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13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交通分流系统涉及适用于城市(城郊)交叉路口。 实现叉路口各行驶方向的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无阻通行。
背条技术
目前,叉路口多采用红、黄、绿信号灯控制交替放行交通 流或采用环岛改变叉路口车流冲突,交替进入环岛通行的分流 技术。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车流的剧增,交通拥塞日益突 显,行人、车辆在叉路口长时间的等候放行所带来的拥塞、油 耗、燥音、废气以及人们的焦虑成了城市居民的心病。难怪有 人说城市生活最怕红灯(交通信号灯),同样环岛一旦超过设 计通行能力,必然造成堵塞,疏导难度增大,环岛成了交通拥 堵的"祸首"和重灾区,由于人、车合流对非机动车和行人构 成严重威胁。目前,在环岛应用国内领先的灯控左转弯等待区 技术,两分钟也仅多通行10辆车,它仍无法改变叉路口拥堵现 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叉路口全绿分流系统,为半隐蔽式多层分流通行面 的层叠结构,它包括地平面层、地平面上层环岛桥梁和地平 面以下车辆分向通道层,车辆进入上、下分流平面层均设有上、 下坡引道。其特征是将直行、右转、左转和掉头(含超宽、超 限高车辆)的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进行错层隔离分流通行。
(一)将行人、非机动车分流在平地面层通行。较好地体现 了以人为本,方便优先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便捷原则,满足行人、 非机动车求近的通行要求,同时也有利地平面层的绿化,并且
克服了环岛桥超高建设造成的上、下坡引道陡,破坏城市景观
的缺点。其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二) 地平面下层采用挖通道式分流车道,将直行和右转弯 车辆引入地平面下层分道通行,车道依托地层受力无须支撑立 柱,节省建材。(地下车道高度可根据路口条件和限高车型确定)
(三) 东西、南北方向直行的地下车道采取上、下错层相交 通行。在易建平缓入地下坡引道的方向建下坡引道通最下层直 行车道,下坡引道中段接右转弯地下通道。
(四) 将左转、掉头和超宽、超限高车辆通过引道进入地面 上层环岛桥梁,车辆环岛通行下坡回路面。减少了车流,提高 环岛通行效率。
(五) 在入地引道入口始端设置入地通行车辆限高横向标杆 及标志,阻止超限高车辆进入地下通道。下坡引道周围设暗置 阻、排水沟用以阻止雨水下地(有需要的还可以设置遮雨棚) 整个地下设施最低点设置隐蔽积雨水池,将引道的雨水引入积 雨水池,采用感应自控电泵排水,并设有报警和照明系统确保 通行安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分流系统其优点在于将行人、非机动车分流在地平 面层通行,其人性化设计满足人们求近、便捷的要求;将直行、 右转、左转和掉头(含超宽、超限高车辆)的机动车进行隔离 分流通行。有效解决了叉路口带来的拥塞、油耗、燥音、废气 等问题。它占地面积小、现有路口条件易改造且改造工期短, 耗资省,还可节省叉路口信号灯建设投入,基本具备大型立交
桥功能,实现叉路口全绿无阻通行。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地平面上层环岛桥梁俯视图。
图2是地平面下层机动车分向行驶车道示意图。 图2阴影区可建环岛桥梁承重立拄区。
(一)图1中,A道是上、下环岛的双向引道,将左转、掉头 和超宽、超限高车辆通过引道进入地面上层环岛桥梁,车辆环 岛通行下坡回路面。减少了车流,提高环岛通行效率。
(二) 图2中,车道排序由进路口方向由中至右分别为A 道是左转出、入环岛引道;B道是直行车道(含下坡引道),C 道是右转弯车道(含下坡引道),D道是非机动车道。
(三) 图2中,地平面下层采用挖通道式分流车道,将直 行和右转弯车辆引入地平面下层分道通行,车道依托地层受力
无须支撑立柱,节省建材。(地下车道高度可根据路口条件和限 高车型确定)B道是直行车道,C道是右转弯车道,车辆通过 地平面下层下坡引道分别进入直行、右转弯通道,直行由B'上 坡回路面.右转弯由C'上坡回路面。(根据路口条件和车流量 可将直行、右转并引道)
(四) 图2中,东西、南北方向直行的地下车道采取上、下 错层相交通行。在易建平缓入地下坡引道的方向建下坡引道通 最下层直行车道,下坡引道中后段接右转弯地下通道。
(五) 将行人、非机动车分流在平地面层通行。在下坡引道
的上方空间(加盖板)及上坡引道的下方空间供非机动车道拓 宽通行区使用,非机动车道空间路幅变宽,有效缓解非机动车 拥挤现象,骑车人在此下车推行通过叉路口。人行道(含盲道) 延伸接地平面层供行人自由(或按标线)通过叉路口 。
(六)在入地引道入口始端设置入地通行车辆限高横向标杆 及标志,阻止超限高车辆进入地下通道。下坡引道周围设暗置 阻、排水沟用以阻止雨水下地(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遮雨棚) 整个地下设施最低点设置隐蔽积雨水池,将引道的雨水引入积 雨水池,采用感应自控电泵排水,并设有报警和照明系统确保 通行安全。
权利要求
1、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为半隐蔽式多层分流通行面的层叠结构。其特征是将直行、右转、左转和掉头(包括超高、超宽车辆)的机动车以及行人、非机动车进行错层隔离分流通行。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路口分流系统,其特征是层叠 的分流通行面,它包括地平面层、地平面上层环岛桥梁和地 平面以下车辆通道层,进入地平面上、下层均设有车辆行驶引 道。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叉路口分流系统,其特征是行人和非机动车在地平面层通行。(可设人行横道线和对角人行 横道线)。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叉路口分流系统,其特征是 地平面上层桥梁为环岛转盘形桥面(桥面车道数可根据路口占 地条件和车流量设置)供左转弯、掉头和超宽、超限高车辆通 行。车辆通过上坡分流引道绕环岛行驶,通过下坡引道回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叉路口分流系统,其特征是 地平面下层按直行和右转弯分向挖通道式车道供直行和右转弯 车辆通行,车辆通过下坡分流引道进入各自行驶方向通道,通过 叉路口上坡引道回路面。(可根据路口条件和车流量设引道和行 车道)。
6、东西、南北方向直行的地下车道采取上、下错层相交通 行。在易建平缓入地下坡引道的方向建下坡引道通最下层直行 车道,下坡引道中段接右转弯地下通道。车辆直行或右转弯通 过路口引道回路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叉路口全绿交通分流系统为半隐蔽式层叠结构,它包括地平面层、地平面上层环岛桥梁、地平面以下车道层和车辆上、下坡引道。其特征是将直行、右转、左转和掉头(含超宽、超限高车辆)的机动车以及行人、非机动车进行分层隔离分流。在叉路口地平面层仅有行人、非机动车通行,该系统在城市叉路口建成,其基本具备大型立交桥的功能,实现城市叉路口无阻通行。
文档编号E01C1/02GK101338542SQ20081010811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2日
发明者梁生炜 申请人:梁生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