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8709阅读:8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棘轮扳手,尤其是一种小头部、大扭力,具有充分啮合齿数、咬合受力平均、单手操作、换向简便的棘轮扳手。
目前市场公知的棘轮扳手大致可分为外齿型与内齿型的结构,其中外齿型的棘轮扳手又可分为葫芦型及半月型的棘轮扳手,此种类型的棘轮扳手最大的缺点在于啮合齿数少,头部又很大,而另一种为内齿型的即圆头型的棘轮扳手,此类型的棘轮扳手最大的缺点在于无法单手操作,而各种公知的可供换向功能的棘轮扳手虽可达预期的由棘齿啮合的正向扳动、反向空转的操作功能,却在棘轮与换向块之间的齿与齿的啮合结构上,无法达到承受高扭力的能力,却仍存在着诸多缺点。如美国专利第1,957,462号(附件1)为一种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为一般外齿葫芦型的棘轮扳手,利用一底部具方形驱动头的棘轮转体与一换向块产生齿与齿的啮合,而分别将二者置于葫芦型头部的容置空间中,其中换向块的一侧设有弹性装置的顶推,并于换向块的表面固设一拨钮,借此该拨钮的拨动使得换向块能具有弹性地在容置空间中进行正、逆向的旋摆,借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
该专利为市面上相当普遍的棘轮换向结构,它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换向棘动能力,但是此装置是拨钮与换向块同步旋动,所以换向块必须大幅度左右侧摆,而使得容置空间必须大于换向块的摆动旋径,以供换向块的摆动,所以此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该专利换向块与棘轮转体之间的啮合仅有两齿,故棘轮转体的四方驱动头所承受的扳动扭力,仅有两齿的啮合能力,明显不足,这是该专利的致命缺点,一但扳动扭力过,大棘轮转体与换向块之间会发生跳齿的状况,而导致换向块于容置空间发生跳动移位的不当操作,而失去棘轮扳手的实用目的。
美国专利第4,328,720号(附件2)为一种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其中,一具六角形驱动头的棘轮转体与一换向块产生齿与齿的啮合,而分别将二者置于葫芦型头部的容置空间中,其中换向块是枢固于容置空间上,其一侧则枢固设有一拨钮,借此,该拨钮的拨动使得换向块能在容置空间中进行正、逆向的旋摆,达到换向啮合的目的。
该专利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棘轮换向结构,可以达到预期的换向棘动能力,但是,该装置是拨钮拨动换向块才使得换向块与棘轮转体间接产生啮合转动,如此以间接连动的操作方式易造成构件之间彼此的作动不确实,更因拉长了构件容置空间,亦相当占有空间,造成头部过大的缺点,更因为过多的构件造成装配上的不易及费时,而且其换向块与棘轮转体之间的啮合仅有两齿,故棘轮转体在驱动过程中所承受的扳动扭力,仅有两齿的啮合能力,明显不足,这是该专利的严重缺点,一旦扳动扭力过大棘轮转体与换向块之间会发生跳齿的状况,则失去棘轮扳手的换向功能。
又如美国专利第5,626,062号(附件3),其为一种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该专利案为一般葫芦型的棘轮扳手,但其底部具驱动头的棘轮转体为一中心透空式的结构,该棘轮转体与一换向块产生齿与齿的啮合,而分别将二者置于葫芦型头部的容置空间中,其中换向块的一侧设有弹性装置的顶推,并于换向块表面固设一拨钮,利用该拨钮的拨动使得换向块能具有弹性地在容置空间74中进行正、逆向的旋摆,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
该专利可谓市面上相当普遍的棘轮换向结构,其确实可以达到的换向棘动能力。但是,该装置是拨钮与换向块同步旋动,所以换向块必须大幅度左右侧摆,而使得容置空间必须大于换向块的摆动旋径,以供换向块的摆动,所以此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该专利其换向块与棘轮转体之间的啮合仅有两齿,故棘轮转体其驱动头所承受的扳动钮力,仅有两齿的啮合能力明显不足,这是该专利的缺点,一旦扳动扭力过大棘轮转体与换向块之间会发生跳齿的状况,而导致换向块于容置空间发生跳动移位的不当操作,失去棘轮扳手的实用目的。
美国专利第4,762,033号(附件4)为又一种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主要为圆头型的棘轮扳手,其圆型头部之内缘壁环设有齿面,而一底部具方形驱动头的棘轮转体与一具齿面的换向块皆容置于头部中,并皆与头部的齿面产生齿与齿的啮合,其中换向块与棘轮转体的上方表面装设有一旋盖,并于该旋盖与棘轮转体及换向块之间环设有一桃心簧,利用旋盖的旋动使得换向块能具有弹性的旋摆,借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
该专利可谓追求高扭力,但却无法单手换向的棘轮换向结构,其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换向棘动能力,而其增加换向块与齿面的啮合达到五齿,具有提高承受扭力的功能,但是此装置必须双手操作旋盖的旋动,而失动原本棘轮扳手具有单手操作的功能,再者可明显看出该结构所使用的构件相当复杂繁多,造成加工及装配上的不易及费时,而且其为了卡合多齿必须使换向块的摆动行程加大,所以换向块必须大幅度位移,此点不但因其位移过大易发生卡死,更会使得头部必须很大以供换向块的大幅位移,所以此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通过桃心簧达到弹性的换向,却造成其变形量过大,容易产生弹性疲乏的缺点,此点该专利案的严重缺点,一旦失去弹性即无法有效的弹性制动换向块的换向功能,亦即追求高扭力但却无法单手换向的棘轮换向结构,换向能力亦因其桃心簧易于疲乏而造成构件的故障率偏高。
美国专利第4,520,697号(附件5)为一种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亦为另一种圆头型的棘轮扳手,其中圆型头部的内缘壁环设有齿面,而一底部具方形驱动头的棘轮转体与一具齿面的换向块皆容置于头部中,并皆与头部的齿面产生齿与齿啮合,其中棘轮转体的上方表面装设有一旋盖,并于该旋盖的两侧分别设有销体与棘轮转体及换向块产生连动,利用旋盖崐的旋动使得销体带动换向块能具有旋摆,借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
该专利为可承受扭力的能力偏低,而且又无法单手换向的棘轮换向结构,而其换向块与齿面的啮合仅有两齿,不但没有附件四提高扭力的功能,还要双手操作旋盖的旋动,再者可明显看出该公知结构所使用的构件相当复杂繁多,造成加工及装配上的不易及费时,亦因其构件过多而使得头部必须很大以供容置所有的构件,所以此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
美国专利第3,337,014号(附件6)为一种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亦为另一种圆头型的棘轮扳手,其中圆型头部的内缘壁环设有齿面,一制动体与一具齿面27的换向块皆容置于头部中,而换向块即与头部的齿面相啮合,其中制动体与换向块之间设有弹性装置,而于制动体的上方再盖设一旋盖,利用旋盖带动制动体的转动,而使换向块连带受到弹性体的顶推使得换向块能具有弹性的进行正、逆向的旋摆,借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
该专利为可承受扭力的能力偏低,而且又无法单手换向的棘轮换向结构,而其换向块6与齿面的啮合仅有三齿,不但没有提高扭力的功能,还要双手操作旋盖的旋动,再者可明显看出该公知结构所使用的构件相当复杂繁多,造成加工及装配上的不易及费时,亦因其构件过多,而使得头部必须很大以供容置所有的构件,所以此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
美国专利第5,144,869号(附件7)为双头式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主要是两端皆为可供换向的棘轮扳手,利用一中心穿透的棘轮转体与一换向块产生齿与齿的啮合,而分别将二者置于两端的头部中,其中换向块的一侧设有弹片的顶推,而两对应弹片的中间部位则接设一旋盘,利用该旋盘的旋动而达到推动弹片的变形使得换向块能具有弹性的进行正、逆向的旋摆,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
该专利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双头换向的棘动能力,但是该装置是由旋盘压迫弹片变形,利用弹片的顶推间接使换向块产生转向,造成构件彼此之间的作动不确实,而且此一结构的重点完全取决于弹片的制动能力,而其藉弹片达到摆动的设计使得弹片被压迫的变形量过大,相当容易使弹片出现弹性疲乏的缺点,一旦弹片发生弹性疲乏,即使整体换向操作处在停摆状态,立即失去换向的功能,再者该公知结构虽以两端皆设有换向棘轮装置,但是由于柄部中间必须容置许多构件,而导致其柄部是全部掏空,导致整个工具的强度不佳,而且该专利其换向块与棘轮转体之间的啮合仅有两齿,故棘轮转体所承受扳动扭力,仅有两齿的啮合能力明显不足,为该专利的致命缺点,一旦扳动扭力过大,棘轮转体与换向块之间会发生跳齿的状况,而导致换向块及弹性发生跳动移位的不当操作,而失去棘轮扳手的实用目的。
台湾专利公告第359205号(附件8)为一种棘轮扳手的转向切换结构,该专利主要是为增加齿面啮合的能力,增加高扭力,该结构设有一转向推块,该转向推块的上、下端设有凸杆,其分别容置枢于封盖的定位孔及扳手头部的定位孔内,而一转向拨片的延伸杆是由扳手头部的底部容入转向推块的穿孔内并予以铆合连动,该转向推块的一端设呈V形状的转向推面,转向推面的另一端中央设有一让槽弧面,该让槽弧面的两端设有推面,一拉力弹簧其一端呈圆弧状的密封端套置在转向推块的凸杆内,另一端的两延伸端穿置在扭力迫块的容置孔内,并使扭力迫块产生向转向推块移位的弹力,扳手头部底端的容置槽,其底端设有一容簧孔,该容簧孔内容置一压缩弹簧,以及一钢珠,该钢珠利用压缩弹簧的推顶而抵在转向块的转向推面上,令转向块产生弹力而施加在扭力迫块上,使得扭力迫块能具有弹性的进行正、逆向的旋摆,借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
该专利为提高扭力的棘轮换向结构,它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多齿啮合的换向棘动能力,但是这一装置的转向拔片与扭力迫块同步旋动,所以扭力迫块必须大幅度左右侧摆,而且其中转向推块并非直接对扭力迫块产生制动,而是配合上一拉力弹簧套设在转向推块及扭力推块之间,利用拉力弹簧的顶推间接使扭力迫块产生转向,这一点造成间接操作扭力迫块,使得原本的能量损失,易发生构件彼此之间的动作不确实,而其通过拉力弹簧达到摆动的设计使得拉力弹簧被压迫的变形量过大,相当容易使拉力弹簧发生弹性疲乏,即使整体换向操作处在停摆状态,立即失去换向的功能,因该公知结构使用过多构件的连动关系,造成操作上故障率较高,而且必须在扳手头部中形成三个容置槽,才具有足够的空间分别容置所有的构件,所以这一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失去棘轮扳手的实用目的。
台湾专利公告第3625563(附件9)为一种棘轮扳手,该专利主要是在扳手体头部设一拔控构件,它连动卡制块变换对棘轮组件的卡制方向,进而达成其操控形态的切换;其特征在于该拔控构件为一包含圆盘基部与柄状拔川的一体式拔件,利用容置槽后端,由其外侧另一面穿设一槽孔供该拔件组设,该拔件基部周缘设有略大的阶梯缘,以取得套入孔后的适当限位,且基部前端设一槽孔供填置一弹簧及插设一L型插杆,以弹簧可提供插杆适当活动裕度,通过插杆插入卡制块预设的插槽内,则可使拔件的拔片缘设有的钢珠弹簧,利用配合扳手体头部表面定位孔而达成棘轮组件操作形态的定位,据此通过所述拔件的设计,使其在以基部前端插杆与卡制块取得连动关系,拔件与卡制块的组设空间位置不致相互重叠干扰,,所以在扳手容置槽的设置上,仅需加工棘轮组件与卡制块所需的两个圆槽孔即可,从而能降低其零工难度。
该公知技术的拨控构件的枢转中心与棘轮组件的旋转中心非同一直线上,故两构件之间中心距离的差异造成其扳手头部很大的缺陷。
台湾专利公告第289994号(附件10)为一种棘轮扳手的正逆转切换结构,该专利主要是在扳手的头端处凹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内可分别组装一棘轮组件、一卡制块及一拔动盘,该卡制块前端设有数卡齿,恰可卡抵该棘轮组件,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卡制块顶缘的中央处凹设有一滑槽,该拔动盘后端底缘处设有一弹簧座,该弹簧座前端部恰可插入该滑槽内,使该卡制块可沿所述弹簧的轴向退抵,从而可达到切换容易及退牙较轻的优点。
该公知技术同样的是棘轮组件的旋转中心与拨动盘的枢转中心非同轴心,故两构件之间中心距离的差异即造成其扳手头部很大的缺陷。
台湾专利第329727号(附件11)为一种棘轮扳手的正逆转切换结构的后续专利,该专利主要是在卡制块顶缘中央处凹设有滑槽,该拔动盘前端面凹设有一座孔,所述座孔恰可插入所述滑槽内,使该卡制块可沿该弹簧的轴向退抵,从而可达到切换容易及退牙较轻的优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的头端处由底面往上凹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内可分组装一棘轮组件、一卡制块及一动装置,该卡制块前端设有数卡齿,而恰可卡抵该棘轮组件,其中拔动装置的手把与拔动盘乃由凹槽与凸块组卡传动,而其拔动盘底陷孔上设置弹簧钢珠与其手把切换控制时定位在定位凹孔,而使其切换的动作确实,并通过手把、拔动盘分别套入扳手更能轻易组装,且组装后的操作更省力。
该后续专利的改良使其较附件十的原发明更加复杂,造成结构作动不够确实,不但增加构件,而且令扳手头部更大,这是其严重的缺陷。
上述的各式公知换向棘轮装置,大多都因其啮合齿数较少,导致操作扭力上的不足,或追求高扭力者增加啮合齿数,而增加了构件的复杂性,导致空间头部变得很大,以棘轮扳手而言,以变换卡制转向以操作正、反转动作,虽换向式的棘轮扳手可作正反转动作,但其有一个先天的大缺点即其内部构件复杂,其头部必然很大,在小空间的工作环境中无法使用,因此在小空间的使用上专业级的使用人士会使用复合扳手或双开口或梅花扳手,其主要是因其头部小较易操作,因此具有换向功能的棘轮扳手急欲突破先天上的障碍,以最简易的结构达到小头部的操作,并且能同时具有高扭力的换向结构,此点为现难以达到的目标。
再者,这些公知棘轮扳手的拨动构件与换向块皆为直接固接为一体传动的刚性体,所以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习惯性的按压于拨动构件上方,造成换向块无法紧密贴合于扳手内壁面而产生空隙,造成扭力的损失,此点也为公知棘轮扳手无法达到预期扭力承受值的严重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其控制钮的旋动中心是与驱动体相同轴心,从而节省空间,扳手头部空间可以达到最小,再者,通过控制钮与换向块之间由拨接件与拨动装置的连动使控制钮与换向块之间为一间接的换向拨动,使换向块的齿面与驱动体的棘齿产生空转时的啮动中,控制钮不会被带动或跳动,当驱动体接设套筒扳动时,因控制钮与换向块之间的为间接的带动,驱动体与换向块之间就不会因控制钮的影响产生棘齿与齿面不密合的情形而影响扭力,达到同时具有头部小且高扭力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其中一扳手,其主要是一握柄的一端固设一头部,该头部的内设有一容置空间;一驱动体,其包含第一端及第二端,该驱动体的中段部位容置于头部的容置空间形成枢固状态,而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凸出于头部容置空间之外,其中驱动体与扳手头部枢设处之间形成一缺口;一换向块,其容置于头部的容置空间内并与驱动体产生高度啮合;一拨动装置,其套合枢设于驱动体的第一端仍容置于头部的容置空间,该拨动装置的一侧则连动于上述换向块;一控制钮,其枢设于驱动体凸出于扳手头部的第一端;一固定装置,其容置于控制钮的一端,即使控制钮旋摆操作时产生方向上的定位;一拨接件,其主要是穿设过前述的缺口,使的偏心连动于控制钮与拨动装置之间。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本发明的棘轮扳手,其中控制钮的旋动中心是与驱动体相同轴心,此为最节省空间的结构状态,与一般外齿合葫芦型的驱动体相比较,本发明的扳手头部空间可以达到最小;本发明的棘轮扳手,其中控制钮与换向块之间并非公知直接带动式的刚性体,而是由拨接件与拨动装置的连动使控制钮与换向块之间为一间接的传动,此时换向由滑片与较强的弹性体配合销来负责,产生明显的切换功能,但换向块的驱动却是以拨接件枢佳的的横向柔性弹力带动,当使用者倒退空转扳手准确再次扭动时,驱动体的棘齿与换向块的齿面摩擦力会降到最低,此种分离式的设计使用者须使用较大的力气切换控制钮,得到明显的切换功能,但不会因操作工具时误触控制钮而产生错误的切换,同时,在连续往复操作扳手时,为最小的空转摩擦力,也就是最佳的操作性能,更因分离式的设计,空转时的驱动体的棘齿会拨动向块,但不会影响控制钮,操作者使用扳手就算压住制钮亦不会影响棘齿与齿面的啮合及相对运动,而影响扭力。


如下图1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控制钮顺时针方向操作的俯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非操作状态的俯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控制钮逆时针方向操作的俯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A-A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B-B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一实施例的C-C剖视图;图9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0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2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3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5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6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四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现对照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请先参阅图1及图2并配合图6所示的结构,本发明提供一种棘轮扳手,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扳手10,包含一握柄11接设一呈圆形的头部12,其中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头部12设计得相当的小,该头部12的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13,由一大一小的圆弧形凹陷而分别形成第一容槽131及第二容槽132,而该头部12的上端面设有一缺槽14,该缺槽14并由一与第一容槽131同轴心的圆孔141与一呈矩形的缺口142组成,反之该头部12的下端面则设有一与第一容槽131同轴心且同径的大圆孔15,借此使容置空间13内的第二容槽132被包覆于内部,使下端面形成一止挡,另外,在头部12上端面缺口142的邻近侧边凹设有一销孔16。
一驱动体20,容置于头部12中容置空间13的第一容槽131中,而该驱动体20的中间部位为一圆径较大的啮合部21,整个啮合部21恰能容入头部12的第一容槽131中,该啮合部21的外缘壁面则分布环设有棘齿211,并于啮合部21的上端延伸设有一卡合部22,其适能伸出于头部12上端面的圆孔141外,该卡合部22接近端面的外缘环设有一圈卡环221,而其与啮合部21之间的接合处形成一内陷的凹环槽222,再者,相对于卡合部22的另一端则设有一驱轴23,该驱轴23呈方柱体,其一侧壁面设有一卡槽231,该卡槽231适能容入一钢珠2崐32,而整个驱动体20由卡合部22至驱轴23的中心部位纵向贯穿一孔径大小略有差异穿孔24,并于径孔差异接合处形成一挡缘241,其中穿孔24并与驱轴23的卡槽231相连通。
一制动杆25,其一端是设有圆径较大的压部251,而另一端则形成一凹陷深度有差异的阶梯槽252,该制动杆25适能套设一弹性体253并容置于驱动体20的穿孔24中,其套设的弹性体253的自由长度在制动杆25的压部251与穿孔24的挡缘241之间,即使制动杆25在驱动体20的穿孔24内具有纵向的弹性位移,而该制动杆25端部的阶梯槽252适能与卡槽231的钢珠232产生卡合,令制动杆25不会脱出,而使驱轴23上的钢珠232能卡合套筒,并通过由按压制动杆25的压部251,使制动杆25的阶梯槽252具有钢珠232内缩的退让空间,轻易卸下套筒。
一换向块30,容置于头部12的第二容置空间132内,该换向块30呈近似弧形的块体,其中换向块30面对驱动体20的一侧壁面形成一凹弧状的齿面31,其中齿面31分布多齿,利用由该齿面31与驱动体20外缘面上的棘齿211产生高度啮合者,亦因齿面31上的每一齿皆能与驱动体20的棘齿211产生高度啮合,故啮合齿数至少可以达到十多齿以上,可谓倍增换向块30相对驱动体20啮合上的操作扭力值,其中换向块30的顶端凹设有一凹陷部32。
一拨动装置40,呈一水滴环状,可供套合枢设于驱动体20的卡合部22上,该拨动装置40的一端形成一凸出的拨片41,该拨片41适能伸入换向块30的凹陷部32内,以供拨动换向块30左右方向的变更,其中拨动装置40相对于拨片41另一侧的内缘形成一凹陷的制孔42,即使穿透该制孔42下方能直达驱动体20的凹环槽222。
一控制钮50,设有一套孔51并在一侧延伸一拨动部52,其中套孔51供套设于驱动体20凸出于头部12圆孔141的卡合部22,形成与驱动体20相同枢动轴心的特征,该套孔51靠近拨动部52一侧的内缘壁面设有一朝向轴心方向凸出的定位片511,而相对定位片511的另一侧则设有一凹槽512,其中一C型扣环53适能套固于驱动体20上端卡合部22上的卡环221一侧,即将驱动体20的卡合部22套固凸设于扳手10头部12的端面,其中C型扣环53适能容入控制钮50套孔51的凹槽512,而套孔51另一侧凸出的定位片511则对应的插入驱动体20另一侧的卡环221,令控制钮50亦能套合枢固于驱动体20的卡合部22上,另外控制钮50的拨动部52上分别贯穿两穿孔521、522,其中一穿孔521的底面凹陷设有一相连通的弯弧槽523,而由拨动部52的端面向内凹陷一插槽524,该插槽524亦与弯弧槽523相连通。
一固定装置60,容置于控制钮50拨动部52内的插槽524,该固定装置60主要是由一呈U字形的滑片61与一弹性体62所组成,其中滑片61的一端设有呈尖端弧度的顶推面611,其中顶推面611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尖突的分隔,而滑片61的另一端则形成一凹陷以供容置弹性体62,其中并于控制钮50的插槽524端面并施以局部铆压,使弹性体62不会露出插槽524,但滑片61却能对该弹性体62产生推动。
一销5211,利用控制钮50上的穿孔521插入而容置于弯弧槽523中,并插固于扳手10头部12端面的销孔16,即使控制钮50在枢摆过程中弯弧槽523能对该销5211具有相对摆能位移,而前述滑片61的顶推面611则能在控制钮50旋摆操作时与销5211产生方向的定位,同时控制钮50因销5211的插入不能后退,而朝向轴心方向的套孔51壁有凸出的定位片511,卡在驱动体20的卡环221内,造成控制钮50与驱动体20结合而不脱落;一拨接件70,在此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一种节距较紧密,圈数较多的弹簧,偏心贯穿于控制钮50上的穿孔522、扳手10头部12端面的缺口142及拨动装置40的制孔42,再插置于驱动头20的凹环槽222中,借此令控制钮50在进行拨动时能利用该拨接件70连动拨动装置40的枢摆,继而使其端部的拨片41带动换向块30的位移。
请继续参阅图3,其为操作控制钮50朝向顺时针方向旋摆的俯视状态图,其中控制钮50插槽524内的滑片61是利用其弹性体62的伸缩退让可避开销5211而向顺时针方向摆动,借滑片61顶推面611的斜面,当销5211与顶推面611之间的接触达到极限时,弹性体62亦推动该滑片61向前抵顶,该控制钮50即藉插槽524内由滑片61及弹性体62所组成的定位装置60达到此一顺时针方向的换向定位,在操作控制钮50换向的同时,请配合参阅A-A剖视方向的图6,由图面中可看出当控制钮50旋动时其穿孔522内的拨动件70是连动于拨动装置40的制孔42,所以拨动装置40会跟着旋摆,进而通过其端部卡入换向块30凹陷部32的拨片41来拨动换向块30,换向块30的一侧端缘即于第二容槽132中由原先的靠壁的第一位置变换到另一靠壁的第二位置,而达到棘轮扳手换向的操作结构。
另外,针对拨接件70带动拨动装置40的状态形成请参阅B-B剖视方向的图7,由图示中可以看出控制钮50的穿孔522与拨动装置40的制孔42是属相对偏心,具有些微位差的设置状态,因此拨接件70的第一端是设置于控制钮50的穿孔522内,第二端穿设过拨动装置40的制孔42,而造成了拨接件70的歪斜扭曲状态,即利用控制钮50的穿孔522与拨动装置40的制孔42之间的位差,令拨接件70在组装时形成歪斜扭曲状态,方能产生极佳的横向柔性弹力,从而形成控制钮50具有偏心结构来带动换向。
请继续参阅图4,并配合其C-C剖视方向的剖面8,由图示中可看出当控制扭50拨动至中心位置时,使其插槽524内滑片61的顶推面611以最凸端与销5211产生接触,而控制钮50亦带动拨动装置40的拨片41将换向块30摆至扳手10第二容槽132中的中间位置,此一位置是换向块30离驱动体20最远的极限位置,故如图8所示,其换向块30的齿面31离开与驱动体20棘齿211的啮合,故为驱动体20无啮合状态,完全空转无法进行扳动的状态。
参阅图5,其为控制钮50朝向逆时针方向扳动的操作状态,表示本发明具有简易换向操作的功能,控制钮50的旋动中心与驱动体20相同轴心,此为最简省空间的结构状态,与公知相同规格的驱动体20相较之下,本发明的扳手10头部12空间可以达到最小,控制钮50与换向块30之间并非公知直接带动式的刚性体,而是由拨接件70与拨动装置40的连动,使控制钮50与换向块30之间为一间接的传动,此时换向由滑片61与较强的弹性体62配合销5211来负责,产生明显的切换功能,但换向块30的驱动却是以拨接件70极佳的横向柔性弹力带动,当使用者倒退空转扳手准备再次扭动时,驱动体20的棘齿211与换向块30的齿面31摩擦力会降到最低,此种分离式的设计使使用者须使用较大力气切换控制钮50,得到明显的切换功能,但不会因操作工具时误触控制钮50而产生错误的切换,同时,在连续往复操作扳手时,得到最小的空转摩擦力,也就是最佳的操作性能,更因分离式的设计,空转时的驱动体20的棘齿211会拨动换向块30,但不会影响控制钮50,操作者使用扳手就算压住控制钮50亦不会影响棘齿211与齿面31的啮合及相对运动,而影响扭力。
请再参阅图9及图10并配合图11所示的结构,其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拨接件70装配位置的改变,首先是扳手10头部12的缺口142方向转了一百八十度的方向,变成靠近扳手10头部12的端面位置,同样的拨动装置40的制孔42′则同样设置于相对拨对41的另一端面,形成一向外破开的制孔42′,对应前述扳手10头部12的缺口142′方向,而扣固驱动体20于扳手10头部12的C型扣环53′亦为了配合其拨接件70位置变换后的穿设,而于其相对开口端的一侧形成一平口531′,另外在控制钮50上当然必须将容置拨接件70的穿孔522′改向一百八十度方向的设置,故拨拉件70实施在于控制扭50的套孔51端部亦能穿过控制钮50上的穿孔522′、扳手10头部12的缺口142′、拨动装置40的制孔42′至伸入驱动体20的凹环槽222中,同样为控制钮50与换向块30之间的界面。
请再参阅图12及图13并配合图14所示的结构,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控制钮50与C型扣环53装配方式的改变,先前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皆将扣固驱动体20的C型扣环53容置于控制钮50的底缘,而第三实施例则为了方便组装及控制钮50的简化结构,故将C型扣环53设置于控制钮50的上方,其主要是控制钮50的套孔51′与拨动部52之间形成一高度落差,其中拨动部52的内部结构并未改变,但套孔51′则改成较薄的片状底部及内缘皆为一平坦的单纯环状,仅供驱动体20的卡合部22套入穿出,所以套孔51′与拨动部52之间形成的高度落差恰能提供C型扣环53置放于其上,同样能对驱动体20的卡环221产生卡扣。
请再参阅图15及图16并配合图17所示的结构,其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其同样延续第三实施例将C型扣环53″设于控制钮50的上方,控制钮50的套孔与拨动部52之间形成一高度落差,其中拨动部52的内部结构并未改变,但套孔51″则改成较薄的片状义部及内缘皆为一平坦的单纯环状,仅共驱动体20的卡合部22套入穿出,与第三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控制钮50因拨接件70装配位置的改变,所以在控制钮50上必须将容置拨接件70的穿孔522″改向一百八十度方向的设置,而设置穿孔522″处则局部隆起形成与拨动部等高的凸块513″,其中拨接件70装配位置的改变,也造成了扳手10头部12的缺口142′方向转了一百八十度的方向而变成靠近扳手10头部12的端面位置,同样的拨动装置40的制孔42′则同样设置于相对拨片41的另一端面,形成一向外破开的制孔42′,对应前述扳手10头部12的缺口142′方向,而扣固驱动体20于扳手10头部12的C型扣环53″亦为了配合其拨接件70位置变换后的穿设,而于其相对开口端的一侧形成一U形口532″来避开控制钮的凸块513″,故拨接件70实施在于控制扭50的套孔51″端部亦能穿过控制钮50上的穿孔522″、扳手10头部12的缺口142′、拨动装置40的制孔42′至伸入驱动体20的凹环槽222中,同样为控制钮50与换向块30之间的界面。
权利要求
1.一种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一扳手,其主要是一握柄的一端固设一头部,该头部的内设有一容置空间;一驱动体,其包含第一端及第二端,该驱动体的中段部位容置于头部的容置空间形成枢固状态,而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凸出于头部容置空间之外,其中驱动体与扳手头部枢设处之间形成一缺口;一换向块,其容置于头部的容置空间内并与驱动体产生高度啮合;一拨动装置,其套合枢设于驱动体的第一端仍容置于头部的容置空间,该拨动装置的一侧则连动于上述换向块;一控制钮,其枢设于驱动体凸出于扳手头部的第一端;一固定装置,其容置于控制钮的一端,即使控制钮旋摆操作时产生方向上的定位;一拨接件,其主要是穿设过前述的缺口,使的偏心连动于控制钮与拨动装置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容置空间包含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头部上端面缺口的邻近侧边凹设有一销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驱动体的中间部位是为一圆径较大的啮合部,该啮合部之外缘壁面则分布环设有棘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驱动体的第二端可供接设套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换向块面对驱动体的一侧壁面形成一齿面,其中齿面分布多齿,利用该齿面与驱动体外缘面上的棘齿产生高度啮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换向块的顶端凹设有一凹陷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拨动装置的一端形成一拨片,该拨片适能伸入换向块的凹陷部内,以供拨动换向块的位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控制钮设有一套孔并于一侧延伸一拨动部,其中套孔供套设于驱动体凸出的第一端,形成与驱动体相同枢动轴心。
1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套孔靠近拨动部一侧的内缘壁面是设有一朝向轴心方向凸出的定位片,而相对定位片的另一侧则设有一凹槽,其中一C型扣环适能套固于驱动体第一端的一侧,其中C型扣环适能容入控制钮套孔的凹槽,而套孔另一侧凸出的定位片则对应的插入驱动体第一端的另一侧,使控制钮能枢固于驱动体的第一端。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控制钮的拨动部上分别贯穿两穿孔,其中一穿孔的底面是凹陷一相连通的弯弧槽,并插固一销于弯弧槽中,而由拨动部的端面向内凹陷一插槽,该插槽亦与弯弧槽相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固定装置容置于控制钮拨动部内的插槽,该固定装置由一滑片与一弹性体所组成,并于控制钮的插槽端面并施以局部铆压,使弹性体不会露出插槽,但滑片却能对该弹性体产生推动,而滑片的一端则能在控制钮旋摆操作时与销产生方向的定位。
全文摘要
一种棘轮扳手,其中包括一扳手,其头部的内设有一容置空间,一换向块容置于头部的容置空间内并与驱动体产生高度啮合,一拨动装置,一控制钮,一固定装置和一拨接件,本发明的结构节省空间,扳手头部空间可以达到最小,可得到明显的切换功能及最佳的操作性能,具有充分啮合齿数、咬合受力平均。
文档编号B25B23/00GK1264639SQ0010329
公开日2000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23日
发明者胡厚飞 申请人:胡厚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