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闩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1033发布日期:2021-07-30 18:1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门闩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门闩锁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门闩锁装置包括:用于将门保持在闭状态的闩锁机构、用于使闩锁机构开动作的开放机构、每当乘车时使用的主锁定机构、以及使较小的小朋友乘车时使用的童锁机构。其中,开放机构具备通过内把手的操作而动作的内侧杆、用于使闩锁机构开驱动的打开杆。童锁机构包括用于卡接内侧杆和打开杆的套筒、以及包含用于使套筒移动的电动机的切换机构。通过切换机构使套筒移动到能够将内侧杆的动作力传递给打开杆的解锁位置与不能传递内侧杆的动作力的锁定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1675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门闩锁装置中,在操作内把手的过程中驱动童锁机构时,套筒干扰内侧杆,从而无法切换童锁机构的状态。即,不能将解锁状态的童锁机构切换为锁定状态,也不能将锁定状态的童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针对这样的危机对策,专利文献1中未作出任何考虑。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门闩锁装置,即使在操作内把手的过程中,其也能够可靠地切换锁定机构。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门闩锁装置,具备:闩锁机构,卡止撞针以将门保持在闭状态;

内杆,用于解除所述闩锁机构对所述撞针的卡止;以及第一锁定机构,具有第一电动机,该第一电动机用于切换为将所述内杆的动作设定为有效的第一解锁状态、以及将所述内杆的动作设定为无效的第一锁定状态,所述内杆具有:通过内把手的操作而动作的连结杆;以及用于使所述闩锁机构动作的动作杆,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具有:连结部件,能够移动到能够将所述连结杆的动作传递给所述动作杆的解锁位置、以及不能将所述连结杆的动作传递给所述动作杆的锁定位置;第一旋转杆,通过所述第一电动机的驱动,旋转到用于使所述连结部件移动到所述解锁位置的第一动作位置、以及用于使所述连结部件移动到所述锁定位置的第二动作位置;第二旋转杆,具有与所述第一旋转杆的旋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的旋转轴,保持所述连结部件,能够旋转到使所述连结部件移动到所述解锁位置的第一旋转位置、以及使所述连结部件移动到所述锁定位置的第二旋转位置;连结弹簧,对于所述第一旋转杆能够旋转地连结所述第二旋转杆,相对于所述第一动作位置的所述第一旋转杆,允许所述第二旋转杆向所述第二旋转位置的旋转,并且向所述第一旋转位置对所述第二旋转杆施力,相对于所述第二动作位置的所述第一旋转杆,允许所述第二旋转杆向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旋转,并且向所述第二旋转位置对所述第二旋转杆施力;以及保持弹簧,具有比所述连结弹簧的作用力强的作用力,将越过所述第一动作位置和所述第二动作位置之间的特定位置向所述第一动作位置侧旋转的所述第一旋转杆向所述第一动作位置施力并保持,将越过所述特定位置向所述第二动作位置侧旋转的所述第一旋转杆向所述第二动作位置施力并保持。

根据该门闩锁装置,相对于第一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通过连结弹簧,允许向第二旋转位置的旋转而对第二旋转杆向第一旋转位置施力。因此,连结部件移动到锁定位置,在操作内杆(连结杆)的状态下,解锁驱动第一锁定机构时,连结部件干扰连结杆,从而第二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旋转到第一动作位置,但第二旋转杆维持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而且,若连结杆旋转到非操作位置,则相对于通过保持弹簧被保持在第一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通过连结弹簧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从而连结部件移动到解锁位置。

另外,相对于第二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通过连结弹簧,允许向第一旋转位置的旋转而对第二旋转杆向第二旋转位置施力。因此,连结部件移动到解锁位置,在操作连结杆的状态下,锁定驱动第一锁定机构时,连结部件干扰连结杆,从而第一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旋转到第二动作位置,但第二旋转杆维持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而且,若连结杆旋转到非操作位置,则相对于通过保持弹簧被保持在第二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通过连结弹簧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从而连结部件移动到锁定位置。

这样,即使连结部件干扰内杆,通过连结第一旋转杆和第二旋转杆的连结弹簧,在结束内杆的操作后,可以将第一锁定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因此,可以提高门闩锁装置的安全性。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门闩锁装置中,即使在操作内把手的过程中也能够可靠地切换锁定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闩锁装置配置于车辆的门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2是门闩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3a是门闩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3b是门闩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主锁定机构和闩锁机构的主视图。

图4b是示出主锁定机构和闩锁机构的侧视图。

图5a是示出副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5b是示出副锁定机构的后视图。

图6a是示出解锁状态的副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图6b是示出解锁状态的副锁定机构的动作状态的主视图。

图6c是示出在图6b的状态下锁定驱动副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a是示出锁定状态的副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图7b是示出锁定状态的副锁定机构的动作状态的主视图。

图7c是示出在图7b的状态下解锁驱动副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切换杆、套筒、及内杆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示出非操作位置的动作杆相对于第一动作位置的切换杆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b是示出操作位置的动作杆相对于第一动作位置的切换杆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c是示出动作杆相对于第二动作位置的切换杆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a是切换杆的立体图。

图10b是切换杆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解锁状态的切换杆的主视图。

图11b是解锁状态的切换杆的后视图。

图11c是示出第二旋转杆相对于第一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a是锁定状态的切换杆的主视图。

图12b是锁定状态的切换杆的后视图。

图12c是示出第二旋转杆相对于第二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副锁定机构的驱动机构的变形例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闩锁装置10。如图1所示,门闩锁装置10被配置在车辆的后部坐席的门1,将门1相对于车身(未图示)保持为能够开放地关闭的状态。门1具备被配置在车外的外把手2和被配置在车内的内把手3。门闩锁装置10可以将用于开放门1的外把手2以及内把手3的操作在设定为有效的即解锁状态和设定为无效的即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门1的车长方向称为x方向,将门1的车宽方向称为y方向,将门1的车高方向称为z方向。

(门闩锁装置的概要)

如图2所示,门闩锁装置10具备闩锁机构30、开放机构40、电动式的主锁定机构(第二锁定机构)50、以及电动式的副锁定机构(第一锁定机构)60,将其配置在壳体20内。

通过相对于车身关闭门1,闩锁机构30可脱离地卡止被配置于车身的撞针4(参照图3b),将门1保持在闭状态。通过外把手2及内把手3的操作,开放机构40进行动作,以解除闩锁机构30对撞针4的卡止。主锁定机构50在将开放机构40的动作(外把手2和内把手3的操作)设定为有效的解锁状态(第二解锁状态)与将开放机构40的动作设定为无效的锁定状态(第二锁定状态)间,切换门闩锁装置10。副锁定机构60在将内把手3的操作设定为有效的解锁状态(第一解锁状态)与将内把手3的操作设定为无效的锁定状态(第一锁定状态)间,切换门闩锁装置10。

参照图1,门闩锁装置10电连接于车辆上搭载的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5,通过ecu5的指令来驱动。若对用户所持的钥匙(便携设备)6或被设置于车内的开关7进行解锁操作,则接收了ecu5输出的指令的门闩锁装置10的主锁定机构50被解锁驱动。若对钥匙6或开关7进行锁定操作,则接收了ecu5输出的指令的门闩锁装置10的主锁定机构50被锁定驱动。若对被设置于车内的开关8进行解锁操作,则接收了ecu5输出的指令的门闩锁装置10的副锁定机构60被解锁驱动。若对被设置于车内的开关8进行锁定操作,则接收了ecu5输出的指令的门闩锁装置10的副锁定机构60被锁定驱动。

(壳体的概要)

如图2、图3a及图3b所示,壳体20为树脂制,包括:相对于门1,沿着门1的端面(大致yz平面)配置的第一容纳部21;以及沿着门1的内板(xz平面)配置的第二容纳部22。

在第一容纳部21配置有树脂制的防护块23,在该防护块23上配置有闩锁机构30、开放机构40的一部分、以及主锁定机构50的一部分。此外,图2中,没有图示防护块23。第二容纳部22中配置有开放机构40的其余部分、主锁定机构50的其余部分、以及副锁定机构60。参照图3b,防护块23的端面的一部分由金属制的盖24覆盖。参照图1,第二容纳部22通过树脂制的盖25覆盖。

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防护块23中,以位于壳体20的整高方向(z方向)的大致中央的方式,形成有插通撞针4的插通槽23a。插通槽23a在车宽方向(y方向)上从车内侧向车外侧延伸,在车长方向(x方向)上从后侧向前侧凹陷。即,插通槽23a是x方向外侧与y方向的车内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该x方向外侧位于车长方向后侧即门1的铰链连接部的相反侧。盖24上,形成有与插通槽23a对应的插通槽24a。

(闩锁机构的概要)

如图2和图4b所示,闩锁机构30包括叉31和爪32。通过进入插通槽23a、24a内的撞针4的按压,打开位置的叉31逆时针旋转。爪32对旋转到图4b所示的闩锁位置的叉31进行卡止,从而门1保持在闭状态。图4b所示的卡止位置的爪32通过开放机构40而顺时针旋转,从而解除爪32对叉31的卡止,叉31通过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顺时针旋转。叉31旋转到打开位置,从而撞针4能够从叉31脱离。停止了由开放机构40进行的操作的爪32通过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旋转到卡止位置。

(开放机构的概要)

参照图2和图3a,开放机构40包括与爪32连结于同一旋转轴33的开放杆41、用于使开放杆41动作的连杆42、以及用于使连杆42动作的外杆43和内杆46。此外,图3a中没有图示外杆43。外杆43包括经由线缆(未图示)连结于外把手2的连结杆44、以及卡接于连杆42的动作杆45。内杆46包括通过线缆(未图示)连结于内把手3的连结杆47、以及用于使连杆42动作的动作杆48。

操作外把手2时,连结杆44在图2中逆时针旋转,从而动作杆45在图2中顺时针旋转。由此,连杆42向开放杆41直线移动。操作内把手3时,连结杆47在图2中逆时针旋转,从而动作杆48在图2中逆时针旋转。由此,连杆42向开放杆41直线移动。主锁定机构50为解锁状态时,连杆42抵接于开放杆41,开放杆41在图4b中顺时针旋转。由此,经由旋转轴33连结于开放杆41的爪32对叉31的卡止被解除。主锁定机构50为锁定状态时,连杆42不能抵接于开放杆41,从而不能解除爪32对叉31的卡止。

(主锁定机构的概要)

如图2及图3a所示,主锁定机构50通过外把手2和内把手3的操作,将闩锁机构30对撞针4的卡止在能够解除的解锁状态与不能解除的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即,主锁定机构50将两个把手2、3的操作在有效的状态和无效的状态切换。具体而言,主锁定机构50包括电动机(第二电动机)51、蜗杆52、蜗轮53、转子54、接头55、以及切换杆56。

电动机51以位于比插通槽23a更靠上方的方式,配置于第二容纳部22。电动机51的输出轴向下突出,蜗杆52安装于该输出轴。蜗轮53以在闩锁机构30的相反侧与蜗杆52相邻的方式,能够旋转地配置在第二容纳部22。转子54以相对于蜗轮53在闩锁机构30侧相邻的方式,能够旋转地配置于第二容纳部22。接头55以相对于转子54在闩锁机构30侧相邻的方式,被配置在第二容纳部22。切换杆56位于比插通槽23a更靠上方,以相对于接头55在闩锁机构30侧相邻的方式,被配置在防护块23(第一容纳部21)中的向第二容纳部22侧突出的部分。

接着,参照图4a及图4b,说明主锁定机构50的动作。此外,图4a和图4b示出解锁状态。

若对钥匙6或开关7进行锁定操作,则电动机51根据ecu5的指令正转,从而蜗轮53经由蜗杆52在图4a中顺时针旋转。由此,转子54在图4a中逆时针旋转,从而接头55在图4a中向上直线移动。另外,图4b所示的旋转位置的切换杆56逆时针旋转。由此,连杆42的上端在图4b中顺时针摆动,连杆42停止在操作部(参照图4a)42a离开开放杆41的抵接部(参照图4a)41a的锁定位置。在该锁定状态下,即使连杆42通过把手2、3的操作而直线移动,操作部42a也不会抵接于开放杆41的抵接部41a而是进行空转,因而无法通过开放机构40对闩锁机构30进行开驱动。因此,门1维持闭状态。

若钥匙6或开关7被解锁操作,则电动机51根据ecu5的指令反转,蜗轮53经由蜗杆52在图4a中逆时针旋转。由此,转子54在图4a中顺时针旋转,从而接头55在图4a中向下直线移动。另外,切换杆56顺时针旋转,停止在图4b所示的旋转位置。由此,连杆42的上端逆时针摇动,连杆42停止在图4b所示的解锁位置。在该解锁状态下,若连杆42通过操作把手2、3的操作而直线移动,则操作部42a抵接开放杆41的抵接部41a,从而通过开放机构40能够对闩锁机构30进行开驱动。因此,可以开放闭状态的门1。

此外,在图2和图3a中以附图标记57所示的部件是在无法驱动电动机51的非常时刻,用于机械性地使主锁定机构50锁定驱动的应急轴。应急轴57以位于接头55的上端的方式,配置在第二容纳部22中。若顺时针操作插入图2和图3b所示的插孔57a中的板构件(未图示),则圆柱状的应急轴57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由此,接头55向上直线移动,从而经由接头55使切换杆56旋转,可以使连杆42移动到锁定位置。

(副锁定机构的概要)

如图2和图3a所示,副锁定机构60通过内把手3(内杆46)的操作,将闩锁机构30对撞针4的卡止在能够解除的解锁状态与不能解除的锁定状态间切换。即,副锁定机构60仅将内把手3的操作在有效的状态和无效的状态切换,而不使外把手2的操作无效。该副锁定机构60例如可以作为在使较小的小朋友乘车时的童锁功能来使用。具体而言,副锁定机构60具备电动机(第一电动机)61、蜗杆62、蜗轮63、接头(传递部件)64、切换杆65、及套筒(连结部件)70。

电动机61以位于比插通槽23a更靠上方的方式,配置在第二容纳部22。电动机61的输出轴向下突出,随着朝向下方而向相对于闩锁机构30远离的方向倾斜,在该输出轴上安装有蜗杆62。蜗轮63以相对于蜗杆62在闩锁机构30侧相邻的方式,可旋转地配置在第二容纳部22。接头64以在闩锁机构30相反侧与蜗轮63的轴部63a相邻并在车高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可直线移动地配置在第二容纳部22中。切换杆65以位于比插通槽23a更靠下方,位于接头64与内杆46之间,并与它们相邻的方式,可旋转地配置在第二容纳部22中。套筒70配置在切换杆65上。

参照图5a和图5b,蜗轮63包括蜗杆62啮合的第一齿轮部63b、以及接头64啮合的第二齿轮部63c。第一齿轮部63b从轴部63a呈扇形突出,在其外周形成有齿。第二齿轮部63c从轴部63a呈半圆环状突出,在其外周形成有齿。

接头64是将电动机61的驱动力传递给切换杆65的传递部件,从插通槽23a的上方向下方延伸。接头64相对于蜗轮63,被配置在闩锁机构30的相反侧。在接头64的上部,形成有啮合于第二齿轮部63c的第一齿轮部64a。在接头64的下部,形成有啮合于切换杆65的第二齿轮部64b。在齿轮部64a、64b分别形成有齿。接头64的闩锁机构30侧由蜗轮63和切换杆65所支承,与接头64的闩锁机构30的相反侧由第二容纳部22的外周壁所支承。另外,接头64的一面由第二容纳部22的配置面(端壁)所支承,接头64的另一面由蜗轮63的第一齿轮部63b所支承。由此,接头64被引导成可以在第二容纳部22内向固定的方向直线移动。

切换杆65包括在y方向上重叠配置的第一旋转杆66和第二旋转杆67。第一旋转杆66的轴部(旋转轴)66a与第二旋转杆67的轴部(旋转轴)67a被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第一旋转杆66和第二旋转杆67通过被配置在它们之间的连结弹簧68,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另外,在图6a所示的第一动作位置和图7a所示的第二动作位置,通过保持弹簧69对第一旋转杆66(切换杆65)施力。

第一旋转杆66包括扇形状的齿轮部66b,其从轴部66a在径向向外突出,啮合于第二齿轮部64b。在齿轮部66b的外周形成有齿。参照图5b,第二旋转杆67包括配置套筒70的保持部67b。保持部67b从轴部67a向径向向外突出,包括用于可移动地保持套筒70的保持槽67c。在第二旋转杆67旋转到后述的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保持槽67c是以内杆46的旋转轴22a(参照图2)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圆。

套筒70是为了切换到将内杆46的动作(内把手3的操作)设定为有效的解锁状态和将内杆46的动作设定为无效的锁定状态而设置的。通过切换杆65的旋转,套筒70移动到图6a和图6b所示的解锁位置与图7a和图7b所示的锁定位置。套筒70在解锁位置时能够将连结杆47的动作力传递给动作杆48,在锁定位置时不能将连结杆47的动作力传递给动作杆48。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套筒70包括矩形状的基板70a、被配置在保持槽67c内的安装部70b、以及向第二容纳部22的开口突出的突出部70c。

接着参照图8,内杆46如前所述具备连结杆47和动作杆48。它们能够旋转地安装在从第二容纳部22突出的一个旋转轴22a(参照图2)。

连结杆47具备使旋转轴22a贯通的安装孔47a、以及连接于内把手3的连结部47b。连结杆47上设置有向套筒70的突出部70c突出的突出部47c。图8中位于右侧的突出部47c的侧缘是用于按压套筒70的按压缘47d。在图6a和图7a所示的非操作位置的连结杆47向图6b和图7b所示的操作位置旋转时,按压缘47d能够抵接于解锁位置的突出部70c(参照图6b),而不能抵接于锁定位置的突出部70c(参照图7b)。

动作杆48包括使旋转轴22a贯通的安装孔48a、以及用于按压连杆42并使其向上直线移动的动作部48b。在动作杆48上,形成有将套筒70向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引导的引导槽48c。在动作杆48旋转到非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引导槽48c是以切换杆65的轴部66a、67a为中心的圆弧状。参照图9a至图9c,动作杆48的引导槽48c和切换杆65的保持槽67c交叉。因此,通过将安装部70b贯穿引导槽48c并配置在保持槽67c,从而连结杆47的动作经由解锁位置的套筒70传递给动作杆48。

接着,参照图6a、图6b以及图7a、图7b,说明副锁定机构60的动作。此外,图6a和图6b示出解锁状态,图7a和图7b示出锁定状态。

副锁定机构60为锁定状态时,若对开关(童锁切换开关)8进行解锁操作,则电动机61根据ecu5的指令而正转,从而各结构部件从图7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6a所示的位置。具体而言,蜗轮63经由蜗杆62逆时针旋转,从而接头64向下直线移动。另外,一并参照图9c及图9a,第二动作位置的切换杆65逆时针旋转,从而套筒70在突出部47c的旋转轨迹内移动。由此,锁定状态的副锁定机构60切换为解锁状态。此外,在解锁状态下对开关8进行解锁操作时,副锁定机构60不会解锁驱动。

若在图6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操作内把手3,则如图6b所示,连结杆47逆时针旋转。另外,一并参照图9a及图9b,则连结杆47的突出部47c按压套筒70的突出部70c,从而动作杆48经由套筒70逆时针旋转。由此,图4a所示的连杆42向开放杆41移动,因此在主锁定机构50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闩锁机构30被开驱动。其结果,可以开放闭状态的门1。但是,在主锁定机构50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连杆42进行空转,从而不能开驱动闩锁机构30。其结果,门1维持闭状态。

在副锁定机构60为解锁状态时,若锁定操作开关8,则电动机61根据ecu5的指令而反转,从而各构成部件从图6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7a所示的位置。具体而言,蜗轮63经由蜗杆62而顺时针旋转,从而接头64向上直线移动。另外,一并参照图9a和图9c,第一动作位置的切换杆65顺时针旋转,从而套筒70移动到突出部47c的旋转轨迹外。由此,解锁状态的副锁定机构60切换为锁定状态。此外,在锁定状态下对开关8进行锁定操作时,副锁定机构60不会锁定驱动。

在图7a所示的锁定状态下操作内把手3时,与解锁状态的情况同样地,连结杆47逆时针旋转。但是,套筒70移动到突出部47c的旋转轨迹外,因此,如图7b所示,突出部47c不会按压套筒70,而进行空转。因此,动作杆48不会逆时针旋转,从而不能经由开放机构40对闩锁机构30进行开驱动。其结果,门1维持闭状态。

(电气部件的配置的概要)

如图3a所示,门闩锁装置10具备主锁定机构50的电动机51、副锁定机构60的电动机61、以及三个检测开关77a~77c作为电气部件。为了将其与ecu5和电池(未图示)电连接,门闩锁装置10还具备连接器75和母线76。它们以位于比露出车外而存在浸水的可能性的插通槽23a更靠上方的方式,配置在第二容纳部22中。

此外,检测开关77a经由检测构件78(参照图2),检测叉31旋转到闩锁位置还是旋转到打开位置。检测开关77b为了检测主锁定机构50是解锁状态还是锁定状态而检测转子54的旋转位置。检测开关77c为了检测副锁定机构60是解锁状态还是锁定状态而检测蜗轮63的旋转位置。

这样,将门闩锁装置10的电气部件配置在比插通槽23a更靠上方,因此可以防止从插通槽23a侵入壳体20内的水导致的电气部件的故障或短路。另外,即使水沿着连结内把手3和内杆46的线缆,从内杆46的露出孔侵入壳体20内,电气部件也不会故障或短路。

(副锁定机构的危机对策结构)

如图7b所示,套筒70移动到锁定位置,在连结杆47旋转到操作位置的状态下,有时副锁定机构60会被解锁驱动。此外,如图6b所示,在套筒70移动到解锁位置,连结杆47(内杆46)旋转到操作位置的状态下,有时副锁定机构60会被锁定驱动。在这些情况下,套筒70干扰连结杆47的突出部47c,因而因阻力而不能向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移动。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闩锁装置10中实施了用于防止这种不良状况的的危机对策。

具体而言,作为副锁定机构60的危机对策,如图10a及图10b所示,由第一旋转杆66与第二旋转杆67构成切换杆65。此外,设置有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第一旋转杆66和第二旋转杆67的连结弹簧68、以及将第一旋转杆66保持在第一动作位置和第二动作位置的保持弹簧69。

如前所述,第一旋转杆66具备能够旋转地安装在第二容纳部22的轴部66a、以及从轴部66a突出的齿轮部66b。第一旋转杆66能够以轴部66a为中心旋转到图6a、图11a和图11b所示的第一动作位置、及图7a、图12a和图12b所示的第二动作位置。通过ecu5,第一旋转杆66为了使套筒70移动到解锁位置而旋转至第一动作位置,为了使套筒70移动到锁定位置而旋转至第二动作位置。

如前所述,第二旋转杆67具备与轴部66a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轴部67a、以及用于保持套筒70的保持部67b。第二旋转杆67与第一旋转杆66的旋转联动地,能够以轴部67a为中心旋转到图6a、图11a及图11b所示的第一旋转位置、及图7a、图12a及图12b所示的第二旋转位置。通过将第二旋转杆67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从而使套筒70移动到突出部47c的旋转轨迹内(解锁位置),通过将第二旋转杆67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从而使套筒70移动到突出部47c的旋转轨迹外(锁定位置)。

如图10b所最明了地所示,连结弹簧68被配置在第一旋转杆66和第二旋转杆67之间,将第二旋转杆67相对于第一旋转杆66能够旋转地施力。具体而言,连结弹簧68由具有卷绕部68a、第一端部68b、及第二端部68c的扭簧构成。第一端部68b相对于第一旋转杆66,将第二旋转杆67向朝向第一旋转位置的第一朝向a1施力。第二端部68c相对于第一旋转杆66,将第二旋转杆67向朝向第二旋转位置的第二朝向a2施力。

如图10b所最明了地所示,在第一旋转杆66中,配置卷绕部68a的弹簧配置部66c与轴部66a呈同心圆状地设置。在弹簧配置部66c,形成有与周向上的齿轮部66b的一端连续的大致半圆筒状的外周壁66d。

在弹簧配置部66c的径向上的外周壁66d的相反侧,设置有第一端部68b卡止的第一卡止部66e、以及第二端部68c卡止的第二卡止部66f。这些卡止部66e、66f相对于弹簧配置部66c向径向朝外突出,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在这些卡止部66e、66f之间,形成有配置后述的止动块72的扇形状的空隙。第一卡止部66e兼具备作为限制第一端部68b的施力的止动块的功能,第二卡止部66f兼具备作为限制第二端部68c的施力的止动块的功能。在卡止部66e、66f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外框部66g,在外框部66g的端部分别设置有限制部66h,通过它们可防止端部68a、68b的脱离,并且界定端部68a、68b能够移动的狭缝。

第二旋转杆67具备覆盖弹簧配置部66c的外端的大致圆板状的盖部67d。在盖部67d的外周,设置有第一端部68b卡止的第一卡止部67e、以及第二端部68c卡止的第二卡止部67f。它们向第一旋转杆66呈棒状突出,并以相对于卡止部66e、66f与径向的内侧相邻的方式,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形成。

如图10a所示,在没有对第二旋转杆67施加负载的情况下,连结弹簧68的第一端部68b卡止在第一旋转杆66的第一卡止部66e与第二旋转杆67的第一卡止部67e。另外,连结弹簧68的第二端部68c卡止在第一旋转杆66的第二卡止部66f与第二旋转杆67的第二卡止部67f。即,图10b所示的第一旋转杆66的第一卡止部(面)66e到第二卡止部66f(面)的角度范围ra1与第二旋转杆67的第一卡止部(面)67e到第二卡止部67f(面)的角度范围ra2被形成为大致相同。由此,第一旋转杆66和第二旋转杆67经由连结弹簧68不晃动地连结,如图11a和图11b以及图12a和图12b所示一体地旋转。

图11c示出对第二旋转位置的第二旋转杆67施加负荷的状态,图12c示出对第一旋转位置的第二旋转杆67施加负荷的状态。在这些情况下,如图11a和图11c以及图12a和图12c所示,连结弹簧68允许第一旋转杆66和第二旋转杆67的相对旋转。具体而言,如图11c所示,连结弹簧68的第一端部68b允许第二旋转杆67相对于第一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66向第二旋转位置的旋转,同时对第二旋转杆67向第一旋转位置施力。此外,如图12c所示,连结弹簧68的第二端部68c允许第二旋转杆67相对于第二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66向第一旋转位置的旋转,并且对第二旋转杆67向第二旋转位置施力。

但是,在没有限制第一旋转杆66的旋转的情况下,通过连结弹簧68的作用力,第一旋转杆66会相对于施加有负荷的第二旋转杆67旋转。因此,为了以第一旋转杆66为基准使第二旋转杆67旋转,设置有限制第一旋转杆66的旋转的保持弹簧69。

保持弹簧69配置在第二容纳部22和第一旋转杆66之间。如图11b和图12b所示,保持弹簧69由具备卷绕部69a和施力部69b的撞针簧所构成。卷绕部69a通过与施力部69b相反侧的端部被卡止于第二容纳部22,从而被不能旋转地固定于第二容纳部22。施力部69b呈大致v字形状弯曲,其顶部69c被配置在第一旋转杆66的第一动作位置与第二动作位置之间的中央。在与第二容纳部22相对的第一旋转杆66的底面,呈圆柱状突出设置有通过顶部69c的滑接而被施力的被施力部66i。保持弹簧69的作用力强于连结弹簧68的作用力。

在图12a和图12b所示的第二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66向图11a和图11b所示的第一动作位置侧(第一朝向a1)旋转时,若被施力部66i越过顶部(特定位置)69c,则保持弹簧69对第一旋转杆66向第一动作位置施力。相反,在第一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66向第二动作位置侧(第二朝向a2)旋转时,若被施力部66i越过顶部69c,则保持弹簧69将第一旋转杆66向第二动作位置施力。

因此,如图6b所示,在套筒70移动到解锁位置,连结杆47正在被操作的状态下,即使在副锁定机构60被锁定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锁定驱动。另外,如图7b所示,在套筒70移动到锁定位置,连结杆47正在被操作的状态下,即使在副锁定机构60被解锁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解锁驱动。

参照图8,在套筒70会干扰的连结杆47的突出部47c,在与锁定位置的套筒70相对的外缘,设置有以安装孔47a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滑接缘47e。该滑接缘47e被设置用于在图7c所示的解锁驱动时,在通过连结弹簧68的作用力压接(抵接)套筒70的状态下,允许连结杆47从操作位置向非操作位置的旋转。

接着,说明操作内把手3的状态下的副锁定机构60的动作。

如图7b及图7c所示,解锁驱动时,套筒70干扰突出部47c,从而第二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66向第一动作位置旋转,但第二旋转杆67维持在大致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而且,若停止内把手3的操作,连结杆47被旋转到非操作位置,解除套筒70和突出部47c的干扰,则相对于由保持弹簧69保持在第一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66,第二旋转杆67通过连结弹簧68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由此,套筒70移动到解锁位置。

如图6b及图6c所示,锁定驱动时,套筒70干扰连结杆47,从而第一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66旋转到第二动作位置,但第二旋转杆67被维持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而且,若停止内把手3的操作,连结杆47旋转到非操作位置,解除套筒70与连结杆47的干扰,则相对于由保持弹簧69保持在第二动作位置的第一旋转杆66,第二旋转杆67通过连结弹簧68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由此,套筒70移动到锁定位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闩锁装置10中,即使在操作内把手3的过程中驱动副锁定机构60,也可以在结束操作内把手3后将副锁定机构60切换为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因此,可以消除如下不良状况:虽然用户进行了切换操作,但是没有切换副锁定机构60,从而可以提高门闩锁装置10的安全性。

另外,由于连结杆47的突出部47c具备滑接缘47e,从而在解锁驱动时即使套筒70干扰突出部47c,滑接缘47e也与套筒70滑接,因此,可以防止它们之间钩挂。因此,可以使操作位置的连结杆47可靠地向非操作位置旋转,从而能够将副锁定机构60可靠地切换至解锁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闩锁装置10中,采用一种能够防止由于车辆行驶时等的振动,导致第二旋转杆67振动并发出异响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一旋转杆66常时由保持弹簧69施力,从而不会发生振动引起的异响。第二旋转杆67由连结弹簧68施力,但在第一端部68b和第二端部68c分别也卡止于第一旋转杆66的情况下,可能会因制造误差而导致第二旋转杆67振动并发出异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杆67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时,可以维持在通过连结弹簧68对第二旋转杆67施力的状态。

具体而言,如图10b所示,在第一旋转杆66的第一卡止部66e与第二卡止部66f之间,以及第二旋转杆67的第一卡止部67e与第二卡止部67f之间,配置有橡胶制的止动块72。止动块72是以轴部66a、67a为中心的扇形状,限制第一旋转杆66向第一动作位置和第二动作位置的旋转以及第二旋转杆67向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的旋转。

第一旋转杆66具有:第一抵接部66j,通过第一旋转杆66向第一动作位置的旋转而抵接于止动块72的第一端面72a;以及第二抵接部66k,通过第一旋转杆66向第二动作位置的旋转而抵接于止动块72的第二端面72b。第一抵接部66j是以轴部66a为中心向径向延伸的面,从第一卡止部66e向第二卡止部66f突出。第二抵接部66k是以轴部66a为中心向径向延伸的面,从第二卡止部66f向第一卡止部66e突出。

参照图11a及图11b,在第一抵接部66j抵接于止动块72的状态下,在第二抵接部66k与止动块72之间形成有能够从第一动作位置旋转到第二动作位置的角度范围的间隙。参照图12a及图12b,在第二抵接部66k抵接于止动块72的状态下,在第一抵接部66j与止动块72之间,形成有能够从第二动作位置旋转到第一动作位置的角度范围的间隙。

如图10b所示,第二旋转杆67具有:第一抵接部67g,通过第二旋转杆67向第一旋转位置的旋转而抵接于止动块72的第一端面72a;以及第二抵接部67h,通过第二旋转杆67向第二旋转位置的旋转而抵接于止动块72的第二端面72b。第一抵接部67g由与第二卡止部67f相对的第一卡止部67e的端面构成。第二抵接部67h由与第一卡止部67e相对的第二卡止部67f的端面构成。

在第一抵接部67g抵接于止动块72的状态下,第二抵接部67h与止动块72之间形成有能够从第一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的角度范围的间隙。在第二抵接部67h抵接于止动块72的状态下,第一抵接部67g与止动块72之间形成有能够从第二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的角度范围的间隙。

参照图10b,如前所述,第一旋转杆66的一对卡止部66e、66f间的角度范围ra1与第二旋转杆67的一对卡止部67e、67f间的角度范围ra2大致相同。相对于此,第一旋转杆66的第一抵接部(面)66j到第二抵接部(面)66k的角度范围rb1被形成为大于第二旋转杆67的第一抵接部(面)67g到第二抵接部(面)67h的角度范围rb2。

由此,在连结弹簧68的第一端部68b卡止于二者的旋转杆66、67的第一卡止部66e、67e的状态下,第二旋转杆67的第一抵接部67g从第一旋转杆66的第一抵接部66j向止动块72突出。另外,在连结弹簧68的第二端部68c卡止于二者的旋转杆66、67的第二卡止部66f、67f的状态下,第二旋转杆67的第二抵接部67h从第一旋转杆66的第二抵接部66k向止动块72突出。

通过这些角度范围ra1、ra2与rb1、rb2的设定,在第二旋转杆67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及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下,可以通过连结弹簧68将第二旋转杆67的抵接部67g、67h按压于止动块72。

具体而言,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在第一旋转杆66旋转到第一动作位置,第二旋转杆67旋转到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二者的第一抵接部66j、67g抵接于止动块72。由此,由于二者的第一抵接部66j、67g的角度范围不同,从而连结弹簧68的第一端部68b仅卡止于第二旋转杆67的第一卡止部67e,而从第一旋转杆66的第一卡止部66e分开。另外,连结弹簧68的第二端部68c仅卡止于第一旋转杆66的第二卡止部66f,而从第二旋转杆67的第二卡止部67f分开。在该状态下,第一旋转杆66通过保持弹簧69被保持在第一动作位置。因此,第二旋转杆67的第一抵接部67g通过连结弹簧68的作用力而被按压于止动块72。因此,在该状态下,可以防止第二旋转杆67晃动、发生异响。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第一旋转杆66旋转到第二动作位置、第二旋转杆67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二者的第二抵接部66k、67h抵接于止动块72。由此,由于二者的第二抵接部66k、67h的角度范围不同,从而连结弹簧68的第二端部68c仅卡止于第二旋转杆67的第二卡止部67f,而与第一旋转杆66的第二卡止部66f分开。另外,连结弹簧68的第一端部68b仅卡止于第一旋转杆66的第一卡止部66e,而从第二旋转杆67的第一卡止部67e分开。在该状态下,第一旋转杆66通过保持弹簧69保持在第二动作位置。因此,通过连结弹簧68的作用力,第二旋转杆67的第二抵接部67h被按压于止动块72。因此,在该状态下,可以防止第二旋转杆67晃动、发生异响。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闩锁装置10中,在解锁驱动和锁定驱动时,即使套筒70干扰连结杆47,通过连结弹簧68,也能够在内把手3的操作结束后,切换副锁定机构60。因此,可以提高门闩锁装置10的安全性。

由于第二旋转杆67的保持槽67c与动作杆48的引导槽48c交叉,从而能够可靠地使套筒70移动到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同时可以经由套筒70将连结杆47的动作力可靠地传递给动作杆48。

由于通过一个止动块70限制第一旋转杆66的旋转和第二旋转杆67的旋转,从而可以削减构成副锁定机构60的部件个数。另外,通过止动块70可以防止第二旋转杆67的晃动,从而可以防止由于行驶时的振动等产生异响。由于在第一旋转杆66上设置有承受电动机61的驱动力的齿轮部66b,从而不需要由其他部件构成的齿轮。因此,这一点也可以削减构成副锁定机构60的部件个数。

此外,本发明的门闩锁装置10并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通过电动机61经由滚珠丝杠机构移动副锁定机构60的接头64。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在电动机61的输出轴上配置螺纹轴80,在接头64的上端设置螺母部81,通过它们的啮合而使接头64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削减构成副锁定机构60的部件个数。

可相对旋转地连结第一旋转杆66和第二旋转杆67的连结弹簧68、以及将第一旋转杆66保持在第一动作位置和第二动作位置的保持弹簧69的构成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更。此外,第一旋转杆66和第二旋转杆67的卡止部和抵接部的构成也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主锁定机构50也可以作为外把手2专用的锁定机构。即,可以构成为切换为将外把手2操作设为有效的解锁状态与将外把手2操作设为无效的锁定状态,而不将内把手3的操作设为无效。

[附图标记说明]

1门

2外把手

3内把手

4撞针

5ecu

6钥匙

7开关

8开关

9玻璃

10门闩锁装置

20壳体

21第一容纳部

22第二容纳部

22a旋转轴

23防护块

23a插通槽

24盖

24a插通槽

25盖

30闩锁机构

31叉

32爪

33旋转轴

40开放机构

41开放杆

41a抵接部

42连杆

42a操作部

43外杆

44连结杆

45动作杆

46内杆

47连结杆

47a安装孔

47b连结部

47c突出部

47d按压缘

47e滑接缘

48动作杆

48a安装孔

48b动作部

48c引导槽

50主锁定机构(第二锁定机构)

51电动机(第二电动机)

52蜗杆

53蜗轮

54转子

55接头

56切换杆

57应急轴

57a插孔

60副锁定机构(第一锁定机构)

61电动机(第一电动机)

62蜗杆

63蜗轮

63a轴部

63b第一齿轮部

63c第二齿轮部

64接头(传递部件)

64a第一齿轮部

64b第二齿轮部

65切换杆

66第一旋转杆

66a轴部(旋转轴)

66b齿轮部

66c弹簧配置部

66d外周壁

66e第一卡止部

66f第二卡止部

66g外框部

66h限制部

66i被施力部

66j第一抵接部

66k第二抵接部

67第二旋转杆

67a轴部(旋转轴)

67b保持部

67c保持槽

67d盖部

67e第一卡止部

67f第二卡止部

67g第一抵接部

67h第二抵接部

68连结弹簧

68a卷绕部

68b第一端部(第一端)

68c第二端部(第二端)

69保持弹簧

69a卷绕部

69b施力部

69c顶部(特定位置)

70套筒(连结部件)

70a基板

70b安装部

70c突出部

72止动块

72a第一端面

72b第二端面

75连接器

76母线

77a~77c检测开关

78检测构件

80螺纹轴

81螺母部

x门的车长方向

y门的车宽方向

z门的车高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