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生态人行道雨水利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5192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人行道雨水利用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环保城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生态人行道雨水利用结构。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国家提出的一种城市建设新理念。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城市水环境的迫切需要,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在下雨时具有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广场铺装在整个城市铺装的比重约为30%,存在着雨水冲刷路面导致径流污染、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广场及人行道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内开始大力推广应用,其中人行道的海绵改造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核心点。现人行道的海绵改造多为将其结构层改为蓄水层,面层采用透水铺装,仅达到了海绵工程中渗、滞、蓄三点要求,对于净、用、排涉及很少。这对于海绵理念并没有完全进行实现,对于雨水资源的利用没有充分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生态人行道雨水利用结构,其可收集蓄存雨水,再将存蓄的雨水引入生态隔离墩中,为生态隔离墩中的绿化植物土壤进行补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海绵城市生态人行道雨水利用结构,设置在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所述人行道的路基填土由顶至底依次为透水面层、透水混凝土层、夯实素土层,所述机动车道的路基填土由顶至底依次为道路沥青层、道路混凝土层和夯实素土层,其包括生态隔离墩,所述生态隔离墩设置在透水混凝土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和夯实素土层之间还设有级配碎石层,所述生态隔离墩顶部露天、底部与级配碎石层连通,所述生态隔离墩内设有供植物生长的种植土和吸水条,所述吸水条一端设置在种植土内,另一端设置在级配碎石层内。

进一步地,所述级配碎石层和夯实素土层之间、道路混凝土层和夯实素土层之间设有防水土工布。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隔离墩内的吸水条呈漏斗状螺旋形。

更进一步地,所述级配碎石层端的吸水条还包括多条吸水条支路。

作为优选项,所述多条吸水条支路均匀分散在级配碎石层中。

进一步地,所述道路混凝土层和透水混凝土层之间设有u型生态沟,所述u型生态沟顶部设有包裹透水土工布的透水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格栅上设有种植土,所述种植土上种有植物。

作为优选项,所述生态隔离墩设有多个,所述多个生态隔离墩依次排列。

作为优选项,所述生态隔离墩为花筒形结构。

作为优选项,所述吸水条内设有吸水海绵。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其通过透水混凝土层和级配碎石层吸水,实现对雨水的收集蓄存。通过埋设于级配碎石层中与种植土的吸水条,将存蓄的雨水通过毛细现象原理引入生态隔离墩内的种植土中,为生态隔离墩中的绿化植物进行补水。其还采用生态u型沟代替卧石沟,当人行道蓄水层饱和后,雨水可通过坡向流入生态u型沟中,对绿化及雨水的利用效果进一步提升。本结构施工便捷、节能环保、提升雨水利用率及城市绿化率,造价低廉、维护简单等多项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吸水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吸水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人行道1(其中:透水面层1.1、透水混凝土层1.2、夯实素土层1.3、级配碎石层1.4、防水土工布1.5)、机动车道2(其中:为道路沥青层2.1、道路混凝土层2.2)、生态隔离墩3(其中:植物3.1、种植土3.2)、吸水条4(其中:吸水条支路4.1、吸水海绵4.2)、u型生态沟5(其中:透水格栅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4,一种海绵城市生态人行道雨水利用结构,设置在人行道1与机动车道2之间,所述人行道1的路基填土由顶至底依次为透水面层1.1、透水混凝土层1.2、夯实素土层1.3,所述机动车道2的路基填土由顶至底依次为道路沥青层2.1、道路混凝土层2.2和夯实素土层1.3,其包括生态隔离墩3,所述生态隔离墩3设置在透水混凝土层1.2,所述透水混凝土层1.2和夯实素土层1.3之间还设有级配碎石层1.4,所述生态隔离墩3顶部露天、底部与级配碎石层1.4连通,所述生态隔离墩3内设有供植物3.1生长的种植土3.2和吸水条4,所述吸水条4一端设置在种植土3.2内,另一端设置在级配碎石层1.4内。所述级配碎石层1.4和夯实素土层1.3之间、道路混凝土层2.2和夯实素土层1.3之间设有防水土工布1.5。所述生态隔离墩3内的吸水条4呈漏斗状螺旋形。所述级配碎石层1.4端的吸水条4还包括多条吸水条支路4.1。所述多条吸水条支路4.1均匀分散在级配碎石层1.4中。所述道路混凝土层2.2和透水混凝土层1.2之间设有u型生态沟5,所述u型生态沟5顶部设有包裹透水土工布的透水格栅5.1。所述透水格栅5.1上设有种植土3.2,所述种植土3.2上种有植物3.1。所述生态隔离墩3设有多个,所述多个生态隔离墩3依次排列。所述生态隔离墩3为花筒形结构。所述吸水条4内设有吸水海绵4.2。

本发明在实际使用时,其安装步骤为:

1、开挖人行道1的结构层基槽至设计深度;

2、铺设防水土工布1.5防止雨水进入夯实素土层1.3导致基层承载力下降;

3、安装(砌筑)生态隔离墩3;

4、回填部分级配碎石层1.4后埋设吸水条4分别连接级配碎石层1.4与生态隔离墩3;

5、继续回填级配碎石层1.4至设计厚度并夯实;

6、浇筑透水混凝土层1.2至设计厚度,整平压实,养护;

7、铺装透水面层1.1;

8、对生态隔离墩3回填种植土3.2,同时将吸水条4螺旋形式埋入种植土3.2中;

9、安装u型生态沟5,安装透水格栅5.1,回填种植土3.2。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为:

人行道1与机动车道2连接处,采用u型生态沟5代替卧石沟。当人行道1级配碎石层1.4蓄水饱和后,多余的雨水将通过人行道1横坡流向u型生态沟5中,机动车道2的雨水也将通过道路横坡流入其中。为其中种植的绿化植物3.1提供其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雨水市政管网的排放压力起到调蓄作用。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人行道雨水利用结构,设置在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所述人行道的路基填土由顶至底依次为透水面层、透水混凝土层、夯实素土层,所述机动车道的路基填土由顶至底依次为道路沥青层、道路混凝土层和夯实素土层,其包括生态隔离墩,所述生态隔离墩设置在透水混凝土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和夯实素土层之间还设有级配碎石层,所述生态隔离墩顶部露天、底部与级配碎石层连通,所述生态隔离墩内设有供植物生长的种植土和吸水条,所述吸水条一端设置在种植土内,另一端设置在级配碎石层内。本结构施工便捷、节能环保、提升雨水利用率及城市绿化率,造价低廉、维护简单等多项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鲁文博;陈晓伟;杨胜文;谭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30
技术公布日:2017.09.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