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降噪声屏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87351发布日期:2020-05-01 16:5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降噪声屏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降噪声屏障,具体地说是用于控制城市交通线路及轨道交通等产生的噪声,属于声屏障行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不断的朝着高等级、高速度、高架立体等现代化方向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噪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为此,开始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其中声屏障可以有效减少公路铁路等交通沿线的噪声污染。现有的声屏障通常的结构是穿孔后填装多孔吸声材料,多孔吸声材料主要有玻璃棉、超细玻璃棉等,由于全天候的恶劣环境,会导致玻璃棉、超细玻璃棉填充量减少,降低吸声性能降低,流出的玻璃棉会污染环境;同时,穿孔板一般吸收中频,多孔吸声材料吸收高频,多孔吸声材料填充穿孔板后无空腔,达不到吸收低频的效果,若采用石棉水泥板、石膏板等板状材料代替,虽能有效吸收低频,但是大幅度增加了声屏障的质量,得不偿失。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高效降噪声屏障,能有效减少噪声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环保,轻质,使用寿命长,同时对低频段噪声有显著的吸声效果。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高效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孔面板1、吸声板一2、吸声板二3、背板4和h型金属框5,所述穿孔面板1与吸声板一2通过胶黏剂粘接固定,所述穿孔面板1与吸声板一2、吸声板二3、背板4分别固定于h型金属框5上,所述吸声板一2与吸声板二3之间、吸声板二3与背板4之间均有间距,所述两间距构成双空腔。

所述h型金属框架由上下对称的凹槽51组成,凹槽间距与板厚匹配。

所述凹槽一侧设置一v型弹性金属元件52,与凹槽内壁成45°夹角,开口朝向凹槽底部,形成自锁机构。

所述吸声板一2和吸声板二3为聚酯纤维吸声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点是:提供了一种环保、轻质、吸声吸能优良,同时对低频段噪声有显著的吸声效果的耐候性产品,该高效降噪声屏障的降噪系数高,可运用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行业的降噪治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声屏障侧向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声屏障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声屏障各单元板与四侧h型金属框的自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高效降噪声屏障,包括穿孔面板1、吸声板一2、吸声板二3、背板4和h型金属框5,所述穿孔面板1采用热熔压敏胶与吸声板一2粘接,所述吸声板一2与吸声板二3间距为72mm,所述吸声板二3与背板4间距为50mm,所述穿孔面板1采用2mm穿孔金属板,所述吸声板一2和吸声板二3采用9mm聚酯纤维吸声板,所述背板4采用2mm金属板。

如图2所示,所述穿孔面板1与吸声板一2、吸声板二3、背板4四侧分别固定于h型金属框5上。

如图3所示,所述穿孔面板1与吸声板一2、吸声板二3、背板4分别插入h型金属框5上间距为11.5mm、9.5mm和2.5mm的凹槽51中,凹槽51一侧设置有一与凹槽内壁成45°夹角、开口朝向凹槽底部的v型弹性金属元件,起自锁作用。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做出的变形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孔面板(1)、吸声板一(2)、吸声板二(3)、背板(4)和h型金属框(5),所述穿孔面板(1)与吸声板一(2)通过胶黏剂粘接固定,所述穿孔面板(1)与吸声板一(2)、吸声板二(3)、背板(4)分别固定于h型金属框(5)上,所述吸声板一(2)与吸声板二(3)之间、吸声板二(3)与背板(4)之间均有间距,所述两间距构成双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金属框架由上下对称的凹槽(51)组成,凹槽间距与板厚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一侧设置一v型弹性金属元件(52),与凹槽内壁成45°夹角,开口朝向凹槽底部,形成自锁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板一(2)和吸声板二(3)为聚酯纤维吸声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高效降噪声屏障,属于声屏障行业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具有环保、轻质、吸声优良,同时对低频段噪声有显著的吸声效果的耐候性声屏障。穿孔面板采用穿孔金属板、两吸声板均采用聚酯纤维吸声板、背板采用金属板,两吸声板之间、吸声板和背板之间形成两空腔,H型金属框在四侧形成自锁机构。该声屏障生产、施工极为方便,材料环保、轻质、使用寿命长,具有优异的全频段吸声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左洪运;王双闪;曹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佰家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0
技术公布日:2020.05.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