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0950发布日期:2018-06-19 22:09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风机,具体涉及吹风机的开关。



背景技术:

吹风机作为一种花园类工具,其可供用户操作以吹动草屑、树叶等从而对庭院或花园进行清扫。

吹风机通常会包括:用于启动马达的主开关、其它功能开关、壳体、电路板、吹嘴。

主开关有时候还会集成调速功能。因为主开关设置在把手上,且设置在把手的下侧,这样用户比较难以观察主开关的行程,因而用户不易使得马达以一个理想的转速运行,从而吹风机的吹风效果和吹风效率难以保证。

主开关或者其它功能开关通常设置在壳体所形成的容纳腔中,而吹风机在运行时会产生流经容纳腔的散热气流,散热气流用于对容纳腔内的电路板进行散热,很明显,散热气流很容易使得灰尘吹向主开关或者其它功能开关,长此以往,主开关或者其它功能开关会因为积灰过多而失效。

吹嘴用于导向吹风气流,现有的吹嘴的稳定性较差,而且吹风气流在经过吹嘴时流速会被衰减的较多,影响吹风效果,另外,吹风气流在经过吹嘴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另外,对于吹风机整体而言,其重量通常要达到几公斤,这使得用户在长期使用后会感到非常疲劳,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兼顾吹风效果和吹风效率的吹风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吹风机,包括:风筒、马达、风扇、电池包、壳体、电路板、主开关和第一调速开关;风筒形成有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风道,马达设置在风道内,风扇能被马达驱动,电池包用于为马达供电,壳体连接电池包和风筒,电路板与马达电性连接,主开关用于启动马达,第一调速开关用于调节马达的转速;风筒在风道的一端形成有进风口,风扇设置在风道内,在风扇转动时能产生从进风口进入风道的吹风气流;壳体形成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其中,主开关包括:主操作单元和主开关元件,主操作单元安装至把手以供用户操作,主开关元件与电路板连接以在用户操作主操作单元时控制马达启动;第一调速开关包括:第一操作单元和第一开关元件,第一操作单元安装至壳体以供用户操作,第一开关元件与电路板连接以在用户操作第一操作单元时调节马达的转速;其中,在沿第一直线方向上,第一调速开关位于电池包和进风口之间。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对接时构成一个整体的左壳体和右壳体,第一操作单元安装在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其中一个上。

进一步地,壳体关于一个对称平面对称设置,第一操作单元位于该对称平面的一侧。

进一步地,吹风机还包括:第二调速开关;第二调速开关包括用于供用户操作的第二操作单元和在第二操作单元被用户操作时能使马达以最大转速运行的第二开关元件。

进一步地,对称平面经过第二操作单元。

进一步地,第一操作单元与主操作单元最接近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cm以使用户握持主操作单元的手能同时操作第一操作单元。

进一步地,主操作单元与壳体构成以第二直线为轴的转动连接,第一操作单元与壳体构成以第三直线为轴的转动连接,第三直线与第二直线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吹风机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在主操作单元被用户触发时根据主操作单元相对壳体转动的角度控制马达的转速。

进一步地,吹风机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在主操作单元未被用户触发而第一操作单元被用户触发时控制马达启动。

进一步地,第一操作单元为与壳体构成转动连接的旋钮。

进一步地,所述吹风机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在所述主操作单元未被用户触发而所述第一操作单元被用户旋转一定角度后控制所述马达启动且在用户停止对所述第一操作单元的操作以使所述第一操作单元保持在该角度时控制所述马达继续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吹风机还包括用于调节马达的转速的第一调速开关,从而使得用户能够调节马达以一个合理的转速进行运行,进而提高吹风效果和吹风效率;而且,第一调速开关的位置设置合理,更便于用户的操作和观察。

附图说明

图1是吹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吹风机的平面图;

图3是图1中的吹风机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的吹风机在拆除电池包后的剖面图;

图5是图1中的吹风机的爆炸图;

图6是图1中的吹风机的在去除左壳体时的平面图;

图7是图1中的吹风机的在去除右壳体时的平面图;

图8是图6中的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图9是图7中的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图10是图1中的吹嘴的平面图;

图11是图10中的吹嘴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中的吹嘴的剖面图;

图13是图10中的连接部的内壁的截面图;

图14是图1中的吹风机在挂钩被分离时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中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的挂钩的平面图;

图17是图14中的挂钩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4中的挂钩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所示的吹风机100包括:风筒11、马达12、风扇13、电池包14和壳体15。其中,风筒11形成有沿第一直线101延伸的风道111,风筒11在风道111的两端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马达12和风扇13均设置在风道111内,马达12用于驱动风扇13以第一直线101为轴转动,风扇13转动时能产生从进风口进入风道111内的吹风气流。马达12具体为电机,电池包14用于给马达12供电。壳体15连接风筒11和电池包14,壳体15还形成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151,把手151设置在风筒11和电池包14的同侧,壳体15还围绕形成有用于使得气流进入风道111的进气空间152,该进气空间152在围绕第一直线101的圆周的多个径向上是敞开的。风筒11、进气空间152和电池包14大致沿第一直线101排列,进气空间152还设置在风筒11和电池包14之间,把手151也至少部分设置在风筒11和电池包14之间,这样,在沿第一直线101方向,吹风机100的重心与把手151能够尽可能的靠近,从而使得用户能够更稳定的操作吹风机100。

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定义了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分别为: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前侧和后侧。

风筒11大致为围绕第一直线101的圆筒,风筒11在沿第一直线101上的两端均敞开从而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马达12和风扇13设置在风道111的靠近进风口的部位处,风扇13设置在马达12的后侧。在风筒11形成进风口的部位还安装有进风罩16,进风罩16为网格状,进风罩16使得吹风气流能够均匀的进入风道111,且进风罩16还能避免较大颗粒的杂物进入到风道111内。

壳体15还包括:结合部153、连接结构154和底座155。结合部153用于将电池包14沿平行于第一直线101的方向可拆卸的结合至壳体15,连接结构154用于连接风筒11和电池包14,连接结构154围绕形成以上所说的进气空间152。底座155设置在风筒11和电池包14的下侧,用于支撑整个吹风机100。

壳体15还大致关于一个平行于第一直线101的对称平面102对称。具体而言,壳体15包括关于对称平面102对称的左壳体156和右壳体157,左壳体156和右壳体157可以为两个独立的零件,它们两者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左壳体156和右壳体157在对接时形成壳体15,左壳体156和右壳体157对接时还围绕形成有容纳腔158。

为了控制吹风机100,吹风机100还包括:电路板17、主开关18、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电路板17设置在壳体15所形成的容纳腔158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具体为第一调速开关19,第二开关为第二调速开关20,主开关18、第一调速开关19和第二调速开关20均与电路板17构成电性连接,从而控制马达12。

主开关18设置在壳体15的把手151上,主开关18具体为用于供用户操作以启动马达12的扳机。如图6至图9所示,主开关18包括:主操作单元181和主开关元件182。主操作单元181安装至把手151,用户在握持把手151时,用户握持把手151的手能够同时握持主操作单元181,且当主操作单元181被用户操作时,主开关元件182能控制马达12启动。更具体而言,用户的手的手掌与把手151接触,用户弯曲的手指与主操作单元181接触,从而用户可以用一只手同时握持把手151和主操作单元181,进而用户在握持把手151时即能很方便快捷的启动马达12,而且还能够使得当用户的手松开把手151时即能释放主开关18。主操作单元181与壳体15构成以第二直线103为轴的转动连接,第二直线103与第一直线101垂直,且第二直线103也垂直于对称平面102。主操作单元181包括:操作部181a和致动部181b,操作部181a露出壳体15以供用户操作,致动部181b设置在把手151内,也即是设置在容纳腔158内。致动部181b还与主开关元件182接触,主开关元件182与电路板17连接,当用户接触操作部181a并使得第一操作单元191相对壳体15以第一直线101为轴转动时,致动部181b的位置发生变动从而触发主开关元件182,主开关元件182控制马达12启动。

第一调速开关19安装在壳体15上,第一调速开关19用于供用户调节马达12的转速。在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上,第一调速开关19还位于电池包14和进风口之间,这样,第一调速开关19能够尽可能的靠近把手151设置,从而用户握持把手151时用户的手能够接触到第一调速开关19,从而方便用户调节马达12的转速。

第一调速开关19包括:第一操作单元191和第一开关元件192,第一操作单元191用于供用户操作,第一开关元件192与电路板17连接,从而,电路板17电性连接马达12和第一开关元件192。当第一操作单元191被用户操作时,第一开关元件192能控制马达12的以不同的转速运行。第一操作单元191靠近把手151设置,且第一操作单元191与主操作单元181的最接近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还小于等于5cm,进一步而言,第一操作单元191与主操作单元181最接近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还小于等于2cm,这样用户在握持把手151和主操作单元181时,用户握持把手151的手的拇指能够接触到第一操作单元191,从而方便用户实时进行速度调节。第一操作单元191与壳体15构成以第三直线104为轴的转动连接,第三直线104与第二直线103相互平行,且第三直线104与第一直线101相互垂直。第一操作单元191为转动连接至壳体15的旋钮,用户通过旋转旋钮进行调节马达12的转速。第一操作单元191还设置在壳体15的对称平面102的一侧,第一操作单元191具体可以安装在左壳体156或者右壳体157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操作单元191设置在左壳体156上。

事实上,本实施例中,主开关18为启动吹风机100的扳机,因此用户在操作主开关18启动马达12后,用户也可以通过调节主操作单元181相对壳体15转动的角度来调节马达12的转速。也即是说,用户既可以通过主开关18也可以通过第一调速开关19调节马达12的转速。如果用户仅仅能通过操作主开关18进行调速,很明显会存在用户无法精确的调节马达12的转速以达到需要的吹风效果,而这时用户只能靠比较粗糙的经验来判断,这样很容易与预想的效果产生偏差,而本申请的吹风机100中另外设置有第一调速开关19,该第二调速开关19区别于主开关18设置,且第一调速开关19还设置在把手151的握持区域之外,这样用户可以很很容易的观察到第一操作单元181所产生的行程,从而调节马达转速以达到想要的吹风效果,另外,壳体15上也可以设置一些反映第一操作单元181的行程的刻度。这样,吹风机100上设置有第一调速开关18以供用户调节马达12的转速,使得吹风机100的吹风气流的流速比较合理,能够避免流速过大而造成的落叶容易被吹散的问题,也能够避免流速过小而造成的效率低的问题,从而该吹风机100能够兼顾吹风效果和吹风效率。

吹风机100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能在主操作单元181被与用户触发时根据主操作单元181相对壳体15转动的角度控制马达12的转速,控制电路还能在主操作单元181未被触发而第一操作单元191被用户触发时控制马达12启动。也即是说,当主操作单元181未被触发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操作第一操作单元191启动马达12且在马达12启动后也可以通过操作第一操作单元191进行调节马达12的转速。另外,当用户通过操作第一操作单元191进行调节马达12的转速时,这时如果用户未触发主操作单元181且停止对第一操作单元191的触发以使得第一操作单元191保持在转动过一定角度的位置,控制装置将控制马达12以一定的转速进行转动,从而达到定速巡航的目的。这样,用户可以操作主操作单元181和第一操作单元191中的任意一个启动马达12,也可以通过转动主操作单元181和第一操作单元191中的任意一个调节马达12的转速。

第二调速开关20包括第二操作单元201和第二开关元件202,第二操作单元201至少部分露出壳体15,第二开关元件202与电路板17连接,这样,当用户操作第二操作单元201时,第二开关元件202能使得马达12以最大转速运行。第二操作单元201为设置在把手151上的按钮221a,第二操作单元201和主操作单元181分别设置在把手151的上侧和下侧。第二操作单元201还包括:第二致动部201a,第二致动部201a设置在壳体15的容纳腔158内,第二致动部201a用于与第二开关单元接触。对称平面102还经过第二操作单元201,也即使说,第二操作单元201一部分设置在左壳体156处、另一部分设置在右壳体157处。

如图2所示,壳体15还形成有气流入口15a和气流出口15b,气流入口15a连通壳体15的容纳腔158和外界,气流出口15b也连通容纳腔158和外界。风扇13转动时,在壳体15内能产生从气流入口15a进入壳体15然后从气流出口15b流出壳体15的散热气流,散热气流能够对壳体15内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气流出口15b还朝向进气空间152敞开,这样,散热气流从气流出口15b流出口后,在进气空间152处的负压的作用下,散热气流至少部分将通过进风口流入风道111内。

如图4至图9所示所示,壳体15还形成有隔板159,隔板159的两端连接至壳体15的内壁,隔板159将壳体15的容纳腔158分隔开。气流入口15a和气流出口15b位于隔板159的同侧。电路板17设置在隔板159的具有气流入口15a的一侧。这样,散热气流能够流经电路板17,从而给电路板17进行散热。吹风机100还包括散热元件21,散热元件21与电路板17连接,散热元件21和电路板17位于隔板159的同侧,散热元件21可以采用铜、铝等金属材料制成。这样,散热气流也流经散热元件21,散热气流将电路板17传递至散热元件21上的热量带出吹风机100,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第一调速开关19的第一开关元件192和第二调速开关20的第二开关元件202设置在隔板159的同侧,且第一开关元件192和第二开关元件202设置在隔板159的远离电路板17的一侧,也即是说,散热气流在壳体15内的流通路径与第一开关元件192分别位于隔板159的两侧,且散热气流在壳体15内的流通路径与第二开关元件202也分别位于隔板159的两侧。这样,第一开关元件192和第二开关元件202位于散热气流在壳体15内的流通路径之外,从而可以避免由散热气流带来的灰尘进入隔板159的设置第一开关元件192和第二开关元件202所在的一侧,进而可以避免灰尘影响第一开关元件192和第二开关元件202的有效性。进一步而言,主开关18的致动部181b和第二调速开关20的第二致动部201a也均设置在隔板159的远离电路板17的一侧,主开关元件182与致动部181b接触的部位也设置在隔板159的远离电路板17的一侧,这样,致动部181b和第二致动部201a位于散热气流在壳体15内的流通路径之外,从而能够避免灰尘粘黏至致动部181b和第二致动部201a而使得致动部181b和第二致动部201a失效。图4中的箭头大致示意出了散热气流的流向。

左壳体156形成有左隔板部159a,右壳体157形成有右隔板部159b,在左壳体156和右壳体157对接时,左隔板部159a和右隔板部159b结合形成隔板159。

如图1和图5所示,吹风机100还包括吹嘴22,吹嘴22与风筒11构成可拆卸连接,吹嘴22还安装在风筒11的形成出风口的一端。如图4所示,吹嘴22形成有吹风通道22a,吹风通道22a与风道111连通,吹风通道22a沿第一直线101方向延伸。风扇13转动时,吹风气流依次流经风道111和吹风通道22a,然后吹向落叶等。

如图10至图13所示,吹嘴22包括:装配部221、吹风部222和连接部223。装配部221用于使吹嘴22安装至风筒11,吹风部222形成有用于出风的吹风口222a,连接部223一端连接至装配部221,另一端平滑的连接至吹风部222,连接部223使得吹风气流在经过连接部223时流速变大,从而提高吹风效果。

具体而言,装配部221套装在风筒11的外壁,装配部221的外壁还形成有按钮221a,按钮221a的内侧形成有卡槽221b,风筒11的外壁形成有能嵌入卡槽221b的凸部112,通过卡槽221b和凸部112的配合使得吹嘴22能够被用户快速的安装至风筒11。装配部221具体可以为围绕第一轴线的圆筒。装配部221的内壁还形成有内导向部221c,风筒11的外壁形成有外导向部113,通过内导向部221c和外导向部113的配合导向装配部221沿第一直线101方向装配至风筒11。具体而言,内导向部221c为设置在装配部221的内壁的凹槽,凹槽沿平行于第一直线101的方向延伸,外导向部113为设置在风筒11的外壁的凸起,凸起也沿平行于第一直线101的方向延伸,在装配部221结合至风筒11时,凸起沿平行于第一直线101方向在凹槽内滑动,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而且通过凹槽和凸起的配合,还能够限制吹嘴22相对风筒11的转动。

另外,风筒11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上的长度L1与装配部221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上的长度L2的比值大于等于7且小于等于11,装配部221在围绕第一直线101的方向上的最大周长与装配部221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4.5,进一步而言,装配部221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50mm,这使得装配部221在第一直线101方向上的长度足够长,从而提高吹嘴22在安装至风筒11上后的稳定性,避免吹嘴22的晃动,进而提高吹风效果且能够减小噪音。

吹风部222用于出风,吹风部222为以第一直线101为旋转中心的回转体。吹风部222的内壁围绕第一直线101形成圆柱形通道222b,该圆柱形通道222b为吹风通道22a的一部分,这样,吹风口222a为圆形,从而使得吹风机100吹风的范围比较大,且出风比较均匀。

连接部223设置在装配部221和吹风部222之间,连接部223、装配部221和吹风部222一体成型。连接部223也为以第一直线101为旋转中心的回转体。连接部223的内壁还围绕第一直线101形成有连接通道223a,连接通道223a为吹风通道22a的一部分,连接通道223a的两端可以分别与风道111和圆柱形通道222b衔接。连接通道223a为以第一直线101为旋转中心的回转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通道223a在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且由装配部221指向吹风部222逐渐缩小,也即是说,连接通道223a由后往前逐渐缩小,这样才能使得吹风气流在流经连接通道223a时得到加速。

连接通道223a关于对称平面102对称设置,连接通道223a在对称平面102内的截面为两段对称的曲线223b。曲线223b的两端连接至装配部221和吹风部222。曲线223b上的每一点处的切线与第一直线101之间的夹角由曲线223b与连接部223连接的一端至与吹风部222连接的一端先变大后变小,从而使得连接通道223a呈现出一种流线型的结构,进而减小噪音,降低能量的损耗,提高吹风效果。

风筒11沿所述第一直线101方向上的长度L1与连接部223沿所第一直线101方向上的长度L3的比值大于等于6且小于等于13,这样,连接部223的长度不会太长,从而使得吹风气流不会因为流经路径过长而衰减能量,而且,连接部223的长度也不会太短,从而使得吹风气流不会因为连接通道223a不够平滑而衰减能量。

如图14至图18所示,吹风机100还包括用于将吹风机100悬挂至用户的腰带、背带等上的挂钩23,这样,用户在操作吹风机100时,可以将吹风机100的一部分的重量由背带承担,从而减小用户手上所承受的力,进而减小用户的疲劳感。

挂钩23具体包括:安装部231和挂钩本体232,安装部231用于使得挂钩23安装至壳体15上,挂钩本体232用于与背带接触以实现悬挂吹风机100。其中,挂钩本体232沿一条曲线弯曲形成有一个开口232a,该开口232a是敞开的,用户可以将背带通过该开口232a结合至挂钩23上。在本实用新型中,挂钩23与吹风机100包含电池包14时的的重心G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0mm且小于等于多少80mm,这样,使得用户能够相对稳定的操作吹风机100。

具体而言,挂钩23还设置在壳体15的结合部153处且靠近电池包14设置。在沿第一直线101的方向上,挂钩23设置在进风口的靠近电池包14的一侧。更进一步而言,在沿第一直线101方向上,挂钩23还设置在进风罩16的靠近电池包14的一侧。这样,挂钩23的位置设置合理,用户在将吹风机100悬挂至背带上时,能够很方便的握持把手151,且能够很稳定的操作吹风机100。

安装部231包括在一个与第一直线101平行的平面内延伸的安装面231a,该平面还与对称平面102平行。当挂钩23通过安装部231安装至壳体15时,安装面231a将贴合至壳体15的表面,从而避免挂钩23的晃动以及松动。壳体15的表面还凹陷形成有插槽15c,安装面231a朝向壳体15形成有插入部231b,插槽15c的数目为2,插入部231b的数目也为2,两个插入部231b分别插入至对应的插槽15c内。安装面231a还形成有沿垂直于对称平面102的方向贯穿安装面231a的通孔231c,然后通过一个紧固件穿过通孔231c插入壳体15,从而实现挂钩23固定至壳体15。该紧固件具体可以为螺钉。两个插入部231b还分别设置在通孔231c的两侧。

挂钩本体232与安装部231一体成型,挂钩本体232从安装部231向远离安装部231的方向延伸,挂钩本体232还在一个与对称平面102倾斜相交的平面内延伸,且该平面与第一直线101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且小于等于50度,这样,能够避免因为夹角太大而造成的背带容易从而从挂钩23中脱落,也能够避免因为夹角太小而造成的带难以结合至挂钩23。

挂钩本体232还包括:第一段232b和第二段232c,第一段232b沿与第一直线101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二段232c自第一段232b延伸,第二段232c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段232b的延伸方向倾斜相交。安装面231a靠近第一段232b的侧边还与第一段232b平行。第二段232c自第一段232b朝向安装面231a延伸且不与安装面231a接触,从而第二段232c的端部与安装面231a之间形成以上所说的开口232a,该开口232a还朝向电池包14敞开。

在本实用新型中,挂钩23的数目为为一个。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挂钩23的数目也可以为2,两个挂钩23可以分别设置在对称平面102的两侧,具体而言,两个挂钩23分别设置在左壳体156和右壳体157上,从而适应用户的操作习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