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0562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专利涉及桥梁领域,具体地说是在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开口轨道梁中设置预应力,以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的受力状态。
【背景技术】
[0002]对于悬挂式单轨交通预应力混凝土体系,轨道梁采用的是底部中间有纵向开口的箱形框架结构,轨道梁箱形框架内的底板上设有车辆轮胎行驶的走行面,轨道梁箱形框架内的腹板上设有车辆轮胎行驶的导向面。走行面所在的底板以及导向面所经过的腹板为主要受力区,尤其是底板和腹板之间的加腋处有较大的拉力作用,为了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的受力状态,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预应力筋以抵抗轨道梁所受的车辆荷载。
[0003]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预应力技术的研究,部分专利情况如下:
[0004]申请公布号为CN103485270 A的发明专利“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桥内二期预应力筋的设置技术”发明了一种针对跨座式单轨交通简支变连续体系或简支变刚构体系或简支变连续刚构体系的二期预应力设置技术,该发明主要针对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底部闭口轨道梁的预应力设置方法。
[0005]申请公布号为CN104264574 A的发明专利“中小跨径预制混凝土梁桥预应力束结构及其设置方法”发明了一种中小跨径底部闭口预制混凝土梁桥预应力束结构及设置方法,有效提高了小箱梁或T梁的横向连接强度和刚度,提高了预制混凝土梁桥的整体受力性會K。
[0006]以上专利均为底部闭口的预应力混凝土梁体,而对底部开口的预应力混凝土梁体至今一直未发现。本发明将提供一种改善底部开口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改善悬挂式单轨交通混凝土结构体系中底部开口轨道梁的受力状态。

【发明内容】

[0007]本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0008]提供一种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需要在轨道梁两侧腹板和底板内布置预应力筋,重点解决预应力筋的布置形式,从轨道梁受力方面达到避免轨道梁开裂或减小轨道梁混凝土裂缝宽度的目的。
[0009 ]本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0]一种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包括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1、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2、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3、混凝土轨道梁4,其特征是:在混凝土轨道梁4底板内布置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2或在混凝土轨道梁4底板内布置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3;在混凝土轨道梁4腹板内布置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I,以改善底部开口混凝土轨道梁4的受力状态。[0011 ] 一种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I,在混凝土轨道梁4左右两侧腹板内对称布置,每侧腹板内布置的预应力孔数为M,M = 2?10;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2,在混凝土轨道梁4左右两侧底板内对称布置,在每侧底板内布置的孔数为N,N = 2?10;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3在混凝土轨道梁4两侧底板内对称布置,每侧底板内布置的根数为K,K = 6?30。
[0012]本专利的有益效果是:
[0013]在底部开口轨道梁的腹板和底板中分别施加预应力,并实现了有效的布置,从受力方面达到平衡荷载、避免开裂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4]图1后张法混凝土轨道梁端部锚固示意图。
[0015]图2混合张拉混凝土轨道梁端部锚固示意图。
[0016]图3后张法混凝土轨道梁预应力束立面布置图。
[0017]图4后张法混凝土轨道梁腹板预应力束平面布置图。
[0018]图5后张法混凝土轨道梁底板预应力束平面布置图。
[0019]图6混合张拉混凝土轨道梁底板预应力筋平面布置图。
[0020]图中:I一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2—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3—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4一混凝土轨道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结合附图对本专利做进一步说明:
[0022]实例一某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开口轨道梁中施加预应力,使用了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1、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2、混凝土轨道梁4。
[0023]步骤I混凝土轨道梁4的工场预制阶段,在混凝土轨道梁4的腹板内预留腹板预应力孔道,在底板内预留底板预应力孔道。
[0024]步骤2在腹板预应力孔道中穿入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I张拉并进行锚固、封锚;在底板预应力孔道中穿入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2张拉并进行锚固、封锚;这样就能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的受力状态。
[0025]实例二某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开口轨道梁中施加预应力,使用了腹板预应力束1、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3、混凝土轨道梁4。
[0026]步骤I混凝土轨道梁4的工场预制阶段,在混凝土轨道梁4的腹板内预留腹板预应力孔道,浇筑混凝土轨道梁4过程中先张拉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3。
[0027]步骤2在腹板预应力孔道中穿入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I张拉并进行锚固、封锚,这样就能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的受力状态。
[0028]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专利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作出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专利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符合要求,故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主权项】
1.一种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包括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I)、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2)、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3)、混凝土轨道梁(4),其特征是:在混凝土轨道梁(4)底板内布置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2)或在混凝土轨道梁(4)底板内布置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3);在混凝土轨道梁(4)腹板内布置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I),以改善底部开口混凝土轨道梁(4)的受力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I),在混凝土轨道梁(4)左右两侧腹板内对称布置,每侧腹板内布置的预应力孔数为M,M = 2?10;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2),在混凝土轨道梁(4)左右两侧底板内对称布置,在每侧底板内布置的孔数为N,N = 2?10;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3)在混凝土轨道梁(4)两侧底板内对称布置,每侧底板内布置的根数为K,K = 6?30。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涉及桥梁领域。提供一种改善底部开口轨道梁受力状态的技术,需要在轨道梁两侧腹板和底板内布置预应力筋,重点解决预应力筋的布置形式。在混凝土轨道梁(4)底板内布置后张法底板预应力束(2)或在混凝土轨道梁(4)底板内布置先张法底板预应力筋(3);在混凝土轨道梁(4)腹板内布置后张法腹板预应力束(1),以改善底部开口混凝土轨道梁(4)的受力状态。在底部开口轨道梁的腹板和底板中分别施加预应力,从受力方面达到平衡荷载、避免开裂的目的。
【IPC分类】E01D2/00, E01D101/28
【公开号】CN105568837
【申请号】CN201610087771
【发明人】朱尔玉, 张超, 王宏亮
【申请人】北京交通大学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