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626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作业工具,具体是指一种通过工具对被加工材料执行所需
加工作业的便携式作业工具的构造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便携式作业工具的一个例子,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移动式的螺 丝刀。在专利文献l中公开的螺丝刀上,收装马达用的壳体在结构上包括沿着螺丝刀头的 转动轴配置的壳体壳体部;在壳体壳体部内从螺丝刀头相反侧的端部向下配置的握把。使 用具有这样结构的作业工具时,工具使用者需要同时采用握住握把和直接握住机身壳体两 种抓握方式,才能够将螺丝刀握住并执行加工作业。所以,对于这种作业工具,在设计工具 使用者的手指所抓握的握把和机身壳体时,需要有一种在技术上能减轻疲劳的结构,使人 操作时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0-1677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技术,S卩,在用工具对被加工材 料执行所需的加工作业的便携式作业工具中,能够在技术上实现,工具使用者的手指所抓 握部位具有缓解疲劳的结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作业工具为便携式作业工具,在所述便携式作业工具 上至少包括,机身壳体,工具安装部,驱动机构,握把,受握部,第1圆弧状部及第2圆弧状 部。这里所谓的作业工具包括用于拧紧作业、切割作业、切削作业、研削研磨作业、钉钉儿作 业、铆接作业、打孔作业等加工作业的各种典型的作业工具。 机身壳体由收装有以驱动机构为首的作业工具主要结构要素的壳体(收装体)构 成。工具安装部位于机身壳体的前端侧,由安装对被加工材料进行所需加工作业的头端工 具的部位构成。驱动机构收装在机身壳体之中,由驱动头端工具的机构构成。该驱动机构 可采用的典型的机构有,通过电流驱动的电动马达,该电流通过电源线或安装在工具主体 中的电池提供;通过空气或燃气的压力驱动的机构。由该驱动机构驱动的头端工具作用在 被加工材料上执行所需的加工作业。用于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典型的拧紧作业、切割作业、切 削作业、研削研磨作业、钉钉儿作业、铆接作业、打孔作业等的作业工具,都包括在这里所谓 的"头端工具"之中。另外,根据需要,该头端工具可为作业工具的一个组成要素,也可不作 为作业工具的组成要素。 握把的结构为,该握把与机身壳体相连接且在与头端工具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上 呈长条状配置,该握把为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到第5指所抓握的部位。操作部设置 于握把的把前部,由在驱动机构运作的时候被工具使用者的手指进行扣拉操作的操作部位 (也叫做扳机)构成。受握部位于机身壳体的后端侧,在结构上,该受握部被工具使用者的 手的第1指及第2指所抓握,同时向头端工具的工具前方进行按压操作。第1圆弧部位于握把的后端侧,由水平截面呈圆弧状的部位构成。第2圆弧部位于握把的后端侧,由水平截 面呈圆弧状的部位构成,且该圆弧形状的曲率比第1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大。这里所 谓的水平截面规定为与头端工具的轴向相平行的典型的平面。在如上述的具有握把及受握 部的作业工具上,能够采用两种抓握方式,即,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到第5指的全部 手指所抓握的第1抓握方式;机身壳体的后端侧作为主体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 2指所直接抓握,同时向头端工具的工具前方进行按压操作的第2抓握方式。在该第2抓握 方式中,具体的方式为,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以按帖的方式配置 在机身壳体的后端侧。 在设计具体上述结构的作业工具的时候,特别是在第2抓握方式下使用工具的时 候,关于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所抓握的受握部的后端侧,要求其在形状上具 有疲劳缓解结构,使操作者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 握把后端侧的第1圆弧部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l指到第5指所抓握(也称为第1 抓握方式),而受握部后端侧的第2圆弧部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所抓握(也 称为第2抓握方式),因此,在结构上,为使得工具使用者在操作时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该 第1圆弧部与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不同。具体且有效的方式为,相比于第l抓握方式,因 第2抓握方式的第1指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容易集中载荷,所以,将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 状的曲率设定得比第1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大。基于这样的观点,在本发明的作业工 具的结构上,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比第1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大。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无论是用第1抓握方式抓握握把的时候,还是用第2抓握方式 抓握受握部的时候,皆可使工具使用者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 在本发明涉及的方式的作业工具上,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设定在22mm以 上,以使得工具使用者抓握受握部时,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与该 圆弧部相紧贴。本结构中,可以将第2圆弧部的形状形成为舒缓的弯曲形状,该弯曲形状的 曲率处于,使工具使用者抓握受握部时,手的第1指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与该第2圆弧部 相紧贴的曲率范围之内,且该曲率在22mm以上。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在第2抓握方式下使用工具时,依着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 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的边缘部,大致均等地配置第2圆弧部,能够使作用在该虎口部的载 荷在整个该虎口部的范围内均匀地分布,以此实现,在该虎口部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
在本发明涉及的方式的作业工具上,优选的结构为,第1圆弧部的圆弧形状形成 为,工具使用者抓握握把时,与手的第1指到第5指中的第1指和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紧贴 的圆弧形状;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形成为,工具使用者抓握受握部时,与第1指和第2指 之间的虎口部紧贴的圆弧形状,而且,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相对于第1圆弧部的圆 弧形状的曲率的比率设定在1. 3以上。本结构中,可以将第2圆弧部的形状形成为舒缓的 弯曲形状,该弯曲形状的曲率处于,使工具使用者抓握受握部时,手的第1指与第2指之间 的虎口部与该第2圆弧部相紧贴的曲率范围之内,且该圆弧形状的曲率在第1圆弧部的圆 弧形状的曲率的1.3倍以上。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在第2抓握方式下使用工具时,依着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 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的边缘部,均等地配置第2圆弧部,能够使作用在该虎口部的载荷在 整个该虎口部的范围内均匀地分布,以此实现,在该虎口部不易疲劳和感到疼痛。
在本发明涉及的方式的作业工具上优选,受握部在结构上,具有第3圆弧部,该第 3圆弧部位于与第2圆弧部相连的工具侧面部上,且水平截面呈圆弧状,该圆弧形状的曲率 比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大。关于本结构,可在与第2圆弧部相连接的左右工具侧 面部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第3圆弧部。采用本结构,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与第2指之 间的虎口部按帖布置在第2圆弧部上,而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与第2指布置在第3圆 弧部上。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于第2抓握方式下,对工具无论是作按压操作还是作扣拉操 作,因都可第3圆弧部的圆弧形状比第2圆弧部舒缓,所以可通过抓握部的该第3圆弧部的 结构,实现,工具使用者的虎口部相连的第1指201及第2指202的所形成的弯曲形状,与 该第3圆弧部容易地紧密接触。 本发明涉及的方式的作业工具上优选,受握部在结构上,具有凹状部,该凹状部位 于前述机身壳体的前端侧上但其位置比前述第3圆弧部更靠近前端侧,且与前述第3圆弧 部相连,并在工具左右方向上分别向内部凹进。关于本结构,可在与第3圆弧部相连接的左 右工具侧面部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凹状部。 若采用这样的受握部的结构,可实现,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的指肚侧 的部位,容易卡住该抓握结构。 若采用本发明,在用工具对被加工材料执行所需的加工作业的便携式作业工具 上,可以实现,工具使用者的手指所抓握的部位具有缓解疲劳的结构。


图1为从左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螺丝刀100的侧面图; 图2为图1中的螺丝刀100的背面图; 图3为从斜下方观察图1中的螺丝刀100的背面的斜视图; 图4所示为本实施方式的螺丝刀100的机身部101的后端侧被工具使用者所抓握 的第2抓握方式的斜视图; 图5为从工具上方所视的图4中的第2抓握方式的剖面结构的局部剖面图,所剖
取的截面为图1中A-A线所示。符号说明
100螺丝刀(作业工具) 101机身部 101a壳体后端 10lb壳体侧面部 103马达壳 105传动装置壳 106砧座 107侧面槽 107a槽前端部 107b槽后端部 108凸起
109后端槽109a槽端部109b中间部109c圆弧部110螺丝刀头(头端工具)111凸缘部120驱动马达130握把130a把手头端130b把手前部130c圆弧部131扳机132把手前接触部200手201第1指202第2指203虎口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采用作 为便携式作业工具一例的电动式(充电式)螺丝刀来作说明。这种螺丝刀也称为"作业工 具"、"电动工具"或"电动螺丝刀"。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螺丝刀IOO的外观形状,参照图1 图3。图1、图2及图3所 示分别为,从左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螺丝刀100的侧面图,图1中的螺丝刀100的背面图, 及从斜下方观察图1中的螺丝刀100的背面的斜视图。 如图1所示,可大致看到,本实施方式螺丝刀100在结构上主要包括形成螺丝刀 IOO外部轮廓的机身部101 ;驱动螺丝刀头IIO使其对各种螺丝进行拧紧作业的电动式驱动 马达120 ;以及握把130。这里所谓的机身部101、驱动马达120及握把130分别相当于本 发明中的"机身部"、"驱动马达"及"握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方便起见,螺丝刀100 的各个部位中,将螺丝刀头110 —侧称为"前端侧",握把130 —侧称为"后端侧"。
机身部101包括马达壳103及传动装置壳105。该机身部101构成本发明中的"机 身壳体"。也可将此机身部101与握把130合在一起,称为螺丝刀100的机身壳体。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的螺丝刀100上,也可将螺丝刀头110作为该工具的一个组成要素。
马达壳103为收装驱动马达120用的壳体,该驱动马达120用于对传动装置壳105 的前端侧伸出的螺丝刀头110进行驱动。该驱动马达120对应于本发明中的"驱动机构", 由该驱动马达120驱动的被驱动体即螺丝刀头11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头端工具"。
传动装置壳105为壳体收装有以下部件的壳体适当减缓驱动马达120的输出轴 转速的减速机构;由该减速机构所旋转驱动的主轴;以球体为传递部件由该主轴所旋转驱 动的锤体;以及由锤体所旋转驱动的砧座106(这些结构并未在图中表示)。砧座106的头端的结构为,从传动装置壳105的前端伸出,该伸出的砧座106的头端部分安装螺丝刀头 110,并且该螺丝刀头110可随意装卸。这里所谓的砧座106构成本发明中的"工具安装部"。
握把130是一个把手,当进行作业或携带等的时候,由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到 第5指所抓握,规定为在工具使用者用手抓握作业工具的时候,其手的抓握力(握力)所作 用到的部分(区域)。本实施方式的握把130的结构为,该握把130沿与螺丝刀头110轴向 相交叉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从机身部101侧(马达壳103侧)的壳体后端101a 向把手头端103a呈长条状配置。在该握把130的把手前部130b(图1中的左侧)上,设置 有执行驱动马达120的电源开关的闭合操作的扳机131。该扳机131在结构是一个操作部 件,在驱动马达运转的时候,由工具使用者的手指进行扣拉操作,通过解除该扣拉操作,处 于运转状态的驱动马达120停止工作。另外,在该握把130的把手后端侧(图1中的右侧) 上设置有水平截面呈圆弧状的圆弧部130c。这里所谓的"水平截面"为与螺丝刀头110的 轴向相平行的平面。如图2所示,该握把130的圆弧部130c及其附近部分在工具左右方向 上的把宽为dl。这里所谓的握把130、扳机131及圆弧部130c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握 把"、"操作部"及"第1圆弧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该握把130为首的机身部101具有由硬质材料(硬质合成树 脂等材料)形成的外壳部分(外套部分),在该外壳部分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由材质比硬质 材料软的软质材料(软质合成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等)形成的缓冲部。该缓冲部在结构上 为如图1中的把手前接触部132。通过设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缓冲部,能够给予抓握握把 132进行作业的工具使用者以柔软的抓握感,同时,在外观上也能够给予工具使用者以崭新 的印象。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机身部101(马达壳103)的左右壳体侧面部101b、 101b上, 形成有侧面槽107、 107。 各侧面槽107在结构上为,沿螺丝刀头110的轴向从槽前端部107a到槽后端部 107b大致呈直线状配置的凹状槽部。左右2个侧面槽107隔着机身部101中的马达壳103 以互相对置的方式配置。这些侧面槽由凹状部构成,该凹状部位于机身部101的前端侧上 但其位置比前述圆弧部109c更靠近前端侧,而且该凹状部与后述的后端槽109的圆弧部 109c相连,并在工具左右方向上向内部凹进。这里所谓的侧面槽107、107相当于本发明中 的"凹状部"。另外,在各侧面槽107上,形成有多个带凸出部分的凸起108,这些凸起108配 置在与该侧面槽107的配置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该凸起108通过卡住配置有该侧面槽的 工具的使用者的手指,发挥防止滑动的功能。 在机身部101 (马达壳103)的壳体后端101a —侧上,形成有水平截面(与螺丝刀 头110的轴向平行的平面)呈圆弧状的后端槽109。 如图2所示,该后端槽109在工具左右方向上的截面宽度为d2,该截面宽度d2比 握把130的把宽dl大。后端槽109的结构为凹状的槽部,该凹状槽部从一侧的槽端部109a, 经过壳体后端101a—侧的中间部109b,到另一侧的槽端部109a大致呈字母C形配置,该槽 端部109a、109a分别与各自侧的侧面槽107的槽后端部107b相连接。由此,各侧面槽107 在槽后端部107b处与后端槽109的槽端部109a相连接,其结果是,从一侧的侧面槽107的 槽前端部107a开始,经过后端槽109,到另一侧的侧面槽107的槽前端部107a,形成了一系 列的呈凹状配置的槽部。
该后端槽109包括中间部109b与圆弧部109c,该中间部109b位于机身部101的 壳体后端lOla—侧,并且该中间部109b的水平截面呈圆弧状,该圆弧形状的曲率比握把 130的圆弧部130c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大,另外,圆弧部109c位于与该中间部109b相连接的 左右壳体侧面部101b、101b上,设置于中间部109b和槽端部109a之间。该圆弧部109c的 结构为,水平截面(与螺丝刀头110的轴向相平行的平面)呈圆弧状,且圆弧形状的曲率比 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大的部位。这里所谓的中间部109b及圆弧部109c分别相 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圆弧部"及"第3圆弧部"。另外,在该后端槽109的上部形成有,于 该后端槽109的开口方向伸出的凸缘状的凸缘部lll(突出部分)。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螺丝刀100上,工具使用者抓握住握把130,扣拉扳机131将电 源开关闭合,使驱动马达120运转,通过减速机构、主轴、锤体、砧座来驱动螺丝刀头110转
动,执行拧紧作业。螺丝刀ioo的工作原理属于公知的技术项目,为方便起见,在此省略说
明其详细的结构和作用。 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螺丝刀100进行的作业方式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种,使螺丝刀头 110处在水平的状态下一边将该螺丝刀头110向前方按压一边进行作业的方式,使螺丝刀 头IIO处在垂直的状态下一边将该螺丝刀头110向上方或下方按压一边进行作业的方式, 使螺丝刀头IIO处在斜向的状态下一边将该螺丝刀头110向上方或下方按压一边进行作业 的方式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螺丝刀100,在上述各作业方式下,可以用第1及第2抓握方式 的任一抓握方式进行抓握。在本发明中规定,第1抓握方式为,螺丝刀100的各部位中的握 把130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到第5指的全部手指所抓握的方式;第2抓握方式为,螺 丝刀100的各部位中的机身部101的后端侧,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作为主 要部位所抓握,同时将该机身部101的后端侧向螺丝刀头110的工具前方进行按压操作的 方式。 关于第2抓握方式的具体例,参见图4及图5。其中,图4所示为,本实施方式的螺 丝刀100的机身部101的后端侧被工具使用者所抓握的第2抓握方式的斜视图。图5为从 工具上方所视的图4中的第2抓握方式的剖面结构的局部剖面图,所剖取的截面为图1中 A-A线所示。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2抓握方式中,使用工具者的手的布置方式为,工具使用 者的手200的第1指(也叫做"拇指")201与第2指(也叫做"食指")202夹住左右侧端槽 107、 107,并且,第1指201与第2指202之间的虎口部203按贴在后端槽109上。机身部 101的壳体后端101a —侧的侧面槽107、 107及后端槽109构成了,被工具使用者的手200 的第1指201及第2指202所抓握,同时被操作向螺丝刀头110的工具前方按压的部位。因 此,由这些侧面槽107、 107及后端槽109构成了本发明中的"受握部"。另外,在该第2抓握 方式中,较佳的方式为(图中并未表示),工具使用者的手200的第3指(也叫做"中指") 布置在机身部101的第2指202 —侧的壳体侧面部101b上,工具使用者的手200的第4指 (也叫做"无名指")及第5指(也叫做"小指")布置在握把130的扳机131上。
采用这样的第2抓握方式,布置工具使用者的手指并从工具后方沿螺丝刀头110 的长轴方向进行按压操作,能够使螺丝刀头110紧紧地顶按住被加工材料,容易地执行较 硬质的被加工材料的加工作业。另外,在该第2抓握方式下,工具使用者的手200的第1指201及第2指202的指肚侧的部位按入并卡在侧面槽107中,而且通过各侧面槽107的多 个凸起108防止其滑动,因而,有效地防止了工具对于工具使用者的手200的第1指201及 第2指202的错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优选,各侧面槽的槽深(典型的为,图5中的 圆弧部109c的顶部与侧面槽107的底部之间的槽深d3)设定在1. 0mm以上。通过这样的 设定,在第2抓握方式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工具对于工具使用者的手200的第1指201及 第2指202的错动。 在该第2抓握方式中,配置有凸缘部111,该凸缘部111覆罩在夹住左右侧面槽 107、 107的第1指201及第2指202的上方,阻止了第1指201及第2指202从左右侧面槽 107、 107向上方脱出,使工具使用者放心地使用工具。 在采用上述结构的螺丝刀100 —类的电动工具时,关于工具使用者的手200的第 1指201及第2指202所抓握的机身部101的后端侧的形状,需要具有疲劳缓解的结构,使 得使用者在操作时不易疲劳或有疼痛感。 握把130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到第5指所抓握,而侧面槽107、 107及后端 槽109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所抓握,因此,在结构上,为使得工具使用者在 操作时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该握把130的后端侧的圆弧部(圆弧部130c)与后端槽109 的后端侧的圆弧部(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不同。具体且有效的方式为,相比于第1抓 握方式,因第2抓握方式的第1指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容易集中载荷,所以,将后端槽109 的中间部109b的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设定得比握把130的圆弧部130c的圆弧形状 的曲率大。此时,握把130的圆弧部130c的圆弧形状,在工具使用者抓握握把130时,与手 的第1指到第5指中的第1指和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相紧贴,后端槽109的中间部109b的 圆弧形状,在工具使用者抓握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101a—侧时,与手的第1指和第2指 之间的虎口部相紧贴。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无论是在用第1抓握方式抓握握把130的情况下,还是在用第 2抓握方式抓握侧面槽107及后端槽109的情况下,都能够通过抓握结构实现,使工具使用 者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 本发明人发现,在与第2抓握方式的手的第1指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紧贴的曲 率范围内,通过适当地设定后端槽109的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可在按压工具操 作时,使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从后端槽109的中间部109b所受到的疲劳和疼 痛被有效地抑制。而且,在对工具进行扣拉操作时,能够得到较容易地抓住机身部101的壳 体后端101a—侧的作用效果。具体的方式为,在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101a—侧的后端 槽109中,特别是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设定在22mm或22mm以上为佳。若采用这 样的设定,在用第2抓握方式使用工具的时候,后端槽109的中间部109b,依着工具使用者 的手的第1指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的边缘部,被大致均匀地配置,能够使作用在该虎口部 的载荷在整个该虎口部的范围内均匀地分布。另外,考虑到机身部101的宽度尺寸,中间部 109b的圆弧形状的最大曲率可在例如30mm 35mm的范围内设定。 本发明者在设定上述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的时候,定量地分析了,在采 用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抓握结构的情况时,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疲劳难易度。该分析包括的分 析项目A(肌肉负担率)及分析项目B(抓握力率,也叫做"力率")分别按照后述的方法进 行测定及分析。[OO79](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抓握结构) 实施例中使用的螺丝刀的后端槽109的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设定在 22mm或22mm之上,而比较例中使用的螺丝刀的后端槽109的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 率为17mm。另夕卜,此时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螺丝刀的质量相同,均在3.0 3. 2kg范围内。
(分析项目A) 在测定分析项目A的肌肉负担率时,使已知的表面肌肉电位计测装置粘附在接受 实验者的腕部的测定位置(皮肤表面)上,在接受实验者抓握住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 101a—侧(侧面槽107、107及后端槽109)并保持一定时间的状态下,测定现于皮肤表面的 肌肉电位。在接受实验者的腕部选取的测定位置为,腕部肌肉中的尺侧手根伸筋、尺侧手根 屈筋、腕桡骨筋、桡侧手根屈筋4处。众所周知,这4处位置的肌肉对人的手指的握力具有 很重要的影响。本实施方式中将实施例的肌肉电位相对于比较例的肌肉电位的相对比率规 定为"肌肉负担率"。
(分析项目B) 在测定分析项目B的抓握力时,将工具的头端连接在拉伸载荷测定装置上,接受 实验者在抓握住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101a—侧(侧面槽107、107及后端槽109)的状态 下进行拉伸操作,通过拉伸载荷测定装置测定此时的拉伸载荷。本实施方式中将实施例的 拉伸载荷相对于比较例的拉伸载荷的相对比率规定为"抓握力率"。 计算出接受实验者的肌肉负担率作为分析项目A,结果发现,采用实施例的结构的 情况比采用比较例的结构的情况的肌肉电位相对较低,并可确定,采用实施例的结构的时 候的肌肉负担降低为采用比较例的结构的时候的肌肉负担的50% 80%。众所周知,一般 情况下肌肉电位的强度与肌肉活动的强度相关,进行消耗肌肉力量和运动能量的动作就会 使肌肉电位升高。因肌肉电位低的作业负担也轻,所以为分析作业负担和改善作业,判断握 力较少即可。本发明可定量性地确定,通过将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101a—侧的后端槽 109中,特别是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设定在22mm或22mm以上,可使肌肉负担降低 20% 50%,实现了作业的改善。 计算出接受实验者的抓握力作为分析项目B,结果发现,采用实施例的结构时的抓 握力,上升为采用比较例的结构时的抓握力的1.7 1.8倍。所以,定量性地确定了,通过 将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101a—侧的后端槽109中,特别是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 率设定在22mm或22mm以上,能够实现作业的改善,可以用更少的抓握力来进行作业。
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螺丝刀IOO,通过将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101a —侧的后 端槽109中的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设定在22mm或22mm以上,在工具使用者抓握 住机身壳体的后端侧的第2抓握方式下,通过抓握结构,可实现使工具使用者不易疲劳和 有疼痛感。 关于本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这样的结构,S卩,将后端槽109的中间部 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相对于握把130的圆弧部130c的圆弧形状的曲率的比率,设定在 1.3以上。在本结构中,可将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形成为舒缓的弯曲形状,该圆弧形状 的曲率,在圆弧部103c的圆弧形状曲率的1. 3倍以上,而且处于,当工具使用者抓握机身部 101的壳体后端101a—侧时,使该圆弧形状与手的第1指和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相紧贴的 曲率范围之内。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在采用第2抓握方式使用工具时,依着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的边缘部配置中间部109b,能够使作用在该虎口部的载荷 在整个该虎口部的范围内均匀地分布,以此实现,使该虎口部不易疲劳和感到疼痛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将后端槽109的圆弧部109c的圆弧 形状在工具作用方向上的截面宽度d2,相对于握把130的圆弧部130c的圆弧形状在工具作 用方向上的把宽dl的比率,设定在1. 3以上。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工具使用者用第2抓握方 式抓握住机身壳体的后端侧时,通过抓握结构,实现了使工具使用者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
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201与第2指202之间的虎口部 203按帖布置在后端槽109的中间部109b上,而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201与第2指202 布置在后端槽109的圆弧部109c上,因而,在后端槽109的中间部109b处工具使用者的虎 口部203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而且在后端槽109的圆弧部109c处,用第2抓握方式对工 具无论是作按压操作还是作扣拉操作,因抓握结构具有中间部109b的舒缓的圆弧形状,所 以通过抓握结构可实现,工具使用者的虎口部203相连的第1指201及第2指202所形成 的弯曲形状,与后端槽109容易紧密接触。 而且,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凹状的侧面槽107、107,与后端槽109的圆弧部109c 的工具前方一侧相连,并且在工具左右方向上向内部凹进,因而,通过该侧面槽107、 107的 抓握结构,可实现,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201及第2指202的指肚侧的部位容易地卡在 该侧面槽107、 107上。 [OO92](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施方式能够想出种种的应用例及变 更例。例如,也可以采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以下的实施方式。 关于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lOla—侧的形状,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在比后 端槽109的中间部109b更靠近前方的工具前方侧设置圆弧部109c的情况,该圆弧部109c 的曲率比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大。然而,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不必考虑圆弧部 109c的圆弧形状的曲率与中间部109b的圆弧形状的曲率的相对关系,从而适当地设定圆 弧部109c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根据需要省去左、右圆弧部109c、 109c中的至少一方。 关于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lOla—侧的形状,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还记载了设置凹 状侧面槽107、 107的情况,该凹状侧面槽107、 107在工具左右方向上向内部凹进,并且与后 端槽109的圆弧部109c的工具前方一侧相连。然而,在本发明中,也可根据需要省去左、右 侧面槽107、 107中的至少一方。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用于拧紧作业的螺丝刀100为例来做作业工具的 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螺丝刀100,还能够适用于在拧紧作业、切割作业、切削作业、 研削研磨作业、钉钉儿作业、铆接作业或打孔作业中使用的各种作业工具中。此时,关于头 端工具的驱动方式,可以适当地采用通过驱动马达将头端工具驱动的结构,该驱动马达由 充电式或交流式电源驱动;或者采用通过空气或燃气压力将头端工具驱动的结构。重要的 是,可以在具有第l抓握方式及第2抓握方式的各种作业工具上应用本发明,该第l抓握方 式是指,握把由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到第5指的全部所抓握的方式,而该第2抓握方式 是指,机身壳体的后端侧作为主体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所抓握,同时将机身 壳体的后端侧向头端工具的工具前方进行按压操作的方式。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与变更例的记载,在本发明中还得出以下的方式。
S卩,本发明中得出的方式为,"一种便携式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工具的 结构包括,机身壳体;位于前述机身壳体前端的工具安装部,该工具安装部用于安装对被加 工材料执行所需加工作业的头端工具;收装在机身壳体中用于驱动前述头端工具的驱动机 构;握把,该握把与前述机身壳体相连并在与前述头端工具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呈长条 状,用于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到第5指所抓握;操作部,该操作部设置于前述握把的 把前部,在前述驱动机构工作的时候由使用者的手指进行扣拉操作;受握部,该受握部位于 机身壳体的后端侧,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可抓握该受握部,并将该受握部向头 端工具的工具前方进行按压操作;圆弧部,该圆弧部位于前述受握部的后端侧且水平截面 呈圆弧状,该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设定在22mm以上,而且该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 可使,抓握前述受握部的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l指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与该圆弧部相紧 贴。"这样的方式称为"第1方式"。 另外,本发明还得出了如下的方式,"一种便携式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 工具的结构包括,机身壳体;位于前述机身壳体前端的工具安装部,该工具安装部用于安装 对被加工材料执行所需加工作业的头端工具;收装在机身壳体中用于驱动前述头端工具的 驱动机构;握把,该握把与前述机身壳体相连并在与前述头端工具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上 呈长条状,用于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到第5指所抓握;操作部,该操作部设置于前述 握把的把前部,在前述驱动机构工作的时候由使用者的手指进行扣拉操作;受握部,该受握 部位于机身壳体的后端侧,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可抓握该受握部,并将该受握 部向头端工具的工具前方进行按压操作;第1圆弧部,该第1圆弧部位于前述被握把的后端 侧且水平截面呈圆弧状;第2圆弧部,该第2圆弧部位于前述受握部的后端侧且水平截面呈 圆弧状,该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在工具左右方向上的截面宽度相对于第1圆弧部的圆弧 形状工具左右方向上的截面宽度的比率,设定在1. 3以上。"这样的方式称为"第2方式"。
无论是上述方式1或方式2,都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工具使用者用第2抓握 方式抓握机身部101的壳体后端101a—侧时,可实现使工具操作者不易疲劳和有疼痛感。
另外,本发明中还得出如下的方式,S卩,"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 在于,所述作业工具在结构上,前述凹状部相对于前述第3圆弧部向工具内部凹进1. 0mm以 上"。若采用这样的方式,可获得与第1指和第2指的指肚侧的部位更容易卡住的受握部的 结构。
权利要求
一种便携式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工具在结构上包括,机身壳体;位于前述机身壳体前端的工具安装部,该工具安装部用于安装对被加工材料执行所需加工作业的头端工具;收装在机身壳体中用于驱动前述头端工具的驱动机构;握把,该握把与前述机身壳体相连并在与前述头端工具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呈长条状,用于被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到第5指所抓握;操作部,该操作部设置于前述握把的把前部,在前述驱动机构工作的时候由使用者的手指进行扣拉操作;受握部,该受握部位于机身壳体的后端侧,工具使用者的手的第1指及第2指可抓握该受握部,并将该受握部向头端工具的工具前方进行按压操作;位于前述握把的后端侧且水平截面呈圆弧状的第1圆弧部;位于前述受握部的后端侧且水平截面呈圆弧状的第2圆弧部,该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比第1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大。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圆弧部在结构上,其圆弧形状的曲率使得,工具使用者抓握前述受握部时,手 的第1指与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与该第2圆弧部相紧贴,而且该圆弧形状的曲率被设定在 22mm以上。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工具在结构上,前述第1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使得,工具使用者抓握前 述握把时,手的第1指到第5指中的第1指和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与该第1圆弧部相紧贴,前述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使得,工具使用者抓握前述受握部时,手的第1指和 第2指之间的虎口部与该第2圆弧部相紧贴,而且前述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相对于前述第1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的比 率,设定在1.3以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前述受握部的在结构上,具有在与前述第2圆弧部相连接的工具侧面部上水平截面呈 圆弧形状的第3圆弧部,该圆弧形状的曲率比前述第2圆弧部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前述受握部在结构上,具有凹状部,该凹状部位于前述机身壳体的前端侧上但其位置 比前述第3圆弧部更靠近前端侧,且与前述第3圆弧部相连,并在工具左右方向上分别向内 部凹进。
全文摘要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便携式作业工具,其中的使用者抓握的部位在结构上能缓解疲劳。该作业工具的螺丝刀(100)包括机身部(101);位于其前端用于安装螺丝刀头(110)的砧座(106);收装在机身部中驱动螺丝刀头的驱动马达(120);握把(130),其与机身部相连并在与螺丝刀头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呈长条状,被使用者第1~5指抓握;设置于握把前部的扳机(131),被使用者进行扣拉使驱动马达工作;位于机身部后端的后端槽(109),其被使用者第1、2指抓握而向螺丝刀头前方按压;位于握把后端的圆弧部(130c);位于后端槽的壳体后端(101a)侧的圆弧状中间部(109c),其圆弧形状曲率比握把的圆弧部大。
文档编号B25G1/10GK101733741SQ20091020947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4日
发明者蜂须贺智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