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高全下潜立交平交叠加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06903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同等高全下潜立交平交叠加桥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项发明是通过立交桥与平交桥的有机叠加结合实现了1.高矮车辆分流(所有2米以下的车辆进入立交桥分流,所有2米以上的车辆进入平交桥分流)2.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3.左转弯行车道车辆直接左转(无需绕行匝道或环形道)。“同等高”是指四个方向上2米以下的车辆行车道,进入立交桥后与立交桥的桥面在同一高度上;“全下潜”是指所有立交的桥部分在基准地平面以下;“立交平交叠加桥”是指所有地上平交桥的部分重合在立交桥之上。因此,本叠加桥实现了“结构性”、“通过性”和“效费比”俱佳的效果。
【专利说明】
同等高全下潜立交平交叠加桥
[0001]技术领域本项发明属于交通枢纽的路桥结构建筑。
[0002]【背景技术】:现有的十字交通立交桥,在其基准地平面以上的高度较高、长度长、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通过性繁琐,本项发明采用了同等高、全下潜、立交加平交的复合方法,实现了叠加桥的结构性、通过性、效费比倶佳的效果。本叠加桥的绝对优势在双向14个行车道的前提下,其桥长在100米范围,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实现了简洁明了通过性。

【发明内容】

[0003]本项发明的优势是通过立交加桥加平交桥而立交桥所有部分全下潜的结合实现了 1.高矮车辆分流(百分之九十的低于2米以下的轿车进入立交桥分流,百分之十的高于2.米以上的车辆进入平交桥分流)这样一来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车辆的通过效率2.叠加桥的总高度、宽度和长度得以降到最低,进而桥梁的面积得以降到最低3.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同等高”,四个方向上2米以下的车辆行车道进入立交桥后与立交桥的桥面、地下行人通道桥面、地下左转弯行车道和基准地平面在同一高度上,在此高度上(右转弯行车道各自右转)各行车道同步前行当越过各自的地下行人通道和左转弯地下通道后:横向下层道路两端的直行和左转弯行车道相向下行当穿过纵向上层道路桥下后,左转弯行车道各自进入对方方向为本方向预留设置的桥下通道左转弯即可,直行行车道各自爬升前行通过;而纵向上层道路两端的直行和左转弯行车道也相向而行,当越过横向下层道路后直行行车道各自前行通过,左转弯行车道各自下行进入对方方向为本方向预留设置的桥下通道左转弯即可;而在立交桥上方四个方向上2米以上的车辆行车道向上爬升形成上层叠加平交桥面,各自方向的车辆依次通过。这样,为叠加桥交通的高矮车辆分层通过奠定基础,优化了 “结构性”和“通过性” ο “全下潜”顾名思义立交桥的全部在基准地平面以下,立交平交叠加就是立交桥与平交桥最佳的组合。
[0004]以下结合示意图说明
图1地平面以下立交桥平面示意图
纵向为上层桥面
横向为下层路面
A表示左行道
B表示直行道
C表示右行道
D表示行人通道
大箭头表示由此下行
小箭头表示由此上行,坡高为2.5米。
[0005]
图2地平面以上平交桥平面示意图 A表示左行道 B表示直行道
图3地下立交桥纵向桥面顺方向内侧剖面图1表示左转弯行车坡道,坡高2.5米。
[0006]2表示上层桥面
3表示下层人行道、左转弯行车道和下层路面基准线。
[0007]A地下行人通道
B桥下左转弯通道,宽度10米。
[0008]C左转弯下行坡道,坡高2.5米、宽度16米。
[0009]D横向下层车道,宽度30米。
[0010]注:纵向桥面逆方向内侧剖面图与图3—致,只是方向相反。
[0011]图4地下立交桥横向路面由右向左内侧剖面图1表示左转弯行车道
2表示上层桥面宽度 3表示表示下行坡道,坡高2.5米。
[0012]A地下行人通道
B左转弯桥下通道,宽度10米。
[0013]C上下坡距,坡高2.5米,宽度16米。
[0014]注:横向路面由左向右内侧坡面图与图4一致,只是方向相反。
[0015]图5地上平交桥纵向中心剖面图 A上下坡距,坡高2.5米。
[0016]B平交桥距
注:地上平交桥横向中心剖面图与图5完全一致。
[0017]地上平交桥图2是叠加在地下立交桥图1上部。
【主权项】
1.本项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一是“全下潜”,即立交桥的部分在基准地平面以下,其上层桥面与基准地平面持平,而平交桥部分在基准地平面以上,为本叠加桥的“扁平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减少了行车道的爬坡坡度和爬坡距离。2.本项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二是“同等高”,四个方向上的行车道进入立交桥后与立交桥的桥面、地下行人通道桥面、地下左转弯通道桥面和基准地平面在同一高度上,在此高度上(右转弯行车道各自右转)各行车道同步前行当越过各自的地下行人通道和左转弯地下通道后:横向下层道路两端的直行和左转弯行车道相向下行穿过纵向上层道路桥下后,左转弯行车道各自进入对方方向为本方向预留设置的桥下通道左转弯即可,直行行车道各自爬升前行通过;而纵向上层道路两端的直行和左转弯行车道也相向而行,当越过横向下层道路后直行行车道各自前行通过,左转弯行车道各自下行进入对方方向为本方向预留设置的桥下通道左转弯即可;而在同一基准地平面以上的四个方向上的行车道,同步向上爬升形成上层叠加平交桥面,这样,为叠加桥交通的高矮车辆分层通过奠定基础,优化了叠加桥“结构性”和“通过性”。3.本项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三是高矮车辆分层通过,即高度在2米以下的车辆从基准地平面以下的立交桥通过,高度在2米以上的车辆从基准地平面以上的平交桥上通过,这样一来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空间高度的利用率和车辆通过效率,并压缩了叠加桥高度、宽度、长度和面积。
【文档编号】E01C1/04GK105862532SQ20161036405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5月30日
【发明人】汪光凯
【申请人】汪光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