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4794发布日期:2018-10-13 02:0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索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空缆索架设或索道运行时,由于索体自身较为柔软、刚度小,在高空中由于风载作用,会出现上下层或左右相邻索体之间相互干扰,甚至缠绕现象。目前,常见的支索装置安装在基准钢索上,每隔 30~50m设置一个,每两个相邻支索装置之间设置联结绳,将所有支索装置串联在一起。使用时,支索装置搁置在基准钢索上,目标钢索搁置在支索系统上。

常见的支索装置,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由于在运行过程中,支索装置上搁置在基准钢索上,而缆索、索道一般都跨越山涧、山谷或江河,此类地形处的峡口风,风速大,风向多变,极易造成基准钢索剧烈振动,使得搁置在基准钢索上的支索装置抖动,从而导致钢索跳槽,支索装置与基准钢索之间频繁的相对运动还会磨损基准钢索,这就容易造成基准钢索在支索装置轮槽边缘出现断丝现象。

(2)自身不能相对固定,造成不能根据实际钢索交叉点来随时调节支索装置的位置,如需调节支索装置的位置,只能采用人工高空作业。同时由于支索装置本身自重影响,也不能适用于缆索、索道等边跨坡度较大的区域。

(3)目标钢索搁置在支索系统上,只适用于上下层钢索间距较大、无交叉干扰情况,当上下层钢索距离较小或由于同时受力时,由于振动或钢索垂度产生变化,会相互干扰现象,此时无法撑开上下层干扰钢索,导致钢索相互摩擦受损。

(4)与基准钢索接触的支索装置滚轮横向间距相对固定,只能在恒定间距或单根基准钢索上使用,无法在缆索吊机边跨等变间距的多根基准钢索上使用(由于缆索吊机主索鞍上基准钢索横向间距固定,而边跨基准钢索在锚固点上的位置相互不同,故基整个边跨准钢索横向间距为渐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索装置,通过升降机构调节支柱的长度,避免因振动或钢索垂度产生变化而造成目标钢索和基准钢索相互干扰现象,从而撑开目标钢索与基准钢索,防止目标钢索与基准钢索相互摩擦受损。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索装置,其用于撑开基准钢索与目标钢索,其包括:

支索系统,所述支索系统用于活动地组设于所述目标钢索;所述支索系统包括至少四个竖直设置的立柱,所述立柱围设形成一支撑架体,所述支撑架体每一面的相邻两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连接系;所述立柱包括升降立柱、套筒和升降机构;所述升降立柱底端部分活动套设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升降机构用于调节所述升降立柱顶端与所述套筒底端之间的总长度;

爬升固定系统,所述爬升固定系统顶端用于组设于所述基准钢索且底端设于所述支索系统上。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销轴;所述升降立柱底端水平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套筒自上而下依次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连接孔;所述销轴穿过其中一所述第二连接孔并插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设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升降机构具有一竖直设置的伸缩驱动轴,所述伸缩驱动轴顶端与所述升降立柱相连;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升降立柱沿竖直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无线连接有第三遥控器,所述第三遥控器用于控制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升降立柱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支索系统底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活动地组设于所述目标钢索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自上而下间隔设置的两个滚轴。

进一步地,所述爬升固定系统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爬升固定系统沿垂直于所述基准钢索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爬升固定系统包括竖直设置的爬升滚轮支撑杆,所述爬升滚轮支撑杆用于组设于所述基准钢索;

所述支索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所述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支索系统上的导轨,所述导轨延伸方向与所述基准钢索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所述爬升滚轮支撑杆底端滑设于所述导轨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爬升滚轮支撑杆底端设有滑轮,所述滑轮滑设于所述滑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两端均设有防止所述滑轮滑出的封板。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组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套管、弹性件和两个轮轴;两所述轮轴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弹性件两端,且另一端分别与两所述爬升滚轮支撑杆相连;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套管内,所述轮轴与所述弹性件相连的一端部分活动套设于所述套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两端管口内均设有第一限位凸块,所述轮轴与所述弹性件相连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凸块配合并用于防止所述轮轴脱离所述套管的第二限位凸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的支索系统可以调节立柱的长度,当目标钢索与基准钢索间距较小、容易出现交叉干扰时,可以通过升降机构调节支柱的长度,再使用支索装置撑开,就可以避免因振动或钢索垂度产生变化而造成相互干扰现象,从而撑开目标钢索与基准钢索,防止目标钢索与基准钢索相互摩擦受损。因此,与现有支索装置目标钢索直接搁置在滚轴上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支索系统可以实现目标钢索与基准钢索的支撑与搁置,使用方便,填补了以前支索装置没有调节竖直方向上目标钢索与基准钢索距离的空白。

(2)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支索装置设于变间距基准钢索上时,爬升滚轮支撑杆之间采用的弹性支撑组件会自适应基准钢索间距而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同时,两爬升滚轮支撑杆可以在导轨上做自适应基准钢索间距而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运动,弹性支撑组件与导轨、滑轮配合,使得支索装置整体具有很好的横向稳定性,适用范围广,填补了变间距基准钢索支索装置的空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索装置走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索装置固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索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轨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爬升固定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爬升固定系统;10、爬升滚轮支撑杆;11、固定滚轮支撑杆;12、第一驱动机构;13、爬升滚轮;14、固定滚轮;2、支索系统;20、立柱;200、升降立柱;201、套筒;202、销轴;21、连接系;22、夹持机构;220、滚轴;3、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30、导轨;300、滑槽;301、滑轮;302、封板;31、弹性支撑组件;310、套管;311、弹性件;312、轮轴;313、第一限位凸块;314、第二限位凸块;4、基准钢索;5、牵引索;6、目标钢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索装置,其用于撑开基准钢索4与目标钢索6,其包括支索系统2和爬升固定系统1;支索系统2用于活动地组设于目标钢索6;支索系统2包括至少四个竖直设置的立柱20,立柱20围设形成一支撑架体,支撑架体每一面的相邻两立柱20之间连接有连接系21;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立柱20有四个,四个立柱20互相平行,围设形成一个立方体,立方体每一面都连接有连接系21;立柱20包括升降立柱200、套筒201和升降机构;升降立柱200底端部分活动套设于套筒201内;升降机构用于调节升降立柱200顶端与套筒201底端之间的总长度;爬升固定系统1顶端用于组设于基准钢索4且底端设于支索系统2 上。

当目标钢索6与基准钢索4间距较小、容易出现交叉干扰时,可以通过升降机构调节支柱20的长度,再使用支索装置撑开,就可以避免因振动或钢索垂度产生变化而造成相互干扰现象,从而撑开目标钢索6与基准钢索4,防止目标钢索6与基准钢索4相互摩擦受损。因此,与现有支索装置目标钢索直接搁置在滚轴上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支索系统可以实现目标钢索与基准钢索的支撑与搁置,使用方便,填补了以前支索装置没有调节竖直方向上目标钢索与基准钢索距离的空白。

参见图4所示,升降机构包括销轴202;升降立柱200底端水平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套筒201自上而下依次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连接孔;销轴202穿过其中一第二连接孔并插于第一连接孔内。

或者,升降机构设于套筒201内,升降机构具有一竖直设置的伸缩驱动轴(图中未示出),伸缩驱动轴顶端与升降立柱200相连;升降机构用于驱动升降立柱200沿竖直方向运动。升降机构属于常用的,在此不赘述。升降机构无线连接有第三遥控器(图中未示出),第三遥控器用于控制升降机构驱动升降立柱200升降,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第三遥控器随时遥控操作升降机构驱动升降立柱200升降,避免人员高空作业。

参见图4所示,支索系统2底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活动地组设于目标钢索6的夹持机构22,夹持机构22包括自上而下间隔设置的两个滚轴220。目标钢索6限制于两滚轴220之间,滚轴220之间的间隔可以与目标钢索6直径差不多大,这样多个目标钢索6之间可以并排但不会缠绕,同时由于滚轴220可以绕自身轴线旋转,如果爬升固定系统1可以在基准钢索4上移动时,滚轴220也可以在目标钢索6 上滚动,就不会出现卡阻。

参见图1至3和5所示,爬升固定系统1至少有两个,两个爬升固定系统1沿垂直于基准钢索4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爬升固定系统1 包括竖直设置的爬升滚轮支撑杆10,爬升滚轮支撑杆10用于组设于基准钢索4;参见图图1至3和5所示,支索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3,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3包括水平设置于支索系统2上的导轨30,导轨30延伸方向与基准钢索4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爬升滚轮支撑杆10底端滑设于导轨30上。

针对不同间距、变间距或因为风载导致变间距的两根基准钢索4,通过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3,支索装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节。如果支索装置可以在变间距基准钢索4上运行时,两爬升滚轮支撑杆 10可以在导轨30上做自适应基准钢索4间距而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运动。

参见图5和图6所示,导轨30上开设有滑槽300,爬升滚轮支撑杆10底端设有滑轮301,滑轮301滑设于滑槽300内。滑槽300 两端均设有防止滑轮301滑出的封板302。参见图6所示,滑槽300 呈U形结构,且顶部开口宽度小于滑槽300内壁之间的宽度,这样滑轮301可以顺利在滑槽300内运动但是不会从顶部开口滑出。

参见图5和图7所示,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3还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组件31,弹性支撑组件31包括水平设置的套管310、弹性件 311和两个轮轴312,弹性件311可以采用弹簧或者橡胶等;两轮轴 312一端分别连接于弹性件311两端,且另一端分别与两爬升滚轮支撑杆10相连;弹性件311位于套管310内,轮轴312与弹性件311 相连的一端部分活动套设于套管310内。

两根基准钢索4间距变化时,两爬升滚轮支撑杆10之间采用的弹性支撑组件31会自适应基准钢索4间距而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同时,两滚轮支撑杆10可以在导轨30上做自适应基准钢索4间距而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运动。弹性支撑组件31与导轨30、滑槽300、滑轮301配合,使得整个支索装置的架体更加稳定。

参见图7所示,套管310两端管口内均设有第一限位凸块313,轮轴312与弹性件311相连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凸块313配合并用于防止轮轴312脱离套管310的第二限位凸块314。第一限位凸块313最好沿套管310内壁周向延伸形成环状凸起,第二限位凸块 314沿轮轴312外壁周向延伸形成环状凸起。

综上,与现有支索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横向间距自适应系统3可适用于变间距基准钢索4,且由于套管310及滑槽300均设置有限位装置,使得结构整体具有较好的横向稳定性,适用范围广,填补了适应变间距基准钢索4的支索装置的空白。

参见图1至3和图8所示,爬升固定系统1可以设置两个,两个爬升固定系统1沿垂直于基准钢索4延伸方向间隔设于支撑系统2 上,爬升固定系统1两个一组,前后可以设置多组,参见图1至3和图8中所示,爬升固定系统1设有两组四个;爬升固定系统1包括竖直设置的爬升滚轮支撑杆10、底端可转动连接于爬升滚轮支撑杆10 上的固定滚轮支撑杆11以及第一驱动机构12,如销轴连接或铰接;爬升滚轮支撑杆10上设有爬升滚轮13,固定滚轮支撑杆11上设有固定滚轮14;第一驱动机构12用于驱动固定滚轮支撑杆11朝靠近爬升滚轮支撑杆10方向运动并使固定滚轮12和爬升滚轮11夹持基准钢索4;支索装置还包括牵引系统,牵引系统与爬升固定系统1相连,并用于牵引爬升固定系统1在基准钢索4上移动。

爬升滚轮13和固定滚轮14均采用槽轮,爬升滚轮13设于基准钢索4上并可以滚动,固定滚轮14位于基准钢索4下并抵持基准钢索4,固定滚轮14不滚动。爬升滚轮13、固定滚轮14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支索系统2用于活动地组设于目标钢索6,支索系统2即可以沿着目标钢索6延伸方向移动,还可以限制目标钢索6,避免目标钢索 6因摆动而脱离支索系统2

使用时,通过牵引系统牵引爬升固定系统1,爬升滚轮13在基准钢索4上向目标位置滚动,到达目标位置后,停止牵引,第一驱动机构12驱动固定滚轮支撑杆11朝靠近爬升滚轮支撑杆10方向运动并使固定滚轮12和爬升滚轮11夹持夹紧基准钢索4,避免了因风载作用于基准钢索4后产生的剧烈抖动,造成支撑装置与基准钢索4之间频繁的相对运动,使基准钢索4出现磨损断丝现象或者基准钢索4 的跳槽现象,提高了基准钢索的使用寿命;当需要再次调节支索装置的位置时,通过牵引系统与第一驱动机构12相配合,使爬升固定系统1爬升运行通畅,随时改变目标位置,避免了人工高空作业,也适用于缆索、索道等边跨坡度较大的区域。

为了避免人工高空作业,牵引系统有多种形式,参见图1和图2 所示,牵引系统包括牵引索5,牵引索5与爬升滚轮13相连;通过牵引索5拉动爬升固定系统1进行移动。牵引索5可根据情况设置多根,与每个爬升滚轮13相连。可以采用人工或者小型卷扬机牵引牵引索5。

或者,采用遥控的方式进行操作,牵引系统包括第一遥控器和第二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第二驱动机构与爬升滚轮13相连,第二驱动机构及其与爬升滚轮13的连接方式属于悉知的,比如电机、气缸,第二驱动机构可以驱动爬升滚轮13在基座钢索4上移动,第一遥控器与第二驱动机构通过无线连接方式连接,人工操作第一遥控器遥控第二驱动机构的运行。

参见图1、图2和图8所示,第一驱动机构12包括至少一根弹簧;弹簧被弹性拉伸地连接于爬升滚轮13和固定滚轮12之间;

爬升固定系统1在牵引系统驱动下走行时,固定滚轮14与基准钢索4之间的摩擦力相比弹簧提供的爬升滚轮13与固定滚轮14之间的拉力要大(在制作时,是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弹簧的选型及固定滚轮14 材质来实现),此时,弹簧被拉伸,固定滚轮14以爬升滚轮支撑杆10 为支点朝远离爬升滚轮13方向转动。当到达目标位置后,停止牵引,此时弹簧收缩,固定滚轮14以爬升滚轮支撑杆10为支点朝靠近爬升滚轮13方向转动,最终在弹簧的作用下,爬升滚轮13与固定滚轮14将基准钢索4折成“S”形,牢牢固定住。

固定滚轮14在弹簧的作用下,以爬升滚轮支撑杆10转动,弹簧提供的外力介于固定滚轮14与基准钢索4的静摩擦阻力与滑动摩擦阻力之间,并能使支索装置固定在基准钢索4上。爬升固定系统1在运动状态转换至固定状态时,由牵引索5牵引时牵引动力应慢慢释放,当固定滚轮14在弹簧的作用下,产生的夹持力基本与自重产生的滑动分力相等时,再完全释放掉牵引动力,防止转换时固定滚轮14和爬升滚轮 13溜滑。

或者,采用遥控的方式,第一驱动机构12包括第二遥控器和驱动器(图中未示出),驱动器具有伸缩驱动轴,驱动器与伸缩驱动杆分别与爬升滚轮支撑杆10和固定滚轮支撑杆11相连,第二遥控器与驱动器无线连接。当需要移动时,通过遥控方式控制驱动器,驱动器驱使伸缩驱动轴使固定滚轮14以爬升滚轮支撑杆10为支点朝远离爬升滚轮13方向转动;当到达目标位置后,驱动器驱使伸缩驱动轴使固定滚轮14以爬升滚轮支撑杆10为支点朝靠近爬升滚轮13方向转动,爬升滚轮13与固定滚轮14最终将基准钢索4折成“S”形,牢牢固定住。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