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报警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5886发布日期:2018-10-13 02:27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报警智能锁。



背景技术:

智能锁是指区别于传统机械锁,在用户识别、安全性、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的锁具;其中,智能锁是门禁系统中锁门的执行部件。

现有技术中存在形式各样的智能锁产品;然而,对于现有的智能锁产品而言,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其普遍存在以下缺陷,具体为:使用不方便、不具有智能报警功能且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报警智能锁,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报警智能锁,包括智能锁壳体,所述智能锁壳体包括智能锁前壳体和智能锁后壳体,且智能锁前壳体和智能锁后壳体之间成型有壳体容纳腔,所述壳体容纳腔内部且位于智能锁后壳体的内表面从上到下依次间隔排布有电路板、报警器、驱动部件和锁芯装置,所述锁芯装置包括传动锁片、锁芯和套设于锁芯外部的锁芯外套,所述锁芯外套上的钥匙插孔与固定设于智能锁前壳体外侧的锁眼相接通,所述锁眼的内部且位于锁芯外套上的钥匙插孔内设有弹性片和第一位移开关,所述锁芯外套内侧且位于锁芯周边设有第二位移开关。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分别通过导线与报警器和驱动部件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智能锁前壳体正面设有活动把手。

优选的,所述第一位移开关和第二位移开关分别通过导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智能锁前壳体和智能锁后壳体之间通过螺钉螺接。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报警器、驱动部件和锁芯装置分别外露于智能锁前壳体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智能报警智能锁,智能锁的锁眼内部设有弹性片和第一位移开关,在钥匙插入时压迫弹性片使得行程开关导通,智能锁通过报警器开启报警音进行报警,行程开关导通时,报警音长鸣,导通后断开,即是在报警后拔出钥匙,可以在电路板的作用下进行系统定时,直至定时时间到方停止报警;智能锁内部在锁芯周边还设置第二位移开关,若正常转动钥匙解锁,第二位移开关行程开关导通动作停止,停止报警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锁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锁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智能锁壳体、2智能锁前壳体、3智能锁后壳体、4壳体容纳腔、5电路板、6报警器、7驱动部件、8锁芯装置、9活动把手、10锁眼、11传动锁片、12锁芯、13锁芯外套、14弹性片、15第一位移开关、16第二位移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智能报警智能锁,包括智能锁壳体1,所述智能锁壳体1包括智能锁前壳体2和智能锁后壳体3,且智能锁前壳体2和智能锁后壳体3之间成型有壳体容纳腔4,所述壳体容纳腔4内部且位于智能锁后壳体3的内表面从上到下依次间隔排布有电路板5、报警器6、驱动部件7和锁芯装置8,所述锁芯装置8包括传动锁片11、锁芯12和套设于锁芯12外部的锁芯外套13,所述锁芯外套13上的钥匙插孔与固定设于智能锁前壳体2外侧的锁眼10相接通,所述锁眼10的内部且位于锁芯外套13上的钥匙插孔内设有弹性片14和第一位移开关15,所述锁芯外套13内侧且位于锁芯12周边设有第二位移开关16。

具体的,所述电路板5分别通过导线与报警器6和驱动部件7电性连接。

具体的,所述智能锁前壳体2正面设有活动把手9。

具体的,所述第一位移开关15和第二位移开关16分别通过导线与电路板5电性连接。

具体的,所述智能锁前壳体2和智能锁后壳体3之间通过螺钉螺接。

具体的,所述电路板5、报警器6、驱动部件7和锁芯装置8分别外露于智能锁前壳体2的内侧。

该智能报警智能锁,智能锁的锁眼10内部设有弹性片14和第一位移开关15,在钥匙插入时压迫弹性片14使得行程开关导通,智能锁通过报警器6开启报警音进行报警,行程开关导通时,报警音长鸣,导通后断开,即是在报警后拔出钥匙,可以在电路板5的作用下进行系统定时,直至定时时间到方停止报警;智能锁内部在锁芯12周边还设置第二位移开关16,若正常转动钥匙解锁,第二位移开关16行程开关导通动作停止,停止报警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