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7442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电动撑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上电动撑杆是使用频繁的部件,后背门开闭时都会使用到电动撑杆。而现有技术中电动撑杆多是由内管和外管组成,内管内设置螺杆,而外管内设置电机,通过电机转动带动螺杆转动,使得内管相对于螺杆伸长或收缩,从而实现对车门开闭的控制。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撑杆,电动撑杆的伸缩是通过对电机的控制实现的,而电机存在的问题,是在电机工作时,会相对于电动撑杆的外管(电动撑杆套管)发生转动,从而影响电机正常施力,影响电动撑杆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只需要通过投入成本很低的结构改进,就能够实现电动撑杆的电机与电动撑杆套管之间相对位置固定,电动撑杆工作时不会出现电机窜动或晃动问题,确保电动撑杆可靠工作,有效提高电动撑杆整体性能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为一种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包括电动撑杆套管,电动撑杆套管内安装电机,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还包括固定套本体,固定套本体外表面设置凹进的限位凹槽,电动撑杆套管内壁设置凸出的限位凸条,固定套本体一端端部设置凸出的本体凸条,电机一端端面设置凹进的电机凹槽。

所述的固定套本体和电机设置为能够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内的结构,所述的固定套本体和电机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内时,电动撑杆套管内壁的限位凸条设置为能够卡装在固定套本体外表面上的限位凹槽内的结构,固定套本体一端端部的本体凸条设置为能够卡装在电机一端端面的电机凹槽内的结构。

所述的固定套本体外表面设置多道限位凹槽,每道限位凹槽设置为能够从固定套本体的本体前端延伸到固定套本体的本体后端的结构,多道限位凹槽沿固定套本体外表面按间隙布置,电动撑杆套管内壁上设置多道限位凸条,限位凸条设置为数量和位置与限位凹槽一一对应的结构,固定套本体和电机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内时,每道限位凸条设置为能够卡装在一道限位凹槽内的结构。

所述的固定套本体一端端部设置多个本体凸条,多个本体凸条设置为沿固定套本体端部一周布置的结构,多个本体凸条按间隙布置在固定套本体端部,电机一端端部设置与本体凸条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的电机凹槽,固定套本体和电机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内时,每个本体凸条设置为能够卡装在一个电机凹槽内的结构。

所述的本体凸条设置在固定套本体的本体后端位置的结构,电机凹槽设置在电机的电机上端端面位置的结构。

所述的电动撑杆套管内壁上还设置固定套限位凸台,所述的固定套本体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内时,固定套本体的本体前端端面设置为能够抵靠在固定套限位凸条上的结构。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在设计加工电动撑杆时,将电动撑杆的电机安装在电动撑杆套管内,同时在电动撑杆套管内增加固定套本体,而固定套本体通过限位凹槽与限位凸条卡装连接,实现了固定套径向位置的固定,确保固定套本体不会相对于电动撑杆套管发生转动,而固定套本体同时通过本体凸条与电机凹槽卡装连接,这样,电机与固定套本体实现固定,电机不会相对电动撑杆套管发生转动,从而实现对电机在电动撑杆内的固定和定位,上述结构,只要增加固定套本体,以及对电动撑杆套管、电机的结构上略作改进,就能够实现固定套本体与电动撑杆套管及电机的配合,实现对电机的固定,固定性能可靠,成本低。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结构简单,只需要投入很低的成本,对电动撑杆内的结构进行改进,就能够实现电动撑杆的电机与电动撑杆套管之间相对位置固定,电动撑杆工作时不会出现电机窜动或晃动问题,确保电动撑杆可靠工作,有效提高电动撑杆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的a-a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电动撑杆套管;2、电机;3、固定套本体;4、限位凹槽;5、限位凸条;6、本体凸条;7、电机凹槽;8、本体前端;9、本体后端;10、电机上端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发明为一种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包括电动撑杆套管1,电动撑杆套管1内安装电机2,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还包括固定套本体3,固定套本体3外表面设置凹进的限位凹槽4,电动撑杆套管1内壁设置凸出的限位凸条5,固定套本体3一端端部设置凸出的本体凸条6,电机2一端端面设置凹进的电机凹槽7。上述结构,在设计加工电动撑杆时,将电动撑杆的电机安装在电动撑杆套管内,同时在电动撑杆套管内增加固定套本体,而固定套本体通过限位凹槽与限位凸条卡装连接,实现了固定套径向位置的固定,确保固定套本体不会相对于电动撑杆套管发生转动,而固定套本体同时通过本体凸条与电机凹槽卡装连接,这样,电机与固定套本体实现固定,电机不会相对电动撑杆套管发生转动,从而实现对电机在电动撑杆内的固定和定位,上述结构,只要增加固定套本体,以及对电动撑杆套管、电机的结构上略作改进,就能够实现固定套本体与电动撑杆套管及电机的配合,实现对电机的固定,固定性能可靠,成本低。本发明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结构简单,只需要投入很低成本进行结构改进,就能够实现电动撑杆的电机与电动撑杆套管之间相对位置固定,电动撑杆工作时不会出现电机窜动或晃动问题,确保电动撑杆可靠工作,有效提高电动撑杆整体性能。

所述的固定套本体3和电机2设置为能够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1内的结构,所述的固定套本体3和电机2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1内时,电动撑杆套管1内壁的限位凸条5设置为能够卡装在固定套本体3外表面上的限位凹槽4内的结构,固定套本体3一端端部的本体凸条6设置为能够卡装在电机2一端端面的电机凹槽7内的结构。上述结构,上述结构,通过限位凸条与限位凹槽配合,实现固定套本体与电动撑杆套管之间的固定,固定套本体不会相对于电动撑杆套管发生转动,而本体凸条与电机凹槽的配合,实现了电机与固定套之间的固定,电机不会相对于固定套发生转动,也就是不会相对于电动撑杆套管发生转动,这样,电机转动时,电机输出的力能够可靠地作用在电动撑杆的螺杆上,从而有效控制电动撑杆伸缩,而不会因为电机转动而导致施力无效或影响施力。

所述的固定套本体3外表面设置多道限位凹槽4,每道限位凹槽4设置为能够从固定套本体3的本体前端8延伸到固定套本体3的本体后端9的结构,多道限位凹槽4沿固定套本体3外表面按间隙布置,电动撑杆套管1内壁上设置多道限位凸条5,限位凸条5设置为数量和位置与限位凹槽4一一对应的结构,所述固定套本体3和电机2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1内时,每道限位凸条5设置为能够卡装在一道限位凹槽4内的结构。上述结构,固定套本体与电动撑杆套管连接时,每个限位凸条与一道限位凹槽配合,实现固定套本体与电动撑杆套管可靠固定,固定套本体固定后,能够有效实现对电机的固定,避免电机转动。

所述的固定套本体3一端端部设置多个本体凸条6,多个本体凸条6设置为沿固定套本体3端部一周布置的结构,多个本体凸条6按间隙布置在固定套本体3端部,电机2一端端部设置与本体凸条6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的电机凹槽7,固定套本体3和电机2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1内时,每个本体凸条6设置为能够卡装在一个电机凹槽7内的结构。上述结构,固定套本体与电机连接时,每个本体凸条与一个电机凹槽连接,实现电机的固定,避免电机工作时因为转动而导致输出的力无法有效作用在螺杆上,从而确保电动撑杆能够可靠工作。

所述的本体凸条6设置在固定套本体3的本体后端9位置的结构,电机凹槽7设置在电机2的电机上端端面10位置的结构。

所述的电动撑杆套管1内壁上还设置固定套限位凸台,所述的固定套本体3套装在电动撑杆套管1内时,固定套本体3的本体前端8端面设置为能够抵靠在固定套限位凸条上的结构。上述结构,固定套限位凸条的设置,能够对固定套本体起到轴向限位作用,避免固定套在电动撑杆套管内轴向移动,从而也就能够确保电机在电动撑杆套管内的轴向位置固定,电机不会发生任何方向移动。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在设计加工电动撑杆时,将电动撑杆的电机安装在电动撑杆套管内,同时在电动撑杆套管内增加固定套本体,而固定套本体通过限位凹槽与限位凸条卡装连接,实现了固定套径向位置的固定,确保固定套本体不会相对于电动撑杆套管发生转动,而固定套本体同时通过本体凸条与电机凹槽卡装连接,这样,电机与固定套本体实现固定,电机不会相对电动撑杆套管发生转动,从而实现对电机在电动撑杆内的固定和定位,上述结构,只要增加固定套本体,以及对电动撑杆套管、电机的结构上略作改进,就能够实现固定套本体与电动撑杆套管及电机的配合,实现对电机的固定,固定性能可靠,成本低。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尾门电动撑杆电机固定结构,结构简单,只需要投入很低的成本,对电动撑杆内的结构进行改进,就能够实现电动撑杆的电机与电动撑杆套管之间相对位置固定,电动撑杆工作时不会出现电机窜动或晃动问题,确保电动撑杆可靠工作,有效提高电动撑杆整体性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