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水土保持的透水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6053发布日期:2020-05-26 18:2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于水土保持的透水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土保持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对铺设路面上的水体进行净化、过滤的砖体铺设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因而,我国对水体的污染治理尤为重视。

目前,我国面临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空气中有许多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雨水传递至地面,并通过地面渗透入土壤,乃至地下水中,对水土进行再次的污染。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路面铺设工程,日常会接触到雨水、生活用水。这些水体本身可能包含大量的化学物质或有害物质。这些水体通过铺设的路面之间渗透入土壤内,甚至是地下水中,对该地域的水土保持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活性炭吸附是指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现有技术中,有的技术方案将活性材料之间同铺面砖材料混合制成透水铺面砖,或者是将活性炭作为夹层制成一体的透水铺面砖。上述方案虽然可起到一定的过滤、净化作用,但是其弊端就是无法进行更换、维护。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是有上限的,一旦达到饱和状态便无法继续吸附水体内的有害物质。如果要继续保持对水体的,必须对砖体进行整体置换,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渗水铺面砖,通过结构上的创新,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产品能够对起到过滤、净化作用的活性炭材料进行更换、维护,从而起到持续净化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作为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于水土保持的透水铺装结构,包括上层砖体1、活性炭层2、下层砖体3、承重框架4,创新点在于:至少一块上层砖体1拼接成上铺面层;至少一块下层砖体3拼接成下铺面层;所述承重框架4分为置物框4a及提拉层4b,所述提拉层4b为一板状物,所述提拉层4b的表面设有若干个镂空孔槽,所述提拉层4b的四角设有空心孔洞,空心孔洞内套至有底端带卡块的提拉杆4c,所述卡块外径大于所述空心孔洞;所述置物框4a的四角设有空心立柱,所述空心立柱的开口轮廓大于所述提拉杆4c的卡块轮廓;所述提拉层4b放置于置物框4a上方,且所述提拉层4b的空心孔洞的同所述置物框4a的空心立柱同轴放置,所述提拉层4b的四角的提拉杆4c推送入所述置物框4a空心立柱内部,组合成所述承重框架4;所述所述上铺面层铺设于所述提拉层4b;所述活性炭层2放置于所述承重框架4的置物框4a内部;所述上层砖体1及下层砖体3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上层砖体1和/或下层砖体3的任意一个侧面上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5,所述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5在其所设置的侧面上的排列列数为至少一列且排列行数为至少一行。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意一种情况的第一种情况为: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的任意一个宽端的侧面上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5。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意一种情况的第二种情况为: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的任意一个长端的侧面上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5。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意一种情况的第三种情况为: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的任意一个长端的侧面及任意一个宽端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5。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意一种情况的第四种情况为: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的任意三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5。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意一种情况的第五种情况为: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5。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所述第一至第五种情况,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意一种情况的第六种情况为:所述侧面上设置的导流块5排列的行数不少于2行且相邻两行的导流块5为错列放置。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所述第六种情况,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意一种情况的第七种情况为:所述导流块5为横截面为菱形的柱状体。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所述第七种情况,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意一种情况的第八种情况为: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为渗水砖。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所述第八种情况,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意一种情况的第九种情况为:所述活性炭层2由多个装有活性炭材料的透水盒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独立分开设计,可以通过提拉杆将单个区域的上层砖体提起,并对其上层砖体下方的活性炭进行更换,从而在无需将整个砖体进行更换的前提下持续保持其铺设路面具有过滤、净化的能力。并且设计有专门的提拉层能快速将上层砖体提起、移除,相对于传统方法铺设的砖体,其取砖的操作更加便利。

2)砖体侧面上设置的导流块为多行多列,且相邻两行间的导流块是相对错列的。因此,通过两块砖体的两个相邻侧面及该两个相邻侧面之间的导流块,创造出一个多导向的分流水道结构,可将砖体表面的水体通过该分流水道流至砖体底部。若某一个砖体表面的入水口被堵塞,水体会通过其余入水口进入该多导向的分流水道结构,并充分利用被堵入水口下方的其他分流水道,从而保证以最大的分流量对水体进行分流。

3)所述砖体为透水砖,则通过上述空隙,可以利用所述砖体的侧面作为渗水面,增大单块砖体的渗水面积。即便砖体顶面的微小空洞因粉尘和泥土的堆积导致其堵塞,其砖体的四周侧面也可以作为渗水面,让水体通过该砖体内部的渗透结构,使水体继续通过该砖体渗透至底下,从而保证整个砖体渗水功能依旧有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的长端的一个侧面及宽端的一个侧面设置有导流块的砖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砖体铺设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现有技术的贯穿式透水砖的水体导流图;

图4为实施例1的本发明的上、下铺面层的水体导流图;

图5为实施例2的一种利于水土保持的透水铺装结构多单元铺设的结构图;

图6为实施例2的一种利于水土保持的透水铺装结构的单元结构图;

图7为图6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实施了2的置物框内设加强筋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说明:1-上层砖体、2-活性炭层、3-下层砖体、4-承重框架、4a-置物框、4b-提拉层、4c-提拉杆、5-导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本发明中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侧面的导流块5的列数及行数可以根据砖体尺寸及环境因素进行放置,下述实施例仅采用其中一种的三行多列的放置方法,具体为:长端侧面的导流块5分为三行,上、下两行分别设置7个导流块5,中间一行设置6个导流块5,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5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5相互错列放置;宽端侧面的导流块5分为三行,上、下两行分别设置3个导流块5,中间一行设置2个导流块5,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5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5相互错列放置。该放置方法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放置方法。本发明中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侧面的导流块5的形状可为各式各样,只要便于水体的分流下落均可适用于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仅采用其中一种的菱形导流块5,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导流块5的形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所述上层砖体1和下层砖体3为一个横截面为长方形的块体,由图可见该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的相邻的长端的一个侧面及相邻的宽端的一个侧面均设置有上、中、下三行导流块5。其中,长端的一个侧面的上、下两行分别设置7个导流块5,中间一行设置6个导流块5,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5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5相互错列放置,即上行的7个导流块5与中行的6个导流块5及中行的6个导流块5与下行的7个导流块分别错列放置;宽端的一个侧面的上、下两行分别设置3个导流块5,中间一行设置2个导流块5,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5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5相互错列放置,即上行的3个导流块5与中行的2个导流块5及中行的2个导流块5与下行的3个导流块分别错列放置。每行导流块之间的错列放置及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的侧面的组合,形成一种垂向分流结构,这样有利于水体的快速分流、排出。

如图2所示,上层砖体1设有导流块5的长端的侧面同另一块上层砖体1未设有导流块5的长端的侧面紧贴,上层砖体1设有导流块5的宽端的侧面同另一块上层砖体1未设有导流块5的宽端的侧面紧贴,依次铺设完成。

同理,下层砖体3设有导流块5的长端的侧面同另一块下层砖体3未设有导流块5的长端的侧面紧贴,下层砖体3设有导流块5的宽端的侧面同另一块下层砖体3未设有导流块5的宽端的侧面紧贴,依次铺设完成。

依照上述铺设方法铺设的相邻两块上层砖体1或下层砖体3的侧面之间因设置的导流块5而形成一片空隙区域,从而使上铺面层和下铺面层的内部形成纵横交错的上述空隙区域,从而可保证水体通过所述空隙区域快速渗透、排出。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优选渗水砖。所述导流块5可以同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一同压制而成,也可将所述导流块5单独制作,套至且紧固于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上进行使用,其导流块5可通过铁制品、塑胶制品、水泥制品、陶瓷制品等材料制作,其制作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是该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的现有技术、公知常识、惯用手段。每块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选用几个侧面放置导流块,以及导流块放置的行数及列数,均可根据实际铺设需求进行选择,实施例1-3所选用的为最佳或较为通用的行数及列数,但是其行数或列数的设置值最少为1。砖体的形状除实施例1所示,还可为方形、多边形、及不规则图形。其导流块5的设置只需在不同砖体之间的接触面上即可,对砖体本身的形状无具体要求。

现有技术中,有些铺面砖之间或者铺面砖的砖体上会设置一些贯穿的渗水孔道。如若渗水孔道如果设计太宽,虽然可以提高渗水效率,但是不适合行人在上行走或骑车。而且一旦堵塞容易形成积水,也会对行人的经过造成影响;如若渗水孔道如果设计过窄,则渗水孔道一旦被碎石、泥土等堵住,就会如图3所示,该渗水孔道整体丧失了排水的功能,如果是大面积堵塞,那么整个铺设路面就无法及时排出积水。

而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在侧面设置多行错列的导流块5,可以将传统的直线导流结构转换成分向导流结构。如图4所示,即便表面的个别的同行的两个相邻导流块形成的渗透入口被堵塞,水体也可通过其他渗透入口流入两砖体间的空隙区域内,然后通过所述分向导流结构,将水引导至该被堵塞的渗透入口下方的分向导流结构,从而减轻未被堵塞的渗透入口的排水压力。

尤其当砖体本身为带有微小孔道的渗水砖,则其砖体的顶面及四周侧面均可接触水体并对水体进行引导、排出。而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在砖体的侧面之间形成了具有导流、排水功能的空隙区域,从而利用渗水砖的侧面进行渗水,从而大大增加了单块砖体的渗水面积,提高了整个铺设面的渗水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指出所述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的宽端侧面及长端侧面上设置导流块5的一个实施例。但是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本发明还可在上层砖体1或/和下层砖体3的单个宽端侧面、单个长端侧面、两个宽端侧面、两个长端侧面、一个宽端侧面及两个长端侧面、两个宽端侧面及一个长端侧面、两个宽端侧面及两个长端侧面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相关技术领域人员结合实施例1以及公知常识和惯用手段,可以清楚理解、掌握上述实施例。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于水土保持的透水铺装结构,包括由6块上层砖体1铺设而成的上铺面层,6块下层砖体3铺设而成的下铺面层,放置于上、下铺面层之间的承重框架4,以及放置于承重框架4内部的活性炭层2。由上述结构组成了一种利于水土保持的透水铺装结构的单元结构,多个单元结构可进行组装,按照实际施工的需求将多个单元结构铺装成铺设面。

如图6所示,所述承重框架4分为置物框4a及提拉层4b,所述提拉层4b为一板状物,所述提拉层4b的表面设有若干个长条形镂空孔槽(所述镂空孔槽并非先定位长条形,其余形状亦可,主要用于水体流通),所述提拉层4b的四角设有圆形的空心孔洞,所述圆形的空心孔洞内套有底端带圆锥形卡块的圆形提拉杆4c,所述锥形卡块的底部的轮廓外径大于所述圆形的空心孔洞。所述置物框4a的底面及四周侧面也设有若干个长条形镂空孔槽(所述镂空孔槽并非先定位长条形,其余形状亦可,主要用于水体流通),置物框4a的四角设有方形的空心立柱,且所述立柱的空心轮廓为圆形。所述立柱的空心的直径大于所述提拉杆4c的圆锥形卡块的最大直径,便于提拉杆4c可放置于所述方形的空心立柱的空心内部。所述提拉层4b放置于置物框4a上方,且所述提拉层4b的空心孔洞的同所述置物框4a的方形的空心立柱的圆形空心空洞同轴放置,所述提拉层4b的四角的四个提拉杆4c推送入所述置物框4a空心立柱内部,组合成所述承重框架4。所述所述上铺面层铺设于所述提拉层4b;所述活性炭层2放置于所述承重框架4的置物框4a内部。

当所述提拉杆4c推送至空心立柱内部的底端时,其提拉杆的顶端的圆柱卡块恰好高于上铺面层1公分左右。这样便于后期更换上铺面层下方的活性炭层时,可以方便的通过工具卡住分别卡住4个提拉杆4c的顶端的圆柱卡块,将整个提拉层4b及提拉层4b上的上铺面层一同提起。

如图7所示,所述置物框4a的内部设有横向、纵向各一条的加强筋隔板,加强整个承重框架4的承载能力。为适应不同铺设面的承载需求,可以在置物框4a增加多个加强筋隔板或承重柱,其现有技术中有很多选择均可适用于本发明。

上述事实例中,上、下铺面层由多少上层砖体1或下层砖体3组成,可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对于一些部件的形状设定,只要能满足其相关功能需求,均可认为适用于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限定。上述事实例中,所述活性炭层2可为在置物框4a内部放置活性炭材料形成所述活性炭层2,也可由多个装有活性炭材料的且具有透水效果的独立包装物放置于所述置物框4a内部形成所述活性炭层2。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为在阅读本发明的内容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和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