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捣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39790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捣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便携式捣固装置,包括操作扶手总成、动力总成、连接盘总成、上减振器、下减振器、传动轴总成和镐体总成;动力总成、连接盘总成、上减振器、下减振器和镐体总成依次连接,操作扶手总成固定于上减振器;动力总成通过连接盘总成和传动轴总成传动连接镐体总成,传动轴总成可转动地组装于连接盘总成、并通入上减振器、下减振器和镐体总成内部;传动轴总成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第一轴为传动软轴,第二轴为刚性轴;第一轴的第一端传动连接连接盘总成,第一轴的第二端与第二轴的第一端传动连接,第二轴的第二端传动连接镐体总成内的一偏心轴。解决了系统整体存在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专利说明】
便携式捣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总体来说涉及一种基础施工机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安全又方便的便携式捣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有砟铁道线路由于车辆运行的碾压以及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有砟道床会产生变形、下沉等问题。对于局部出现状态不良的病害点,均需养护捣固作业进行及时修复,以恢复线路平顺的良好状态,确保列车的安全高速运行。
[0003]由于养路机械化的推进,传统的以手工道镐进行捣固作业早已弃用。当前的养护捣固作业多采用单人手持式捣固镐进行作业。单人手持式捣固镐多采用小型汽油发动机为动力,激振形式多为径向振动,即通过偏心块的高速旋转产生振动力,搅动道碴并塞入枕底。这类捣镐结构简单,机具重量轻,操作方便。
[0004]但现有单人手持式捣固镐产品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机具质量不够稳定,由于通常以发动机直接带动镐体内偏心块进行转动,产生的振动会直接传导至发动机,对发动机和离合系统损害较大,使得系统整体存在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的问题。而且,针对高速旋转的偏心块以及相关的轴承组,一般需要在镐体内储存一定润滑油,所以镐体内偏心块外一般还要围绕传动轴总成设置油封结构,以防止镐体内润滑油溢出。油封结构一般位于靠近镐体总成上端的位置。如果润滑油溢出喷至动力总成的摩擦式离合器,可能导致摩擦式离合器故障。因此,现有镐体内部是密闭形式,容易导致其内部高温不易散出。由于振动还会使得转动部件润滑不均,易造成高发热和散热不良的问题,由于振动和高热还易造成橡胶减震器使用寿命短的难题。
[0005]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0006]在
【发明内容】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
【发明内容】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7]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捣固装置故障率高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便携式捣固装置。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便携式捣固装置,包括操作扶手总成、动力总成、连接盘总成、上减振器、下减振器、传动轴总成和镐体总成;所述动力总成、连接盘总成、上减振器、下减振器和镐体总成依次连接,所述操作扶手总成固定于所述上减振器;所述动力总成通过连接盘总成和传动轴总成传动连接镐体总成,所述传动轴总成可转动地组装于连接盘总成,并通入上减振器、下减振器和镐体总成的内部;所述传动轴总成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为传动软轴,所述第二轴为刚性轴;所述第一轴的第一端传动连接所述连接盘总成,所述第一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轴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的第二端传动连接镐体总成内的一偏心轴。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轴的第一端开设有轴向盲孔,所述轴向盲孔内端连通有至少一个径向孔,所述轴向盲孔及径向孔连通形成空气流通通道,该空气流通通道连通所述镐体总成油封结构的内侧和外侧。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镐体总成包括接套、套筒、偏心轴及镐头,所述接套、套筒及镐头依次固定连接;所述接套内可转动地安装所述第二轴,所述偏心轴通过两端的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二轴以第二端传动连接所述偏心轴。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上减振器及下减振器均设有连通内外的至少一个散热孔。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接套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径向注油孔,所述注油孔设置有密封螺钉。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接套上端具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密封在第二轴的第一端外,一个径向注油孔设置于所述接套,所述径向注油孔位于所述密封部下侧。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轴为螺旋弹簧式传动软轴。所述第二轴为刚性传动硬轴。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操作扶手总成包括胶套,所述胶套供操作人员手握。
[0016]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7]传动轴总成采用复合轴,可减少镐体总成向动力总成传递的震动,而且共具有上减震器和下减震器、手把与镐体连接端面的减震开口胶套以及手把减震胶套四个减震系统,人性化的四级减震结构体使减振效果高达94%,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体力消耗。能达到振动力大、减震效果好、人性化设计、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可小于14公斤、手感舒适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8]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0019]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便携式捣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连接盘总成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上减振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下减振器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传动轴总成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卡箍A与卡箍B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扶手总成1、卡箍A4、卡箍B5、动力总成6、螺钉7、簧垫8、连接盘总成9、连接盘10、离合器外鼓轴11、孔用挡圈12、第一轴承13、轴用挡圈14、上减振器15、开口胶套16、紧定螺钉17、销紧套18、下减振器19、传动轴总成20、第一轴21、第二轴22、轴向盲孔221、径向孔222、镐体总成23、接套24、油封套25、唇形密封圈26、0形密封圈27、第二轴承28、螺钉29、垫圈30、压缩弹簧31、轴用挡圈32、半圆键套33、半圆键34、偏心轴35、油槽351、套筒36、镐头37、容油槽 37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0028]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便携式捣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参照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捣固装置,可主要包括操作扶手总成1、动力总成6、连接盘总成9、上减振器15、下减振器19、传动轴总成20和镐体总成23。
[0029]其中作为示例,如图1所示,动力总成6、连接盘总成9、上减振器15、下减振器19和镐体总成23依次组装连接。操作扶手总成I可通过卡箍A4与卡箍B5固定于上减振器15(参见图6),当然也可选择其它连接件。动力总成6可选择为汽油机。动力总成6通过连接盘总成9和传动轴总成20传动连接镐体总成23,连接盘总成9内可为摩擦式离合器,摩擦式离合器输出端有螺纹孔。
[0030]所述操作扶手总成I还包括套在结构体外的胶套,胶套的位置供操作人员手握。如此,共具有上减震器15和下减震器19、手把与镐体连接端面减震开口胶套16以及手把减震胶套四个减震系统,操作扶手震动加速度小于50m/s2,操作扶手减震效果大于94%。
[0031]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连接盘总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连接盘总成9主要包括连接盘10、离合器外鼓轴11、孔用挡圈12、第一轴承13和轴用挡圈14。连接盘10通过多个螺钉7和簧垫8与动力总成6固定组装,离合器外鼓轴11通过第一轴承13可转动地固定在连接盘10内,且离合器外鼓轴11有一输出轴端伸出至连接盘10夕卜,同时利用孔用挡圈12和轴用挡圈14对第一轴承13和离合器外鼓轴11进行定位。举例来讲,第一轴承13可选择为深沟球轴承。
[0032]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上减振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上减振器15可为筒形橡胶件,上减振器15径向上可设有连通内外的至少一个散热孔。上减振器15—端通过连接件或内外螺纹与连接盘总成9连接,另一端可为缩颈状接口部,接口部外套有开口胶套16,操作扶手总成I可通过卡箍A4与卡箍B5固定于开口胶套16夕卜,从而固定在上减振器15外。上减振器15接口部下端的内侧套在销紧套18外,并可选择通过多个紧定螺钉17将上减振器15与销紧套18固定。销紧套18外也可均布多个径向通孔。下减振器19也可为主体呈筒形,并且由钢件和橡胶件复合而成,钢件部分可包括间隔的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钢件可相互延伸,但均间隔有一定距离,钢件部分可嵌在橡胶件内,以便整体具有足够的刚性,而且橡胶件能在钢件之间发挥可受压变形的减震作用。下减振器19还可设有多个连通内外的散热孔。下减振器19上端的缩颈状接口部套在销紧套18下端夕卜,也可通过连接件进行紧定;或者销紧套18也可选择与下减振器19为一体式连接关系。下减振器19下端的也可为缩颈状接口部,这个接口部与镐体总成23可通过连接件或内外螺纹连接。
[0033]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下减振器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便携式捣固装置的传动轴总成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5所示,传动轴总成20可转动地组装于上减振器15、下减振器19和镐体总成23组成的内部空间中。传动轴总成20可包括第一轴21和第二轴22,第一轴21为传动软轴,举例来讲,第一轴21可选择为螺旋弹簧式传动软轴。第一轴21内部可为中空状。第二轴22可为刚性传动硬轴。第一轴21的第一端(上端)选择通过外螺纹连接连接盘总成9输出轴的螺纹孔,第一轴21的第二端(下端)与第二轴22的第一端(上端)固定连接。第二轴22的第二端(下端)可插入镐体总成23,并能与镐体总成23内的振动产生结构传动连接。如此能有效的提高镐体激振力同时减低传到操作扶手的震动。
[0034]如图5所示,其中第二轴22的第一端(上端)可开设有轴向盲孔221,此轴向盲孔221内端连通有至少一个径向孔222,轴向盲孔221及径向孔222连通形成空气通道。
[0035]如图1所示,其中镐体总成23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接套24、套筒36、偏心轴35及镐头37。接套24、套筒36及镐头37可通过螺纹或其它连接件依次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接套24、套筒36及镐头37均通过内外螺纹结构依次套接固定。
[0036]接套24整体可呈筒形,接套24下端为缩颈,缩颈外可具有外螺纹,以此与套筒36上端螺接。接套24上端内部形成密封部,密封部下端是从接套24内壁可凸出形成的一圈凸环,凸环从下侧定位托住第二轴承28,第二轴承28上方还配置有油封套25及唇形密封圈26,油封套25与接套24内壁之间还可选择设有至少一 O形密封圈27 ο油封套25、唇形密封圈26及第二轴承28均套在第二轴22上端油封凸部外,油封套25、唇形密封圈26及O形密封圈27组成位于第二轴承28上问的油封组合,以防止润滑油从接套24向上溢出。当然,油封组合的形式并不以此为限,根据本领域常识,油封组合还可选择其它类似部件或组合来实现,只要可以实现接套24上部与第二轴22之间的油封效果即可。接套24中部的径向还可开设有至少一个螺孔,以安装至少一个螺钉29和垫圈30,螺钉29和垫圈30的组合主要用于向镐体注入润滑油,需要注入润滑油可卸下注油孔螺钉29,注入润滑油油后,将螺钉29再拧紧。螺钉29设置位置要位于接套24密封部下侧,但尽量靠近上端。
[0037]套筒36整体可呈筒形。偏心轴35可转动地安装于套筒36内,偏心轴35整体可呈圆柱形,但形成有一扇形缺口,偏心轴35两端具有轴向凸出的轴,这两个轴为空心轴,这两个空心轴外形上都均具有缩颈,以便套装轴承。而且这两个空心轴与偏心轴35的偏心缺口连通。如此,偏心轴35内部上下贯通,且扇形缺口是侧向开放的结构。在下端,套筒36内壁可凸出形成的一圈凸环,凸环从下侧定位托住偏心轴35下端轴外的轴承,偏心轴35下端轴外的轴承可通过键销或其它挡件固定在下端套筒36下部凸环上。偏心轴35上端轴外也可固定一轴承,偏心轴35上端轴承可通过轴用挡圈32和半圆键套33固定在偏心轴35上端的空心轴外。
[0038]第二轴22的第二端(下端)是截面为半圆形轴端,第二轴22的第二端可插入偏心轴35上端空心轴内,偏心轴35上端空心轴为圆孔,但可以通过在半圆键套33内侧固定一个半圆键34,来固定偏心轴35上端空心轴与第二轴22的第二端,防止二者相对转动。半圆键34轴向上固定在偏心轴35上端空心轴径向一个通孔中。偏心轴35上端空心轴与第二轴22的第二端仍具有过油间隙。偏心轴35上端轴承与接套24下端面之间还可配置一压缩弹簧31,以便于偏心轴35在运行中还能轴向运动。偏心轴35外周还可以具有多个油槽351,油槽351可以是多个独立的环形,也可以螺旋连接的环形。
[0039]镐头37可为合金镐头,本实施例中镐头37选择为锰13合金镐头。镐头37上端可通过缩颈部与套筒36下端螺接,镐头37外形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镐头37对接套筒36的这一端面内可形成有容油槽371,容油槽371可呈盲孔状。偏心轴35的下端的空心轴可与容油槽371接通。
[0040]再一种实施方式,镐体总成23中接套24也可选择为由套筒36—体延伸而成,不单独设接套24也可以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接套24下端头的抵挡作用可以利用凸环这类挡件替代。
[0041]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镐体总成23中接套24与套筒36均为空心套筒,并与上部的空间上减震器15、下减震器19接通,接套24上端虽具有针对润滑油的密封部,但第二轴22的轴向盲孔221及径向孔222连通形成有一个空气通道,利用这个通道,镐体总成23可向上输送气体。
[0042]本发明实施例中便携式捣固装置在运行中,整体大致呈竖立状,动力总成6在最上端。动力总成6通过传动轴总成20带动镐体总成23的偏心轴35进行高速旋转,以产生振动力。运行中,镐体总成23下部的润滑油被高速转动的偏心轴35带起飞溅,成众多飞溅的油滴。随着镐体总成23内部温度上升,镐体总成23内部空气压力增大,热空气通过第二轴22的轴向盲孔221及径向孔222向外输送,最后经第一轴21通过下减震器19或上减震器15的散热孔排出。飞溅的油滴被空气带动向上对镐体总成23内轴向上各转动部分和轴承进行充分润滑。即解决了镐体总成23内轴承的充分润滑问题,又解决了镐体总成23的散热问题。
[0043]由于运行中径向孔222为高速转动,所以,气体并不会带太多润滑油,即使有润滑油,由于第二轴22的轴向盲孔221与第一轴21中空部分连通,还可利用螺旋弹簧式传动软轴对润滑油进行过滤拦阻,不运行时,带出的润滑油还可以通过轴向盲孔221及径向孔222返回镐体总成23。当然,还可选择在径向孔222外设置过滤装置,以分离空气和润滑油。不过,带出一部分润滑油也能对传动轴总成20进行一定的润滑。还可通过控制径向孔222开口形式和大小来减少油滴的带出量,比如径向孔222开口孔径越小,油滴的带出量越小。
[0044]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动力总成6通过传动轴总成20带动偏心轴35产生偏心来产生震动,直接做工与镐头,该力作用于道碴,使其重新排列、密实,达到揭固效果。
[004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减震系统为上减震器15、下减震器19、手开口胶套16以及手把减震胶套四个减震系统组成,更好的降低了作业者的工作强度。能达到振动力大、减震效果好、人性化设计、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可小于14公斤、手感舒适的技术效果。
[004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便携式捣固装置,镐体上设计多个散热孔有效的起到散热作用。上下镐体之间有油封,镐体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由第二轴上的小孔经镐体散热孔传输出去。
[0047]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文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例,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文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文所述的实施例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主权项】
1.一种便携式捣固装置,包括操作扶手总成、动力总成、连接盘总成、上减振器、下减振器、传动轴总成和镐体总成;所述动力总成、连接盘总成、上减振器、下减振器和镐体总成依次连接,所述操作扶手总成固定于所述上减振器;所述动力总成通过连接盘总成和传动轴总成传动连接镐体总成,所述传动轴总成可转动地组装于连接盘总成,并通入上减振器、下减振器和镐体总成的内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轴总成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为传动软轴,所述第二轴为钢性轴;所述第一轴的第一端传动连接所述连接盘总成,所述第一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轴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的第二端传动连接所述镐体总成内的一偏心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的第一端开设有轴向盲孔,所述轴向盲孔内端连通有至少一个径向孔,所述轴向盲孔及径向孔连通形成空气流通通道,该空气流通通道连通所述镐体总成油封结构的内侧和外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镐体总成包括接套、套筒、偏心轴及镐头,所述接套、套筒及镐头依次固定连接;所述接套内可转动地安装所述第二轴,所述偏心轴通过两端的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二轴以第二端传动连接所述偏心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振器及下减振器均设有连通内外的至少一个散热孔。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套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径向注油孔,所述注油孔设置有密封螺钉。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套上端具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密封在第二轴的第一端外,一个径向注油孔设置于所述接套,所述径向注油孔位于所述密封部下侧。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为螺旋弹簧式传动软轴。8.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扶手总成包括胶套,所述胶套供操作人员手握。9.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捣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为刚性传动硬轴。
【文档编号】E01B27/20GK205420932SQ201620233875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4日
【发明人】李英春
【申请人】李英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