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开闭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98229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车窗开闭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窗开闭调节器,其能够缩短金属线的长度并且提高耐久性,而且容易制造。设于车辆的门(9)且使门(9)的窗玻璃(90)升降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具备:沿窗玻璃(90)的移动方向配置的导轨(20);沿导轨(20)的长度方向张架的金属线(3);以及被导轨(20)引导而与窗玻璃(90)一起移动的移动体(4),移动体(4)具有卷绕有金属线(3)的一部分的滚筒(40)、产生对滚筒(40)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力的马达(5)、对滚筒(40)及马达(5)进行保持的外壳(6);以及将窗玻璃(90)结合于外壳(6)的结合部件(71、72),金属线(3)的两端部被设于导轨(20)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的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以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所支撑。
【专利说明】
车窗开闭调节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使车辆的门的窗玻璃升降的车窗开闭调节器。【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车辆的门使用通过马达的驱动力来使窗玻璃升降的车窗开闭调节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具备:沿作为开闭体的窗玻璃的移动方向固定于门内板的导轨;沿导轨的长度方向张架的金属线;被导轨引导而与窗玻璃一起移动的搬运器;以及经由金属线来对搬运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
[0004]驱动部具有金属线卷绕于外周面的滚筒、和使滚筒旋转的马达。另外,在导轨的上端部配置有对金属线进行方向变换的滑轮,在导轨的下端部配置有对该金属线进行方向变换的半圆状导向件。就金属线而言,其两端部固定于搬运器,并且通过滑轮以及半圆状导向件进行方向变换,在滑轮与半圆状导向件之间卷绕于滚筒。
[0005]金属线的两端部经由松弛去除用弹簧固定于搬运器。由此,对金属线赋予张力。若将从滚筒经由滑轮到达搬运器的金属线作为上升用金属线、将从滚筒经由半圆状导向件到达搬运器的金属线作为下降用金属线,则在搬运器上升时,马达正转而驱动部卷取上升用金属线并且送出下降用金属线。另外,在搬运器下降时,马达反转而驱动部卷取下降用金属线并且送出上升用金属线。由此,窗玻璃与搬运器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2857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〇〇〇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实际上是金属线在滑轮以及半圆状导向件之间往复,因此作为金属线,除了卷绕于滚筒上的量的长度以外,还需要在滑轮以及半圆状导向件之间往复的量的长度。另外,金属线通过滑轮以及半圆状导向件进行方向变换,从而存在金属线的耐久性成为问题的担忧。另外,在制造车窗开闭调节器时,金属线的铺设作业变得复杂。
[001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窗开闭调节器,能够缩短金属线的长度并且提高金属线的耐久性,而且容易制造。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窗开闭调节器,其设于车辆的门,且使上述门的窗玻璃升降,具备:沿上述窗玻璃的移动方向配置的导轨;沿上述导轨的长度方向张架的金属线;以及被上述导轨引导而与上述窗玻璃一起移动的移动体,上述移动体具有:卷绕有上述金属线的一部分的滚筒;产生对上述滚筒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力的马达;对上述滚筒及上述马达进行保持的外壳;以及将上述窗玻璃结合于上述外壳的结合部件,上述金属线的两端部被设于上述导轨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的一对金属线支撑部所支撑。
[0014]发明的效果
[001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窗开闭调节器,能够缩短金属线的长度并且提尚耐久性,而且容易制造。【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以及设有该车窗开闭调节器的车辆的门的说明图。
[0017]图2是表示配置有车窗开闭调节器的门的内部的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0018]图3是表示车窗开闭调节器的整体的说明图。
[0019]图4是表示车窗开闭调节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0]图5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0021 ]图6A是表示导轨的下端部的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及其周边的侧视图。[〇〇22]图6B是表示导轨的下端部的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及其周边的主视图。[〇〇23]图6C是沿图6A的C—C线的剖视图。[〇〇24]图6D是沿图6B的D—D线的剖视图。[〇〇25]图6E是沿图6B的E—E线的剖视图。[〇〇26]图6F是沿图6B的F—F线的剖视图。[〇〇27]图6G是表示活塞部件的剖视图。
[0028]图7A是表示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的俯视图。
[0029]图7B是表示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的左侧视图。[〇〇3〇]图7C是表示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的主视图。[〇〇31]图7D是表示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的右侧视图。[〇〇32]图7E是表示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的后视图。[〇〇33]图7F是表示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的仰视图。
[0034]图7G是表示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 [〇〇35](实施方式)
[0036]参照图1至图7G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7]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以及设有该车窗开闭调节器的车辆的门的说明图。图1中示出了从车辆的外侧观察右后座的门的状态。另外,图1中用假想线 (双点划线)表示门的轮廓以及窗框,而且用虚线表示配置于车窗开闭调节器的窗玻璃的内侦K车室侧)的部分。
[0038]该车窗开闭调节器1设于车辆的门9,使门9的窗玻璃90升降。窗玻璃90被图中省略的玻璃导向件引导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此外,图1中,作为一个例子而图示了将车窗开闭调节器1用于车辆的右后座的门的情况,但也能够在车辆的其他门上设置车窗开闭调节器 1〇
[0039]车窗开闭调节器1具备:沿窗玻璃90的移动方向配置的导轨20;沿导轨20的长度方向张架的金属线3;以及被导轨20引导而与窗玻璃90—起移动的移动体4。移动体4具有:卷绕有金属线3的一部分的滚筒40(如后述的图4所示);产生对滚筒40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力的马达5;保持滚筒40以及马达5的外壳6;以及将窗玻璃90结合于外壳6的结合部件71、72。 关于移动体4的详细结构将于后文叙述。
[0040]在导轨20的上端部配置有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在导轨20的下端部配置有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作为对金属线3的两端部进行支撑的一对金属线支撑部发挥功能。
[0041]马达5配置于,在从车宽方向观察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情况下与结合部件71、72不重叠的位置。更为具体而言,马达5配置在相对于固定于外壳6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的结合部件72而向下方偏移的位置。由此,避免马达5与结合部件71、72的干涉,并减小移动体4的车宽方向的厚度。
[0042]图2是表示配置有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门9的内部的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〇〇43] 车窗开闭调节器1配置于门9的外壁91与内壁92之间。内壁92中的车室侧(与外壁 91相反的一侧)的面例如由树脂构成的图中省略的内衬覆盖。外壁91以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另外,窗玻璃90也与外壁91同样,以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导轨20以沿该窗玻璃90的方式弯曲成弓状。
[0044]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固定于内壁 92。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通过插通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的螺栓26(如图1所示)而安装于内壁92。螺栓26的前端部贯通内壁92而与配置于内壁92的车室侧的螺母93螺纹结合。另夕卜,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通过插通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螺栓27(如图1所示)而安装于内壁92。螺栓27的前端部贯通内壁92而与配置于内壁92的车室侧的螺母93螺纹结合。 [〇〇45]马达5在门9内配置于比导轨20靠车宽方向的外侧。在导轨20与外壁91之间形成有不妨碍移动体4的移动的宽度的空间。
[0046]接着,参照图3至图7G对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各部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表示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整体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图3 的B — B线的剖视图。图6A?图6G表示导轨20的下端部的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及其周边, 图6A是侧视图,图6B是主视图,图6C是沿图6A的C一C线的剖视图,图6D是沿图6B的D—D线的剖视图,图6E是沿图6B的E —E线的剖视图,图6F是沿图6B的F—F线的剖视图,图6G是表示活塞部件的剖视图。图7A?图7G表示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分别是俯视图、左侧视图、主视图、右侧视图、后视图、仰视图以及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或“下”是指车窗开闭调节器1安装于门9的状态下的“上”或“下”。[〇〇47]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外壳6由对滚筒40进行容纳的滚筒外壳61、和后述的对蜗轮机构50 (如图5所不)进行容纳的齿轮外壳62构成。滚筒外壳61和齿轮外壳62由多个螺栓63以及螺母64相互紧固。滚筒外壳61以及齿轮外壳62均由树脂构成。更为具体而言,滚筒外壳61 例如由聚缩醛(P0M)构成,齿轮外壳62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构成。[〇〇48]如图4所示,在滚筒外壳61形成有对滚筒40进行容纳的容纳空间61a。另外,在滚筒外壳61形成有将金属线3导向容纳空间61a的第一导向槽611以及第二导向槽612。第一导向槽611形成于容纳空间61a的上方,并朝向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开口。第二导向槽612形成于容纳空间61a的下方,并朝向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开口。第一导向槽611及第二导向槽 612形成于比容纳空间61a的中心部偏靠导轨20侧的位置。
[0049]另外,在滚筒外壳61,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贯通孔613、614。通过分别插通该贯通孔613、614的螺栓711、712(如图1所示),将结合部件71、72(如图1所示)固定于滚筒外壳61。
[0050]滚筒40是圆筒状,在其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槽41。另外,在滚筒40的中心孔42的内周面,形成有沿滚筒40的轴向延伸的内周花键42a。[〇〇51]金属线3通过保持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以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作为弹性体的弹簧23、24(如图3所示)赋予张力。由此,金属线3不会松弛地张架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之间。关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以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详细结构将于后文叙述。[〇〇52]以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侧的端部为始点、以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侧的端部为终点对金属线3的铺设路径进行说明,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导出的金属线3沿导轨20向下方延伸,经由滚筒外壳61的第一导向槽61b被导向容纳空间61a内。被导向容纳空间61a内的金属线3容纳于滚筒40的槽41并绕滚筒40的外周面多圈后经由第二导向槽61c向滚筒外壳61的外部导出。从第二导向槽61c导出的金属线3沿导轨20向下方延伸而支撑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〇〇53]若将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与滚筒外壳61之间的金属线3作为上部金属线3a、将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与滚筒外壳61之间的金属线3作为下部金属线3b,则通过滚筒40的旋转,上部金属线3a以及下部金属线3b的长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若将移动体4上升时的滚筒40的旋转方向作为正方向、将移动体4下降时的滚筒40的旋转方向作为反方向,则通过滚筒40向正方向旋转,上部金属线3a的长度变短,并且下部金属线3b的长度变长。另外,通过滚筒40向反方向旋转,上部金属线3a的长度变长,并且下部金属线3b的长度变短。与该上部金属线3a以及下部金属线3b的长度的变化相应地,移动体4相对于导轨2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〇〇54]马达5是通过从连接器部5a供给的电流而产生旋转驱动力的直流马达。在马达5的转子,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有容纳于齿轮外壳62的筒部620的图中省略的蜗杆。如图3所示,马达5的转子以及蜗杆的旋转轴线0相对于与导轨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直线仅倾斜角度 0。马达5因该旋转轴线0的倾斜,相比固定于齿轮外壳62的基端部5b,与齿轮外壳62侧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部5c位于上方。[〇〇55]马达5的旋转通过容纳于齿轮外壳62的蜗轮机构50(后述)而被减速,经由蜗轮机构50的输出轴51(如图5所示)被传递至滚筒40。如图5所示,输出轴51的一端部从齿轮外壳 62突出。在该一端部的输出轴51的外周面形成有外周花键51a,该外周花键51a与形成于滚筒40的中心孔42的内周面的内周花键42a (如图4所示)卡合。[〇〇56]输出轴51通过外周花键51a与滚筒40的内周花键42a花键卡合,从而以相对不能旋转的方式与滚筒40连结。另外,在从齿轮外壳62突出的输出轴51的中心部,形成有轴支承于滚筒外壳61的被支撑部510。被支撑部510的直径比形成有外周花键51a的部分细,并向滚筒外壳61侧突出。[〇〇57]如图5所示,蜗轮机构50具有:输出轴51;与连结于马达5的转子的蜗杆(未图示)啮合的蜗轮52;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多个缓冲器53;以及经由多个缓冲器53承受来自蜗轮 52的旋转力并与输出轴51—体旋转的轮毂54。此外,在图5中,附图上方位于车辆外侧(门9 的外壁91侧),附图下方位于车辆内侧(门9的内壁92侧)。[〇〇58]输出轴51—体地具有从齿轮外壳62突出的大径部511、和直径比大径部511小的小径部512。与滚筒40的内周花键42a花键卡合的外周花键51a形成于大径部511的外周面。另夕卜,在小径部512的与大径部5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与轮毂54花键卡合的外周花键 51b〇
[0059]蜗轮52—体地具有:在中心部形成有使输出轴51插通的插通孔521a的圆板状的底部521;沿底部521的外周缘在轴向上突出而形成的外周壁部522;以及从外周壁部522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内壁部523。此外,在图5中,仅图示多个内壁部523中的一个内壁部 523〇
[0060]在外周壁部522的外周面形成有蜗杆齿522a。底部521的插通孔521a的内径形成为比输出轴51的小径部512的外径大,在插通孔521a的内周面与输出轴51的小径部51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极小的间隙。[〇〇611 轮毂54—体地具有:在中心部形成有使输出轴51的小径部512插通的插通孔541a 的圆盤状的主体部541;以及从主体部541朝向蜗轮52的底部521突出的多个突起542。在插通孔541a的内周面,形成有与输出轴51的小径部512的外周花键51b花键卡合的内周花键 541b。轮毂54通过嵌装于输出轴51的小径部512的弹性挡环55来限制与输出轴51的相对移动。
[0062]缓冲器53以夹在蜗轮52的内壁部523与轮毂54的突起542之间的方式配置。缓冲器 53具有吸收马达5的转矩的脉动而使输出轴51的旋转顺畅的功能。蜗轮52与轮毂54在缓冲器53弹性变形而被压缩的范围能够相对旋转。根据以上的结构,蜗轮机构50使马达5的转子的旋转减速,而且抑制转矩的脉动并传递至输出轴51。[〇〇63]在滚筒外壳61,且在形成容纳空间61a的底部615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615a。另夕卜,在底部615的贯通孔615a的周围,形成有圆筒状的突部615b。在突部615b的内侧,插入有输出轴51的被支撑部510。由此,被支撑部510轴支承于滚筒外壳61,输出轴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〇〇64]在滚筒40的中心孔42的内周面中的滚筒外壳61的底部615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内凸缘部43。内凸缘部43的前端面隔着极小的间隙与突部615b的外周面对置。由此,滚筒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容纳空间61a内。滚筒40的外周面与周壁部616对置,该周壁部616与底部615—起形成容纳空间61a。
[0065]另外,在滚筒外壳61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突条617。突条617从滚筒外壳61 的主体部610朝向门9的内壁92侧(车辆内侧)突出。滚筒外壳61通过突条617与导轨20滑动而被导轨20引导。[〇〇66]导轨20例如通过对锌钢板等金属板实施折弯加工而形成。导轨20—体地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板部200;从平板部20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滚筒外壳61的主体部610竖立设置的第一侧板部201及第二侧板部202;以及从第一侧板部201的前端部向与平板部200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凸缘部203。在此,宽度方向是与导轨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是相当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方向。
[0067]在第一侧板部201与第二侧板部202之间,配置有滚筒外壳61的突条617。也就是, 滚筒外壳61通过使突条617介于导轨20的第一侧板部201与第二侧板部202之间,来限制相对于导轨20的倾斜。[〇〇68]以下,参照图6A?图6G对导轨20的下端部的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结构进行说明。
[0069]在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形成有:容纳用于将导轨20相对于门9固定的作为固定部件的螺栓27的孔部221;供导轨20的下端部嵌合的嵌合凹部222;容纳弹簧24的容纳孔 223;沿容纳孔223延伸的狭缝224;以及对由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的限位体25进行固定的固定部225。
[0070]该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通过嵌合凹部222嵌合导轨20的下端部而相对于导轨20 固定,防止因弹簧24的对金属线3的张力而脱落。本实施方式中,弹簧24由将弹簧钢等弹性优异的线状的金属螺旋卷绕成圆筒状得到的螺旋弹簧构成。此外,作为用于对金属线3赋予张力的弹性体,并不限于螺旋弹簧,能够使用板簧等各种弹簧。另外,作为该弹性体,也可以使用橡胶、合成橡胶。[〇〇71]容纳弹簧24的容纳孔223朝向车辆的下方开口。弹簧24从该开口 223a容纳于容纳孔223内。另外,活塞部件28与弹簧24—起容纳于容纳孔223内。如图6G所示,活塞部件28具有配置于弹簧24的内侧的圆筒状的轴部281、和从轴部281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282,在轴部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280。贯通孔280由形成于伸出部282侧的大径部280a、和直径比大径部280a小的小径部280b构成。
[0072]如图6C所示,在金属线3的端部固定有金属线终端31。金属线终端31例如由金属构成,通过铆接而与金属线3的端部压接。该金属线终端31容纳于活塞部件28的贯通孔280中的大径部280a,抵接于大径部280a与小径部280b之间的台阶面280c。金属线3插通小径部 280b 〇[〇〇73]活塞部件28的伸出部282的外径比弹簧24的外径大,伸出部282抵接于弹簧24的一端部。弹簧24的另一端部抵接于容纳孔223的底面223b。也就是,弹簧24被夹在活塞部件28 的伸出部282与容纳孔223的底面223b之间,以在轴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由此,活塞部件 28由弹簧24朝向容纳孔223的开口 223a侧被按压。[〇〇74]金属线3通过活塞部件28被弹簧24按压而赋予张力。由此,抑制下部金属线3b(如图3所示)的松弛。[〇〇75]限位体25固定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固定部225而被设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限位体25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上端面22a朝向上方突出。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225由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上端面22a朝向下方形成的凹部构成。
[0076]限位体25在移动体4朝向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向下方移动时与外壳6的滚筒外壳61接触,由此限制移动体4向下方进一步移动。限位体25具有弹性,因此通过外壳6与限位体25接触,可缓和移动体4移动到行程末端时的冲击。[〇〇77] 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通过插通于孔部221的螺栓27而固定于门9的内壁92(如图 2所示)。更为具体而言,螺栓27从门9的外壁91侧朝向内壁92侧插通于孔部221,多角形状的螺栓头部271容纳于孔部221内。螺栓27的轴部272贯通内壁92,并与螺母93螺纹结合,在螺母93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内侧端面22b之间夹持安装部件922的内壁92。
[0078]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除了未设限位体25以外,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同样地构成。如图7A?图7G所示,在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形成有:容纳用于将导轨20相对于门9 固定的作为固定部件的螺栓26的孔部211;供导轨20的上端部嵌合的嵌合凹部212;容纳弹簧23的容纳孔213;以及沿容纳孔213延伸的狭缝214。
[0079]在容纳孔213内容纳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23(如图3所示)。另外,在容纳孔213 内容纳有与参照图6G说明的结构相同的活塞部件28。而且,在容纳于容纳孔213内的金属线的端部,固定有与图6C说明的结构相同的金属线终端31。根据上述结构,弹簧23以在轴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的容纳孔213内,对金属线3赋予张力。由此,抑制上部金属线3a(如图3所示)的松弛。
[0080]此外,在移动体4向上方移动到行程末端时,窗玻璃90与设置在门9的窗框上的图中省略的玻璃滑槽抵接而移动被限制,因此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不需要限位体25。
[0081]接着,对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制造方法(组装顺序)进行说明。在此,对在导轨20组装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弹簧23、24、以及活塞部件28的顺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〇〇82]向导轨20的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弹簧23、24、以及活塞部件28的组装通过下述第一至第三工序来进行。
[0083](第一工序)[〇〇84]第一工序是在金属线3上组装弹簧23、24、一对活塞部件28以及金属线终端31的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以使金属线3插通弹簧23、24以及一对活塞部件28、而且弹簧23、24以及一对活塞部件28不会从金属线3脱落的方式,将金属线终端31压接固定于金属线3的两端部。
[0085](第二工序)[〇〇86]第二工序是向导轨20的上端部组装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弹簧23、以及活塞部件28的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将导轨20的上端部嵌合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的嵌合凹部212,将弹簧23以及活塞部件28插入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的容纳孔213。其中,对于将导轨20的上端部嵌合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的嵌合凹部212的作业、和将弹簧23以及活塞部件28插入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的容纳孔213的作业而言,先进行哪个作业都可以。
[0087](第三工序)[〇〇88]第三工序是向导轨20的下端部组装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弹簧24、以及活塞部件28的工序。在该第三工序中,将弹簧24以及活塞部件28插入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容纳孔223之后,一边沿导轨20向远离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的方向按压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而压缩弹簧23、24,一边将导轨20的下端部嵌合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嵌合凹部222。其中,也可以在将导轨20的下端部嵌合于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嵌合凹部222之后, 一边压缩弹簧23、24—边将弹簧24以及活塞部件28插入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容纳孔223。该情况下,金属线3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的狭缝214插入到容纳孔223。[〇〇89]根据以上所述,金属线3以通过弹簧23、24赋予张力的状态沿导轨的长度方向张架。此外,也可以按照上述的组装顺序以外的顺序来进行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组装。例如,在上述的组装顺序中,在向导轨20的上端部组装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等之后,向导轨20的下端部组装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等,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向导轨20的下端部组装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等之后,向导轨20的上端部组装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等。
[0090](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0091]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得到以下所述的作用以及效果。[〇〇92](1)金属线3的两端部被设于导轨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的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以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所支撑,因此金属线3不在导轨2的两端部进行往复。由此,能够缩短金属线3的长度,并且金属线3不在导轨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折回,因此能够提高金属线3的耐久性。另外,在制造车窗开闭调节器1时,金属线3的铺设作业也变得容易。
[0093](2)金属线3由保持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以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的弹簧23、24赋予张力,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金属线3的松弛。
[0094](3)在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以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形成有容纳用于将导轨2相对于门9固定的螺栓26、27的孔部211、221。即、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以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还具有支撑金属线3的功能、以及将导轨2相对于门9固定的功能。由此,能够简化将车窗开闭调节器1安装于门9的安装构造。
[0095](4)在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设有由弹性部件构成的限位体25,因此可缓和移动体4移动到行程末端时的冲击。即、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还具有缓和移动体4移动时的冲击的功能。
[0096]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上述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发明。另外,应该注意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所有组合不限于必须是用于解决发明的课题的方案。
[0097]另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能够适当变形并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将弹簧23、24以在轴向上压缩的状态保持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以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来对金属线3赋予张力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弹簧24、23以比自然长度伸得更长的长度的状态保持于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1以及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22,利用其复原力来对金属线3赋予张力。[〇〇9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99]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设置于车辆的门内部且通过马达的驱动力来使窗玻璃升降的车窗开闭调节器。
[0100]符号的说明[〇1〇1 ] 1 一车窗开闭调节器,3—金属线,4 一移动体,5—马达,6—外壳,9 一门,20—导轨, 21—第一金属线支撑部件,22—第二金属线支撑部件,40—滚筒,71、72—结合部件,90—窗玻璃,91 一外壁,92—内壁。
【主权项】
1.一种车窗开闭调节器,设于车辆的门,且使上述门的窗玻璃升降,上述车窗开闭调节 器的特征在于,具备:沿上述窗玻璃的移动方向配置的导轨;沿上述导轨的长度方向张架的金属线;以及 被上述导轨引导而与上述窗玻璃一起移动的移动体,上述移动体具有:卷绕有上述金属线的一部分的滚筒;产生对上述滚筒进行旋转驱动 的驱动力的马达;以及对上述滚筒及上述马达进行保持的外壳,上述金属线的两端部被设于上述导轨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的一对金属线支撑部所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线通过保持于上述金属线支撑部的弹性体赋予张力。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金属线支撑部形成有孔部,该孔部容纳用于将上述导轨相对于上述门固定的固 定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金属线支撑部中配置于上述导轨的下端部的金属线支撑部,设有由弹性部 件构成的限位体,该限位体限制上述移动体向下方的移动。
【文档编号】E05F11/48GK105960501SQ201580007304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5年2月5日
【发明人】清水裕规, 下村学, 宫本圣, 宫本圣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城南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