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2032发布日期:2020-09-18 20:41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出行工具繁多,道路规划滞后,法规意识薄弱,为此造成了每天的道路堵塞、事故频发,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在交叉路口由于车流量大、人流量大,从而经常出现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及行人混流的现状,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特别是在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处进行转弯行驶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驾驶员的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相撞而引发交通事故的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进行转弯过程中发生碰撞的道路结构,该道路结构能够有效降低交叉路口的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也能够有效提高交叉路口处的交通流畅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道路结构,包括第一道路、第二道路及若干人行道,所述第一道路与所述第二道路相互交叉形成交叉路口,各个所述人行道分别设于所述交叉路口各个拐角的外侧,且所述拐角处形成车辆转弯区;所述车辆转弯区设置有防护隔离带,所述防护隔离带是由若干个轮胎相互围设形成,且所述防护隔离带与所述人行道相互间隔形成非机动弯道。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包括第一隔离带及第二隔离带,所述第一隔离带与所述第二隔离带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隔离带与第二隔离带之间形成用于非机动车辆通行的空置区。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是由若干个轮胎相互围设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呈弧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为植物绿化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道路包括第一机动车道及第一非机动车道,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一非机动车道并排设置;所述第二道路包括第二机动车道及第二非机动车道,所述第二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非机动车道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相连接于所述防护隔离带背向人行道的一侧,所述第一非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非机动车道通过所述非机动弯道相连接。

进一步地,道路结构包括若干绿化隔离带,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一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绿化隔离带,以及所述第二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绿化隔离带。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与所述绿化隔离带之间形成行人滞留区,且所述行人滞留区相互间隔设置有多个分流件。

进一步地,所述交叉路口涂有若干条斑马线,且所述斑马线的局部与所述行人滞留区相重叠;所述斑马线的中间区域设置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装设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分流件。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适用于交叉路口的道路结构,是通过在交叉路口的各个拐角处设置防护隔离带,从而在人行道与防护隔离带之间形成供非机动车辆通行的非机动弯道,以便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进行转弯行驶的过程中可在不同的转弯区域内进行转弯,能够有效防止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转弯过程中发生碰撞而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也能够有效提高交叉路口的交通流畅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道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00、道路结构;10、第一道路;11、第一机动车道;12、第一非机动车道;13、拐角;20、第二道路;21、第二机动车道;22、第二非机动车道;30、人行道;40、车辆转弯区;41、防护隔离带;411、第一隔离带;412、第二隔离带;413、空置区;42、非机动弯道;50、绿化隔离带;60、行人滞留区;61、分流件;70、斑马线;71、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交通流畅性的道路结构100,该道路结构100适用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流动量较大的交叉路口,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该道路结构100包括:第一道路10、第二道路20及若干人行道30,该第一道路10与第二道路20相互交叉形成了交叉路口(图未标),并形成了多个拐角13;若干人行道30分别铺设在各个拐角13的外侧,且在各个拐角13处均形成有车辆转弯区40,该车辆转弯区40能够供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进行右转弯以换边行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交叉路口可以为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等,该交叉路口的形式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十字路口。

其中,在该车辆转弯区40处设置有防护隔离带41,该防护隔离带41与位于拐角13外侧的人行道30相互间隔设置,以在防护隔离带41与人行道30之间形成供非机动车辆转弯行驶的非机动弯道42,即:防护隔离带41的作用是将车辆转弯区40隔离形成两个不同区域,以达到供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在不同区域内进行右转弯换边行驶的效果,能够有效避免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进行转弯过程中发生碰撞而引发交通事故;另外,还能起到将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进行分流行驶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交叉路口的交通堵塞,提高交叉路口处的交通流畅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任意两相邻的人行道30相互交接形成了与拐角13相应的人行弯道(图未标),该人行弯道位于两相邻人行道30相接的位置,以便于行人通过该人行弯道进行换边行走;另外,该人行道30可以是由路缘石等物体铺设而成的,且该人行道30的水平面要高于道路的路面,能够避免非机动车辆因驾驶不当而与行人相撞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行人出行的安全性。

其中,防护隔离带41是由若干个轮胎相互围设而成的,具体的,该防护隔离带4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技术人员可将若干个轮胎按照三角形状进行布置,以使防护隔离带41呈三角形,另外技术人员也可以将所布置的三角形的防护隔离带41的各个边设为弧形。

可以理解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各个轮胎的表面涂上不同颜色的涂料,以使由多个轮胎围成的防护隔离带41更加醒目,从而便于非机动车辆和/或机动车的驾驶人员能够注意到设置在交叉路口处的防护隔离带41,进而能够达到提醒驾驶员注意转弯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防护隔离带41除了可以是由若干轮胎围设而成之外,也可以是由若干沙袋、若干绿植、若干路缘石等围设而成。另外,防护隔离带41采用若干个轮胎相互而成时,该防护隔离带41除了能够使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分道行驶之外,还能够减少机动车辆因驾驶员操作不当而与防护隔离带41相撞时带来的车辆损伤,即:若干轮胎构成的防护隔离带41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降低机动车辆与防护隔离带41相撞时所造成的的损伤。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防护隔离带41呈弧形设置,能够提高机动车辆在车辆转弯区40处进行右转弯时的视野,便于机动车辆的转弯。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防护隔离带4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形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形状的防护隔离带41。

其中,该防护隔离带41包括:第一隔离带411及第二隔离带412,该第一隔离带411与第二隔离带412相互间隔设置,并在第一隔离带411与第二隔离带412之间形成用于非机动车辆通行的空置区413,进而需要穿过马路的非机动车辆可通过空置区413行驶,以使非机动车辆与行人分开通行,能够有效减少交叉路口的交通拥堵。

可以理解的,在非机动车辆经空置区413进行直行或者左转弯的过程中,非机动车辆的驾驶员需提前减速并左转弯进入空置区413;然后,非机动车辆的驾驶员能够通过实时观察道路通行状况之后,驾驶员可驾驶非机动车辆进行直行或左转弯,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因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直行或左转弯的过程中与机动车辆相撞而导致交通事故的现象,即:本实施例中的防护隔离带41除了能够避免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在右转弯时发生碰撞之外,还能够利用空置区413来达到避免非机动车辆直行或左转弯过程中与机动车辆相撞的效果。

其中,第一道路10包括第一机动车道11及第一非机动车道12,该第一机动车道11与第一非机动车道12并排设置,且该第一非机动车道12位于靠近人行道30的一侧;第二道路20包括第二机动车道21及第二非机动车道22,该第二机动车道21与第二非机动车道22并排设置,且该第二非机动车道22位于靠近人行道30的一侧;第一机动车道11与第二机动车道21相连接,且二者的连接位置处于防护隔离带41背向人行道30的一侧,即:在第一机动车道11(或者第二机动车道21)上的行驶的机动车辆进行右转弯进入第二机动车道21(或者第一机动车道11)时,需经过防护隔离带41的外侧才能实现换边行驶;第一非机动车道12余第二非机动车道22通过非机动车道42相连接,即在非机动车辆进行右转弯时需通过非机动弯道42才能实现换边行驶的目的。

其中,该道路结构100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隔离车道的绿化隔离带50,在第一机动车道11与第一非机动车道12之间设置一个绿化隔离带50以隔离两车道;在第二机动车道21与第二非机动车道22之间也设置有一个绿化隔离带50以隔离两车道。可以理解的是,该绿化隔离带50为若干植株构成的绿化带。

可以理解的,第一机动车道11及第二机动车道21均为双向通行车道,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第一机动车道11中设置有一个绿化隔离带50,从而将第一机动车道11上供不同方向行驶的车道进行隔离;在第二机动车道21中也设有一个隔离绿化带50,从而将第二机动车道21上供不同方向行驶的车道相隔离。

其中,在防护隔离带41与绿化隔离带50之间留有空隙以便于行人的短暂滞留,即在防护隔离带41与绿化隔离带50之间形成有行人滞留区60,该行人滞留区60的作用在于为等待红绿灯的行人提供临时的等待区。另外,在该行人滞留区60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分隔人流的分流件61。

其中,在交叉路口涂有多个用于引导行人安全穿过马路的斑马线70,且该斑马线70的局部与行人滞留区60相重叠。在该斑马线70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凸台71,该凸台71的作用在于:行人由于斑马线70过长而导致无法及时穿过马路的情况下,可在该凸台71处进行短暂滞留;另外,该凸台71上还可以设置多个用于分隔行人的分流件61。

可以理解的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空置区413仅供非机动车辆进行通行,而禁止行人通行,即:道路结构100中,非机动车辆可通过空置区413穿过马路,行人须通过斑马线70才能通过马路,从而令非机动车与行人可通过不同的路线穿过马路,实现了将行人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分流通行,有效的缓解了交通压力。另外,该空置区413的形状呈方形,如长方形、菱形等。

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交叉路口的道路结构100处的通行方式可描述为:

行人在经过该道路结构100时,可以选择通过两相邻人行道30相交的人行弯道进行行走以达到换边行走的目的;另外,行人也可以沿交叉路口处的斑马线70穿过马路;

非机动车辆在该道路结构100处进行右转弯的过程中,需经过非机动弯道42之后才能实现换边行驶的目的,且在转弯过程中由于防护隔离带41的作用,该非机动车辆能够避免与行驶在防护隔离带41另一侧的机动车辆相撞;另外该非机动车辆也可通过防护隔离带41处的空置区413穿过马路;

机动车辆在该道路结构100处进行右转弯的过程中,可在防护隔离带41背向人行道30的一侧进行右转弯行驶,且在右转弯的过程中能够避免与非机动车辆相撞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道路结构100,是通过在交叉路口的各个拐角13处设置防护隔离带41,从而在人行道30与防护隔离带41之间形成供非机动车辆通行的非机动弯道42,从而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进行右转弯的过程中可在不同的转弯区域内进行转弯,能够有效防止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转弯过程中发生碰撞而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也能够有效提高交叉路口的交通流畅性,缓解交通压力。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