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631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声屏障顶部扩散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顶部分叉的声屏障顶 部扩散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发展,高架路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交通车辆对道路两旁的 居民产生的噪声干扰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加而日趋严重,部分道路两边噪声超标严 重,成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噪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通常采 用在道路两旁设置隔声屏障的方式来治理交通噪声的污染。目前,通常使用的隔 声屏障大都采用直立形式,降噪效果不够理想;有些隔声屏障采用折壁式,即在 直立的声屏障顶端再加装一段朝向噪声来源方向的折部,相当于加高了原有直立 声屏障的高度(增加的高度等于折部在垂向的投影高度)。这些形式的隔声屏障均 不能有效降低绕射声产生的噪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附加于现有直立型或折式声屏障顶端的声屏 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能够有效扩散顶部绕射声,使绕射声能得到衰减,显著 提高隔声屏障的降噪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内容为
一种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为呈V字型的密封的两个空腔结构,空腔 由框架和装设于框架上的吸声材料盖板围成,所述吸声材料盖板装设在迎向噪声
来源方向的空腔(Cl)顶部和另一空腔(C2)迎向噪声来源方向的内侧。
其中V型框架由两块外围薄板和两块内薄板组成,两外围薄板呈V字左右分
开并在底部相连,两个内薄板设于其中右侧的外围薄板上,其中与左侧外围薄板
平行的一内薄板长度较长,其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连接,与右侧外围薄板垂直的
一内薄板长度较短,内薄板的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顶部连接。
所述内薄板顶端与外围薄板顶端之间固设一短盖板,长内薄板与短侧薄板顶
部之间固设一长盖板,且长盖板与右侧底部薄板平行。所述左侧外围薄板上设有连接部与现有吸声屏障立柱上端连接。 还包含有一个连接板,连接板与框架相连并使用相同材质,且与左侧外围薄
板在同一方向和同一直线上形成一Y字形空腔结构,在连接板底部设有连接部与
隔声屏障的立柱上端连接。
设有两个Y字型的空腔结构,且两Y字型的空腔结构的连接板以直立式声屏 障为中线对称分立。
所述吸声材料盖板采用微穿孔板或泡沫铝吸声板。
所述吸声材料盖板采用微穿孔板,微穿孔的直径为0.8mm,穿孔率为1-2%。
所述吸声材料盖板采用穿孔板,穿孔内填充有吸声岩棉。
本实用新型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由于考虑到解决噪声传播中的重要并 且难以处理的顶部绕射声,采用了顶部分叉型的结构,使道路声源发出的噪声在分 叉的多个分枝处多次衍射,使声能得到扩散;同时,在分叉上设置空腔吸声结构, 道路所产生噪声为中低频噪声,而空腔结构对这种噪声有较好的吸声效果,因此取 得较好的降噪效果。由于顶部扩散装置的采用,可以大大降低隔声屏障的高度,节 约了建设成本,提高了降噪效果。此外由于采用泡沫铝等吸声材料,具有较好的耐 候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轻便,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可以应用在隔声屏障顶 端,提高隔声屏障的复合降噪效果,使用该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的原有隔声屏障的 高度可适当降低,从而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适用于城市居民密集的高架道路旁或 高速公路。也可以应用于旧有直立型或折壁式声屏障顶端改造,提高原有隔声屏障 的降噪效果。


图l:为本实用新型基本实施例的横截面剖面图。 图2:为基本实施例与现有折式声屏障组装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以及其与现有直立型声屏障组装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以及其与现有直立型声屏障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的结构组成及所能产生的功 效,配合附图以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的基本实施例。该降 噪装置呈V字型的空腔结构,空腔由V型框架1和设于V型框架1上的吸声材料盖板组成,V型框架l由两块外围薄板ll、 12和两块内薄板13、 14组成,两外 围薄板ll、 12呈V字左右分开并在底部相连,两个内薄板13、 14连接于其中右 侧的外围薄板11上,其中与左侧外围薄板12平行的一内薄板13长度较长,其底 部与右侧外围薄板11连接,与右侧外围薄板11垂直的一内薄板14长度较短,内 薄板14的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11顶部连接;内薄板13顶端与外围薄板12顶端 之间固设一短盖板21,长内薄板13与短内薄板14顶部之间固设一长盖板22,且 长盖板22与右侧底部薄板11平行。按以上设计,由内薄板13顶端、外围薄板 12、右侧外围薄板11下部和短盖板21围成空腔C1,由内薄板13下部、短内薄 板14、右侧底部薄板11上部和长盖板22围成空腔C2。
在该V字型的空腔结构中,所述薄板上缘也可设边框,以利于吸声材料盖板 21和22以铆接的方式固定于该边框上。V型框架1可用钢板制作,也可以采用铝 塑复合板制作。吸声材料盖板21和22可以采用穿孔板、微穿孔板或泡沫铝吸声 板,微穿孔的直径为0. 8mm,穿孔率为卜2%。所述的盖板采用穿孔板时,穿孔板 内部要填充吸声材料,如吸声岩棉等材料。
以上结构即得到一种本实用新型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该装置可以通 过固定件直接装设在现有折壁式声屏障7顶部。参见图2所示,装配中,左侧外 围薄板12朝向噪声来源方向(面向道路),并注意各薄板之间以及降噪装置与声 屏障之间的缝隙处需密封,可采用密封胶或橡胶垫密封。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可在基本实施例基础上,加装一连接板15,参见图 3所示,该连接板15与框架1相连并最好使用相同材质,且与左侧外围薄板12 在同一方向和同一直线上形成一Y字形空腔结构。该实施例的降噪装置适于直接 装设于现有直立式声屏障6顶部。和基本实施例相同,装配中,左侧外围薄板12 和连接板15朝向噪声来源方向(图中为左侧),并注意各板之间以及降噪装置与 声屏障之间的缝隙处需密封,可采用密封胶或橡胶垫密封。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参见图4,是采用一对Y字形空腔结构IO、 10,的 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装设在现有直立式声屏障6顶部并使两个Y字形空 腔结构10、 10'对称分立于直立式声屏障6两侧。其中,装设于噪声来源方向(图 中为左侧)的Y字形空腔结构IO其结构与第二实施例完全相同,另一Y字形空腔 结构IO,中,其连接板15,与右侧外围薄板12,在同一方向和同一直线上,其 它结构与Y字形空腔结构10相同。
在具体实施中,以第三实施例为代表,在现有直立型声屏障立柱顶端焊接两 个分叉的顶部降噪装置,每一V型框架尺寸可以为Y字形空腔结构IO、 10'空腔的长盖板22和22,长度为200mm,短盖板21和21,的厚度为100ram。声屏障 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下部为了获得足够的强度,连接板15、 15'采用角铁作为加 强筋,底部与声屏障立柱连接的部位,采用5mm厚度矩形钢板4,钢板与两个分 叉型结构焊搖钢板的底部两边有13mm的孔与隔声屏障的立柱6用螺栓5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V型框架的V字角度可为60度但也可以采用其它适当的角度。 为提高本实用新型吸声装置的吸声效果,空腔C1和C2内还可以添加吸声材料。
本实用新型虽由前述实施例来描述,但仍可变化其形态与细节,在不脱离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下制作。前述为本实用新型最合理的使用方法,仅为本实用新型 可以具体实施的方式之一,但并不以此为限。
权利要求1、一种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呈V字型的密封的两个空腔结构,空腔由框架和装设于框架上的吸声材料盖板围成,所述吸声材料盖板装设在迎向噪声来源方向的空腔(C1)顶部和另一空腔(C2)迎向噪声来源方向的内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V 型框架由两块外围薄板和两块内薄板组成,两外围薄板呈V字左右分开并在底部 相连,两个内薄板设于其中右侧的外围薄板上,其中与左侧外围薄板平行的一内 薄板长度较长,其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连接,与右侧外围薄板垂直的一内薄板长 度较短,内薄板的底部与右侧外围薄板顶部连接。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薄板顶端与外围薄板顶端之间固设一短盖板,长内薄板与短侧薄板顶部之间固设一 长盖板,且长盖板与右侧底部薄板平行。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 外围薄板上设有连接部与现有吸声屏障立柱上端连接。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 一个连接板,连接板与框架相连并使用相同材质,且与左侧外围薄板在同一方向 和同一直线上形成一 Y字形空腔结构,在连接板底部设有连接部与隔声屏障的立 柱上端连接。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两个 Y字型的空腔结构,且两Y字型的空腔结构的连接板以直立式声屏障为中线对称 分立。
7、 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声材料盖板采用微穿孔板或泡沫铝吸声板。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吸声材料盖板采用微穿孔板,微穿孔的直径为0. 8mra,穿孔率为1-2%。
9、 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声材料盖板采用穿孔板,穿孔内填充有吸声岩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其呈V字型,由V型框架和设于V型框架上的吸声材料盖板组成,V型框架由两个外围薄板和两个内薄板组成,两个内薄板设于其中外围薄板上,其中两侧薄板中较长的一侧薄板设于一较短的侧薄板的前端,侧薄板与外围薄板和侧薄板与侧薄板顶部之间固设盖板,这样就会形成空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轻便,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可以应用在新声屏障顶端,提高隔声屏障的复合降噪效果,降低隔声屏障的高度,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文档编号E01F8/00GK201221058SQ200820108639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4日
发明者冀志江, 张忠伦, 晖 徐, 静 王, 陈继浩 申请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