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实现方法和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3942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实现方法和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实现方法和施工工艺,应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混凝土结构体系中,具体地说实现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与桥墩盖梁为刚构的结构体系,提高了轨道梁的跨度,改善了列车平顺性和旅客舒适性。
【背景技术】
[0002]1893年德国人Eugen Langen发明了悬挂式单轨交通,并于1898-1901年在著名悬车之城-德国鲁尔区乌帕塔市(Wupppertaler)修建了 13.3km的悬挂式单轨铁路,这是世界上最早、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悬挂式单轨交通。自此以后,德国的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及日本的千叶市、神奈川县等也相继修建了一定里程的悬挂式单轨铁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条正式运营的悬挂式单轨交通线路,重庆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单轨交通线路。
[0003]既有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中的轨道梁和桥墩等土建结构多采用钢结构的形式,SP采用钢制箱形梁作为轨道梁,通过钢立柱将轨道梁高架悬空。钢轨道梁通过设置在钢制箱形梁外面的两个金属支腿简支在钢桥墩盖梁上对应的两个金属承托上面,形成钢制箱形梁简支受力系统。这种受力系统因钢制箱形梁钢板厚度小,极易发生受力屈曲现象,导致其承载的车辆荷载小,轨道梁跨度较小,平顺性差,对抗震不利,轨道梁易产生较大的变形,不利于轨道梁的线形控制;金属结构也易于腐蚀,影响其耐久性。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0005]提供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实现方法和施工工艺,以解决目前的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轨道梁跨度较小,平顺性差,对抗震不利,轨道梁易产生较大的变形等问题。
[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实现方法和施工工艺,包括混凝土轨道梁1-1、混凝土轨道梁1-2、湿接缝2-1、湿接缝2-2、混凝土盖梁3-1、混凝土盖梁3-2、走行面接缝板4-
1、导向面接缝板4-2、竖向调整装置5-1、竖向调整装置5-2、伸缩缝6、二期预应力筋7、拉索8-1、拉索8-2、墩9-1、墩9-2、丝杠千斤顶10-1、丝杠千斤顶10-2,其特征是:将刚构体系一联内预制好的混凝土轨道梁1-1、混凝土轨道梁1-2运输到架设现场,通过拉索8-1将混凝土轨道梁1-1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1的下面,通过拉索8-2将混凝土轨道梁1-2悬挂在混凝土盖梁
3-2的下面;浇筑湿接缝2-2,待湿接缝2-2达到设计龄期后,张拉二期预应力筋7,再浇筑湿接缝2-1;这样,就完成了一联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制作;
[0008]具体的施工工艺为:
[0009]步骤I在工场预制刚构体系所使用的混凝土轨道梁1-1、混凝土轨道梁1-2,并运输到架设现场;
[0010]步骤2浇筑墩9-1、墩9-2,在混凝土盖梁3-1底面的设计位置处设置竖向调整装置5-1,并将预制的混凝土轨道梁1-1通过丝杠千斤顶10-1进行空间定位;然后通过拉索8-1将混凝土轨道梁1-1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1的下面,如图1和图6所示;
[0011]步骤3在混凝土盖梁3-2底面的设计位置处设置竖向调整装置5-2,并将预制的混凝土轨道梁1-2通过丝杠千斤顶10-2进行空间定位;然后通过拉索8-2将混凝土轨道梁1-2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2的下面,如图7所示;
[0012]步骤4在墩9-2上浇筑湿接缝2-2,如图2和图3所示;待湿接缝2_2达到设计龄期后,张拉二期预应力筋7,再浇筑湿接缝2-1,如图4所示;
[0013]步骤5待湿接缝2-1达到设计龄期后,拆除丝杠千斤顶10-1、丝杠千斤顶10-2,完成体系转换,如图5所示;这样,形成一联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
[00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5]提供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实现方法和施工工艺,解决了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轨道梁跨度较小,平顺性差,对抗震不利,轨道梁易产生较大的变形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一联刚构体系未浇筑湿接缝时的示意图。
[0017]图2—联刚构体系浇筑完湿接缝2-2时的示意图。
[0018]图3湿接缝2-2大样图。
[0019]图4湿接缝2-1大样图。
[0020]图5—联刚构体系体系转换完成后的示意图。
[0021 ]图6混凝土轨道梁1-1悬挂示意图。
[0022]图7混凝土轨道梁1-2悬挂示意图。
[0023]图中:1-1一混凝土轨道梁;1-2—混凝土轨道梁;2-1 —湿接缝;2_2—湿接缝;3_
1一混凝土盖梁;3-2 一混凝土盖梁;4-1 一走行面接缝板;4-2 一导向面接缝板;5-1 一竖向调整装置;5-2一竖向调整装置;6一伸缩缝;7一二期预应力筋;8-1一拉索;8-2一拉索;9-1一墩;9-2—墩;10-1—丝杠千斤顶;10-2—丝杠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结合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25 ]实例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实现方法
[0026]某悬挂式单轨交通混凝土结构刚构体系的实现过程中,使用了混凝土轨道梁1-1、混凝土轨道梁1-2、湿接缝2-1、湿接缝2-2、混凝土盖梁3-1、混凝土盖梁3-2、走行面接缝板
4-1、导向面接缝板4-2、竖向调整装置5-1、竖向调整装置5-2、二期预应力筋7、拉索8-1、拉索8-2、墩9-1、墩9-2、丝杠千斤顶10-1、丝杠千斤顶10-2。
[0027]步骤I在工场预制刚构体系所使用的混凝土轨道梁1-1、混凝土轨道梁1-2,并运输到架设现场。
[0028]步骤2浇筑墩9-1、墩9-2,在混凝土盖梁3-1底面的设计位置处设置竖向调整装置
5-1,并将预制的混凝土轨道梁1-1通过丝杠千斤顶10-1进行空间定位;然后通过拉索8-1将混凝土轨道梁1-1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1的下面,如图1和图6所示。
[0029]步骤3在混凝土盖梁3-2底面的设计位置处设置竖向调整装置5-2,并将预制的混凝土轨道梁1-2通过丝杠千斤顶10-2进行空间定位;然后通过拉索8-2将混凝土轨道梁1-2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2的下面,如图7所示。
[0030]步骤4在墩9-2上浇筑湿接缝2-2,如图2和图3所示;待湿接缝2_2达到设计龄期后,张拉二期预应力筋7,再浇筑湿接缝2-1,如图4所示。
[0031]步骤5待湿接缝2-1达到设计龄期后,拆除丝杠千斤顶10-1、丝杠千斤顶10-2,完成体系转换,如图5所示。这样,形成一联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
[003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作出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发明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符合发明专利各要求,故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主权项】
1.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实现方法和施工工艺,包括混凝土轨道梁(1-1)、混凝土轨道梁(1-2)、湿接缝(2-1)、湿接缝(2-2)、混凝土盖梁(3-1)、混凝土盖梁(3-2)、走行面接缝板(4-1)、导向面接缝板(4-2)、竖向调整装置(5-1)、竖向调整装置(5-2)、伸缩缝(6)、二期预应力筋(7)、拉索(8-1)、拉索(8-2)、墩(9-1)、墩(9-2)、丝杠千斤顶(10-1)、丝杠千斤顶(10-2),其特征是:将刚构体系一联内预制好的混凝土轨道梁(1-1)、混凝土轨道梁(1-2)运输到架设现场,通过拉索(8-1)将混凝土轨道梁(1-1)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1)的下面,通过拉索(8-2)将混凝土轨道梁(1-2)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2)的下面;浇筑湿接缝(2-2),待湿接缝(2-2)达到设计龄期后,张拉二期预应力筋(7),再浇筑湿接缝(2-1);这样,就完成了一联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制作; 具体的施工工艺为: 步骤I在工场预制刚构体系所使用的混凝土轨道梁(1-1)、混凝土轨道梁(1-2),并运输到架设现场; 步骤2浇筑墩(9-1)、墩(9-2),在混凝土盖梁(3-1)底面的设计位置处设置竖向调整装置(5-1),并将预制的混凝土轨道梁(1-1)通过丝杠千斤顶(10-1)进行空间定位;然后通过拉索(8-1)将混凝土轨道梁(1-1)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1)的下面,如图1和图6所示; 步骤3在混凝土盖梁(3-2)底面的设计位置处设置竖向调整装置(5-2),并将预制的混凝土轨道梁(1-2)通过丝杠千斤顶(10-2)进行空间定位;然后通过拉索(8-2)将混凝土轨道梁(1-2)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2)的下面,如图7所示; 步骤4在墩(9-2)上浇筑湿接缝(2-2),如图2和图3所示;待湿接缝(2-2)达到设计龄期后,张拉二期预应力筋(7),再浇筑湿接缝(2-1),如图4所示; 步骤5待湿接缝(2-1)达到设计龄期后,拆除丝杠千斤顶(10-1)、丝杠千斤顶(10-2),完成体系转换,如图5所示;这样,形成一联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
【专利摘要】本专利涉及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实现方法和施工工艺,应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混凝土结构体系中。将刚构体系一联内预制好的混凝土轨道梁(1?1)、混凝土轨道梁(1?2)运输到架设现场,通过拉索(8?1)将混凝土轨道梁(1?1)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1)的下面,通过拉索(8?2)将混凝土轨道梁(1?2)悬挂在混凝土盖梁(3?2)的下面;浇筑湿接缝(2?2),待湿接缝(2?2)达到设计龄期后,张拉二期预应力筋(7),再浇筑湿接缝(2?1);这样,就完成了一联悬挂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的制作。解决了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轨道梁跨度较小,平顺性差,对抗震不利,轨道梁易产生较大的变形等问题。
【IPC分类】E01D19/00, E01B25/22, E01D2/04, E01D21/00, E01D19/02
【公开号】CN105714681
【申请号】CN201610087684
【发明人】朱尔玉, 张超, 王宏亮, 何春晓
【申请人】北京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