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施工挂篮底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7304发布日期:2018-06-30 04:11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臂施工挂篮底模。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铁路桥梁事业迅猛发展,我国在桥梁设计理论、建造技术和装备方面正在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跨度跨海、跨江桥梁建设不断增加。连续刚构桥为墩梁固结的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桥的桥梁主梁为连续刚构梁,大跨度刚构连续梁是指多孔跨径总长≥100米且单孔跨径≥40米的刚构连续梁。大跨度刚构连续梁通常为变截面梁,变截面梁是指在弯矩较大处采用较大的截面,在弯矩较小处采用较小的截面。这种截面沿轴线变化的梁,称为变截面梁。采用挂篮对刚构连续梁的悬臂梁段进行施工过程中,当所施工悬臂梁段为由多个悬臂梁段从后向前拼接而成的变截面梁时,由于各悬臂梁段底部均为斜坡面,而各悬臂梁段底部斜坡面沿纵桥向的倾斜角度(即梁底纵坡角度)不同时,相邻两个悬臂梁段之间的连接处便为变坡点。例如,上一个悬臂梁段的端头段为45°斜坡面,而下一个悬臂梁段的梁底纵坡为11°,这样在下一个悬臂梁段施工中挂篮后下横梁位于45°斜坡面位置,导致挂篮的正常底模低于当前所施工悬臂梁段底板的设计位置相应高度,造成底模难以搭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悬臂施工挂篮底模,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将挂篮底模板、后侧挡板、沙子填充结构和梁底模板组成双层底模,通过由沙子填充结构支撑的梁底模板对悬臂梁节段底部进行成型施工,满足变截面梁的悬臂浇筑施工需求,使挂篮底模与后侧已浇梁段实现有效搭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悬臂施工挂篮底模,其特征在于:包括挂篮底模板、布设于挂篮底模板后侧上方的后侧挡板、位于挂篮底模板上方且对所施工悬臂梁节段底部进行成型施工的梁底模板,所述后侧挡板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梁底模板与挂篮底模板之间为沙子填充结构,所述后侧挡板与前端模板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沿横桥向布设,所述后侧挡板和前端模板均卡装于两个对称布设于挂篮底模板左右两侧的挂篮侧模板之间;所述后侧挡板位于后侧已浇梁段的前侧下方,所述后侧挡板的顶部支顶在后侧已浇梁段的底面上,所述悬臂梁节段和后侧已浇梁段均为混凝土梁,所述后侧已浇梁段为位于悬臂梁节段后侧且与悬臂梁节段相邻的已浇筑梁段;所述后侧挡板位于梁底模板后方,所述挂篮底模板、后侧挡板、后侧已浇梁段的底面、布设于挂篮底模板上且呈竖直向布设的前端模板和两个所述挂篮侧模板围成沙子填充结构的填充腔,所述前端模板分为位于沙子填充结构前侧的底部模板段和对悬臂梁节段的前端面进行成型施工的上部模板段;所述梁底模板支撑于沙子填充结构上,所述梁底模板的后端支顶在后侧已浇梁段的底面前端,梁底模板的前端支顶在前端模板上,所述梁底模板卡装在两个所述挂篮侧模板之间。

上述悬臂施工挂篮底模,其特征是:所述梁底模板为竹胶板。

上述悬臂施工挂篮底模,其特征是:所述后侧挡板为钢板。

上述悬臂施工挂篮底模,其特征是:所述挂篮底模板上设置有对后侧挡板进行限位的限位梁,所述限位梁呈水平布设且其沿横桥向布设,所述限位梁位于后侧挡板的底部后侧。

上述悬臂施工挂篮底模,其特征是:所述挂篮底模板支撑于底部支撑架上,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多道由左至右布设于挂篮底模板底部的纵梁、支撑于多道所述纵梁前侧下方的前下横梁和支撑于多道所述纵梁后侧下方的后下横梁,所述前下横梁和后下横梁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沿横桥向布设,所述前下横梁和后下横梁与挂篮主桁架之间均通过竖向吊杆进行连接;多道所述纵梁均布设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纵梁沿纵桥向布设;

所述挂篮底模板上设置有对前端模板进行支撑的斜向支撑,所述斜向支撑位于前端模板前侧,所述斜向支撑的底部支撑于挂篮底模板上,所述斜向支撑的上端支顶在前端模板上。

上述悬臂施工挂篮底模,其特征是:还包括对后下横梁进行支撑的横梁支撑杆,所述横梁支撑杆为斜向支撑杆且其顶端支顶在后下横梁上,所述横梁支撑杆底部支撑在桥墩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低。

2、施工简便且使用效果好,将挂篮底模板、后侧挡板、沙子填充结构和梁底模板组成双层底模,通过由沙子填充结构支撑的梁底模板对悬臂梁节段底部进行成型施工,满足变截面梁的悬臂浇筑施工需求,并且有效解决了挂篮底模难以搭接的问题,使挂篮底模与后侧已浇梁段实现有效搭接。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悬臂梁节段; 2—后侧挡板; 3—挂篮底模板;

4—梁底模板; 5—沙子填充结构; 6—挂篮侧模板;

7—前端模板; 8—后侧已浇梁段; 9—限位梁;

10—竖向吊杆; 11—前下横梁; 12—后下横梁;

13—斜向支撑; 14—三角形托架; 15—横梁支撑杆;

16—双薄壁墩; 17—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挂篮底模板3、布设于挂篮底模板3后侧上方的后侧挡板2、位于挂篮底模板3上方且对所施工悬臂梁节段1底部进行成型施工的梁底模板4,所述后侧挡板2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梁底模板4与挂篮底模板3之间为沙子填充结构5,所述后侧挡板2与前端模板 7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沿横桥向布设,所述后侧挡板2和前端模板7均卡装于两个对称布设于挂篮底模板3左右两侧的挂篮侧模板6之间;所述后侧挡板2位于后侧已浇梁段8的前侧下方,所述后侧挡板2的顶部支顶在后侧已浇梁段8的底面上,所述悬臂梁节段1和后侧已浇梁段8均为混凝土梁,所述后侧已浇梁段8为位于悬臂梁节段1后侧且与悬臂梁节段1相邻的已浇筑梁段;所述后侧挡板2位于梁底模板4后方,所述挂篮底模板 3、后侧挡板2、后侧已浇梁段8的底面、布设于挂篮底模板3上且呈竖直向布设的前端模板7和两个所述挂篮侧模板6围成沙子填充结构5的填充腔,所述前端模板7分为位于沙子填充结构5前侧的底部模板段和对悬臂梁节段1的前端面进行成型施工的上部模板段;所述梁底模板4支撑于沙子填充结构5上,所述梁底模板4的后端支顶在后侧已浇梁段8的底面前端,梁底模板4的前端支顶在前端模板7上,所述梁底模板4卡装在两个所述挂篮侧模板6之间。

其中,所述沙子填充结构5所用的沙子为常规工程施工用的沙子,即细小的石粒。

本实施例中,所述梁底模板4为竹胶板。

实际使用时,所述梁底模板4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模板,如木板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侧挡板2为钢板。

为固定牢靠,所述挂篮底模板3上设置有对后侧挡板2进行限位的限位梁9,所述限位梁9呈水平布设且其沿横桥向布设,所述限位梁9位于后侧挡板2的底部后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挂篮底模板3支撑于底部支撑架上,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多道由左至右布设于挂篮底模板3底部的纵梁17、支撑于多道所述纵梁17前侧下方的前下横梁11和支撑于多道所述纵梁17后侧下方的后下横梁12,所述前下横梁11和后下横梁1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沿横桥向布设,所述前下横梁11和后下横梁12与挂篮主桁架之间均通过竖向吊杆10进行连接;多道所述纵梁17均布设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纵梁17沿纵桥向布设。

所述挂篮底模板3上设置有对前端模板7进行支撑的斜向支撑13,所述斜向支撑13位于前端模板7前侧,所述斜向支撑13的底部支撑于挂篮底模板3上,所述斜向支撑13的上端支顶在前端模板7上。

实际施工时,只需将将挂篮底模板3下降,并将两个挂篮侧模板6对应加长,再布设后侧挡板2和前端模板7形成填充腔,并在所述填充腔内填充沙子形成沙子填充结构5,再在沙子填充结构5上铺设梁底模板4即可。这样,便能形成由挂篮底模板3、后侧挡板2、沙子填充结构5和梁底模板4组成的双层底模,能有效解决了挂篮底模搭接问题。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对后下横梁12进行支撑的横梁支撑杆15,所述横梁支撑杆15为斜向支撑杆且其顶端支顶在后下横梁12上,所述横梁支撑杆15底部支撑在桥墩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支撑杆15底部支撑在所述桥墩上固定的墩顶托架上。所述桥墩为双薄壁墩16。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已浇梁段8为支撑于桥墩上的墩顶梁段(也称为0#梁段),所述悬臂梁节段1为与0#梁段前端连接的1#梁段。

所述0#梁段与1#梁段之间的连接处为截面变化处,所述1#梁段后端连接处的底板为变坡点,所述0#梁段端头段的底板为45°斜坡面,而1# 段梁底纵坡为11°,因而1#梁段施工中挂篮后下横梁12位于45°斜坡面位置,导致挂篮的正常底模低于1#梁段底板的设计位置约90cm左右,挂篮底模无法与1#梁段的梁底密贴,同时底模悬空易导致底模不稳定,采用上述双层底模后,能有效解决底模搭接问题,同时因1#梁段梁底纵坡较大,采用在用于施工0#梁段的牛腿托架(即三角形托架14)上增设对后下横梁12进行支撑的横梁支撑杆15,增加底模的稳定性。所述横梁支撑杆15 的数量为两道,两道所述横梁支撑杆15分别支撑于后下横梁12的前后两侧,所述横梁支撑杆15的底部支撑于在三角形托架14上且其顶部支顶在后下横梁12上。所述三角形托架14为墩顶托架。

由于1#梁段梁底纵坡较大,浇筑混凝土时挂篮底模存在水平推力,加之所述双层底模与后侧已浇梁段8混凝土搭接的摩擦力相对较小,故后下横梁12的稳定是关键,采用两道所述横梁支撑杆15能有效解决底模稳定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