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工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9751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工具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背景技术:

由DE 198 53 374 B4已知一种便携式工具机,尤其手持式刨机,所述便携式工具机包括:工件贴靠单元,所述工件贴靠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和插入式工具单元,所述插入式工具单元为了使得能加工工件而部分地超过所述工件贴靠面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从一种便携式工具机,尤其手持式刨机出发,所述便携式工具机具有至少一个工件贴靠单元和至少一个插入式工具单元,所述工件贴靠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所述插入式工具单元为了使得能加工工件而至少部分地超过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突出。

提出,所述便携式工具机包括至少一个校准单元,借助所述校准单元能够在至少一个状态中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和/或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相对于彼此的至少一个取向。优选,所述便携式工具机包括至少一个校准单元,借助所述校准单元能够在至少一个状态中通过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的位置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位置来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至少一个取向,尤其倾斜和/或平坦度。特别优选,所述校准单元同样设置用于通过调整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位置来校准工件贴靠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相对于至少一个另外的工件贴靠面的取向,尤其平坦度。因此,所述校准单元在至少一个状态中优选设置用于校准工件贴靠单元的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相对于至少一个另外的工件贴靠面的取向,尤其平坦度。

概念“工件贴靠单元”在这里尤其应限定所述便携式工具机的一个单元,在借助便携式工具机加工工件期间在按规定操作便携式工具机时所述单元,尤其以工件贴靠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贴靠在工件上和/或支承在工件上,并且所述单元设置用于使便携式工具机在加工工件期间支撑在工件上。特别优选,所述工件贴靠单元构造为脚板、滑座和/或底板。优选,便携式工具机在加工工件期间借助工件贴靠单元、尤其以工件贴靠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在待加工工件的表面上滑动。插入式工具单元为了使得能加工工件,沿着至少基本上垂直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延伸的方向看,优选至少部分地超过便携式工具机的工件贴靠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突出。

表述“基本上垂直”在这里尤其应限定一方向相对于一参考方向的取向,其中,所述方向和所述参考方向,尤其在一个平面中看,围成90°的角度并且该角度的最大偏差为尤其小于8°,有利地小于5°并且特别有利地小于2°。“设置”尤其应理解为专门设计和/或专门装备。一元件和/或一单元设置用于确定的功能尤其应理解为:所述元件和/或所述单元在至少一个应用状态和/或运行状态中满足和/或实施所述功能。

特别优选,所述校准单元设置用于校准和/或补偿插入式工具单元的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呈倾斜形式的取向。概念“倾斜”在这里尤其应限定至少一个轴线和/或一个面相对于至少一个另外的轴线和/或一个另外的面的角度错开。在此,所述校准单元优选设置用于通过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的位置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位置来校准和/或补偿倾斜。优选,所述校准单元设置用于校准和/或补偿根据装配误差和/或壳体误差和/或由于装配错误而定的插入式工具单元的位置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位置。所述校准单元优选设置用于通过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的位置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位置来校准和/或补偿围绕插入式工具单元的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延伸的轴线的至少一个倾斜。替代地或附加地,所述校准单元在至少一个状态中优选设置用于校准所述工件贴靠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工件贴靠面的平坦度。“基本上平行”在这里尤其应理解为一方向相对于一参考方向的取向,尤其在一个平面中,其中,所述方向相对于所述参考方向的偏差尤其小于8°,有利地小于5°并且特别有利地小于2°。所述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示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借助校准单元完成的取向优选与所述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或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纯加工深度定位不同。在此,所述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示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借助校准单元完成的取向特别优选与借助便携式工具机的沉入深度调整单元完成的纯刨深调整不同。

“便携式工具机”在这里尤其应理解为用于加工工件的工具机,所述工具机可由使用者在无运输工具的情况下运输。所述便携式工具机尤其具有一个质量,所述质量小于40kg,优选小于10kg并且特别优选小于5kg。特别优选,所述便携式工具机构造为手持式刨机。但也可设想,所示便携式工具机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例如构型为曲线锯、上铣削机或类似的。有利地,便携式工具机具有最大纵向延伸尺度和最大高度延伸尺度,其中,最大纵向延伸尺度与最大高度延伸尺度的比例小于2.5。优选,最大纵向延伸尺度与最大高度延伸尺度的比例小于2.4。最大纵向延伸尺度特别优选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延伸并且至少基本上垂直于便携式工具机的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插入式工具轴线、尤其旋转轴线地延伸。最大高度延伸尺度优选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地延伸。便携式工具机优选还具有最大宽度延伸尺度,所述最大宽度延伸尺度至少基本上平行于便携式工具机的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延伸并且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插入式工具轴线,尤其所述旋转轴线延伸。在此,尤其地,最大纵向延伸尺度与最大宽度延伸尺度的比例小于2.5,优选小于2.4并且特别优选小于2.3。借助便携式工具机的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实现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精确取向。因此可有利地使得能精确地加工工件。此外可有利地避免在装配便携式工具机时成本更大的加工步骤,尤其可有利地避免对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铣平所述铣平用于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对所述插入式工具单元进行取向;或可在铣平时使用较大的允差范围宽度。因此可有利地节省装配成本。此外可有利地使得能通过使用者实现对所述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示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取向的方便的事后校准。

还提出,借助所述校准单元能在至少一个状态中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尤其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插入式工具轴线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至少一个平行度。借助便携式工具机的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实现所述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示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精确平行的取向。因此可特别有利地使得能精确地加工工件。

还提出,所述校准单元具有至少一个调整单元,所述调整单元设置用于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的位置,以校准取向。优选,为了校准取向,能借助调整单元调整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至少相对于便携式工具机的工具机壳体的位置。因此,所述调整单元尤其设置用于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插入式工具轴线的位置,以校准取向。优选,所述调整单元设置用于沿着至少基本上垂直所示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延伸的方向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插入式工具轴线的位置,以校准取向。优选,所述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构造为轴端。优选,所述轴端与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支承桥一体地构造。“一体地”尤其应理解为至少材料锁合地连接,例如通过焊接工艺、粘接工艺、压铸工艺和/或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工艺,和/或有利地以一件成型、例如通过由铸件制造和/或通过以单组分压铸方法或多组分压铸方法制造并且有利地由单个毛坯制造。优选,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支承桥的位置能借助调整单元调整,以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工具机壳体的取向。因此,插入式工具单元的可运动地支承在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上的插入式工具轴优选在单侧可运动地受支承。所述插入式工具轴优选借助调整单元沿着至少基本上横向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延伸的方向以相对于工具机壳体可运动的方式受支承。在一种替代构型中,所述插入式工具轴在插入式工具轴的两个相互背离的端部上以相对于工具机壳体可运动的方式受支承。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在结构上简单地使得能实现对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取向,尤其倾斜、平行度和/或平坦度,进行校准。

此外提出,所述调整单元构造为凸轮机构。“凸轮机构”在这里尤其应理解为一个机构,该机构通过第一凸轮机构元件的运动并且通过与第二凸轮机构元件的共同作用操控一个构件,所述构件因此实施通过凸轮机构元件的共同作用预给定的运动。在此,构造为凸轮机构的调整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凸轮机构元件,所述凸轮机构元件布置在支承桥上。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使得能通过调整单元的至少一个元件的运动实现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的位置改变。因此可有利地在将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进行取向时实现对使用者高的使用者舒适度。

还提出,所述调整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偏心元件,所述偏心元件用于调整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的位置。优选,偏心元件嵌入到调整单元的构造为槽口的凸轮机构元件中。构造为槽口的凸轮机构元件优选布置在支承桥上。所述凸轮机构元件在此尤其构造为长形孔。但也可设想,所示凸轮机构元件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或所述凸轮机构元件布置在便携式工具机的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它位置上。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用小数量的构件实现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有效的校准可能性。

还提出,所述偏心元件具有至少一个操纵区域,所述操纵区域关于偏心元件对称的运动轴线地布置在偏心元件上。偏心元件的运动轴线优选构造为偏心元件的旋转轴线。在此,偏心元件的旋转轴线优选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地延伸。“操纵区域”在这里尤其应理解为至少一个元件的区域,所述区域在元件的装配状态下能直接被使用者握持或操纵工具在所述元件的装配状态下能直接贴靠在所述区域上。优选,操纵区域围绕偏心元件的运动轴线旋转对称地布置在偏心元件上。优选,操纵区域圆环形围绕所述运动轴线地布置在偏心元件上。但也可设想,所述操纵区域区段地围绕所述运动轴线地布置在偏心元件上,例如通过操纵区域的星形地围绕所述运动轴线地构造的布置或通过操纵区域的杠杆状的构型。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它操纵区域构型同样是可设想的。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使得能在偏心元件的可操作性方面实现高的使用者舒适度。此外可有利地实现调整单元的紧凑构型,因为可有利地至少基本上取消用于操纵调整单元的附加构件。

此外提出,所述偏心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元件接收区域,所述固定元件接收区域设置用于接收校准单元的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元件设置用于将偏心元件固定在至少一个位置中。优选,所述固定元件接收区域关于偏心元件的运动轴线对称地布置在偏心元件上。所述固定元件优选构造为螺钉。但也可设想,所述固定元件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它构型,例如构型铆接件、销或类似的。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实现将固定元件紧凑地布置在偏心元件上。此外,可有利地将固定元件沿着至少一个方向超过偏心元件的凸出保持小。由此可有利地将使用者受伤风险保持小。

还提出,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可运动地受支承并且所述校准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导向单元,所述导向单元设置用于将工件贴靠单元的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的运动自由度的数量限制到一个。优选,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可平移运动地受支承。在此,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优选为了调整刨深而可平移运动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上。所述导向单元优选设置用于将工件贴靠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的运动自由度的数量沿着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至少基本上横向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延伸的运动轴线限制到一个。

“基本上横向于”在这里尤其应理解为一方向和/或一轴线相对于一参考面和/或一参考轴线的取向,其中,所述方向和/或所示轴线的取向至少不同于相对于参考面和/或参考轴线至少基本上平行的取向并且尤其偏斜或垂直于参考面和/或参考轴线。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实现精确导向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以便将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进行取向。此外有利地可在结构上简单地实现维持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经调整的取向。

还提出,所述导向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抗扭元件,所述抗扭元件设置用于至少防止工件贴靠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围绕工件贴靠单元的至少一个运动轴线扭转。为此,抗扭元件优选至少基本上横向于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所述运动轴线延伸。优选,抗扭元件构造为突出部,尤其构造为肋状突出部。但也可设想,抗扭元件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它构型。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实现在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运动期间、尤其在调整刨深期间维持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相对于插入式工具单元的取向。

此外提出,所述便携式工具机包括至少一个沉入深度调整单元,所述沉入深度调整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沉入深度调整元件,其中,校准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间隙避免元件,所述间隙避免元件设置用于至少基本上避免沉入深度调整元件的运动间隙。因此可有利地避免间隙并从而在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运动期间避免取向改变。

还提出,所述间隙避免元件设置用于至少以沿着至少基本上横向于沉入深度调整元件的运动轴线延伸的夹紧力加载沉入深度调整元件。优选,沉入深度调整元件构造为螺纹销,为了减小间隙或避免间隙而借助间隙避免元件将所述螺纹销压入到沉入深度调整单元的螺纹的螺纹沟道中。优选,沉入深度调整单元的螺纹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上,尤其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一体地构造。因此可在结构上简单地实现避免或减小沉入深度调整元件的间隙。

还提出,所述间隙避免元件构造得有弹性。“弹性”尤其应理解为元件的特性,其中,所述元件可反复变形,而该元件不会由此机械受损或毁坏,并且所述元件尤其在变形后快速地又自动回到基本形状。在此,间隙避免元件可构造为弹性体元件,橡胶元件,弹簧元件或类似的。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在结构上简单地实现将沉入深度调整元件的运动间隙保持小。

有利地,所述校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面位置校准单元,所述面位置校准单元为了校准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而包括至少一个沉入深度操作元件和至少一个旋转盘元件,它们至少在一个状态中相对于彼此可运动地受支承。优选,所述沉入深度操作元件可借助紧固元件,尤其借助至少一个螺钉,在一个状态中抗扭地固定在旋转盘元件上。因此沉入深度操作元件优选在紧固元件的松脱状态中相对于旋转盘元件可运动地受支承。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在结构上简单地实现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的校准可能性。可有利地使得能实现沉入深度操作元件相对于旋转盘元件的旋转位置,所述旋转位置可用于校准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的取向。在此,有利地可通过旋转盘元件相对于沉入深度操作元件的旋转运动实现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的平移运动,其中,在实现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的平移运动之后可借助沉入深度操作元件相对于旋转盘元件的运动特别有利地校准便携式工具机的沉入深度调整单元的零位。

此外提出,所述便携式工具机包括至少一个插入式工具防触碰保护单元,所述插入式工具防触碰保护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防触碰保护元件,所述防触碰保护元件布置在校准单元上。防触碰保护元件优选设置用于在加工工件期间至少最大程度上、尤其完全避免使用者触碰插入式工具单元的切割元件。为此,防触碰保护元件在布置在校准单元上的状态中至少基本上横向于插入式工具轴线地和/或至少基本上横向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地延伸。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实现校准单元的附加功能。此外可有利地实现高的使用者安全性。

还提出,所述防触碰保护元件可运动地支承在校准单元上。优选,防触碰保护元件的运动轴线优选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插入式工具单元的插入式工具轴线延伸。优选,防触碰保护元件可摆动地支承在校准单元上。在此,防触碰保护元件至少能借助校准单元的紧固元件固定在至少一个位置中,尤其借助至少一个紧固元件,所述紧固元件设置用于将支承桥固定在工具机壳体上。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实现高的使用者舒适度以及有利地适配防触碰保护元件的位置。因此可有利地将位置适配于调整到的刨深。

此外提出一种用于校准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工具机的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工件贴靠单元的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取向的方法。优选将便携式工具机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布置在一个装置中,所述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测量单元,所述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取向,尤其平行度。但替代地也可设想,仅仅测量单元能布置在便携式工具机上,尤其是能布置在工件贴靠单元上。优选在另一方法步骤中操纵校准单元。在此优选驱动偏心元件。因此优选改变支承桥元件相对于工具机壳体的位置。在借助测量单元的至少一个显示元件显示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平行取向之后,将支承桥相对于工具机壳体固定。因此能借助测量单元检查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取向。在通过操纵校准单元、尤其面位置校准单元实现取向之后,将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固定在校准过的取向上。因此可有利地实现对插入式工具单元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取向的使用者友好的校准。

此外提出一种用于校准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工具机的工件贴靠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取向的方法。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工件贴靠单元能放置在工具机壳体上。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单元借助校准单元的导向单元可运动地在工具机壳体上受支承和被导向。在布置工具机壳体上的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之后,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能与沉入深度调整单元连接。在此,借助旋转盘元件的运动,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能基本上平行于至少一个另外的工件贴靠面工件贴靠单元地取向,尤其在使用测量单元进行辅助的情况下。在将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工件贴靠面进行取向之后,沉入深度操作元件能在“零位”中与旋转盘元件抗扭地固定,在该“零位”中工件贴靠面和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工件贴靠面布置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中。为了将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工件贴靠面重新取向(例如由于用久),沉入深度操作元件和旋转盘元件之间的抗扭连接能松脱,以新校准“零位”。可因此有利地实现对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的可靠校准。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工具机在此应不局限于上述应用和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工具机尤其可为了满足在这里所述的工作方式而具有与在这里提到的数量不同数量的各个元件,构件和单元。此外在该公开文献中给出的值域中在提到的边界内的值应视为也公开并且可任意使用。

附图说明

其他优点由后面的附图描述得到。在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包含多个特征组合。专业人员也可将所述组合符合目的地单独看待以及概况为有意义的其他组合。

附图示出:

图1以示意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工具机,

图2以示意图示出便携式工具机的校准单元的导向单元的侧视图,该校准单元用于校准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工具机的工件贴靠单元的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的取向,

图3以示意图示出校准单元的调整单元的细节图,所述校准单元用于校准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工具机的插入式工具单元的取向,

图4以示意图示出调整单元的细节图,

图5以示意图示出调整单元的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的细节图,

图6以示意图示出调整单元的偏心元件的细节图,以及

图7以示意图示出偏心元件的另一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工具机系统58,其具有至少一个便携式工具机10和至少一个蓄能器单元60。工具机系统58具有最大总质量,该最大总质量小于1.5kg。在此,便携式工具机10具有最大总单体质量,该最大总单体质量小于1kg。蓄能器单元60具有最大总单体质量,该最大总单体质量小于0.5kg。在此,蓄能器单元60构造为蓄电池单元。此外,蓄能器单元60能以能取下的方式布置在便携式工具机10上。为此,便携式工具机10包括至少一个蓄能器接收单元62,蓄能器单元60能借助该蓄能器接收单元以专业人员已经已知的方式布置和/或固定在便携式工具机10上。蓄能器单元60在布置在便携式工具机10上的状态中沿着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垂直于便携式工具机10的工件贴靠单元12的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14延伸的方向64看至少基本上完全布置在便携式工具机10的重心轴线上方。便携式工具机10在此构造为蓄电池驱动的便携式工具机。但也可设想,所述便携式工具机10以在这里未详细示出的替代构型构造为缆线连接地驱动的便携式工具机。

便携式工具机10构造为手持式刨机。因此,便携式工具机10至少包括工件贴靠单元12和至少一个把手单元66,所述工件贴靠单元至少具有工件贴靠面14,所述把手单元具有至少一个主把手68。工件贴靠单元12总共包括至少两个工件贴靠面14,16。这些工件贴靠面14,16——尤其至少在校准状态中——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相互平行地延伸。但也可设想,工件贴靠单元12具有与“两个”不同的数量的工件贴靠面14,16。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一个在此可运动地支承在便携式工具机10的工具机壳体70上。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另一个位置固定地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上。在此,位置固定地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上的工件贴靠面14由工件贴靠单元12的一个底板元件构成。可运动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上的工件贴靠面16由工件贴靠单元12的另一底板元件构成。可运动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上的工件贴靠面16的位置可借助便携式工具机10的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以专业人员已经已知的方式相对于工具机壳体70进行调整。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因此以专业人员已经已知的方式设置用于调整便携式工具机10的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沉入深度,尤其刨深。为了调整沉入深度,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包括至少一个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可旋转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上。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以专业人员已经已知的方式还形成用于使用者手部的另一贴靠面,以便引导便携式工具机10。便携式工具机10的插入式工具单元18为了使得能加工工件而至少部分地超过所述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14,16突出。

此外,所述便携式工具机10包括至少一个操作单元80,所述操作单元设置用于通过由使用者操纵来开启和/或关闭电流回路。操作单元80具有至少一个操作元件82。操作元件82布置在主把手68上。在此,操作元件82可运动地支承在主把手68上。操作元件82可平移运动地支承在主把手68上。但也可设想,所述操作元件82可摆动地支承在主把手68上。操作元件82以专业人员已经已知的方式设置用于操纵便携式工具机10的电开关元件(在这里未详细示出)。

此外,便携式工具机10具有最大纵向延伸尺度84和最大高度延伸尺度86,其中,最大纵向延伸尺度84与最大高度延伸尺度86的比例小于2.5。最大纵向延伸尺度84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并且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垂直于便携式工具机10的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插入式工具轴线88延伸。最大高度延伸尺度86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垂直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此外,便携式工具机10包括最大宽度延伸尺度90,所述最大宽度延伸尺度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以及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插入式工具轴线88延伸。在此,最大纵向延伸尺度84与最大宽度延伸尺度90的比例小于2.5。

此外,工具机壳体70包括至少两个相互连接的壳体壳元件92,94。在此,壳体壳元件92,94借助紧固元件、尤其螺钉固定在彼此上。因此,工具机壳体70具有半壳构造方式。但也可设想,工具机壳体70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例如罐构造方式或由罐构造方式和壳构造方式组成的组合或类似的。工具机壳体70由塑料制成。尤其地,便携式工具机10的全部部件都直接布置在这些壳体壳元件92,94中。因此,用于便携式工具机10的部件的全部支承座或接收部都由这些壳体壳元件92,94构成。尤其可除了支承元件例如滚动轴承或滑动轴承之外有利地取消用于支承和/或接收各个部件的附加金属元件。

壳体壳元件92,94在固定在彼此上的状态中构成主把手68。壳体壳元件92,94中的每一个优选构成主把手68的一个半部。在此,蓄能器接收单元62大部分布置在主把手68中。优选蓄能器接收单元62完全布置在主把手68中。蓄能器接收单元62具有至少一个蓄能器导向元件(在这里未详细示出),所述蓄能器导向元件具有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延伸的主延伸尺度。蓄能器导向元件在此布置在壳体壳元件92,94中的一个的背离主把手68握持面96的一侧上,该侧由壳体壳元件92,94中的一个的内壁构成。蓄能器导向元件肋状地构造。但也可设想,蓄能器导向元件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例如槽状或类似的。蓄能器接收单元62总共具有至少两个蓄能器导向元件。但也可设想,蓄能器接收单元62具有与“两个”不同的数量的蓄能器导向元件。蓄能器导向元件具有至少基本上类似的构型。在此,蓄能器导向元件中的各一个布置在壳体壳元件92,94中的一个的内壁上。因此,这些蓄能器导向元件在壳体壳元件92,94固定在彼此上的状态中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的面向彼此的两个内侧上。蓄能器导向元件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相互平行地延伸。蓄能器接收单元62在此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的背离工件贴靠单元12的一侧上。因此,主把手68同样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的背离工件贴靠单元12的一侧上。

主把手68具有至少一个最大间距点,该最大间距点沿着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垂直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向64看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最大间距,该最大间距小于150mm。在此,最大间距点布置在主把手68的握持面96的背离工件贴靠单元12的一侧上。优选,最大间距点,沿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向64看,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尤其具有最大间距,该最大间距小于120mm。最大间距点尤其在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完全缩回的状态中相对于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具有小于120mm的最大间距,在所述状态中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贴靠在工具机壳体70的止档部上。

此外,便携式工具机10至少具有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重心轴线,所述重心轴线,沿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向64看,相对于最大间距点具有最大间距,该最大间距小于90mm。重心轴线在此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最大间距,该最大间距小于60mm,尤其小于50mm。此外,重心轴线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

此外,便携式工具机10具有至少一个驱动单元98,所述驱动单元,沿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向64看,至少大部分布置在重心轴线上方(图3)。在此,驱动单元98的总体积的至少60%布置在重心轴线的上方。在便携式工具机10的特别优选的构型中,驱动单元98完全布置在重心轴线的上方。驱动单元98构造为EC-Motor单元。但也可设想,驱动单元98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尤其在便携式工具机10的构型为缆线连接地驱动的便携式工具机的替代构型的情况下。驱动单元98具有至少一个驱动轴线,该驱动轴线,沿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向64看,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最小间距,该最小间距大于45mm。所述驱动轴线在此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此外,驱动轴线与主把手68的主延伸轴线相交。主把手68的主延伸轴线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但也可设想,所述驱动轴线相对于主把手68的主延伸轴线以小于10mm的平行错开量延伸或相对于其偏斜地延伸。

驱动单元98设置用于驱动便携式工具机10的插入式工具单元18。在此,便携式工具机10具有至少一个从动单元100(图3),驱动单元98借助该从动单元有效地与插入式工具单元18以专业人员已经已知的方式连接。从动单元100为了将驱动力和/或驱动转矩从驱动单元98传递到插入式工具单元18上而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力传递元件102(图3)。驱动力传递元件102构造为驱动带,尤其构造为齿带。但也可设想,驱动力传递元件102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例如构型为齿轮或类似的。插入式工具单元18构造为刨刀单元。在此,插入式工具单元18具有至少一个切割元件104(图2和3)用于从待加工工件(在这里未详细示出)去除工件颗粒。但也可设想,插入式工具单元18具有多于一个的切割元件104。切割元件104构造为刨削刀。此外,切割元件104以专业人员已知的方式布置在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旋转元件106上。旋转元件106构造为刨削轴。因此,旋转元件106可旋转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中,尤其支承在两个壳体壳元件92,94中。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尤其旋转元件106的插入式工具轴线88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此外,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插入式工具轴线88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驱动单元98的驱动轴线延伸。

此外,便携式工具机10至少具有插入式工具单元18,其中,驱动单元98,沿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向64看,大部分布置在插入式工具单元18上方(图3)。在此,驱动单元98完全布置在插入式工具单元18上方。插入式工具单元18和驱动单元98在此,沿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向64看,相对彼此具有最小间距,该最小间距大于1mm,尤其大于10mm。

此外,便携式工具机10包括至少一个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所述工件去料导出单元,沿着至少基本上尤其完全,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向110看,布置在插入式工具单元18之前。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沿着与便携式工具机10的加工方向相反地延伸的方向看(为了加工工件,使用者可将便携式工具机10沿着该加工方向运动),布置在插入式工具单元18之前。在此,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设置用于将借助插入式工具单元18去除的工件颗粒在去除之后从工具机壳体70的插入式工具旋转区域和从工具机壳体70自身输送走。借助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旋转能量通过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来输送工件颗粒。

为了从工具机壳体70送出工件颗粒,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具有至少一个导出通道112,所述导出通道将工具机壳体70的背离工件贴靠单元12的一侧与插入式工具旋转区域连接(图2和3)。在此,导出通道112设置用于将借助插入式工具单元18从工件去除的工件颗粒这样转向,使得工件颗粒可从工具机壳体70输送走。导出通道112在此从插入式工具旋转区域出发至少基本上横向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也可包括多于一个的用于将所去除的工件颗粒从工具机壳体70输送走的导出通道112。此外,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可包括翻转单元,使用者可借助该翻转单元将所去除的工件颗粒转向到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的不同的导出通道112中。因此,借助翻转单元例如可调整:能在工具机壳体70的哪一侧将所去除的工件颗粒借助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从工具机壳体70输送走。工件去料导出单元108还具有至少一个抽吸接头元件114,所述抽吸接头元件与外部的抽吸单元(在这里未详细示出)能连接。抽吸接头元件114直接与导出通道112连接。在此,抽吸接头元件114可与工具机壳体70一体地构造或独立于工具机壳体70地构造,其中,抽吸接头元件114能以可松脱的方式与导出通道112连接。抽吸接头元件114,尤其在与导出通道112连接的状态中,至少基本上横向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此外可设想,抽吸接头元件114可运动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上。

此外,便携式工具机10包括至少一个校准单元20,借助所述校准单元能在至少一个状态中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18和/或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彼此的至少一个取向。借助校准单元20,能在至少一个状态中通过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位置和/或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来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18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取向。校准单元20设置用于通过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位置和/或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来校准和/或补偿插入式工具单元18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构造为倾斜、平行度和/或平坦度的相对取向。能借助校准单元20校准的所述倾斜在此是插入式工具单元18和/或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围绕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平行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的倾斜轴线的倾斜。在此,倾斜轴线附加地沿着至少基本上地、尤其完全地垂直于驱动单元98的驱动轴线或旋转元件106的插入式工具轴线88延伸的方向延伸。因此,借助校准单元20能在至少一个状态中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18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至少一个平行度。此外,校准单元20设置用于在至少一个状态中校准工件贴靠面14,16相对于彼此的平坦度。

校准单元20具有至少一个导向单元36,所述导向单元设置用于将工件贴靠单元12的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的运动自由度的数量限制到一个。为此,导向单元36包括至少一个抗扭元件38(图3),所述抗扭元件设置用于至少防止工件贴靠单元12的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围绕工件贴靠单元12的至少一个运动轴线46扭转。导向单元36总共具有四个抗扭元件38,40,42,44,所述抗扭元件设置用于至少防止工件贴靠单元12的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围绕工件贴靠单元12的至少所述运动轴线46扭转。但也可设想,所述导向单元36具有与“四个”不同的数量的抗扭元件38,40,42,44。抗扭元件38,40,42,44在此与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一体地构造。在此,抗扭元件38,40,42,44,沿着围绕工件贴靠单元12的运动轴线46延伸的方向看,均匀分布地布置在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上,尤其布置在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的沉入深度调整元件接收区域上。抗扭元件38,40,42,44在此成十字形地布置在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的沉入深度调整元件接收区域上。此外,抗扭元件38,40,42,44为了对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的运动导向和运动自由度限制而嵌接到导向单元36的导向槽口116中(在图3中仅仅示出一个导向槽口116)。这些导向槽口116与壳体壳元件92,94一体地构造。在此,导向槽口116中的各一个完全布置在壳体壳元件92,94中的一个上。导向槽口116中的两个分别有一半布置在壳体壳元件92,94中的一个上。通过壳体壳元件92,94固定在彼此上,有一半布置在壳体壳元件92,94上的导向槽口116设置用于构成导向槽,抗扭元件38,40,42,44中的两个中的各一个嵌接到所述导向槽中。

在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的沉入深度调整元件接收区域上布置有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和校准单元20的至少一个螺纹,尤其内螺纹。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包括至少一个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图3),所述沉入深度调整元件嵌接到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和校准单元20的布置在沉入深度调整元件接收区域上的螺纹中。因此,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构造为螺纹销。校准单元20具有至少一个间隙避免元件52,所述间隙避免元件设置用于至少基本上避免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的运动间隙。在此,间隙避免元件52设置用于至少以沿着至少基本上横向于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的运动轴线延伸的夹紧力加载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为此,间隙避免元件52布置在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和校准单元20的布置在沉入深度调整元件接收区域上的螺纹处。间隙避免元件52构造得有弹性。因此,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能借助用于避免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的间隙的间隙避免元件52来压入到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和校准单元20的布置在沉入深度调整元件接收区域上的螺纹的螺纹沟道中。

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抗扭地固定在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旋转盘元件118上。在此,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借助压铸方法抗扭地固定在旋转盘元件118上。但也可设想,沉入深度调整元件50借助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方法抗扭地固定在旋转盘元件118上,例如借助粘接方法,借助螺纹方法,借助铆接方法或类似的。旋转盘元件118可旋转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上,尤其间隙小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上。在此,旋转盘元件118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壳元件92,94中。旋转盘元件118的旋转轴线尤其在壳体壳元件92,94的连接平面中延伸。旋转盘元件118设置用于接收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能借助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至少一个紧固元件、尤其借助至少一个螺钉抗扭地固定在旋转盘元件118上。因此,旋转盘元件118同样可通过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旋转运动来旋转以便调整刨深。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为了固定旋转盘元件118相对于工具机壳体70的旋转位置而包括至少一个旋转位置固定元件120(图2和3)。旋转位置固定元件120可平移运动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中。此外,旋转位置固定元件120能借助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弹簧元件122被加载以朝旋转盘元件118方向的弹簧力。弹簧元件122构造为压力弹簧。但也可设想,所述弹簧元件122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旋转位置固定元件120为了固定旋转盘元件118的旋转位置而嵌接在旋转盘元件118的至少一个卡锁槽口124中。旋转盘元件118总共具有多个卡锁槽口124,所述卡锁槽口,沿着围绕旋转盘元件118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看,均匀分布地布置在旋转盘元件118上。

为了借助校准单元20校准工件贴靠面14,16相对于彼此的平行度和/或平坦度,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在至少一个状态中、尤其在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未固定在旋转盘元件118上的状态中相对于旋转盘元件118可旋转。由此,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调零”是可能的,以便借助校准单元20校准工件贴靠面14,16相对于彼此的平行度和/或平坦度。在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未固定在旋转盘元件118上的状态中,通过旋转盘元件118相对于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旋转可调整工件贴靠面14,16相对于彼此的位置。只要工件贴靠面14,16相对于彼此的平行度和/或平坦度被调整,则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又能抗扭地固定在旋转盘元件118上并且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对准布置在旋转盘元件118上的标尺上的零点上是可能的。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在面向旋转盘元件118的一侧还具有卡锁槽口区域126,所述卡锁槽口区域设置用于相对于旋转盘元件118预定位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图3)。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卡锁槽口区域126在此具有多个卡锁槽口,所述卡锁槽口,沿着围绕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看,均匀分布地布置在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上。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卡锁槽口区域126例如包括10至30个卡锁槽口,这些卡锁槽口均匀分布地布置在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上。但也可设想,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卡锁槽口区域126的卡锁槽口不均匀地或沿着小于360°的角度区域均匀地围绕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旋转轴线布置。旋转盘元件118同样包括卡锁槽口区域128(图3),所述卡锁槽口区域与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卡锁槽口区域126相对应地构造。因此,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卡锁槽口区域126和旋转盘元件118的卡锁槽口区域128在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抗扭地固定在旋转盘元件118上的状态中相互嵌接。但也可设想,附加地,校准单元20的至少一个卡锁元件布置在卡锁槽口区域126,128之间。

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卡锁槽口区域126和旋转盘元件118的卡锁槽口区域128以及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在旋转盘元件118上的抗扭固定的用于使得能实现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与旋转盘元件118的相对运动的松脱在此使得能校准工件贴靠面14,16相对于彼此的平行度和/或平坦度。因此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的卡锁槽口区域126和旋转盘元件118的卡锁槽口区域128以及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在旋转盘元件118上的可旋转支承形成校准单元20的面位置校准单元。因此,校准单元20包括至少一个面位置校准单元,所述面位置校准单元为了校准所述至少一个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而至少包括沉入深度操作元件72和旋转盘元件118,它们至少在一个状态中相对于彼此可运动地受支承。对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的取向的校准由此可根据所公开的上述方法借助校准单元20实现。还也可设想,所述校准单元20附加于面位置校准单元还具有至少一个倾斜调整单元,所述倾斜调整单元设置用于校准和/或补偿工件贴靠面14,16相对于彼此的倾斜。在此可设想,所述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例如可借助校准单元20的两个在侧面布置在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上的校准元件,例如借助校准螺纹销或借助校准杆来这样运动,使得对围绕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的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可运动地受支承的工件贴靠面16延伸的倾斜轴线的倾斜的补偿是可能的。校准单元20的用于校准工件贴靠面14,16相对于彼此的平行度和/或平坦度的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同样是可设想的。

此外,校准单元20具有至少一个调整单元22(图4至8),所述调整单元设置用于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图5和6)的位置,以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18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的取向。在此,校准单元20设置用于调整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图5和6)的位置,以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18、尤其旋转元件106的插入式工具轴线88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的平行度。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构造为轴端,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旋转元件106以专业人员已经已知的方式,尤其借助内部支承件,支承在该轴端上,在所述内部支承件的情况下,旋转元件106包围所述轴端。在此,以专业人员已经已知的方式,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用于支承旋转元件106的支承元件例如滚动支承元件和/或滑动支承元件能布置在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上。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与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支承桥元件130一体地构造。但也可设想,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独立于支承桥元件130地构造并且借助力锁合连接和/或形状锁合连接来紧固在支承桥元件130上。在旋转元件106的背离构造为轴端的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的一侧上,旋转元件106并从而插入式工具单元18以专业人员已经已知的方式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中。但也可设想,所述旋转元件106并从而插入式工具单元18附加地在背离构造为轴端的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的一侧上可借助校准单元20调整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上。

支承桥元件130能借助至少一个紧固元件紧固在工具机壳体70上(图4)。支承桥元件130能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的至少一个侧上,所述侧至少基本上横向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延伸。在此,支承桥元件130在支承桥元件130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上的状态中在支承桥元件130的面向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端部上能借助紧固元件紧固在工具机壳体70上。紧固元件构造为螺钉。但也可设想,用于紧固支承桥元件130的紧固元件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例如构型为弹簧卡锁元件、卡口锁合元件、铆接件、夹子或类似的。支承桥元件130此外在支承桥元件130的面向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端部上借助工具机壳体70的支承榫可旋转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上,所述支承榫嵌接到支承桥元件130中并且用于紧固支承桥元件130的紧固元件嵌接到所述所述支承榫中。

调整单元22设置用于调整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的位置,以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18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的取向,所述调整单元构造为凸轮机构。在此,调整单元22具有至少一个偏心元件26(图4,5,7和8),用于调整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的位置。偏心元件26嵌接到调整单元22的构造为槽口的凸轮机构元件132中(图5)。在此优选,偏心元件26的用于在偏心元件26运动期间导向偏心元件26的柱形部分区域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的支承槽口(在这里未详细示出)中。构造为槽口的凸轮机构元件132布置在支承桥元件130上。凸轮机构元件132构造为长形孔。在此,凸轮机构元件132布置在支承桥元件130的一个端部上,该端部背离支承桥元件130的以下端部:支承桥元件130能借助所述端部以紧固元件紧固在工具机壳体70上。支承桥元件130的在其上布置凸轮机构元件132的端部在此在支承桥元件130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上的状态中布置在支承桥元件130的背离沉入深度调整单元48的一侧上。

此外,偏心元件26在至少一个状态中,尤其在偏心元件26未固定的状态中,可旋转地支承在工具机壳体70上。为了将偏心元件26固定在至少一个旋转位置中,校准单元20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元件34。固定元件34构造为螺钉。但也可设想,所述固定元件34具有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例如弹簧卡锁元件、卡口锁合元件、铆接件、夹子或类似的。偏心元件26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元件接收区域32(图8),所述固定元件接收区域设置用于接收校准单元20的固定元件34,所述固定元件设置用于将偏心元件26固定在至少一个位置中。固定元件接收区域32这样构造,使得构造为螺钉的固定元件34的螺钉头能至少大部分布置在固定元件接收区域32中,尤其至少大部分能下沉在固定元件接收区域32中。

偏心元件26还具有至少一个操纵区域28(图7和8),所述操纵区域关于偏心元件26的运动轴线30对称地布置在偏心元件26上。操纵区域28在此包围固定元件接收区域32。操纵区域28可在此设置用于被使用者用手操纵或操纵区域28可设置用于通过工具操纵,在通过机器操纵时,与操纵区域28相对应地构造的操纵工具能与操纵区域28连接。操纵区域28贴靠在偏心元件26的偏心区域上地布置在偏心元件26上。偏心区域布置在构造为长形孔的凸轮机构元件132中。在此,偏心区域偏心于偏心元件26的运动轴线30地布置在偏心元件26上。因此,可通过偏心元件26的旋转运动改变支承桥元件130相对于工具机壳体70的位置。支承桥元件130由此围绕由紧固元件的纵轴线形成的旋转轴线可旋转,支承桥元件130能借助所述紧固元件紧固在工具机壳体70上。由此,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能与旋转元件106一起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运动,尤其倾斜。因此可有利地校准插入式工具单元18相对于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的取向。在此可设想,可在工件贴靠面14,16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及在插入式工具单元18上布置各一个刻度盘,借助其可检查取向。只要实现对准,则支承桥元件130并从而插入式工具支承元件24就能固定在一个位置中。按照根据上述方法的一种做法,插入式工具单元18的取向和/或至少一个工件贴靠面16的取向能被校准。

此外,便携式工具机10包括至少一个插入式工具防触碰保护单元54,所述插入式工具防触碰保护单元具有至少一个防触碰保护元件56,所述防触碰保护元件布置在校准单元20上。防触碰保护元件56在至少一个状态中、尤其在防触碰保护元件56未固定的状态中可运动地支承在校准单元20上。在此,防触碰保护元件56以一个端部通过紧固元件连接,借助所述紧固元件能将支承桥元件130紧固在工具机壳体70上。防触碰保护元件56此外布置在工具机壳体70的支承榫上,所述支承榫嵌接到支承桥元件130中。

插入式工具防触碰保护单元54还包括至少一个运动限界元件,所述运动限界元件设置用于限界防触碰保护元件56相对于工具机壳体70的最大运动路段。运动限界元件在此构造为销,该销布置在支承桥元件130上。为了限界防触碰保护元件56的最大运动路段,运动限界元件嵌接到防触碰保护元件56的运动限界槽口中。但也可设想,插入式工具防触碰保护单元54具有至少两个运动限界元件,所述运动限界元件例如布置在支承桥元件130上并且防触碰保护元件56能够在它们之间沿着最大运动路段运动。专业人员视为有意义的其他构型同样是可设想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