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线束机工装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7589阅读:8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线束机工装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线束机工装车,属于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动下线机机房工位上较为较乱,尤其扎带、工器具,图纸摆放混乱,这会影响到生产效率和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序放置扎带、工器具和图纸的多功能线束机工装车;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且一种物料板大小可以调节的多功能线束机工装车;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且一种物料板高度可以调节的多功能线束机工装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线束机工装车,包括矩形结构的底座,所述底座的相邻两角处均垂直设置有支撑杆,两所述支撑杆的中部连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一端与所述支撑杆活动连接的且相互平行的两伸缩杆和用于连接两所述伸缩杆自由端的连接杆,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物料板,两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储物盒和第二储物盒,所述第一储物盒的上顶面设置有翻盖,所述第一储物盒和第二储物盒共用一个端面,所述第一储物盒的物料放置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储物盒的物料放置面积。

所述伸缩杆和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物料板上设置与之对应的第二螺纹孔,分别用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

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支撑杆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套环,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套环,所述支撑杆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螺母,所述螺母的上表面与所述套环的下表面接触,所述套环的内直径的小于所述螺母的外直径。

所述底座的四个端点处下面分别设置有滑轮。

两所述支撑杆之间还垂直设置有固定杆。

所述第一螺纹孔在所述支撑架上对称分布。

所述螺母为双螺母。

所述支撑架的个数为M个,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支撑杆的顶端离地面的垂直高度为1.2~1.4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线束机工装车,包括物料板、第一储物盒和第二储物盒,可以分别放置物料、图纸和工器具,物品摆放有序,可以提高工作场地效率;所述伸缩杆和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物料板上设置与之对应的第二螺纹孔,伸缩杆长度可调,可以调节物料板的大小;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支撑杆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套环,可以使物料板能够上下移动,增加其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物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功能线束机工装车,包括矩形结构的底座1,所述底座1的相邻两角处均垂直设置有支撑杆2,两所述支撑杆2的中部连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包括一端与所述支撑杆2活动连接的且相互平行的两伸缩杆31和用于连接两所述伸缩杆31自由端的连接杆32,所述支撑架3上设置有物料板4,两所述支撑杆2的顶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储物盒71和第二储物盒72,所述第一储物盒71的上顶面设置有翻盖711,所述第一储物盒71和第二储物盒72共用一个端面,所述第一储物盒71的物料放置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储物盒72的物料放置面积。

所述伸缩杆31和连接杆32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33,所述物料板4上设置与之对应的第二螺纹孔41,分别用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33和第二螺纹孔41。伸缩杆长度可以调节,那么放置物料板的大小也就可以调节,实际使用需要多个物料板配合使用。

所述伸缩杆31与所述支撑杆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套环3,所述支撑杆2穿过所述套环24,所述支撑杆2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支撑杆2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螺母5,所述螺母5的上表面与所述套环24的下表面接触,所述套环34的内直径的小于所述螺母5的外直径。套环可以沿着支撑杆上下移动,实现了物料板高度可调。

所述底座1的四个端点处下面分别设置有滑轮,可以方便工装车的移动。

两所述支撑杆2之间还垂直设置有固定杆6,固定杆有助于工装车的稳定,作为优选,固定杆的个数可以选择为2个。

所述第一螺纹孔33在所述支撑架3上对称分布,第一螺纹孔对称分布,一方面是为了美观,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与物料板固定的稳固性。

所述螺母5为双螺母,双螺母比较稳定,可以防止套杆往下滑动。

所述支撑架3的个数为M个,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当选择多个支撑架时,可以放置多个物料板,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所述支撑杆2的顶端离地面的垂直高度为1.2~1.4m。根据自动下线机设备高度和人员操作习惯可以设置为1274.45mm。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