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面系防护墙表面气泡的消除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34582发布日期:2018-08-21 20:17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面系防护墙表面气泡的消除方法。



背景技术:

高速铁路桥面系附属施工是整个高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后期的相关工作。但由于其相对工程量少,结构物尺寸小,技术含量不高,而受到部分管理人员的轻视,以致高铁桥面系施工中防护墙、ab竖墙出现表面气泡等问题,极其影响外观质量,甚至难以满足验收条件,而施工后的二次修补造成经济损失,修补后的效果不佳,同时修补碎片的剥落在后续高铁运营中易造成严重影响。

因高铁桥面系防护墙及竖墙为小体积混凝土结构物,但其混凝土外露面积展示较大,且其结构内部钢筋密集,浇筑混凝土施工时,常出现振捣不充分,造成外观气泡缺陷,给后续工程交验造成困难;采取二次修补易给后期运营留下安全隐患。

现有消除外观气泡缺陷的常规做法多采用改进混凝土性能、改善模板脱模剂质量、分层浇筑混凝土、加强振捣棒振捣等,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量表面气泡的产生,但是从施工现场现状来看,气泡消除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气泡缺陷问题;同时因桥面系防护墙、竖墙等体积较小,模板面小且结构钢筋密集,造成附着式振捣器无法有效安装,机械化振捣困难。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桥面系防护墙表面气泡的消除方法,包括步骤:

s1,桥面系防护墙模型及所述模型内的钢筋网按设计要求安放;所述桥面系防护墙的所有预埋件按设计要求安放,所述预埋件与其固定位置的模型模板表面密贴;在所述模型底部布置有底部振动器,在所述模型模板上安放平板振动器;

s2,将灌注斗设置在所述模型上方,且所述灌注斗内装有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

s3,控制工作环境温度在10~35℃范围内;

s4,向所述模型内灌注所述混凝土并对所述模型内的混凝土进行机械振动和人工清理操作;

s5,振动后抹平混凝土表面,注意填边填角。

较佳的,所述人工清理操作具体为采用插板沿所述模型模板与混凝土之间接触面插入所述模型内,所述插板紧贴所述模型模板进行上下移动,同一清理位置反复移动2至3次后,移动动至下一清理位置直至完成所述模型模板整体的清理操作。

较佳的,所述机械振动包括预振动和终振动;所述预振动过程为随所述模型内混凝土的灌注,开启所述模型底部的所述底部振动器;当底振力不足时,从所述模型的上部向混凝土内插入振动棒进行振动,每个所述振动棒应插至所述模型底部,振动时所述振动棒不要撞动所述模型内的所有预埋件和所述钢筋网;振动至所述混凝土表面不再冒气泡、表面泛浆且无显著下沉为准;所述终振动过程为所述平板振动器在竖直设置的所述模型模板外侧振动,以确保所述模型内边角和所述预埋件周边的混凝土密实;并将所述混凝土表面赶压密实和整平,致表面泛浆和无石子裸露为准。

较佳的,所述人工清理操作设置在是在所述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且所述机械振动完毕后,混凝土初凝前。

较佳的,所述插板包括移动板和支撑杆,所述移动板和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移动板分别设置接触面和连接面,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面上;所述人工清理操作时,所述移动板表面紧贴所述模型模板。

较佳的,所述移动板采用棱形钢板,所述棱形钢板边长设置为10cm,厚度设置为8mm;所述支撑杆设置为圆柱型,采用型号φ12的光圆钢筋,长度设置为100cm。

较佳的,所述支撑杆包括内杆和外杆,所述外杆设置为空心结构,所述外杆套接在所述内杆外部,且所述内杆和所述外杆可相对移动,所述外杆一端固定在所述移动板上。

较佳的,所述内杆外表面设置外螺纹,所述外杆内表面设置内螺纹,所述内杆和所述外杆通过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连接,所述内杆和所述外杆的相对转动调节所述内杆和所述外杆的相对位置。

较佳的,所述内杆还设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设置有内螺纹,且所述定位件和所述内杆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定位件可顶靠在所述外杆的端口位置。

较佳的,所述定位件设置为成对设置的螺母。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述桥面系防护墙表面气泡的消除方法采用浇筑时的人工清除操作,在混凝土浇筑时人工采用所述插板紧贴所述模型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移动的方法,能有效控制混凝土表面气泡数量,明显改进所述桥面系防护墙及竖墙的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桥面系防护墙表面气泡消除方法的施工结构图;

图2为所述插板的结构图;

图3为所述支撑杆的结构图。

图中数字表示:

1-模型模板;2-插板;3-混凝土;21-移动板;22-支撑杆;23-内杆;24-外杆;25-定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所述桥面系防护墙表面气泡的消除方法包括步骤:

s1,灌注前安装:

桥面系防护墙模型及所述模型内的钢筋网按设计要求安放;所述桥面系防护墙的所有预埋件按设计要求安放,并且必须与其固定位置的模型模板表面密贴,不允许有缝隙存在;在模型底部布置有底部振动器,在所述模型模板1上安放平板振动器;

s2,将灌注斗设置在所述模型上方,且所述灌注斗内装有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3;

s3,控制工作环境温度在10~35℃范围内;

s4,向所述模型内灌注所述混凝土3并对所述模型内的混凝土3进行机械振动和人工清理操作;

步骤s4具体为,

灌注:将装入所述灌注斗内的所述混凝土3灌注入所述模型内;

所述机械振动包括预振动和终振动;

预振动:在灌注的同时采用底振和上部辅助振结合的振动工艺,即随所述模型内混凝土3的灌注,开启所述模型底部的所述底部振动器;当底振力不足时,从所述模型的上部向混凝土3内插入振动棒进行振动,每个所述振动棒应插至所述模型底部,振动时所述振动棒不要撞动所述模型内的所有预埋件和所述钢筋网;振动至所述混凝土3表面不再冒气泡、表面泛浆且无显著下沉为准。

终振动:所述平板振动器在竖直设置的所述模型模板1外侧振动,以确保所述模型内边角和所述预埋件周边的混凝土3密实;并将所述混凝土3表面赶压密实和整平,致表面泛浆和无石子裸露为准;

如图1所示,图1为所述桥面系防护墙表面气泡消除方法的施工结构图;人工清理:采用插板2沿所述模型模板1与混凝土3接触面插入所述模型内并紧贴所述模型模板1进行上下移动,同一清理位置反复移动2至3次后即可移动至下一清理位置直至完成所述模型模板1整体的清理操作;

s5,振动后抹平混凝土3表面,注意填边填角。

在所述预振动操作中,所述振动棒每隔0.15~0.25米左右插入一次,每次振动26~35秒。

在夏季抹平混凝土3表面后,及时将混凝土3表面覆盖,避免使混凝土3快速失水造成干裂。

所述桥面系防护墙在所述模型内浇筑完成,安放好所述模型及所述模型内的钢筋网后浇筑,保证施工后所述桥面系防护墙的结构尺寸和强度;所述模型内所有预埋件按设计要求安放正确,并且必须与其固定位置的模型表面密贴,不允许有缝隙存在,从而降低所述预埋件和所述模型模板1接触面在浇筑过程中气泡或缝隙的产生;所述底部振动器和所述平面振动器的设置保证所述桥面系防护墙混凝土3灌注密实和平整。通过人工清理操作中所述插板2的移动,破坏混凝土3表面气泡和所述模型模板1、所述混凝土3的粘结力,从而实现所述表面气泡的排出。

本发明中所述灌注斗设置在所述模型上方的适当位置,一般所述灌注斗距所述模型的高度为1m左右;按设计要求拌和好的所述混凝土3在装入所述灌注斗之前,应当将所述灌注斗内、外清理干净,并喷水湿润所述灌注斗内壁;将所述混凝土3从所述灌注斗灌注入所述模型内时,工作人员注意控制所述灌注斗的摆动,以确保下料均匀,并保证安全,同时下料量要适度,以振动后所述混凝土3齐平所述模型顶面为准。

本发明控制工作环境温度在10~35℃范围内,是为了保证混凝土3的各种性能,以及所述桥面系防护墙完成后的质量和技术指标。

所述人工清理操作应设置在是在所述混凝土3浇筑完成后,且机械振动完毕后,混凝土3初凝前。

本发明所述桥面系防护墙表面气泡的消除方法采用浇筑时的人工清除操作,在混凝土浇筑时人工采用所述插板2紧贴所述模型模板1与混凝土接触面移动的方法,能有效控制混凝土表面气泡数量,明显改进所述桥面系防护墙及竖墙的外观质量。

本发明所述桥面系防护墙表面气泡的消除方法明显减少高铁防护墙、竖墙等小体积混凝土的气泡缺陷,大幅度改进混凝土外观质量;无气泡缺陷的桥面系防护墙有利于竣工交验,同时避免二次修补所产生的修补层脱落现象给后续运营阶段埋下的安全隐患。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图2为所述插板的结构图;所述插板2包括移动板21和支撑杆22,所述移动板21和所述支撑杆22连接,所述移动板21优选采用棱形钢板,所述棱形钢板尺寸可选择边长10cm,厚度8mm;所述支撑杆22优选设置为圆柱型,可采用型号φ12的光圆钢筋,长度可选择100cm,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较佳的,所述移动板21分别设置接触面和连接面,所述支撑杆22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面上。

当所述人工清理操作时,所述移动板21表面紧贴所述模型模板1,即所述接触面和所述模型模板1紧贴接触,在所述移动板21上下移动时,所述支撑杆22固定在所述连接面上,所述支撑杆22在所述连接面上形成凸起结构,在所述插板2移动过程中,所述移动板21边缘及所述凸起结构均与所述混凝土3接触,并产生搅拌振捣效果,从而易于将所述混凝土3表面上的气泡清除。

所述支撑杆22长度根据所述桥面系防护墙尺寸结构设定,具体的,所述支撑杆22长度一般采用100cm,便于对小体积结构的混凝土3表面进行气泡处理,所述支撑杆22过长易造成使用者人工清理过程中的施力困难。

本实施例采用所述棱形钢板与所述圆钢进行双边焊接,便于提高所述插板2的整体稳固性。所述棱形钢板的设置有利于减小所述插板2上下移动过程中混凝土3阻力,方便长时间操作。采用所述圆钢连接有利于减小所述支撑杆22与混凝土3之间的握裹摩擦力,减少工人操作难度。采用所述棱形钢板及所述圆钢制作所述插板2,操作简单,所述插板2制作简单,节约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插板2适用于小型混凝土3现浇连接结构,因所述模型模板1面积较小,结构钢筋密集的情况,无法采用安装附着式振捣器等机械振捣方式情况。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支撑杆22设置为伸缩杆,通过将所述支撑杆22设置为伸缩结构,实现对所述支撑杆22长度的调节,便于使用者对所述插板2在所述模型内位置的调节。

如图3所示,图3为所述支撑杆的结构图;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22包括内杆23和外杆24,所述外杆24设置为空心结构,所述外杆24套接在所述内杆23外部,且所述内杆23和所述外杆24可相对移动,所述外杆24焊接在所述移动板21上,通过调节所述内杆23和所述外杆24的相对位置,即可调节所述支撑杆22的长度。

较佳的,所述内杆23外表面设置外螺纹,所述外杆24内表面设置内螺纹,所述内杆23和所述外杆24通过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连接,通过所述内杆23和所述外杆24的相对转动,即可实现所述内杆23和所述外杆24的相对位置的调节。

较佳的,所述内杆23还设置有定位件25,所述定位件25设置有内螺纹,且所述定位件25和所述内杆23通过螺纹连接,当所述内杆23和所述外杆24相对位置调节完成后,通过转动所述定位件25,将所述定位件25顶靠在所述外杆24的端口位置,从而实现所述外杆24和所述内杆23相对位置的固定。

较佳的,所述定位件25设置为成对设置的螺母,通过所述螺母的设置,将靠近所述外杆24的所述螺母顶靠在所述外杆24的端口位置,将远离所述外杆24的螺纹顶靠在靠近所述外杆24的所述螺母上,通过利用两个所述螺母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螺母和所述螺纹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实现所述外杆24和所述内杆23相对位置的固定。

通过所述支撑杆22的伸缩设置,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插板2可适用于较大的混凝土3现浇连接结构,在通过所述机械振动的基础上添加采用所述插板2的人工清理,从而彻底消除混凝土3表面的气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