道口的两边各设一个,或适当位置增加设置,两个掉头通道相距不少于500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线距离的长度在100-200米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叉路口的支道出干道前30米按装有(Z)导流标志,在主干道进入支道前100米装设(Z)型导流路口标志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中所述的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Z)型导流路口标志牌的尺寸为高×宽=1000×480mm,牌底颜色为白色,兰色线条,预告牌装设在掉头通道前50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改造,主要是交叉路口的改造设施。随着交通的繁忙,塞车现象已成交通难题,尤其是交叉路口,或是主干道中间隔离带的开口处,经常成为塞车的焦点。现时解决交叉路口的导流方法有环形岛;红绿灯;和立交桥(或隧道),这些方法,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而效果堪虞,或建造资金和占地较多。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车辆通流的交叉路口,利用掉头通道和换线距离,可达到所有支道出主干道的车辆只能右转弯,从支道开出到对面支道或是左转弯的车辆,顺车流向驶出对侧主车道,由于撤消红绿灯,所有车辆都无需在交叉路口停留,使车辆节省燃油和行车时间。汽车发动机不用怠速和起步过程,排出的废气大为减少,从而改善了大气环境素质。
文档编号E01C1/00GK2687164SQ0322355
公开日2005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11日
发明者游自强 申请人:游自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