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

文档序号:9781787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构建海绵城市中雨水多点下渗技术,具体地说就是一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城市化建设中,现代化城市的地表逐渐被建筑物和混凝土等阻水材料硬化覆盖,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便捷的交通设施,铺设平整的道路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这些不透水的路面也给城市的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时至今日,城市“雨水病”日益加剧。这些表面致密的地面,铺装在雨天由于硬化地面,使地势低洼处不能及时排水,造成大面积积水,产生“水漂现象”,使雨天行车产生“漂滑”、“飞派”和“夜间眩光”等现象,给行人出行和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另外,这种不透水的铺装与周围城市建筑共同作用,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是地面蒸发成倍增加。还有,在坡度适宜时,由于它的快速排水模式,使城市缺水现象加重,不利于调节局部气候。因此,人们更希望能有一种技术来改善这种恶劣的局面。海绵城市提倡的理念,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在雨水多点下渗的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强化地面的吸水保水能力,提高城市的排水减灾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发明内容】

: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生态环保,可以显著提高路面及周围土壤的蓄水性能和污染物净化能力,适度调节局部气候,明显减缓城市“雨水病”和“热岛效应”以及城市土壤缺水等问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05]—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通过渗滤型管道与透水路面、渗透沟以及土壤下渗多种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6]I)铺设中砂层
[0007]在路面下的沟槽底部铺设中砂,中砂粒径范围0.25-0.5mm,中砂铺设厚度不小于60mm,夯平夯实;
[0008]2)铺设底部碎石
[0009]在中砂层上铺设干净碎石,碎石粒径为20_30mm,孔隙率大于30%,确保高程不超过设计高程;
[0010]3)铺设土工布
[0011 ]先确定管道长度,再对土工布进行裁剪,土工布长度略长于管道长度,确保管道能够完全被包裹,在碎石层上铺设土工布,土工布铺平整;
[0012]4)铺设渗透型管道
[0013]在土工布上铺设渗透型水管,渗透型管道采用PVC管,管壁的孔隙率大于20%,管道底部尚程略尚于集水井设计最尚液面;
[0014]5)建集水井
[0015]渗透型管道两端各连接一个集水井,集水井最高液面高程略低于进口的渗透雨水管,集水井容积根据当地日最高降水量进行核算,单位面积日最高降雨量乘以保险系数1.2做为集水井容积;
[0016]6)包土工布
[0017]合拢土工布,包紧包实,确保管道被土工布完全包裹;
[0018]7)铺设管道周围碎石
[0019]渗透型管道铺设完成后,在管道周边填埋碎石,整平整实碎石,确保碎石表面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0020]8)透水路面铺设
[0021]根据不同的铺设场所,采用不同的铺设基准以及合适的透水材料,若铺设地面用于一般人行道等承重少的场所,优先考虑用透水砖铺设,承重较大的则考虑铺设透水型沥青路面或者透水性混凝土路面;
[0022]9)渗透沟建设
[0023]根据降雨量在透水路面两旁开挖沟槽,沟槽紧靠透水路面延伸,沟深25cm,宽20cm,在沟槽上铺设缝隙式排水砖;
[0024]10)吸水植被种植
[0025]按合适的密度种植吸水型植物以及周边的小草、草坪或其他草本、灌木植株。
[0026]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结合多种下渗技术,实现海绵城市的多点雨水下渗技术,及时排放城市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使城市路面具有强大的蓄水能力,降低雨水流失。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路面铺设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9]实施例1:
[0030]一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通过渗滤型管道与透水路面、渗透沟以及土壤下渗多种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1 ] D铺设中砂层
[0032]在路面下的沟槽底部铺设中砂,中砂粒径范围0.25-0.5mm,中砂铺设厚度为80mm,夯平夯实;
[0033]2)铺设底部碎石
[0034]在中砂层上铺设干净碎石,碎石粒径为20-30mm,孔隙率大于30%,确保高程不超过设计高程;
[0035]3)铺设土工布
[0036]渗透管采用PVC管,管道直径250mm,管道长度8m,管的孔隙率大于20%,土工布长度略长于管道长度,确保管道能够完全被包裹,在碎石层上铺设土工布,土工布铺平整;
[0037]4)铺设渗透型管道
[0038]在土工布上铺设渗透型水管,管道底部高程略高于集水井设计最高液面;
[0039]5)建集水井
[0040]渗透型管道两端各连接一个集水井,集水井最高液面高程略低于进口的渗透雨水管,集水井的长宽高为lXlX2.5m;
[0041 ] 6)包土工布
[0042]合拢土工布,包紧包实,确保管道被土工布完全包裹;
[0043]7)铺设管道周围碎石
[0044]渗透型管道铺设完成后,在管道周边填埋碎石,整平整实碎石,确保碎石表面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0045]8)透水路面铺设
[0046]透水路面的铺设,采用透水砖铺设。在铺设透水砖之前,铺设基层用碎石铺设,碎石粒径5-60mm,压实度大于93%。并且,铺设前透水砖需润湿,但表面不得有水分。铺装完后养护2?3天,期间禁止车辆和人员在上面通行;
[0047]9)渗透沟建设
[0048]根据降雨量在透水路面两旁开挖沟槽,沟槽紧靠透水路面延伸,沟深25cm,宽20cm,在沟槽上铺设缝隙式排水砖;
[0049]10)吸水植被种植
[0050]在透水路面之上覆盖土壤,种植吸水植物以及周边的小草、草坪或其他草本、灌木植株。
[0051 ] 实施例2:
[0052]一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通过渗滤型管道与透水路面、渗透沟以及土壤下渗多种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实施步骤与实施例I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0053]I)铺设中砂层的厚度为120mm;
[0054]2)渗透管采用PVC管,管道直径150mm,长度12m ;
[0055]3)集水井的长宽高为1X1 X2m。
[005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并将本发明适度扩展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005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通过渗滤型管道与透水路面、渗透沟以及土壤下渗多种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铺设中砂层 在路面下的沟槽底部铺设中砂,中砂粒径范围0.25-0.5mm,中砂铺设厚度不小于60mm,夯平夯实; 2)铺设底部碎石 在中砂层上铺设干净碎石,碎石粒径为20-30mm,孔隙率大于30%,确保高程不超过设计高程; 3)铺设土工布 先确定管道长度,再对土工布进行裁剪,土工布长度略长于管道长度,确保管道能够完全被包裹,在碎石层上铺设土工布,土工布铺平整; 4)铺设渗透型管道 在土工布上铺设渗透型水管,渗透型管道采用PVC管,管壁的孔隙率大于20%,管道底部尚程略尚于集水井设计最尚液面; 5)建集水井 渗透型管道两端各连接一个集水井,集水井最高液面高程略低于进口的渗透雨水管,集水井容积根据当地日最高降水量进行核算,单位面积日最高降雨量乘以保险系数1.2做为集水井容积; 6)包土工布 合拢土工布,包紧包实,确保管道被土工布完全包裹; 7)铺设管道周围碎石 渗透型管道铺设完成后,在管道周边填埋碎石,整平整实碎石,确保碎石表面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8)透水路面铺设 根据不同的铺设场所,采用不同的铺设基准以及合适的透水材料,若铺设地面用于一般人行道等承重少的场所,优先考虑用透水砖铺设,承重较大的则考虑铺设透水型沥青路面或者透水性混凝土路面; 9)渗透沟建设 根据降雨量在透水路面两旁开挖沟槽,沟槽紧靠透水路面延伸,沟深25cm,宽20cm,在沟槽上铺设缝隙式排水砖; 10)吸水植被种植 按合适的密度种植吸水型植物以及周边的小草、草坪或其他草本、灌木植株。
【专利摘要】一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通过渗滤型管道与透水路面、渗透沟以及土壤下渗多种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在路面下的沟槽底部依次铺设中砂、底部碎石、土工布、渗透型管道,合拢土工布,包紧包实,确保管道被土工布完全包裹,渗透型管道两端各连接一个集水井,再依次铺设管道周围碎石、透水路面、表层土壤;在透水路面两旁开挖沟槽,种植吸水植被。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结合多种下渗技术,实现海绵城市的多点雨水下渗技术,及时排放城市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使城市路面具有强大的蓄水能力,降低雨水流失。
【IPC分类】E01F5/00, E01C11/22
【公开号】CN105544417
【申请号】CN201610096747
【发明人】周启星, 李骏辉
【申请人】南开大学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