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浮放道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0637阅读:30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式浮放道岔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矿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式浮放道岔。



背景技术:

煤矿井下大断面岩巷掘进工作面在长距离水平巷道施工时,后路排矸人力推车距离远、强度大、效率低,投入车场用单开道岔数量多、成本高,使用“调车盘”调车来回搬动耗费体力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便捷的可移动式浮放道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式浮放道岔,包括轨枕和设置在轨枕上的基本轨,所述基本轨上设置转辙器,所述基本轨在转辙器处设置导曲线轨,所述导曲线轨与基本轨结合处设置尖轨过渡结合,所述导曲线轨在与基本轨结合处设置辙叉心,所述基本轨在与导曲线轨结合处设置翼轨,所述辙叉心与翼轨的夹角为25-30°;所述导曲线轨为两段式的圆弧平滑过渡连接而成,其构成圆弧的半径为36-40m,弧度为25-28°。

优选的,所述基本轨与设置在地面的轨道间的结合处还设置可跨接套在轨道两侧的连接部。

优选的,所述可移动式浮放道岔与设置在地面的轨道的接合处设置165-170°的缓冲脚。

优选的,所述辙叉心与翼轨的夹角为26°;所述构成圆弧的半径为38.78m,弧度为26°;所述缓冲脚的角度为168°。

本发明通过在轨道上设置基本轨,在通过基本轨与导曲线轨的结合可以实现轨道上的行驶车辆实现轨道变更。为了使得轨道变更更加顺缓,对导曲线轨的规格参数进行了相应设计。另外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可移动式浮放道岔与轨道间连接的更加牢固,在基本轨与设置在地面的轨道间的结合处设置了可跨接套在轨道两侧的连接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式浮放道岔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轨枕、2.基本轨、3.转辙器、4.导曲线轨、5.尖轨、6.辙叉心、7.翼轨、8.缓冲脚、9.构成圆弧、10.轨道、11.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式浮放道岔,包括轨枕1和设置在轨枕1上的基本轨2,所述基本轨2上设置转辙器3,所述基本轨2在转辙器3处设置导曲线轨4,所述导曲线轨4与基本轨2结合处设置尖轨5过渡结合,所述导曲线轨4在与基本轨2结合处设置辙叉心6,所述基本轨2在与导曲线轨4结合处设置翼轨7。另外本发明中的,可移动式浮放道岔与设置在地面的轨道10的接合处设置角度为165-170°的γ缓冲脚8。

为了使得轨道10变更更加顺缓,对导曲线轨4的规格参数进行了相应设计。所述辙叉心6与翼轨7的夹角α为25-30°;所述导曲线轨4为两段式的圆弧平滑过渡连接而成,其构成圆弧9的半径为36-40m,弧度β为25-28°。更加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将辙叉心6与翼轨7的夹角α设置为26°;所述构成圆弧9的半径为38.78m,弧度β为26°;所述缓冲脚8的角度γ为168°。这样的参数设置可以保证本发明的可移动式浮放道岔在轨道10间轨距为800-1000mm,轨道10接头平整度;轨道10接头间隙为3mm,高低和左右错差为1mm;尖轨5尖端与基本轨2密贴,间隙为1.5mm,车辆运行过程中无跳动。满足煤炭行业轨道的巷轨道铺设标准。

本发明通过在轨道10上设置基本轨2,在通过基本轨2与导曲线轨4的结合可以实现轨道10上的行驶车辆实现轨道10变更。

另外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可移动式浮放道岔与轨道10间连接的更加牢固,在基本轨2与设置在地面的轨道10间的结合处设置了可跨接套在轨道10两侧的连接部11。

通过使用本可移动式浮放道岔可以实现“双节双提”排矸,比铺设车场经济,减少了道岔投入,节约了材料成本。以巷道水平长度1100m计算,至少需要铺设5个车场,消耗10副道岔,而使用浮放道岔仅投入1副道岔就满足了生产需要,直接经济效益近10万元。本发明还降低了人力推车频率及强度,减少了人员投入,以平常人力推车最少6人来回调车,使用浮放道岔后仅需3人即可,节约了人工成本年节支约18万元。道岔紧跟耙矸机,提高了排矸效率,比以前出矸速度提高了近一倍。相对于使用“调车盘”而言,杜绝了调车盘误操作伤人的安全隐患,只需将浮放道岔固定牢固即可,提高了安全系数。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