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63827发布日期:2022-01-12 07:3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启拔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装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启拔器。


背景技术:

2.请参照图1和图2,连接器用于电连接相邻的两个pcb板。由于连接器尺寸较小,在需要将连接器从pcb板上拔出时,存在人手操作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启拔器,其旨在解决连接器与pcb板分离操作不便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启拔器,用于将连接器从pcb板拔出,所述连接器的两端部与所述pcb板之间具有插接空隙,所述启拔器包括机架,以及设于所述机架上的夹具、控制结构和复位结构,所述夹具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拔勾和第二拔勾,所述第一拔勾和所述第二拔勾能够相向或相背移动而使所述夹具在夹取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夹具在处于夹取状态时,所述第一拔勾和所述第二拔勾能够分别置入所述连接器两端部的插接空隙,而在处于所述避让状态时,所述第一拔勾和所述第二拔勾之间的间距能够避让所述连接器,所述控制结构用于驱使所述第一拔勾和所述第二拔勾相背移动而使所述夹具处于所述避让状态,所述复位结构在所述夹具处于避让状态时被弹性压缩并在外力消失后能够驱使所述第一拔勾和所述第二拔勾相向移动而使所述夹具处于所述夹取状态。
6.可选的,所述控制结构能够驱使第一拔勾和第二拔勾同时向相背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夹具处于所述避让状态,所述复位结构能够驱使第一拔勾和第二拔勾同时相向移动而使所述夹具处于所述夹取状态。
7.可选的,所述控制结构能够相对所述机架上下移动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所述控制结构具有倾斜的引导面;所述第一拔勾和/或所述第二拔勾具有与所述引导面配合的受压面;
8.在所述控制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夹具处于夹取状态,在所述控制结构从所述第一位置向下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引导面抵压所述受压面并驱使所述第一拔勾和所述第二拔勾相背移动而使所述夹具处于避让状态。
9.可选的,所述控制结构包括压杆、设于所述压杆两端并向下延伸的下压块,所述下压块的下表面为所述引导面;所述第一拔勾和所述第二拔勾均具有所述受压面。
10.可选的,所述引导面和所述受压面平行设置。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拔勾和所述第二拔勾具有水平延伸的滑槽,所述机架设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卡块。
12.可选的,所述第一拔勾和所述第二拔勾两侧面均设有所述滑槽。
13.可选的,所述复位结构为弹簧。
14.可选的,所述机架下表面设有与所述pcb板或所述连接器匹配的定位结构。
15.可选的,所述机架包括载板、操作柄、支柱、限位柱和限位块,所述操作柄供人手抓持,所述支柱用于连接所述操作并和所述载板,所述限位柱有四个,并分设所述控制结构的前后两侧以限制所述控制结构在前后方向的移动,所述限位块有两个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下压块的内侧,以共同限定所述控制结构在左右方向的移动,所述限位块和所述操作杆共同限定所述控制结构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启拔器,根据连接器与pcb板之间的插接空隙,针对性设计了夹具的结构,通过第一拔勾和第二拔勾作用于连接器,替代人手操作。由于第一拔勾和第二拔勾能够根据连接器的结构和尺寸调整其尺寸大小,从而解决连接器尺寸小或操作空间受限而不便人手操作的问题。第一拔勾和第二拔勾采用线性移动的方式置入或离开插接空隙,相比于旋转的方式,能够减小在上下方向上所需要占用的操作空间,而适用于插接空隙较小的情况,避免碰坏pcb板上其它部件。由上,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启拔器,能够适用连接器与pcb板插接空隙较小的环境并提高连接器和pcb板分离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器与pcb板的连接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器与pcb板的拆解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启拔器的作业示意图;
21.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剖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启拔器的拆解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具与控制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具与卡块的配合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架的示意图。
2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7.10、启拔器;11、机架;111、卡块;112、载板;113、操作柄;114、支柱;115、限位柱;116、限位块;105、第二容置孔;106、避让孔;107、定位孔;121、第一拔勾;122、第二拔勾;101、受压面;103、滑槽;104、第一容置孔;13、控制结构;131、压杆;132、下压块;102、引导面;20、连接器;21、端子;22、中间绝缘件;23、边侧绝缘件;202、装配孔;201、插接空隙;30、pcb板;31、母端;32、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
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0.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照图1中所建立的xyz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前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后方;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左方,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右方;位于z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位于z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
31.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请参照图1至图8,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启拔器10进行示例性说明。启拔器10用于将连接器20从pcb板30拔出。
34.请参照图1和图2,连接器20用于电连接相邻的两个pcb板30。连接器20包括多个顺次排列的端子21,为便于描述,将端子21的排列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各端子21呈u形,并由中间绝缘件22和位于中间绝缘件22前后两侧的边侧绝缘件23连接固定。边侧绝缘件23开设有装配孔202。pcb板30上设有与端子21配合的母端31,以及与装配孔202配合的定位柱32。
35.装配时,装配孔202套入对应的定位柱32,端子21插接母端31,实现连接器20和pcb板30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
36.人手拆解时,人手抓持连接器20的前后两端侧,向上拔出。由于连接器20的尺寸较小,人手抓持操作不便。此外,在连接器20的边侧有其它结构的情况下,操作空间受限而难以进行人手操作。
37.本实施例提供的启拔器10,用于将连接器20从pcb板30拔出。连接器20的两端部与pcb板30之间具有插接空隙201,即中间绝缘件22与pcb板30之间的空隙。启拔器10具有夹具,夹具能够伸入该插接空隙201内,而后将启拔器10向上移动,夹具作用于连接器20而将连接器20从pcb板30上拔出。
38.具体的,请参照图2至图8,启拔器10包括机架11,以及设于机架11上的夹具、控制结构13和复位结构,夹具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能够相向或相背移动而使夹具在夹取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转换,夹具在处于夹取状态时,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能够分别置入连接器20两端部的插接空隙201,夹具在处于避让状态时,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之间的间距能够避让连接器20,控制结构13用于驱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相背移动而使夹具处于避让状态,复位结构在夹具处于避让状态时被弹性压缩并在外力消失后能够驱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相向移动而使夹具处于夹取状态。
39.以图示为例,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左右设置,控制结构13用于驱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相背移动而增加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的间距,该间距大于连接
器20(中间绝缘件22)在左右方向的长度,而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能够越过连接器20而向下到达插接空隙201所在的水平位或从该水平位向上越过连接器20。此时,夹具处于避让状态,复位结构被弹性压缩。在外力消失后,复位结构能够于驱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相向移动而使夹具处于夹取状态。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之间的间距小于连接器20的尺寸而能够置入连接器20两端的插接空隙201,将启拔器10整体向上抬升,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抵压连接器20而带动连接器20向上移动进而与pcb板30分离。
40.操作时,先通过控制结构13使夹具处于避让状态,而后将整个启拔器10从连接器20的上方向下移动直至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到达连接器20(中间绝缘件22)和pcb板30之间的插接空隙201所在的水平位。然后解除控制结构13对夹具的作用力(控制结构13可以设为自动复位或人工复位的方式解除对夹具的作用力),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在复位结构的作用下相向移动而置入插接空隙201。最后,将启拔器10整体向上抬升,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抵压连接器20而带动连接器20向上移动进而与pcb板30分离。
41.本实施例提供的启拔器10,根据连接器20与pcb板30之间的插接空隙201,针对性设计了夹具的结构,通过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作用于连接器20,替代人手操作。由于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能够根据连接器20的结构和尺寸调整其尺寸大小,从而解决连接器20尺寸小或操作空间受限而不便人手操作的问题。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采用线性移动的方式置入或离开插接空隙201,相比于旋转的方式,能够减小在上下方向上所需要占用的操作空间,而适用于插接空隙201较小的情况,避免碰坏pcb板30上其它部件。具体的,由于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采用线性移动,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的在上下方向上所占用的操作空间理论上为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插入插接空隙201的部分的厚度,换言之,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插接空隙201的尺寸设计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的厚度,在强度足够的情况下,该厚度可以做到很小。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小不会对上下方向的操作空间带来影响而能够适用小间距的环境。采用旋转的方式,则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在上下方向所占用的操作空间大致为其旋转半径。一般情况下,为确保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对连接器20的启拔效果,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的水平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明显大于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使得旋转的方式所需要占用的上下方向的空间更大。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连接器20尺寸较小,其与pcb板30之间的插接空隙201也小,使得旋转方式难以适用。
42.由上,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启拔器10,能够适用连接器20与pcb板30插接空隙201较小的环境并提高连接器20和pcb板30分离操作的便利性。
43.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相向或相背移动,包括第一拔勾121相对机架11固定而第二拔勾122移动的情况,包括第二拔勾122相对机架11固定而第一拔勾121移动的情况,还包括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均相对机架11移动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均能够相对机架11作水平方向的线性运动。具体的,控制结构13驱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同时向相背方向移动而使夹具处于避让状态,复位结构能够驱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同时相向移动而使夹具处于夹取状态。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同时相向或相背移动,使得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的中心位置保持不变。在启拔器10对连接器20的启拔操作过程中,启拔器10的中心位置相对连接器20是固定的,无需调整。相比于第一拔勾121相对机架11固定而第二拔勾122移动或第一拔勾121相对机架11移动而第
二拔勾122固定的设置,本方案能够提高启拔操作的便利性并降低对连接器20的磕碰风险。
44.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控制结构13能够相对机架11上下移动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控制结构13具有倾斜的引导面102;第一拔勾121和/或第二拔勾122具有与引导面102配合的受压面101;在控制结构13处于第一位置时,夹具处于夹取状态,在控制结构13从第一位置向下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引导面102抵压受压面101并驱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相背移动而使夹具处于避让状态。
45.在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均能够相对机架11移动的情况下,控制结构13具有两个引导面102,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均具有受压面101,引导面102与受压面101对应设置。
46.本实施例中,控制结构13采用机械控制方式,通过控制结构13自身的向下移动而驱使夹具从夹取状态转换至避让状态,控制结构13向上移动而解除对夹具的作用力。控制结构13的上下移动可以由手工完成也可以采用电动的方式实现。
47.通过控制结构13的引导面102和夹具的受压面101,将控制结构13向下的作用力转化为第一拔勾121和/或第二拔勾122水平移动的作用力,能够简化结构。
48.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控制结构13包括压杆131、设于压杆131两端并向下延伸的下压块132,下压块132的下表面为引导面102;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均具有受压面101。压杆131供人手操作,操作人员通过按压压杆131使得两个下压块132向下移动并促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分别向相背方向移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图示结构中,压杆131和下压块132之间为独立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压杆131和下压块132也可以采用一体结构设置。
49.图6所示结构中,两个下压块132置于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的内侧,下压块132的引导面102向外向上倾斜。在其它实施例中,两个下压块132也可以置于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的外侧,对应的,下压块132的引导面102向内向上倾斜。
50.请参照图6,引导面102和受压面101平行设置,以提高结构的紧凑度、降低下压块132和夹具相对移动的噪声。
51.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机架11限制了压杆131和下压块132仅具有上下移动的自由度。机架11包括载板112、操作柄113、支柱114、限位柱115和限位块116,其中,操作柄113供人手抓持,支柱114有两个并连接操作柄113的两端而形成门形框架,支柱114的另一端与载板112连接。控制结构13(压杆131和下压块132)位于门形框架中,操作杆限定了控制结构13向上的最大移动距离。限位柱115有四个,并分设在控制结构13的前后两侧以限制控制结构13在前后方向的移动,限位块116有两个并分别位于两个下压块132的内侧,以限定控制结构13在左右方向的移动,此外,限位块116位于压杆131的正下方以限制控制结构13向下最大的移动距离。
52.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和图7,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相对机架11的线性移动通过滑槽103和卡块111的配合实现,以简化结构。具体的,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具有水平延伸的滑槽103,机架11设有与滑槽103配合的卡块111。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在控制结构13的引导面102和卡块111的共同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相背移动,在复位结构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相向移动。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滑槽103设于机架11而将卡块111设于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
53.优选的,请参照图7,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两侧面均设有滑槽103。对应的,第一拔勾121的两侧均对应设有卡块111,第一拔勾121两侧均受到卡块111的限制,从而有利于保障第一拔勾121线性移动的稳定性,避免晃动。同理,第二拔勾122的两侧均对应设有卡块111,以有利于保障第二拔勾122线性移动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54.图8所示结构中,载板112开设有上下贯通并避让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左右移动的避让孔106,载板112在其侧面开设有供卡块111穿过的通孔,卡块111穿过通孔与滑槽103卡接。卡块111与载板112嵌套设置,以确保卡块111、载板112和夹具的顺利装配。
55.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复位结构为弹簧。复位结构有两个并与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对应设置。请参照图4,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在外侧表面开设有供弹簧置入的第一容置孔104,机架11/载板112在第一容置孔104处对应开设有第二容置孔105,弹簧置于第一容置孔104和第二容置孔105,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一拔勾121/第二拔勾122、机架11固定连接。在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相背移动时,弹簧被压缩,并在外力消失后,弹簧在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复位并驱使第一拔勾121和第二拔勾122相向移动。
56.优选的,第二容置孔105为贯通孔,且具有与调节螺丝(未图示)配合的内螺纹。调节螺丝从载板112的外侧螺入第二容置孔105,弹簧位于第二容置孔105的端部与调节螺丝抵接或固定连接,通过调节螺丝的旋紧或旋松调节弹簧的压缩量以控制夹具在避让状态时受到的弹性恢复力大小。
57.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机架11下表面设有与pcb板30或连接器20匹配的定位结构。图8所示结构中,定位结构为定位孔107。定位孔107开设于载板112的下表面。定位孔107可以为盲孔或通孔。请结合图2,定位孔107与pcb板30上的定位柱32配合设置。利用现有的pcb板30上的定位柱32,设置与之对应的定位孔107实现启拔器10的定位,以简化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定位结构,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