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吹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09430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吹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吹吸机。
【背景技术】
[0002]吹吸机是一种常用的户外清洁工具,其主要用于落叶的清理和收集,通过吹风将落叶吹走,或通过吸风将落叶粉碎并收集。目前市场上的吹吸机包括主机壳,主机壳内安装有电机和叶片组成的风机,主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吹风时,在出风口上安装吹风管,在进风口上安装风叶罩;吸风时,在出风口上安装收集袋,在进风口上安装吸风管。吹吸机根据其便携性可以分为手提式吹吸机以及手推式吹吸机,根据其动力源可分为电动机式吹吸机和发动机式吹吸机。现有技术中的吹吸机,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吹吸机的粉碎能力不强,进入风道内的落叶杂物容易发生堆积,这时作业人员不得不倒掉手机袋中的垃圾才能清理吹吸机;再如现有的发动机式吹吸机在制造成型后二冲程或四冲程发动机只能按预先的设定单一装配,不能替换,这就不得不增开模具并且另外增设独立的装配工艺;同时现有的吹吸机散热性较差,由于内部结构配置不合理,用于吹吸机降温的叶轮旋转产生的风力大部分被用于吹吸机产生吹吸力的风叶直接带走,从而无法达到对发动机降温的效果;再者,现有的手提式吹吸机虽然轻巧便携,但毕竟有一定的重量,作业人员长时间手持时容易发生疲劳,而且也不能较好地掌握吹吸机的吹吸风口距离地面的距离,从而导致距离较大时吹吸风效果不好,距离太小时又很容易碰撞在物体上造成操作不便,甚至造成吹吸风机的损坏。
[0003]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吹吸机无法满足人们进行园林工艺作业时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吹吸风机,以便于克服上述缺陷,跟园林工作者提供更大的操作便利。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长时间手持作业,避免作业人员发生疲劳,并且易于掌控吸风管口到地面距离的便携式吹吸机。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携式吹吸机,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部的动力单元、风叶单元和连接于动力单元与风叶单元之间的传动单元;所述壳体包括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蜗壳部,所述风叶单元设置在所述蜗壳部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所述风叶单元为轴流风扇,进风口位于所述风叶单元的轴向上,在所述进风口外侧设置有吸风管;所述吸风管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设置有滚轮装置。
[0006]所述吸风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吸风管和第二吸风管。
[0007]所述吸风管的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为倾斜设置,所述滚轮装置位于所述吸风管倾斜的端部下侧。
[0008]所述出风口可分离地连接有弯管结构。
[0009]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风叶单元旋转轴线上的曲轴,在位于所述曲轴远离所述风叶单元的一侧设置有启动器;所述吹吸机的壳体外部还设置有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所述第一提手位于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提手位于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启动器的一侧。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吹吸机,通过上述滚轮装置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吸风管的端部置于地上,通过滚轮装置支撑,使作业人员在长时间的工作中能够节省力量,并且推动滚轮装置向前或向后行走也比较方便。此外,由于吸风管口为倾斜设置,当滚轮装置支撑整个吸风管时,吸风管口距离地面的距离容易掌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直接通过手持来掌控管口距离地面的距离来说更加方便,不会出现距离过大导致吸风效果不良以及距离过小导致吸风管碰撞物体或地面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0013]图3为图2中A部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5]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吹吸机,包括壳体1,以及位于壳体I内部的动力单元、风叶单元2和连接于动力单元与风叶单元之间的传动单元。
[0016]所述壳体I包括设置有进风口 101和出风口 102的蜗壳部103,所述风叶单元2设置在所述蜗壳部103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 101和出风口 102之间。所述风叶单元2旋转,使气流从进风口 101进入蜗壳部103,在经过出风口 102排出,从而在进风口 101与出风口102之间形成风道。
[0017]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发动机301,所述发动机301设置于壳体I内位于远离所述风叶单元2的一侧,点火器301b靠近发动机的气缸301c设置。
[0018]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风叶单元2旋转轴线上的曲轴401,所述曲轴401的一侧与所述风叶单元2连接,用于带动风叶单元2旋转;所述曲轴401上远离所述风叶单元2的一侧设置有连杆机构402,所述连杆机构402与所述发动机301的活塞杆301a相连。
[0019]所述启动器5位于所述曲轴401远离所述风叶单元2的一侧,所述启动器5的拉绳端501位于所述壳体I外部。
[0020]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吹吸机,整合了二冲程发动机与四冲程发动机两种装配结构从而使壳体I内可对上述两种发动机进行选择安装,增加了对发动机适用的兼容性,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同一个壳体I内只能配置单一种类的发动机。并且其壳体I内部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具有能源利用率高,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0021]所述风叶单元2为轴流风扇,进风口 101位于所述风叶单元2的轴向上,即在进风口 101外部的空气沿着风叶单元2的轴向进入蜗壳部103,并随着风叶单元2的旋转,从位于蜗壳部103周向上的出风口 102排出。在所述进风口 101外侧设置有吸风管6。
[0022]所述吸风管6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吸风管601和第二吸风管602。
[0023]在所述吸风管6远离所述壳体I的端部设置有滚轮装置7。
[0024]所述吸风管6设置有滚轮装置7的端部为倾斜设置,所述滚轮装置7位于其倾斜的端部下侧。
[0025]通过上述滚轮装置7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吸风管6的端部置于地上,通过滚轮装置7支撑,使作业人员在长时间的工作中能够节省力量,并且推动滚轮装置7向前或向后行走也比较方便。
[0026]此外,由于吸风管口为倾斜设置,当滚轮装置7支撑整个吸风管时,吸风管口距离地面的距离容易掌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直接通过手持来掌控管口距离地面的距离来说更加方便,不会出现距离过大导致吸风效果不良以及距离过小导致吸风管碰撞物体或地面的缺陷。
[0027]在所述风叶单元2靠近所述进风口 101的一侧设置有刀片组8,所述刀片组8与所述风叶单元2同步旋转用于切碎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物体。
[0028]所述刀片组8可以固定在所述曲轴401上,也可以固定在所述风叶单元2上,总之能够随着曲轴401的转动而旋转。
[0029]在所述曲轴401上还设置有飞轮装置9,所述飞轮装置9随曲轴401 —同转动所产生的风力用于对所述发动机301进行降温。
[0030]由于现有技术中飞轮装置设置位置不合理,导致其产生的风力大部分并未到达发动机即被风叶单元带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所述飞轮装置9设置在所述曲轴401上位于连杆机构301a远离所述风叶单元2的一侧,使飞轮装置9旋转产生的风力必然先经过发动机301,从而保证了发动机良好的散热效果。
[0031]所述吹吸机的壳体I外部还设置有第一提手10,所述第一提手10位于所述壳体I上靠近所述进风口 101的一侧。
[0032]所述吹吸机的壳体I外部还设置有第二提手11,所述第二提手11位于所述壳体I上靠近所述启动器5的一侧。
[0033]同时,所述出风口 102可分离地连接有弯管结构12。当使用吹吸机进行吹风作业时,在出风口 102上安装吹风管13 (图中虚线部分),在进风口 101上安装风叶罩14 ;当使用吹吸机进行吸风作业时,在出风口 102上安装弯管结构12以及收集袋,在进风口 101上将风叶罩14取下放置在壳体I的外侧,同时安装吸风管6。
【主权项】
1.一种便携式吹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部的动力单元、风叶单元和连接于动力单元与风叶单元之间的传动单元;所述壳体包括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蜗壳部,所述风叶单元设置在所述蜗壳部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所述风叶单元为轴流风扇,进风口位于所述风叶单元的轴向上,在所述进风口外侧设置有吸风管;所述吸风管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设置有滚轮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吸风管和第二吸风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管的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为倾斜设置,所述滚轮装置位于所述吸风管倾斜的端部下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可分离地连接有弯管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风叶单元旋转轴线上的曲轴,在位于所述曲轴远离所述风叶单元的一侧设置有启动器;所述吹吸机的壳体外部还设置有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所述第一提手位于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提手位于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启动器的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适用于长时间手持作业,避免作业人员发生疲劳,并且易于掌控吸风管口到地面距离的便携式吹吸机,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部的动力单元、风叶单元和连接于动力单元与风叶单元之间的传动单元;所述壳体包括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蜗壳部,所述风叶单元设置在所述蜗壳部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所述风叶单元为轴流风扇,进风口位于所述风叶单元的轴向上,在所述进风口外侧设置有吸风管;所述吸风管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设置有滚轮装置。
【IPC分类】E01H1-08
【公开号】CN204418084
【申请号】CN201420839206
【发明人】杨慧明, 刘晓庆, 冯英杰, 朱道庆
【申请人】浙江派尼尔机电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