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管道双重防火防爆阻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9184阅读:8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管道双重防火防爆阻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管道防火防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管道双重防火防爆阻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于燃气的利用也在不断增加。燃气是通过燃气管道进行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火灾和爆炸。近些年我国发生过许多起燃气管道火灾及爆炸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例如2013年全国共发生燃气爆炸事故220余起,事故造成死伤1000余人,经济损失达8.5亿元。2014年中国台湾高雄“8.1”地下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造成30人死亡,310人受伤。2015年不完全的统计显示,我国共发生燃气爆炸事故658次,造成1000余人受伤,116人死亡。

目前,我国针对燃气管道的防火防爆技术还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可靠性不高,且防回火能力就差。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680110U所公布的安装在易燃易爆性气体输送管道中的快速阻断装置,就没有设计防回火功能的结构。授权公告号CN204910557U所公布的一种燃气管道防火阻隔装置虽然设计了防回火功能的结构,但是其可靠性就差,因为无论从哪一端发生火灾或者爆炸事故,都只有一次防火或者防爆机会,若该防火阻隔装置发生故障,正好又发生了火灾事故,则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针对安全领域的装置设计,尤其可能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安全装置,必须要设计双重及以上避免事故发生的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靠性较高,且具有防回火能力的燃气管道双重防火防爆阻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燃气管道双重防火防爆阻断装置,包括,燃气管道、阻火管道、火焰传感器、导线、控制器、电磁铁、电磁线圈、阻断挡板、阻挡阀、挡板槽,所述阻火管道和阻断挡板布置在燃气管道内部,所述火焰传感器布置阻火管道和阻断挡板外围的燃气管道内壁上,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火焰传感器连接,所述电磁线圈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电磁铁外围围裹着电磁线圈,所述电磁铁布置在燃气管道外壁上,所述阻断挡板通过铰链的方式连接在燃气管道的内壁上,所述阻断挡板对应的燃气管道外侧为电磁铁,所述阻挡阀布置在阻断挡板的下侧燃气管道内壁上,所述阻挡阀两侧布置有挡板槽,所述火焰传感器、电磁铁、电磁线圈、阻断挡板、挡板槽,均为两个,且以阻挡阀为对称点,对称布置挡板阀的两侧。

所述火焰传感器距离阻挡阀的距离至少为20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布置阻火管道及阻断挡板,可为防止火灾和爆炸提供了双重保险。同时在燃气管道上对称布置了火焰传感器,以及阻火管道及阻断挡板,可防止燃气管道的回火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特征和优点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控制阻断挡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4是图1中的B-B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右侧发生火灾或者爆炸事故时阻断挡板打开后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左侧发生火灾或者爆炸事故时阻断挡板打开后的示意图。

其图中:1-燃气管道、2-阻火管道、3-火焰传感器、4-导线、5-控制器、6-电磁铁、7-电磁线圈、8-阻断挡板、9-铰接点、10-阻挡阀、11-阻火管道内的小管孔、12-阻火管道内的小管孔的孔壁、13-挡板槽、14-阻断挡板位置的正方形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当燃气管道1的右侧发生火灾或者爆炸事故时,所述右侧火焰传感器3检测到火焰信号后,通过导线4将信号传输至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电源停止为右侧电磁线圈7通电,此时右侧阻断挡板8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打开后会阻断燃气管道1内燃气的运输,进而阻断了火灾或者爆炸事故对燃气管道1左侧的影响。即使当阻断挡板8由于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当火灾或者爆炸事故的火焰经过阻火管道2时,由于阻火管道2内小管11的器壁效应,会阻碍火焰的传播。进而达到了双重防火防爆的作用。

如图1至图4和图6所示,当燃气管道1的左侧发生火灾或者爆炸事故时,所述左侧火焰传感器3检测到火焰信号后,通过导线4将信号传输至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电源停止为左侧电磁线圈6通电,此时左侧阻断挡板8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打开后会阻断燃气管道1内燃气的运输,进而阻断了火灾或者爆炸事故对燃气管道1右侧的影响。即使当阻断挡板8由于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当火灾或者爆炸事故的火焰经过阻火管道2时,由于阻火管道2内小管11的器壁效应,会阻碍火焰的传播。进而达到了双重防火防爆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