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39341发布日期:2022-03-12 14:45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


背景技术:

2.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是通过增设体外预应力索(包括钢绞线、高强钢丝束和精轧螺纹钢筋)对既有混凝土梁体主动施加外力,以改善原结构受力状况的加固技术。在增加较小自重的情况下,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增加刚度和抗裂性并一定程度上抑制桥跨下挠,因此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已在桥梁加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连续刚构体外预应力转向板构造作为体外预应力体系的重要组件之一,其构造选型与设计直接影响到体外预应力的加固效果。
3.现有连续刚构体外预应力转向块构造多为钢结构转向块构造,钢结构转向块往往需要焊接连接,且需要在原有构件上植入高强螺杆或特殊倒锥形高强锚栓固定转向块,构造施工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在转向板和原结构连接位置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导致转向块损坏或原结构锚固点损坏出现体外预应力失效;钢转向块需要定期的检查和刷漆保养,更换尤为不便,耐久性问题较为突出;另外钢转向块定期检查和防腐工程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增加一定程度的额外后续人力和资金浪费,因此缺少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且经久耐用、同时一定程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的体外预应力转向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其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尤其适用于主梁腹板厚度不足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通过混凝土转向板固结在主梁顶板、主梁腹板和主梁底板上,形成局部框架结构,有效增加主梁的整体刚度;通过将预应力束转向管两端均设置为喇叭口形状,满足于各种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转向需求;预应力束转向管通过固定在混凝土转向板上,分散因预应力束作用时对预应力束转向管的受力情况,避免发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常规转向块损坏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并且混凝土转向板施工方便,经久耐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固结在主梁顶板、主梁腹板和主梁底板之间的混凝土转向板,混凝土转向板内部设置有钢筋骨架和若干个预应力束转向管,若干个预应力束转向管通过若干块固定钢板固定在钢筋骨架上,预应力束转向管包括中部圆柱管和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部圆柱管两端的喇叭形端管;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竖向等间距布置的竖向主筋和横向等间距布置的横向分布筋,竖向主筋通过拉钩与横向分布筋连接。
6.上述的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主筋通过植筋固结在主梁顶板和主梁底板中,横向分布筋通过植筋固结在主梁腹板中。
7.上述的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圆
柱管通过双面满焊与固定钢板(9)连接。
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9.1、本实用新型通过钢筋骨架以植筋方式使混凝土转向板固结在主梁顶板、主梁腹板和主梁底板之间,形成局部框架结构,有效增加主梁的整体刚度,便于推广使用。
10.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预应力束转向管两端均设置为顺滑的喇叭口形状,满足于各种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转向需求。
11.3、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合理,预应力束转向管通过固定在混凝土转向板上,分散因预应力束作用时对预应力束转向管的受力情况,避免发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常规转向块损坏安全隐患的情况,便于推广使用。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其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尤其适用于主梁腹板厚度不足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通过混凝土转向板固结在主梁顶板、主梁腹板和主梁底板上,形成局部框架结构,有效增加主梁的整体刚度;通过将预应力束转向管两端均设置为喇叭口形状,满足于各种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转向需求;预应力束转向管通过固定在混凝土转向板上,分散因预应力束作用时对预应力束转向管的受力情况,避免发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常规转向块损坏安全出现隐患的情况;并且混凝土转向板施工方便。并且混凝土转向板施工方便,经久耐用。
13.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平面示意图。
15.图2为图1横剖面示意图。
16.图3为图1纵剖面示意图。
17.图4为图1加固钢板和预应力束钢管连接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
19.1—混凝土转向板;
ꢀꢀꢀꢀꢀꢀꢀ
2—预应力束转向管;
ꢀꢀꢀꢀꢀ
3—主梁顶板;
20.4—主梁腹板;
ꢀꢀꢀꢀꢀꢀꢀꢀꢀꢀꢀ
5—主梁底板;
ꢀꢀꢀꢀꢀꢀꢀꢀꢀꢀꢀ
6—竖向主筋;
21.7—横向分布筋;
ꢀꢀꢀꢀꢀꢀꢀꢀꢀ
8—拉钩;
ꢀꢀꢀꢀꢀꢀꢀꢀꢀꢀꢀꢀꢀꢀꢀ
9—加固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固结在主梁顶板3、主梁腹板4和主梁底板5之间的混凝土转向板1,混凝土转向板1内部设置有钢筋骨架和若干个预应力束转向管2,若干个预应力束转向管2通过若干块固定钢板9固定在钢筋骨架上,预应力束转向管2包括中部圆柱管和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部圆柱管两端的喇叭形端管;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竖向等间距布置的竖向主筋6和横向等间距布置的横向分布筋7,竖向主筋6通过拉钩8与横向分布筋7连接。
23.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混凝土转向板1固结在主梁顶板3、主梁腹板4和主梁底板5上,形成局部框架结构,有效增加主梁的整体刚度;通过将预应力束转向管2两端均顺滑设置喇叭形端管,满足于各种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转向需求;预应力束转向管2通过固定在混凝土转向板1,分散因预应力束作用时对预应力束转向管的受力情况,避免发生应力集中,从而导
致常规转向块损坏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
24.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主筋6通过植筋固结在主梁顶板3和主梁底板5中,横向分布筋7通过植筋固结在主梁腹板4中。
25.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部圆柱管通过双面满焊与固定钢板(9)连接。
26.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在主梁顶板3、主梁腹板4和主梁底板5上植筋,植筋完成后,安装钢筋骨架,竖向主筋6通过植筋固结主梁顶板3和主梁底板5,横向分布筋7通过植筋固结主梁腹板4,竖向主筋6和横向分布筋7通过拉钩8连接;然后根据体外预应力加固要求,通过固定钢板9将预应力束转向管2安装在钢筋骨架上;预应力束转向管9安装完成后,按照混凝土转向板1支模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转向板1达到强度要求,进行穿布和张拉预应力束,转向板安全可靠、结构简单且施工方便。
2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固结在主梁顶板(3)、主梁腹板(4)和主梁底板(5)之间的混凝土转向板(1),混凝土转向板(1)内部设置有钢筋骨架和若干个预应力束转向管(2),若干个预应力束转向管(2)通过若干块固定钢板(9)固定在钢筋骨架上,预应力束转向管(2)包括中部圆柱管和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部圆柱管两端的喇叭形端管;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竖向等间距布置的竖向主筋(6)和横向等间距布置的横向分布筋(7),竖向主筋(6)通过拉钩(8)与横向分布筋(7)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主筋(6)通过植筋固结在主梁顶板(3)和主梁底板(5)中,横向分布筋(7)通过植筋固结在主梁腹板(4)中。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圆柱管通过双面满焊与固定钢板(9)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续刚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用转向板构造,包括固结在主梁顶板、主梁腹板和主梁底板之间的混凝土转向板,混凝土转向板内部设置钢筋骨架和预应力束转向管,钢筋骨架包括竖向主筋和横向分布筋,竖向主筋和横向分布筋通过拉钩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结构简单,通过混凝土转向板固结在主梁顶板、主梁腹板和主梁底板上,形成局部框架结构,有效增加主梁的整体刚度;通过将预应力束转向管两端均设置为喇叭口形状,满足于各种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转向需求;预应力束转向管通过固定在混凝土转向板上,分散因预应力束作用时对预应力束转向管的受力情况,避免发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常规转向块损坏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从而导致常规转向块损坏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从而导致常规转向块损坏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柯亮亮 石雄伟 刘剑 齐伟 冯威 苗建宝 雷浪 许冰 张小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公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9
技术公布日:2022/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