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7721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包括固定盘、轴套、手柄、转轴、弹簧和把手,轴套包括帽体、中空管和定位盘,定位盘的上表面设肋条,肋条的外缘超出定位盘的外缘,轴套顶端插设手柄,手柄上连接把手,固定盘包括同心设置的下盘和上盘,上盘内部中空且内设弹簧,上盘的上壁中心设上通孔,上通孔外缘连通设两个对称分布的方形孔,轴套内穿设转轴,转轴包括中间的圆形轴和两侧的正方形轴,其中一侧的正方形轴位于第二正方形槽内,另一侧的正方形轴穿过固定盘并伸入转盘内。本实用新型的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能避免外面人员通过猫眼孔用开锁工具就能打开门锁进行入室盗窃。
【专利说明】
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门把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
【背景技术】
[0002]现在许多家庭的防盗门上都设有猫眼,方便主人观察门外情况,不料这却成为小偷入室盗窃的漏洞。小偷利用猫眼偷窥镜查看室内装饰及人员情况,再旋出猫眼插入工具就能够开启防盗门。也就是说,有人通过猫眼可以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就能够顺利打开防盗门。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门把手多为内外各一个,成对使用,室外门把手只有当锁被开启状态时转动才能有效开启进户门;而室内门把手则被设计成为无论门锁在何种状态下都能通过转动将门开启,这样设计门把手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室内往外开门时是一种“安全”状态下的开启模式,小偷等通常都是外进入室内,不会出现小偷先是在室内的情况,为了方便室内人员故将门把手设计成由室内向外开启时无需先开启门锁就能开门的形式。更有甚者,对于一些较为高级的带防盗保护或防盗报警系统的门锁,也是设计成由内往外开启时无需任何解锁手续就能“一步式”打开大门,而不触动任何防盗或报警装置。二是考虑到方便,如果将由内往外开启的门锁也设计成像由外而内开启的形式,每次用户都要通过钥匙等先解锁,再开门,这样会大大浪费时间,并且会带来极大的不方便。鉴于此两个原因,而将门锁设计成上述开启形式,这就增加了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能避免外面人员通过猫眼孔用开锁工具就能打开门锁进行入室盗窃。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包括固定盘、轴套、手柄、转轴、弹簧和把手,所述轴套包括从上往下连接成一体的帽体、中空管和定位盘,所述定位盘的上表面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长方形的肋条,所述肋条的外缘超出定位盘的外缘,所述轴套顶端插设手柄,所述手柄上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包括把手杆,所述把手杆前端通过两个弯柱分别连接两个竖直设置的抵头,两个弯柱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接轴连接,所述手柄包括长杆和短杆,所述短杆端部设有第二正方形槽,所述长杆上设有圆孔,所述连接轴穿过圆孔,所述固定盘包括同心设置的下盘和上盘,所述上盘内部中空且内设弹簧,上盘的上壁中心设有上通孔,所述上通孔外缘连通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方形孔,所述轴套内穿设转轴,所述转轴包括中间的圆形轴和两侧的正方形轴,其中一侧的正方形轴位于第二正方形槽内,另一侧的正方形轴穿过固定盘并伸入转盘内。
[0005]所述长杆和短杆为垂直设置。
[0006]所述中空管上端设有凸条,所述短杆外壁设有两个对称的凹槽,所述凹槽和凸条相配合。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肋条卡在方形孔内,使得转轴与固定盘相对固定不能自由转动,避免外面人员通过猫眼孔用开锁工具就能打开门锁进行入室盗窃。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盘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盘的主视图;
[0013]图6为图5中A-A向的剖视图;
[0014]图7为图5中B-B向的剖视图;
[0015]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套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柄的结构不意图;
[001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转盘1、第一正方形槽11、固定盘2、下盘21、上盘22、螺丝孔23、腰圆孔24、下通孔25、上通孔26、方形孔27、轴套3、中空管31、帽体32、凸条33、定位盘34、肋条35、手柄4、长杆41、短杆42、第二正方形槽43、凹槽44、圆孔45、转轴5、圆形轴51、正方形轴52、弹簧6、把手7、把手杆71、弯柱72、抵头73、连接轴74。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2]如图1?图12所示,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包括固定盘2、轴套3、手柄4、转轴5、弹簧6和把手7,所述轴套3包括从上往下连接成一体的帽体32、中空管31和定位盘34,帽体32、中空管31和定位盘34均为圆柱形且内部连通供手柄4和转轴5伸入,所述定位盘34的上表面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长方形的肋条35,所述肋条35的外缘超出定位盘34的外缘。
[0023]所述轴套3顶端插设手柄4,所述手柄4上连接有把手7,所述把手7包括把手杆71,所述把手杆71前端通过两个弯柱72分别连接两个竖直设置的抵头73,两个弯柱72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接轴74连接,所述手柄4包括长杆41和短杆42,所述长杆41和短杆42为垂直设置,长杆41方便人在开门时使劲,所述短杆42端部设有第二正方形槽43,第二正方形槽43可以和正方形轴52配对插接,所述长杆41上设有圆孔45,所述连接轴74穿过圆孔45,且长杆41的直径和两个弯柱72之间的距离相等,使得手柄4和把手7联动可靠且两者不会互相偏移,把手7的两个抵头73抵在帽体32的上表面。帽体32—侧贯穿设有供手柄4伸入的槽,且该槽外围的长度和手柄4的长杆41的直径相等,使得手柄4不能在槽内左右转动。所述中空管31上端设有凸条33,所述短杆42外壁设有两个对称的凹槽44,所述凹槽44和凸条33相配合,该设置使得手柄4的短杆42插入时具有定位作用,同时对手柄4的上下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0024]所述固定盘2包括同心设置的下盘21和上盘22,下盘21上周向设有两两分布的螺丝孔23和腰圆孔24,即两个螺丝孔23和两个腰圆孔24均为相对设置,下盘21中心还设有供转轴5穿过的下通孔25,下盘21通过在螺丝孔23内打入螺丝固定在门上,两个腰圆孔24是为了方便统一制造而设计,同时也能起到减重的作用。
[0025]所述上盘22内部中空且内设弹簧6,上盘22的上壁中心设有上通孔26,上通孔26可供定位盘34穿过,所述上通孔26外缘连通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方形孔27,所述轴套3内穿设转轴5,所述转轴5包括中间的圆形轴51和两侧的正方形轴52,其中一侧的正方形轴52位于第二正方形槽43内,另一侧的正方形轴52穿过固定盘2并伸入转盘I内,转盘I中心设有配套的第一正方形槽11。
[00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初始状态时,轴套3的两个肋条35卡在两个方形孔27内,而固定盘2通过其上面开设的螺丝孔23固定在门上,这样通过手柄4无法转动轴套3,即转轴5与固定盘2相对固定不能自由转动。用手向上板动把手7的把手杆71,由于两个抵头73抵在帽体32的上表面且把手7和手柄4连接在一起,使得把手7能带动轴套3克服弹簧6的作用力往固定盘2方向推动,从而使轴套3的两个肋条35离开方形孔27,使轴套3能自由转动,这样转动手柄4就能带动轴套3、转轴5和转盘I 一起转动,就能顺利的将门开启。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盘(2)、轴套(3)、手柄(4)、转轴(5)、弹簧(6)和把手(7),所述轴套(3)包括从上往下连接成一体的帽体(32)、中空管(31)和定位盘(34),所述定位盘(34)的上表面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长方形的肋条(35),所述肋条(35)的外缘超出定位盘(34)的外缘,所述轴套(3)顶端插设手柄(4),所述手柄(4)上连接有把手(7),所述把手(7)包括把手杆(71),所述把手杆(71)前端通过两个弯柱(72)分别连接两个竖直设置的抵头(73),两个弯柱(72)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接轴(74)连接,所述手柄(4)包括长杆(41)和短杆(42),所述短杆(42)端部设有第二正方形槽(43),所述长杆(41)上设有圆孔(45),所述连接轴(74)穿过圆孔(45),所述固定盘(2)包括同心设置的下盘(21)和上盘(22),所述上盘(22)内部中空且内设弹簧(6),上盘(22)的上壁中心设有上通孔(26),所述上通孔(26)外缘连通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方形孔(27),所述轴套(3)内穿设转轴(5),所述转轴(5)包括中间的圆形轴(51)和两侧的正方形轴(52),其中一侧的正方形轴(52)位于第二正方形槽(43)内,另一侧的正方形轴(52)穿过固定盘(2)并伸入转盘(I)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杆(41)和短杆(42)为垂直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保护功能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31)上端设有凸条(33),所述短杆(42)外壁设有两个对称的凹槽(44),所述凹槽(44)和凸条(33)相配合。
【文档编号】E05B1/00GK205531684SQ201620278161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6日
【发明人】骆永标
【申请人】李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