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双内摆门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3439发布日期:2020-02-14 16:37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双内摆门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公共交通车辆的车门的驱动机构,尤其涉及电动内摆门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内摆门,普遍采用气动内摆,通过气缸控制门系统开关。但是对于没有气源的新能源客车,气动内摆门将很难适用,只能采用电动折叠门或塞拉门,电动折叠门的美观性不及电动内摆门,空气阻力大,门开度小,而塞拉门的成本较高,影响纯电动公交车的推广。

申请号为cn201620468982.1的中国专利一种电动内摆门驱动机构,公开了一种电动内摆门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电机齿轮、齿扇焊件、连杆、曲柄和门轴;所述电机设置在底板上,齿扇焊件通过转轴固定在底板上;电机通过键连接电机齿轮,齿扇焊件与电机齿轮啮合;齿扇焊件与连杆通过销轴相连,连杆通过销轴与曲柄相连,曲柄通过花键与门轴相连,即解决了纯电动公交车上电动内摆门开合的技术问题。但该技术方案中是由一个电机控制一扇内摆门的开合,随着技术的发展,对纯电动公交车上内摆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由一个电机控制两扇内摆门的开合成为当前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国外也有用一个电机带动两扇门的运动,因没有开关门角度补偿装置很难实现开关门的先后及到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究并发明了一种电动内摆门驱动机构,实现由一个电机控制两扇门运动,也实现了两扇门先后开关的功能以及关门到位的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现发明一种电动双内摆门驱动机构,包括电机3、驱动臂5、左连杆6l、右连杆6r、左曲柄7l、驱动臂齿轮10、中间齿轮11、电机齿轮13、左门轴14l、右门轴14r、底板15。

所述电机3设置在所述底板15上;所述电机齿轮13通过方榫与所述电机3相连;所述中间齿轮11与所述电机齿轮13啮合;所述驱动臂齿轮10与所述中间齿轮11啮合,所述驱动臂5通过花键与所述驱动臂齿轮10相连。

所述左连杆6l的一端、所述右连杆6r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驱动臂5的两端通过销轴相连;所述左连杆6l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曲柄7通过销轴相连;所述左曲柄7l与左门轴14l通过花键相连。

所述电动双内摆门驱动机构还包括右曲柄补偿装置7r;所述右曲柄补偿装置7r包括曲柄头部7r-1、曲柄座7r-2、弹簧7r-3、螺钉7r-4;所述螺钉7r-4穿过弹簧7r-3后将所述曲柄头部7r-1连接在曲柄座7r-2上。

所述右连杆6r的另一端与所述曲柄头部7r-1通过销轴相连;所述曲柄座7r-2与右门轴14r通过花键相连;所述曲柄头部7r-1可在所述右连杆6r带动下沿所述曲柄座7r-2的旋转点c点转动。

所述左曲柄7l的长度大于所述右曲柄补偿装置7r。即实现了由一个电机控制两扇门运动,也实现了两扇门先后开关的功能以及关门到位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电动内摆门驱动机构还包括编码器8、编码器齿轮9;所述驱动臂齿轮10与所述编码器齿轮9啮合,所述编码器8与所述编码器齿轮9通过轴相连,所述编码器8将左门轴14l和右门轴14r的转动状态转换为编码器转动信号根据脉冲变化,通过算法计算门开关过程的运动状态,检测门关闭时遇到障物的状态,实现关门防夹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电动内摆门驱动机构还包括支架1、手动控制板2、转板4、连板12;手动控制板2固定在支架1上,所述手动控制板2与所述连板12通过销轴铰接在一起,所述连板12与所述转板4通过销轴铰接在一起,所述转板4通过转轴固定在所述底板15上;

所述电机3和电机齿轮13设置在所述转板4上,中间齿轮11设置在所述底板15上;手动控制板2通过连板12带动转板4旋转,实现电机齿轮13与中间齿轮11分离。

即为应急开门装置,当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手动开门时,拉动手动控制板2,手动控制板2通过连板12带动转板4旋转,从而实现装于转板上电机齿轮13与中间齿轮11分离,从而实现解锁功能。

有益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内摆门驱动机构,通过巧妙的设计,用一个电机带动两扇门的实现由一个电机控制两扇门板运动,也实现了两扇门先后开关的功能以及关门到位的功能。有效地解决了纯电动客车内摆门驱动问题,为纯电动客车双内摆门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各齿轮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曲柄补偿装置7r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右曲柄补偿装置7r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支架;2、手动控制板;3、电机;4、转板;5、驱动臂;6l、左连杆;6r、右连杆;7l、左曲柄;7r、右曲柄补偿装置;7r-1、曲柄头部;7r-2曲柄座;7r-3弹簧;7r-4螺钉;8、编码器;9、编码器齿轮;10、驱动臂齿轮;11中间齿轮;12、连板;13、电机齿轮;14l、左门轴;14r、右门轴;15、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机构和运动实现的方法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该衣架阻挡机构的工作的:

一种电动双内摆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架1、手动控制板2、电机3、转板4、驱动臂5、左连杆6l、右连杆6r、左曲柄7l、右曲柄补偿装置7r、编码器8、编码器齿轮9、驱动臂齿轮10、中间齿轮11、连板12、电机齿轮13、左门轴14l、右门轴14r、底板15。

其中,右曲柄补偿装置7r包括曲柄头部7r-1、曲柄座7r-2、弹簧7r-3、螺钉7r-4。螺钉7r-4穿过弹簧7r-3后将曲柄头部7r-1连接在曲柄座7r-2上。

电机3通过方榫与电机齿轮13相连、电机齿轮13随电机3的电机轴一起旋转;电机3通过螺钉固定在转板4并可随转板4一起转动;驱动臂齿轮10与驱动臂5通过花键相连,并并可随驱动臂5一起转动;驱动臂5的两端分别与左连杆6l的一端、右连杆6r的一端通过销轴相连;并可随驱动臂5一起转动。

左连杆6l的另一端与左曲柄7l通过销轴相连;左曲柄7l与左门轴14l通过花键相连并带动左门轴14l转动;

右连杆6r的另一端与曲柄头部7r-1通过销轴相连;曲柄座7r-2与右门轴14r通过花键相连并带动右门轴14r转动。曲柄头部7r-1可在右连杆6r带动下沿曲柄座7r-2的旋转点c点转动;曲柄头部7r-1与曲柄座7r-2之间的夹角为补偿角度a。曲柄头部7r-1旋转时,先克服弹簧7r-3的弹簧力,沿曲柄头部7r-1旋转中心c点旋转,消除补偿角度a,才能带动曲柄座7r-2沿曲柄座7r-2旋转中心(右门轴)b点旋转。即右连杆6r的另一端与右曲柄补偿装置7r通过销轴相连;右曲柄补偿装置7r与右门轴14r通过花键相连并带动右门轴14r转动;

电机3通电时,电机3输出轴旋转带动电机齿13旋转,电机齿轮13带动中间齿轮11旋转,中间齿轮11带动驱动臂齿轮10旋转,驱动臂齿轮10带动驱驱动臂5旋转,驱动臂5分别带动左连杆6l、右连杆6r运动,左连杆6l带动左曲柄7l旋转、左曲柄7l带动左门轴14l旋转,同时右连杆6r带动右曲柄补偿装置7r旋转、右曲柄补偿装置7r带动右门轴14r旋转,从而实现开关门。即实现一个电机同时控制两扇门的运动。

左连杆6l、右连杆6r分别向两边动时为开门,分别向中间运动时为关门。

设计左曲柄7l的长度大于右曲柄补偿装置7r,只要保证:左曲柄7l转动角度=右曲柄补偿装置7r转动角度-补偿角度a。

其中:左曲柄7l转动角度为开门时左门轴14l的旋转角度,右曲柄补偿装置7r转动角度为开门时右门轴14r的旋转角度,补偿角度a为曲柄头部7r-1与曲柄座7r-2之间的夹角。

开门时,左连杆6l、右连杆6r分别向开门方向运动。左曲柄7l在左连杆6l带动下沿左门轴14l向开门方向转动。曲柄头部7r-1在连杆带动下沿曲柄座7r-2旋转点c点向开门方向转动,在消除补偿角度a后带动曲柄座7r-2沿右门轴14r转动,实现右侧门后开功能。即能保证两扇门都能开到位。

关门时,左连杆6l、右连杆6r分别向关门方向运动,左侧曲柄7l在左连杆6l带动下沿左门轴14l向关门方向转动。右曲柄补偿装置7r在右连杆6r带动下沿右门轴14r向关门方向转动。因左曲柄7l的长度大于右曲柄补偿装置7r,故左曲柄7l旋转速度小于右曲柄补偿装置7r的旋转速度,即实现右侧门的先关到位功能。右侧门关到位后,因左侧门没关到位、电机3继续向关门方向旋转、带动两边的连杆左连杆6l、右连杆6r向关门方向运动,右连杆6r带动右曲柄补偿装置7r沿曲柄座旋转点c点向关门方向转动,保证两扇门都能关到位。

编码器8与编码器齿轮9通过轴相连;底板15与转板4通过销轴相连;转板4与连板12通过销轴相连,手动控制板2与连板12通过销轴相连;手动控制板2与底板15通过销轴相连;编码器齿9与驱动臂齿轮10啮合、驱动臂齿轮10与中间齿轮11啮合、中间齿轮11与电机齿轮13可以啮合和分离。

任何一扇门关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门系统速度降低或停止,电子门控器edcu根据电机速度和电流变化,给出开门指令、控制扇门的打开,从而实现防夹功能。

紧急情况时,需要紧急开门时,拉动手动控制2,手动控板2通过连板12带动转板4旋转,从而实现装于转板4上的电机齿轮13与设置在底板15上的中间齿轮11分离,从而实现解锁功能,乘客可以自行打开车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