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柔内刚式桥梁临时固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4465发布日期:2018-10-19 21:53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临时固结系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大跨度桥梁悬臂施工时外柔内系统装置,属于土木工程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大跨桥梁施工悬臂施工的临时固结体系总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在墩身顶面设置刚性临时垫块,墩身与梁体之间通过设置精轧螺纹钢抗倾覆拉杆,直接进行墩梁固结。另一种是在墩身底部安装临时支撑钢管,钢管顶部设置有埋入梁体的起抗倾覆作用的拉杆,形成墩梁体外固结。此两种方法中所用的临时垫块、临时支撑杆对梁体都是刚性支撑,悬臂浇筑施工期间梁体荷载均由刚性支撑承担,解除临时固结后,永久支座必然会产生压缩、沉陷及结构次内力问题,这也是导致梁体出现裂缝,影响桥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此外,传统临时固结体系施工工期较长,拆除费用较高,且拆除作业安全隐患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柔内刚式桥梁临时固结系统装置,可解决现有临时刚性支承与刚性连接固结体系在接触时造成永久支座下沉而影响梁体质量、施工周期长、工艺复杂等技术难题,装置结构简单,安拆方便,费用较低。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外柔内刚式桥梁临时固结结构,它包括设置于梁体底部起支撑作用的钢管立撑,所述钢管立撑的底部设置有预埋垫板,并固定成整体结构;所述钢管立撑通过悬臂型钢和横拉杆所构成的抱箍结构与墩身固定相连;所述钢管立撑的顶部固定有钢管柱顶托板,所述钢管柱顶托板的顶部支撑有梁体,所述梁体的顶部设置有上夹板,所述上夹板和梁体上贯穿设置有多根柔性拉杆,所述柔性拉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钢管柱顶托板和预埋垫板并与承台锚固。

所述预埋垫板预埋设置在承台的顶部。

所述柔性拉杆的顶部通过紧固螺母与上夹板固定相连。

所述柔性拉杆采用钢绞线或精轧螺纹钢。

所述柔性拉杆贯穿梁体的部分外部套装有PVC管,所述PVC管和柔性拉杆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柔性拉杆上施加有预应力。

所述悬臂型钢中间部位设置有悬臂牛腿撑,悬臂型钢搁置搭接在悬臂牛腿撑上,顶部设置有钢管柱顶托板,并对梁体进行支撑。

所述悬臂型钢与浇筑于桥墩内的预埋钢板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柔性拉杆与钢管柱支撑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柔性拉结与梁体临时固结的作用,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在梁体顶部利用千斤顶对柔性拉杆施加预应力,使梁体实现外柔内刚的固结状态,该装置结构简单,安拆方便,费用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面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布置示意图。

图中:1紧固螺母、2上夹板、3钢管柱顶托板、4预埋垫板、5横拉杆、6悬臂型钢、7悬臂牛腿撑、8预埋钢板、9钢管立撑、10柔性拉杆、11承台、12梁体、13桥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2,一种外柔内刚式桥梁临时固结结构,它包括设置于梁体底部起支撑作用的钢管立撑9,所述钢管立撑9的底部设置有预埋垫板4,并固定成整体结构;所述钢管立撑9通过悬臂型钢6和横拉杆5所构成的抱箍结构与墩身固定相连;所述钢管立撑9的顶部固定有钢管柱顶托板3,所述钢管柱顶托板3的顶部支撑有梁体12,所述梁体12的顶部设置有上夹板2,所述上夹板2和梁体12上贯穿设置有多根柔性拉杆10,所述柔性拉杆1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钢管柱顶托板3和预埋垫板4并与承台11锚固。通过采用上述的临时固结结构实现了柔性拉结与梁体临时固结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垫板4预埋设置在承台11的顶部。通过预埋垫板4能够与承台11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拉杆10的顶部通过紧固螺母1与上夹板2固定相连。通过所述的紧固螺母1与上夹板2能够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拉杆10采用钢绞线或精轧螺纹钢。通过采用钢绞线或精轧螺纹钢能够起到柔性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拉杆10贯穿梁体12的部分外部套装有PVC管,所述PVC管和柔性拉杆10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柔性拉杆10上施加有预应力。

进一步的,所述悬臂型钢6中间部位设置有悬臂牛腿撑7,悬臂型钢6搁置搭接在悬臂牛腿撑7上,顶部设置有钢管柱顶托板3,并对梁体12进行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悬臂型钢6与浇筑于桥墩13内的预埋钢板8焊接固定。

本使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柔性拉杆与钢管柱支撑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柔性拉结与梁体临时固结的作用,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在梁体顶部利用千斤顶对柔性拉杆施加预应力,使梁体实现外柔内刚的固结状态,该装置结构简单,安拆方便,费用较低。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