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化带及之间道路的调蓄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71415发布日期:2019-07-13 09:5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化带及之间道路的调蓄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蓄水结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绿化带及之间道路的调蓄水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城市绿化带及之间的道路主要通过排水管沟来排放雨水,这些排水管沟在地表成点状分散,雨水先要从四处汇集到管沟进行排放,导致排放效率低下。而且对于强降雨,绿化带内积存雨水较多,植物长时间被雨水浸泡,影响植物健康生长,产生涝害,并且这些雨水也不能被有效存储起来,待干旱时备用。在排水时,雨水与地表脏污汇集在一起,影响后期处理净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绿化带调蓄水结构进行有效改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化带及之间道路的调蓄水结构,该调蓄水结构能够及时有效排掉绿化带及道路的雨水,不会导致植物被雨水长期浸泡,还能够在干旱时将蓄水反馈给植物,并且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绿化带及之间道路的调蓄水结构,包括绿化带和绿化带之间的道路,在道路与绿化带的交界处设置有路缘石,道路靠近路缘石处设有下水槽,所述路缘石底部设有透水混凝土层,路缘石和透水混凝土层为所述下水槽的侧壁,所述绿化带的土壤层下方设有碎石层,碎石层的边缘位于所述透水混凝土层下方,在碎石层下方设有第一蓄水槽,第一蓄水槽下方设有第二蓄水槽,第一蓄水槽上部设有与第二蓄水槽连通的连通管,第一蓄水槽与所述绿化带的土壤层之间设有若干吸水管路,第二蓄水槽设有排水管道。

优选的,所述绿化带的土壤层由上至下包括蓄水土层、树土覆盖层和换土层,在换土层与所述碎石层之间设有透水土工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蓄水槽位于所述绿化带的土壤层的正下方,所述碎石层侧面向所述第一蓄水槽倾斜,在碎石层的侧面上设有防水层,碎石层与所述第一蓄水槽之间设有透水支撑板。

优选的,在所述绿化带的土壤层上设有下水管路,所述下水管路直接连通至所述第一蓄水槽,下水管路的上端口露在所述绿化带的土壤层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蓄水土层的厚度为180~220mm,树土覆盖层的厚度为450~550mm,换土层的厚度为230~270mm。

优选的,所述第一蓄水槽和第二蓄水池均为聚乙烯蓄水池,并且第一蓄水槽的高度为230~270mm,第二蓄水池的高度为400~600mm。

优选的,所述吸水管路的半径为10~10.5mm。

上述技术方案中,道路上的雨水会汇聚沿道路边缘设置的下水槽内,改变点状汇聚的方式,排水效率高,雨水从下水槽的透水混凝土渗透进入碎石层,然后经再次过滤到第一蓄水池,第一蓄水池的水积满之后经连通管进入第二蓄水池,并可以由第二蓄水槽经排水管道排走。绿化带上的雨水经绿化带土壤层过滤后通过透水土工布进入碎石层,并汇集到第一蓄水槽。吸水管道可以在干旱时为土壤层供水供植被所用,缓解干旱,使雨水循环利用。如果雨水过大,可以从下水管道直接排入第一蓄水槽。本结构对于提高雨水排放效率,净化雨水,减少植被涝害以及对雨水的再次利用均有实际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调蓄水结构包括绿化带1和绿化带之间的道路2,道路用于供人们行驶,在道路2与绿化带1的交界处铺设有路缘石3,路缘石3高出道路和绿化带,路缘石对绿化带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并且有助于绿化带内蓄水。道路靠近路缘石3的一端留有下水槽4,下水槽4为沿道路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水槽,相较于现有的点状分散式下水槽,条形连贯的下水槽排水效率更高,尤其适合容易发生城市内涝的南方城市。在路缘石3的底部设置有透水混凝土层5,路缘石3和透水混凝土层5形成下水槽4的一端侧壁,另外几端侧壁设置为防水层,可以采用水泥铺设而成,下水槽4的底部稍低于透水混凝土层5,这样有利于下水槽内的水在流向透水混凝土时将大块的沉淀物留在下水槽底部,起到一个过滤作用。

绿化带1下方为绿化植物生长的土壤层,土壤层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蓄水土层61、树土覆盖层62和换土层63,进一步的,蓄水土层61的厚度为180~220mm,树土覆盖层62的厚度为450~550mm,换土层63的厚度为230~270mm,更加有利于绿化植物生长。

在换土层63的下方铺设有透水土工布7,透水土工布7下方铺设有碎石层8,土壤层内的水经透水土工布7流入碎石层8,透水土工布能够防止土壤流失。碎石层8的边缘位于透水混凝土层5的下方,对透水混凝土层5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下水槽4内的雨水经透水混凝土层5流入碎石层8内,经过碎石间的缝隙向下流。进一步,碎石层8的两侧面外壁设置为防水层,同样可以采用水泥铺设而成。在碎石层8下方安装有第一蓄水槽9,碎石层的两侧面自上端倾斜向下设置,下端恰好位于第一水槽9的两端边缘上方,确保自碎石层内的水只能够沿碎石间隙向下流入到第一蓄水槽内。

第一蓄水槽9位于绿化带1的正下方并且基本与绿化带的宽度相同,第一蓄水槽9为连贯设置在绿化带1下方的立方形水槽,在水槽的上方安装有透水支撑板,用于兼顾透水性和支撑性能。在第一蓄水槽9的底端边缘竖直向上安装有多个并排的吸水管路10,吸水管路10最上端连通到蓄水土层61内,优选设置吸水管路的半径为10~10.5mm。当蓄水土层较为干旱时,吸水管路能够发生虹吸现象,将第一蓄水槽9内的水吸入蓄水土层61内,为绿化植物提供水源。

进一步,下水管道14安装在预先留有的管道孔内,下水管道14的一端伸入第一蓄水槽9内部,另一端竖向向上延伸并伸出绿化带1的表面,当降雨较大时,绿化带内的水来不及渗透到下方的第一蓄水槽内,并且如果绿化带内的积水过多,还容易引发植物缺氧产生涝害,所以下水管道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绿化带内过剩的水可以通过下水管道14直接流入第一蓄水槽内储备起来以供使用。

第二蓄水槽12位于第一蓄水槽9的正下方并且直径略大于第一蓄水槽,第二蓄水槽9为六面密封的立方体,第一蓄水槽9与第二蓄水槽12均可选用聚乙烯蓄水池。在第二蓄水槽12的上表面一端留有通孔,排水管道11一端通入第一蓄水槽的上端预留的通孔内,另一端穿入第二蓄水槽的通孔内以将二者连通,当第一蓄水槽9内的水位高于排水管道11时,第一蓄水槽内的水流入第二蓄水槽12。第二蓄水槽12的下端一侧设置有排水管道13,排水管道13上安装有水阀,排水管道另一端连接到污水处理装置,将收集的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待再次利用。进一步,第一蓄水槽的高度为230~270mm,第二蓄水池的高度为400~600mm,第一蓄水槽内一般状况下都储蓄有水,当第一蓄水槽内的水满后流入第二蓄水槽,来进行蓄水储备或者进行下一净化水等工序。本装置结构对于提高雨水排放效率,净化雨水,减少植被涝害以及对雨水的再次利用均有实际效果。

本实施例只是对本发明构思和实现的一个说明,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在本发明构思下,未经实质变换的技术方案仍然在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化带及之间道路的调蓄水结构,包括绿化带和绿化带之间的道路,在道路与绿化带的交界处设置有路缘石,道路靠近路缘石处设有下水槽,路缘石底部设有透水混凝土层,路缘石和透水混凝土层为下水槽的侧壁,绿化带的土壤层下方设有碎石层,碎石层的边缘位于透水混凝土层下方,在碎石层下方设有第一蓄水槽,第一蓄水槽下方设有第二蓄水槽,第一蓄水槽上部设有与第二蓄水槽连通的连通管,第一蓄水槽与绿化带的土壤层之间设有若干吸水管路,第二蓄水槽设有排水管道。该调蓄水结构能够及时有效排掉绿化带及道路的雨水,不会导致植物被雨水长期浸泡,还能够在干旱时将蓄水反馈给植物,并且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

技术研发人员:赵溢墨;万子祎;温萱;安东森;赵富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11.07
技术公布日:2019.07.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