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8706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层,设于混凝土基层外表面的轻质混凝土修补层,依次贴覆于轻质混凝土修补层外表面的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依次喷涂于碳纤维加固层外表面的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聚氨酯防水层;轻质混凝土修补层内还设有钢丝网。本实用性一方面在混凝土基层上设置轻质混凝土修补层,以提高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与混凝土基层的连接力,避免因混凝土基层光洁度不够而导致的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不能较好的粘接;另一方面设置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聚氨酯防水层增加对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的保护,减少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专利说明】
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碳纤维加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桥梁是建筑中的一种基本设施,在我国公路交通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早期建设的桥梁标准偏低,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量增大,载重等级发生变化,再加上管理与养护的不足,桥梁耐久性差和年久老化等原因,钢筋混凝土梁桥不同程度的出现承载力不足、铰缝渗水、梁体出现裂缝、混凝土剥离等问题,然而要废除这些旧桥重建新桥,一方面需耗巨资,另一方面需中断交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因此,探索安全、经济、科学的桥梁加固技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0003]碳纤维加固法因其能够在不增加结构物荷重的前提下进行加固、化学耐腐蚀性强、施工简答方便而得到人们的推崇,但是现有的碳纤维加固依然存在较多缺陷,其抗外部干扰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旨在解决技术中碳纤维加固抗外部干扰能力差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层,设于所述混凝土基层外表面的轻质混凝土修补层,依次贴覆于所述轻质混凝土修补层外表面的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依次喷涂于所述碳纤维加固层外表面的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聚氨酯防水层;其中,所述轻质混凝土修补层内还设有钢丝网。
[0006]优选的,所述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聚氨酯防水层的厚度分别为4.2臟、4.5臟、1.9mm0
[0007]优选的,所述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与所述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之间还喷涂有防火涂层,所述防火涂层厚度为2mm。
[0008]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其一方面在桥梁的混凝土基层上设置内嵌有钢丝网的轻质混凝土修补层,以提高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与混凝土基层的连接力,避免因混凝土基层光洁度不够而导致的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不能较好的粘接;另一方面设置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聚氨酯防水层增加对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的保护,减少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15]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层I,设于所述混凝土基层I外表面的轻质混凝土修补层2,依次贴覆于所述轻质混凝土修补层2外表面的碳纤维抗拉伸层3、碳纤维加固层4,依次喷涂于所述碳纤维加固层4外表面的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5、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6、聚氨酯防水层7;其中,所述轻质混凝土修补层2内还设有钢丝网8。
[0016]具体的,在桥梁的混凝土基层I上设置内嵌有钢丝网8的轻质混凝土修补层2,以提高碳纤维抗拉伸层3、碳纤维加固层4与混凝土基层I的连接力,避免因混凝土基层I打磨后的光洁度、平整度不够而导致的碳纤维抗拉伸层3、碳纤维加固层4不能较好的粘接;同时设置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5、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6、聚氨酯防水层7加强对碳纤维抗拉伸层3、碳纤维加固层4的保护,避免碳纤维抗拉伸层3、碳纤维加固层4因受到车体碰撞、水体冲击等导致损坏,继而导致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缩短。
[0017]为了减少因喷涂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5、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6、聚氨酯防水层7而导致成本增加、桥梁结构的承重增加,本实施例所述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5、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6、聚氨酯防水层7的厚度不宜过厚,一般可将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5、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6、聚氨酯防水层7的厚度分别设置为为4.2mm、4.5mm、l.9_。
[0018]由于桥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被车体碰撞,而车体碰撞可能发生起火,进而导致桥梁起火,故所述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5与所述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6之间还喷涂有防火涂层9,所述防火涂层9厚度为2mm。
[0019]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在桥梁的混凝土基层上设置内嵌有钢丝网的轻质混凝土修补层,以提高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与混凝土基层的连接力,避免因混凝土基层光洁度不够而导致的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不能较好的粘接;另一方面设置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聚氨酯防水层增加对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的保护,减少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基层,设于所述混凝土基层外表面的轻质混凝土修补层,依次贴覆于所述轻质混凝土修补层外表面的碳纤维抗拉伸层、碳纤维加固层,依次喷涂于所述碳纤维加固层外表面的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聚氨酯防水层;其中,所述轻质混凝土修补层内还设有钢丝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复合娃酸镁招隔热层、聚氨酯防水层的厚度分别为4.2mm、4.5mm、1.9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碳纤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纤维网保护层与所述复合硅酸镁铝隔热层之间还喷涂有防火涂层,所述防火涂层厚度为2_。
【文档编号】E01D22/00GK205501844SQ201620290363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8日
【发明人】杨旭明, 王刚, 王劲松
【申请人】成都本邦路桥新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