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吸能的防撞护栏端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1395发布日期:2019-04-20 05:50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吸能的防撞护栏端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公路安全防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旋转吸能的防撞护栏端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防护栏多是采用波浪形金属防护带与锚固装置组成,发生撞击时,防护带产生纵向压缩变形吸能,减少撞击力造成的伤害,主要靠防护带自身材质及形状结构吸能;撞击接触面积小,缓冲效果、防护程度受限,车辆损伤大。现有技术中还提出一种在道路两侧设置如废气轮胎等撞击体,供失控车辆进行撞击,但是在撞击后,多种材料混合在一起,在进行处理时,需要进行分类处理,不利于回收,且在处理过程中阻碍路面的正常通行,不利于交通的快速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旋转吸能的防撞护栏端头装置,采用护栏梁卷曲变形吸能的方式,降低对车辆和人员的损伤,且护栏梁卷曲后占地面积小,减轻对交通的影响,且处理时,由于材料单一,无需分类处理,方便回收再利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旋转吸能的防撞护栏端头装置,包括碰撞部、护栏梁和支撑部,所述碰撞部包括碰撞头,碰撞头为内部中空且背离路面的一侧具敞口的壳体,所述碰撞头的后端设置套筒,所述护栏梁包括直线型主梁和滑轮,所述直线型主梁水平布置且贯穿套筒,所述直线型主梁处于碰撞头内部的一端与滑轮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包括竖直布置且同轴的上锚杆和下锚杆,所述上锚杆和下锚杆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锚杆与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下锚杆与路面固定连接,所述碰撞头的前端内部与直线型主梁对应的位置固定设置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为向外弯曲的弧形板,弧形板的一端与套筒邻近路面的内侧壁平滑连接,弧形板的另一端指向背离路面的一侧,通过直线型主梁与弧形板的弧面的接触,迫使直线型主梁发生卷曲,从而进行形变吸能,避免后端的直线型主梁提前受力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锚杆的侧边设置薄片,所述薄片与套筒固定安装,所述碰撞部侧边处于上锚杆前方的位置固定设置横杆,通过设置横杆,在碰撞头被碰撞时,能够带动横杆后移,与上锚杆接触,带动上锚杆向下弯曲倾倒,从而避免上锚杆与车辆接触,而上锚杆与套筒采用薄片连接,在受力时,薄片能够被轻易撕裂,从而使上锚杆与套筒脱离,避免上锚杆影响护栏梁发生形变;

所述支撑部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与护栏梁连接,所述固定板靠近碰撞部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索,所述连接索的另一端与上锚杆连接,通过固定板牵扯连接索,平衡碰撞部作用在护栏梁上的作用力,使上锚杆受到的两侧拉力相同,避免上锚杆承受碰撞部朝向一侧的倾覆力造成的变形问题;

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端部开口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开口朝靠近碰撞部的一端,所述条形槽内部设置与护栏梁连接的紧固螺栓,通过开口的条形槽设计,使固定板在受到朝向后端的碰撞力时能够主动与护栏梁脱离,避免对护栏梁的弯曲变形造成影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锚杆和下锚杆之间通过水平或竖直布置的螺栓连接,当螺栓水平布置时,螺栓的轴线与直线型主梁垂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护栏梁的直线型主梁截面为w形,所述护栏梁的表面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镂空孔,通过w形的截面设计,提升护栏梁的抗弯曲能力,在发生弯曲变形时,吸收更多的能量。镂空孔可以减轻护栏梁的重量,也可以用于安装固定板的紧固螺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旋转吸能的防撞护栏端头装置采用碰撞部内部设置能够螺旋变形吸能的护栏梁,解决车辆正面碰撞损伤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时能够通过扩大碰撞头正面碰撞面积的方式,提升接触面积,降低碰撞位置的损伤程度,并且护栏梁在碰撞后呈螺旋形变形,占地面积较小,且在实际安装中,通过使弧形板的开口方向朝向路面外侧的安装方式,使得护栏梁能够向路外弯曲,不会影响路面的正常通行能力,且本发明整体均采用单一的金属材质,在进行事后处理时,无需对材料进行分类回收,方便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a处剖视图。

图中:1碰撞部、101碰撞头、102引导部、103套筒、104横杆、2护栏梁、201直线型主梁、202滑轮、3支撑部、301上锚杆、302下锚杆、303连接索、304固定板、305薄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旋转吸能的防撞护栏端头装置,包括碰撞部1、护栏梁2和支撑部3,碰撞部1包括碰撞头101,碰撞头101为内部中空且背离路面的一侧具敞口的壳体,碰撞头101的后端设置套筒103,护栏梁2包括直线型主梁201和滑轮202,直线型主梁201水平布置且贯穿套筒103,直线型主梁201处于碰撞头101内部的一端与滑轮202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支撑部3包括竖直布置且同轴的上锚杆301和下锚杆302,上锚杆301和下锚杆302通过螺栓连接,上锚杆301与套筒103的外壁固定连接,下锚杆302与路面固定连接,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在碰撞头101内部增加加强肋或支撑杆的方式,提升碰撞头101自身的抗变形能力。

碰撞头101的前端内部与直线型主梁201对应的位置固定设置引导部102,引导部102为向外弯曲的弧形板,弧形板的一端与套筒邻近路面的内侧壁平滑连接,弧形板的另一端指向背离路面的一侧,通过直线型主梁201与弧形板的弧面的接触,迫使直线型主梁201发生卷曲,从而进行形变吸能,避免后端的直线型主梁201提前受力变形。

上锚杆301的侧边设置薄片305,薄片305与套筒103固定安装,薄片305厚度不超过0.5cm,使得此处连接强度比较薄弱,碰撞部1侧边处于上锚杆301前方的位置固定设置横杆104,通过设置横杆104,在碰撞头101被碰撞时,能够带动横杆104后移,与上锚杆301接触,带动上锚杆301向下弯曲倾倒,从而避免上锚杆301与车辆接触,而上锚杆301与护栏梁2采用薄片305连接,在受力时,薄片305能够被轻易撕裂,从而使上锚杆301与套筒103脱离,避免上锚杆301影响护栏梁2发生形变。

支撑部3还包括固定板304,固定板304通过螺栓与护栏梁2连接,固定板304靠近碰撞部1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索303,连接索303优选但不局限于柔韧性较好的钢索,起到牵引拉扯的作用,连接索303的另一端与上锚杆301连接,通过固定板304牵扯连接索303,平衡碰撞部1作用在护栏梁2上的作用力,使上锚杆301受到的两侧拉力平衡,避免上锚杆301承受碰撞部1朝向一侧的倾覆力造成的变形问题。

固定板304的两侧分别设置端部开口的条形槽,条形槽开口朝靠近碰撞部1的一端,条形槽内部设置与护栏梁2连接的紧固螺栓,通过开口的条形槽设计,以及上锚杆301撞倒后连接索303松弛,使固定板304受到震动时能够主动与护栏梁2脱离,避免对护栏梁2的弯曲变形造成影响。

上锚杆301和下锚杆302之间通过水平或竖直布置的螺栓连接,当螺栓水平布置时,螺栓的轴线与直线型主梁201垂直,上锚杆301在发生碰撞时,绕螺栓轴线转动,能够向后倾倒,当采用竖直布置的螺栓时,上锚杆301与下锚杆302同轴,在发生碰撞时,螺栓受力扯断,上锚杆301与下锚杆302分离。

护栏梁2的直线型主梁201截面为w形,护栏梁2的表面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镂空孔,通过w形的截面设计,提升护栏梁2的抗弯曲能力,在发生弯曲变形时,吸收更多的能量,且能够预防护栏梁2与引导部102接触前变形,从而避免无法穿过套筒103的问题,镂空孔有助于降低护栏梁2的自身重量,从而便于运输且减小安装难度,且方便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固定板304。

在使用时:将本发明布置在道路两边来车方向一端所在的护栏端头,且安装时应注意弧形板的开口朝向路面外部的一侧,且将下锚杆302与路基面固定安装,同时在后方的护栏梁2设置固定连接地面与护栏梁2的锚杆,用于支撑护栏梁2,当车辆正面碰撞碰撞头101的前端面时,带动碰撞头101后移,此时,护栏梁2相对与碰撞头101向前运动,滑轮202与引导部102的弧度面接触,带动直线型主梁201沿弧形板的弧面进行弯曲变形,碰撞部1沿直线型主梁201向后运动,直线型主梁201从碰撞头101的背离路一侧的敞口伸出并发生弯曲弯形,并缠绕成螺旋状,从而起到吸收能量的作用,在碰撞时,横杆104随碰撞头101后移,与上锚杆301碰撞,造成薄片305撕裂,使套筒103与上锚杆301脱离,且带动上锚杆301向下弯曲,避免上锚杆301碰撞车辆,且当护栏梁2变形时,其自身会发生震动,迫使固定板304与护栏梁2产生相对运动,使紧固螺栓与固定板304的条形槽脱离,从而使固定板304与护栏梁2脱离,避免对护栏梁2的弯曲变形造成影响,即使震动不足以使固定板304脱离,当碰撞头101后移至固定板304位置时,推动固定板304后移,同样能够使固定板304与护栏梁2脱离,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在碰撞头101的前端面粘贴醒目的提示标,有助于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本发明采用碰撞部1内部设置能够螺旋变形吸能的护栏梁2,解决车辆正面碰撞损伤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时能够通过扩大碰撞头101正面碰撞面积的方式,提升接触面积,降低碰撞位置的损伤程度,并且护栏梁2在碰撞后呈螺旋形变形,占地面积较小,且在实际安装中,通过弧形板的开口朝向路面外侧的安装方式,使得护栏梁2能够向路外弯曲,不会影响路面的正常通行能力,且本发明整体均采用单一的金属材质,在进行事后处理时,无需对材料进行分类回收,方便回收再利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