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限位铰链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1530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自限位铰链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特种车辆车门铰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限位铰链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车门铰链作为车身的一个主要附件,对车门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车门铰链将车门固定在驾驶室壳体上,同时限定车门的开启角度。目前车门铰链主要分为明铰链和暗铰链,重型卡车车门铰链多采用暗铰链,暗铰链隐藏在驾驶室内部,保证驾驶室外部造型整洁美观。同时内铰链具有限定车门最大开启角度的功能。
[0003]现有技术中大部分明铰链没有限位作用,需要采用车门限位器限定车门的最大开启角度。小部分明铰链具有限位功能。原理是通过动铰链局部凸起,当车门开启到最大角度后,动铰链上的凸起部位与定铰链接触,阻止车门打开,起到限位作用。由于铰链局部突起,同时接触位置的面漆在撞击后容易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自限位铰链,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车门开合时,接触位置的面漆在撞击后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提高了车门开启角度的精确度。
[0005]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自限位铰链,应用于一特种车辆中,其中所述特种车辆包括驾驶室壳体与车门,所述自限位铰链包括:
[0006]—定铰链,所述定铰链与所述驾驶室壳体固定连接;
[0007]—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一端与所述定铰链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门连接,所述限位机构上设有若干个限位槽及若干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所述限位块活动地与所述限位槽相结合。
[0008]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0009]—限位轴,所述限位轴与所述定铰链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限位轴上;
[0010]—动铰链,所述动铰链的一端与所述车门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限位轴与所述定铰链活动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在所述动铰链与所述限位轴相连的一端。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的自限位铰链,还包括:
[0012]—尼龙胶圈,所述尼龙胶圈设置在所述动铰链与所述定铰链之间。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自限位铰链,还包括:
[0014]螺栓;
[0015]所述动铰链上设有螺栓孔,所述动铰链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车门螺接。
[0016]所述定铰链上设有螺栓孔,所述定铰链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驾驶室壳体螺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轴的底部设置呈六边形结构,所述定铰链的底部设置有六边形槽体,所述限位轴底部插接在所述六边形槽体中进行固定。
[0018]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块的数量相等。
[001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块的数量均为7个。
[0020]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的开度大于所述限位块的宽度。
[002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的开度范围为70° -85°。
[002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自限位铰链。
[0023]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24]1、由于采用了在限位机构上设有若干个限位槽及若干个限位块的机构设计,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所述限位块活动地与所述限位槽相结合,因此,可以得出限位块是在限位槽内活动,从而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车门开合时,接触位置的面漆在撞击后容易脱落的问题。
[0025]2、通过内置限位机构,整体结构简单,具备刚度大、易安装及可靠性高的特点,减少了磨损,延长了车门与驾驶室壳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自限位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所示自限位铰链的B-B面剖视图;
[0028]图3为图1所示自限位铰链的A-A面剖视图;
[0029]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特种车辆车门自重较重,且结构比较复杂,使用环境恶劣,一般采用明铰链,对车门铰链的功能有较高的要求。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自限位铰链主要应用于特种车辆驾驶室,用于支撑车门的旋转,并可以限定车门的最大开启角度,具有刚度大、易安装及可靠性高等优点。
[0031]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0032]实施例一
[0033]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限位铰链,应用于一特种车辆中,其中特种车辆包括驾驶室壳体与车门,自限位铰链包括:
[0034]—定铰链3及一限位机构,定铰链3与驾驶室壳体固定连接;限位机构一端与定铰链3连接,另一端与车门连接。限位机构上设有若干个限位槽4及若干个限位块5,限位块5与限位槽4相匹配,限位块5活动地与限位槽4相结合。限位槽4与限位块5的数量相等。限位槽4和限位块5的数量取决于车门重量、使用环境及生产成本等,一般在3-10个。数量越多,铰链在限位的时间受力越均匀,但是随着限位槽4及限位块5的数量增多,加工成本随之提高。特种车辆工作环境特殊,瞬间过载大,对车门铰链的强度有很高的要求。综合各方因素,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槽4与限位块5的数量均为7个,既能满足强度要求,同时自限位铰链的生产成本比较合理,自限位铰链的性价比最高。
[0035]结合图3、图4所示,限位槽的开度大于限位块的宽度,限位槽的开度范围为70° -85°。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车门的开启角度来确定限位槽4的开度。门开启角度不宜过大或过小。车门开启角度过大,会导致车门与驾驶室壳体发生碰撞;相反,车门开启角度过小,人员进出不方便。而限位槽4的开度决定了车门的开启角度。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其它条件下,车门的开启角度越大越好,便于乘员进出驾驶室。实际工程应用中,车门的开启角度一般为锐角,车门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有关闭的趋势,提高乘员的安全性。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车门的开启角度一般为80°左右,S卩限位槽4的开度为80°左右时,既便于乘员进出驾驶室,因车门具有自关闭性能,同时还便于乘员在驾驶室内部关闭车门。
[0036]实施例二
[003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限位铰链,限位机构包括:动铰链I及限位轴2 ;限位轴2与定铰链3固定连接,限位槽4设置在限位轴2上;动铰链I的一端与车门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限位轴2与定铰链3活动连接,限位块5设置在动铰链I与限位轴2相连的一端。如图2所示,限位轴2的底部设置呈六边形结构,定铰链3的底部设置有六边形槽体,限位轴2底部插接在六边形槽体中进行固定。其余地方与实施例一完全一致。
[0038]实施例二
[003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限位铰链,还包括:一尼龙胶圈和螺栓;尼龙胶圈设置在动铰链I与定铰链3之间。动铰链I上设有螺栓孔,动铰链I通过螺栓与车门螺接。定铰链3上设有螺栓孔,定铰链3通过螺栓与驾驶室壳体螺接。其余地方与实施例一完全一致。
[004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自限位铰链。
[0041]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42]1、由于采用了限位槽及限位块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车门开合时,接触位置的面漆在撞击后容易脱落的问题。
[0043]2、通过内置限位机构,整体结构简单,具备刚度大、易安装、美观及可靠性高的特点,减少了磨损,延长了车门与驾驶室壳体的使用寿命。
[0044]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自限位铰链,应用于一特种车辆中,其中所述特种车辆包括驾驶室壳体与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限位铰链包括: 一定铰链,所述定铰链与所述驾驶室壳体固定连接; 一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一端与所述定铰链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门连接,所述限位机构上设有若干个限位槽及若干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所述限位块活动地与所述限位槽相结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限位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一限位轴,所述限位轴与所述定铰链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限位轴上; 一动铰链,所述动铰链的一端与所述车门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限位轴与所述定铰链活动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在所述动铰链与所述限位轴相连的一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尼龙胶圈,所述尼龙胶圈设置在所述动铰链与所述定铰链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螺栓; 所述动铰链上设有螺栓孔,所述动铰链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车门螺接; 所述定铰链上设有螺栓孔,所述定铰链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驾驶室壳体螺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轴的底部设置呈六边形结构,所述定铰链的底部设置有六边形槽体,所述限位轴底部插接在所述六边形槽体中进行固定。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限位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块的数量相等。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限位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块的数量均为7个。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限位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槽的开度大于所述限位块的宽度。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限位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槽的开度范围为70° -85°。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限位铰链。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限位铰链,包括:一定铰链,所述定铰链与所述驾驶室壳体固定连接;一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一端与所述定铰链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门连接,所述限位机构上设有若干个限位槽及若干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所述限位块活动地与所述限位槽相结合。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自限位铰链及车辆,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车门开合时,接触位置的面漆在撞击后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提高了车门开启角度的精确度,提高了驾驶室的美观。
【IPC分类】E05D5/02, E05D11/06, E05D3/02
【公开号】CN204941127
【申请号】CN201520531578
【发明人】翟金良, 王常鑫, 王康惠, 孔炎
【申请人】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