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将用户绑缚至悬挂装置的挽具、受控下降装置、受控下降系统和受控下降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7407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用于将用户绑缚至悬挂装置的挽具、受控下降装置、受控下降系统和受控下降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体涉及可用于悬挂和受控下降装置的挽具系统的领域中。



背景技术:

在如今的城市环境中,许多人住在或工作在诸如摩天楼的多层建筑物中。在火灾或恐怖袭击的情况下,从这样的建筑物的较高楼层快捷下降可能是必要的。在这样的紧急情形下,使用电梯可能不安全。紧急楼梯间可能被火或烟阻塞,使快捷逃生困难。下降装置可在这样的紧急情形下使用,以允许被营救者安全地降落到地面。

受控下降装置(CDD)设计中严重关注的是防止如果被营救者在防坠之后保持悬挂在安全带中可能发生的悬挂创伤。由于由腿带施加在被营救者的大腿和腹股沟区域的动脉和静脉上的压力所造成的来往于被营救者身体下肢的血流中断,悬挂创伤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甚至造成死亡。

下面简要描述了从专利文献已知的一些受控下降装置。

美国专利号3,760,901描述了一种使用下降杆逃离高层建筑物的救生系统,该下降杆联接到窗户的上部并且向外突出,或者联接到用户希望逃离建筑物的部位的固定点。挽具或系带紧紧地围绕用户身体的一部分,并且气密封闭元件具有在其内部联接到彼此的轮组件并将一部分结合到挽具或系带(因此结合到用户),且在待营救的用户通过垂直下降而离开建筑物时还将另一部分(诸如钩)结合到下降杆。

美国专利公开号2004245048描述了一种绕绳下降装置,用于允许人从高层建筑物、塔架等营救下来,其具有悬挂带、悬挂背心等(将由所讨论的人穿戴),其中具有用于释放绳索长度的装置的绳索容器设置在悬挂带上,该方案一方面应该容易操作,且使得所讨论的人随时可用,并且容易由他们处理,由此使用该装置的人实质上能在稳定的绕绳下降位置中使双手自由移动。这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使用该装置在人的背部上的穿戴位置中形成绳索容器的绳索卷筒设置有绳索引导装置,用于使绳索穿到使用该装置的人的胸部区域中的释放位置。

国际专利公开号WO 03/055560公开了一种用作灾难情形(特别是建筑物或高楼中发生火灾)下的营救设备的下滑装置,该下滑装置包括:用于特别是支撑人的挽具;设置有绳索卷筒和自动制动装置的壳体;和绳索,其一端固定到建筑物而另一端固定到壳体。壳体连接到挽具以形成一个单元。

美国专利号4,063,615描述了一种包括壳体的逃生装置,该装置的用户从壳体获得支撑。壳体轴颈连接卷筒,线缆围绕卷筒进行卷绕。在使用该装置期间,线缆的自由端固定到建筑物部分,同时由壳体支撑的用户下降到地面。制动机构被整合到壳体中,以调节壳体和被支撑用户的下降速率。

美国专利号US 2010/122874描述了一种自救系统和一种方法,用于为悬挂于防坠安全带中的坠落受害者在意外坠落之后提供自救,使得这样的被悬挂坠落受害者能够在没有任何其他人的帮助下以受控的安全速度下降到地面或其它安全部位。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能应用于许多类型的高架位置中,其中需要受控的下降来逃避紧急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领域需要能够将用户快速地绑缚至悬挂装置(例如,降落伞、受控下降装置,等)并且有效地防止悬挂创伤风险的挽具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挽具系统构造,所述挽具系统构造被设计成包裹用户躯干从所有侧向(腰部、底部和顶部)进行绑缚,并且由单个连接器组件在挽具的正面(例如,腹部区)在挽具的各种带之间建立连接,由此将挽具固定到用户。本文中公开的挽具构造被设计成提供后悬挂区并且在悬挂的同时将被绑缚用户的身体维持在预定的期望位置/姿势(例如,垂直或斜倚位置)和/ 或取向。

本文中用于表示挽具的要素/部分的术语水平、垂直、后和前意指相对于处于直立或斜倚位置中的被绑缚用户的身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从所有侧向包裹用户躯干的带的后端部位于挽具的背区域处并且能连接到悬挂装置,由此限定挽具的悬挂区。所述带从所述背区域沿着用户的躯干朝着正面延伸,所述带的前端部连接到彼此。所述带在所述挽具的正面的连接使用永久连接装置(例如,缝制、焊接、粘合、铆钉/螺栓)、可调式连接装置(例如,带扣)和/或通过快速连接器组件(例如,快速连接胸部带扣互锁)建立。

所述挽具的所述带可分成:上带组件,所述上带组件包括构造成包裹用户躯干的上侧和侧面的带;以及下带组件,所述下带组件包括构造成包裹用户躯干的下侧的带。优选地,所述下组件由所述快速连接器组件连接到所述上组件,由此形成所述挽具的两个腿环。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组件的带在所述挽具的正面使用永久式和/或可调式连接装置连接到彼此,并且形成被构造成接收被绑缚用户的肩部的两个肩环。

例如,所述上组件可包括:两条间隔开的肩带,所述两条间隔开的肩带从所述背区域朝向所述挽具的正面延伸并且被构造成绕用户肩部包裹;以及两条腹部带,所述两条腹部带从所述背区域的侧向朝向正面沿相反方向延伸并且被构造成绕用户腰部包裹。优选地,每条肩带均(例如,通过永久式或可调式连接装置)连接到挽具正面处的相应腹部带,由此形成所述挽具的一个肩环。调整带可用于使用尺寸调整带扣将每条肩带均连接到其相应腹部带。所述下组件可包括两条间隔开的裆带,所述两条间隔开的裆带从所述背区域的底侧朝向所述挽具的正面延伸,所述裆带的前端部(例如,通过永久连接装置)连接到彼此,由此形成V形带结构。

所述挽具可包括中间带,所述中间带被构造成并能操作成在所述下带组件与所述上带组件和/或所述悬挂装置之间进行连接。例如,所述挽具可包括两条中间带,每条中间带均从所述背区域的底侧朝向所述挽具的正面延伸,并且具有能连接到所述悬挂装置的后端部、能在所述挽具的正面连接到所述上带组件的前端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后端部和前端部之间且能连接到所述下带组件的部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条中间带均被构造成形成V形结构,所述V形结构具有构造成连接到所述下带组件的顶点。

所述连接器组件可包括:关联于所述上带组件中的两个连接元件,每个元件均与所述腹部带中的一个关联;以及额外连接元件,所述额外连接元件设置在所述下带组件中并且与所述裆带的所述V形结构的所述顶点关联。例如,可调式连接装置可用于将连接元件连接到每条腹部带并且进一步将连接元件连接到由所述裆带形成的所述顶点。所述连接元件被设计成在其间以单个互锁/闩锁操作建立连接。例如,非限制性地,所述腹部带的所述连接元件可以是阴连接器,并且所述裆带的所述连接器元件可以是阳连接器(例如,T杆),所述阳连接器被构造成匹配两个阴连接器并且与两个阴连接器建立固定连接。

所述挽具的一些实施方式可用来实施用于通过沿着逃离结构外部的下降路径安全而快捷地下降而营救用户逃离高架结构(例如,多层建筑物或其它较高位置,诸如桥、石油钻机、树等)的可穿戴式受控下降装置(CDD)。

所述CDD的所述挽具被构造成(例如,使用单个紧固件/连接器组件)快速而容易地固定到用户身体。固定到所述挽具的受控式线缆释放卷筒装置(本文中也被称为卷筒装置)被构造成以受控的速度可控地释放缠绕在其内侧线缆卷轴之上的线缆。在使用中,用户(本文中也被称为被营救者或被疏散者)被绑缚至所述CDD并且将卷绕线缆的自由端固定到所述高架结构(尤其是准备的支撑件,例如,钩状),然后(例如,通过跳过窗户、逃生门,或者从建筑物的屋顶)离开所述高架结构。在用户从所述高架结构下降时,所述卷绕线缆从所述卷筒装置可控地释放,由此提供被营救者向地面的安全下降。

所述卷筒装置优选地附接至所述挽具的背面,以允许用户的正面没有庞大的机械装置,由此允许在保持物体(例如,宠物或婴儿)的同时在期望的身体位置(例如,直立、斜倚或倾斜)中舒适地下降。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挽具具有由构造为悬挂组件的悬挂带系统连接的两条躯干带(例如,大致垂直带),所述悬挂组件限定了预定部位(例如,对应于被绑缚用户的下背区域)处的悬挂点(重量承载点),由此保证被绑缚用户在下降期间的期望身体位置/姿势并且促进防止对下降用户的悬挂创伤。每条躯干带一般均包括:后带部,所述后带部沿着所述挽具的后侧掠过并且在其一端处延伸到肩带部中;所述肩带部被设计成绕向正面并且抵靠/拥抱被营救者的肩部;以及腰带部,所述腰带部被设计成绕向正面并且抵靠/拥抱被营救者的腰部区域。

所述悬挂带系统(水平地)横穿所述挽具的后侧并且连接在所述躯干带的所述后带部之间,由此形成状带结构。所述悬挂带系统可包括水平掠过并且连接在所述躯干带的所述后带部之间的至少一条后横向带,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上的预定部位处提供期望的悬挂点。

所述悬挂点/悬挂区可位于被绑缚用户的重心上方,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悬挂点/悬挂区设置在所述至少一条后横向带的中心/中点,和/或设置在被绑缚用户的肩胛区处。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条后横向带具有“∧”状形状,并且所述悬挂点设置在∧状带结构的顶点处。

所述挽具可进一步包括V形裆带布置,所述V形裆带布置具有顶点区域以及从中延伸的两个臂,其中所述臂连接到所述躯干带的腰部。所述V形裆带布置被构造成在用户两腿之间绕向正面并且沿着用户身体的正面(例如,朝向用户身体的腹部区域)向上延伸。在一些应用中,所述V形裆结构的两个臂连接到所述躯干带的所述肩带部,以形成所述挽具的两个肩环。在一些变型中,所述V形裆带布置的顶点部在所述挽具的正面连接到所述躯干带的所述腰带部,以形成所述挽具的腿环。

所述躯干带与V形带布置的所述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连接可施加在所述腰带部与所述臂的自由端的相交(交叉)区处。这些相交区可进一步利用来限定所述挽具的腰部件,所述腰部件被构造成朝向用户身体的腹部区向正面延伸并且覆盖/拥抱被绑缚的被营救者的腰部区域。

所述腰部件可构造成采取耳状结构的形式,每个耳状结构均具有上凸耳和下凸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肩环通过将所述腰部件的所述上凸耳连接到所述躯干带的所述肩带部而形成。所述挽具的所述腿环可通过将所述腰部件的所述下凸耳连接到所述V形带布置的顶点区域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挽具和与之附接的所述卷筒装置被布置成确保被营救者身体在坠落期间的直立位置/姿势并且保证用户身体的取向相对于地面大致垂直(即,被营救者的头部向上而被营救者的腿向下)。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挽具和与之附接的所述卷筒装置被布置成为被营救者身体提供这样的垂直取向,同时允许被营救者身体在坠落期间在一定的预先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向前俯冲倾斜。这样的俯冲倾斜姿势保证被营救者沿下降路径的可见度,由此允许用户观察并跳过沿路的可能障碍(例如,通过定位身体以及使用臂和腿来推离建筑物)并且准备在撞击地面之前“着陆”。因此,这样的俯冲倾斜姿势有助于避免在下降的时候受到伤害,还可能防止悬挂创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卷筒装置连接到所述挽具使得所述卷筒装置位于所述挽具的背面的上部(靠近被绑缚用户的肩胛,或在其上方),(例如,使用紧固钩环和 /或环)牢固地附接至位于所述挽具的背面的下部(即,在被绑缚用户的下背区周围) 的悬挂点。将所述悬挂点定位在绑缚的被营救者的下背区域处允许在坠落期间被营救者身体的取向大致垂直于地面,同时允许期望的向前俯冲倾斜,并且可进一步有助于防止悬挂创伤。

例如,非限制性地,所述卷筒装置的上侧可附接至所述悬挂带系统的上部,并且其底侧可牢固地附接至位于所述悬挂带系统的下部处的所述悬挂点。从而,在这样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卷绕线缆可经由设置在所述卷筒装置的上侧中的开口释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筒装置安装在所述挽具的背面上,使得所述线缆卷轴的旋转平面大致垂直于所述挽具的所述悬挂带系统所在的平面,即,所述线缆卷轴的旋转平面大致垂直于绑缚的被营救者的正面平面。在该构造中,所述卷筒装置可位于绑缚的被营救者的肩胛之间,并且从绑缚的被营救者的肩胛之间向后突出,例如,像鱼翅。所述卷绕线缆可经由位于所述卷筒装置的上侧处的开口而从所述卷筒装置释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筒装置被布置成使得在沿着坠落而释放线缆期间卷轴在所述卷筒装置内侧的旋转对用户身体产生俯仰力矩(例如,负俯仰力矩、'俯冲力矩')并且有效地致使用户身体向前倾斜,使得用户正面略微朝向坠落方向(即,朝向地面)。

替代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筒装置附接至所述挽具,使得所述卷轴的旋转平面大致平行于所述挽具的所述悬挂带系统所在的平面,即,所述卷轴的旋转平面大致平行于所述绑缚的被营救者的正面平面。所述卷绕线缆可经由设置在其上侧中的开口而从所述卷筒装置释放,并且所述卷筒装置的底侧可附接至所述挽具的下背面悬挂点,以促进用户身体的俯冲倾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筒装置安装在所述挽具的背面的下部处(例如,靠近所述绑缚的被营救者的腰部)。例如,非限制性地,所述卷筒装置的中心点可附接在所述挽具的后下悬挂点处,以在坠落期间为被营救者身体提供大致垂直取向,促进俯冲倾斜,并且有助于防止悬挂创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CDD被构造成允许用户处于斜倚位置,用户的头部在下降时面向上。这样的斜倚位置可使得从用户肩部向用户臀部拉伸的假想线与平行于地心引力的向量(即,沿坠落方向)成一定的预先限定角度。例如,非限制性地,从用户肩部向用户臀部拉伸的线可与平行于地心引力的向量成约30度到60度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筒装置安装在所述挽具的背面,并且被释放线缆穿过固定到所述挽具的护套/导管。在该构造中,所述被释放线缆以及从中穿过的所述护套/导管在用户两腿之间绕向正面并且从中沿着用户的正面向上延伸,由此允许用户处于在下降时用户的头部向上的斜倚位置。所述护套可在下降期间保护从所述卷筒装置馈送出的线缆,防止所述线缆对用户造成摩擦烧伤。

在用户两腿之间穿过并且引导所述线缆的导管有助于将用户定位在期望的斜倚位置中。这样的斜倚位置可能在某些情形下(诸如当从高层建筑物下降时)是可取的,以允许用户定位身体并且用臂和腿推离建筑物,以避免下降时受到伤害并且可能防止悬挂创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筒装置以可释放的方式维持在所述挽具的背面上(例如,在上下颠倒的状态下或者在包装袋中,或者经由可在显著的力(诸如下拉用户的地心引力)作用下容易释放的另一闭合件)。例如,非限制性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筒装置由带连接到所述挽具并且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附接于挽具后面处的包装袋(比如降落伞)内侧。在使用中,所述卷绕线缆的自由端附接至所述高架结构中的固定锚,并且在用户开始从所述固定锚下降时,所述卷筒装置从所述包装袋上拉至用户头部上方的位置,在所述位置中其被维持附接至所述带并且可控地释放所述卷绕线缆。然后,所述卷筒装置可以受控的方式释放所述卷绕线缆,允许用户安全下降。在下降期间将所述卷筒装置定位在用户头部上方确保了用户不会冒着与在线缆卷出时用户身体接触线缆的部分关联的摩擦烧伤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CDD被构造成包括头部保护元件,所述头部保护元件在下降之前容易而快速地穿戴上,以在用户使用所述CDD时防止所述卷筒装置碰撞用户头部。所述头部保护元件还提供头盔状保护,免受坠落物体和可能在用户附近下降的其它被疏散者的伤害。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头部保护元件可与烟雾面具或面罩组合,所述烟雾面具或面罩可具有或可不具有一体式空气过滤器并且保护被疏散者防止热和烟的吸入。

在坠落期间将所述卷筒装置定位在用户头部上方允许用户在基本直立或斜倚位置中下降,另外在用户正面没有庞大机械装置,由此在保持物体(例如,宠物或婴儿) 位于用户前面的同时允许用户在坐下或站立位置中舒适地下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筒装置包括离心制动机构,所述离心制动机构被构造成控制/限制其上缠绕有所述线缆的所述线缆卷轴的旋转速度。

在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将用户绑缚至悬挂装置(例如,受控下降装置) 的挽具。所述挽具包括:带系统,所述带系统具有被构造成并能操作成将所述悬挂装置连接到所述挽具的背区域的多条带,每条带均具有位于所述背区域处并能连接到所述悬挂装置的后端部以及位于所述挽具的正面的前端部,所述带从所述背区域延伸到所述正面并且绕所述用户躯干的所有侧向进行包裹;以及单个连接器组件,所述单个连接器组件被构造成并能操作成允许将至少一些所述带的前端部快速连接到所述挽具的所述正面,由此将所述挽具固定到所述用户。所述多条带的所述后端部可构造成并能操作成连接到沿周向分布在所述悬挂装置的圆周上的相应多个部位。

所述带系统可包括:上带组件,所述上带组件包括构造成绕所述用户躯干的上侧和侧面进行包裹的带;以及下带组件,所述下带组件包括构造成绕所述用户躯干的下侧进行包裹的带,并且其中所述下组件能由快速连接器组件连接到所述上组件。所述上组件的所述带可使用永久式或可调式连接装置在所述挽具的所述正面处连接到彼此。所述上组件的带的连接形成了两个肩环,所述两个肩环被构造成接收被绑缚的所述用户的肩部。

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带系统包括用于在所述下带组件与所述上带组件之间进行连接的两条以上中间带。所述中间带的后端部可连接到所述悬挂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带组件包括:从所述背区域的侧面沿相反方向延伸的两条腹部带,每条腹部带的所述前端部能连接到所述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元件;以及两条间隔开的肩带,每条肩带均从所述背区域的上侧延伸并且能通过其前端部连接到相应腹部带,由此形成构造成接收所述用户肩部的肩环。所述下带组件可包括从所述背区域的底侧延伸的两条间隔开的裆带,其中所述裆带的前端连接到彼此,由此形成具有顶点的V形带结构。优选地,所述V形带结构的所述顶点能连接到所述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元件。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带系统包括两条间隔开的中间带,其中每条中间带均从所述挽具的所述背区域的底侧延伸并且能通过其前端部连接到相应腹部带,并且每条裆带的所述后端部能连接到相应中间带。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条中间带均形成具有顶点的V形结构,所述顶点适于连接相应裆带。

在一些应用中,使用悬挂板以将所述悬挂装置安装在其上。所述悬挂板可包括多个部位,所述多个部位沿周向分布在其圆周上并且能连接到所述带系统的所述带的所述后端部。所述悬挂板可包括:两个侧槽,所述两个侧槽位于所述板的相反侧面以将所述腹部带的所述后端部连接到其上;两个间隔开的顶槽,所述两个间隔开的顶槽位于所述板的上区域中以将所述肩带的所述后端部连接到其上;以及两个间隔开的底槽,所述两个间隔开的底槽位于所述板的下区域中以将所述中间带的所述后端部连接到其上。

所述挽具可包括袋子,所述袋子适于将所述悬挂装置封闭在其内侧。所述挽具的所述袋子包括底袋,在绑缚所述用户之前,所述底袋可用于临时地保持所述挽具的所述下组件的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带系统被构造成并能操作成致使绑缚至所述悬挂装置的所述用户向前俯冲倾斜。

在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包括由用户穿戴的挽具的受控下降装置。在可行的应用中,所述挽具具有正面和后面并且包括具有多条带的带系统,所述多条带被构造成并能操作成将所述受控下降装置连接到所述挽具的背区域,每条带均具有:位于所述背区域处的后端部,用以连接到所述受控下降装置;以及位于所述挽具的正面的前端部,所述带从所述背区域延伸到所述挽具的所述正面并且绕所述用户躯干的所有侧向进行包裹。设置在所述挽具中的单个连接器组件能用于将一些所述带的前端部快速连接到所述挽具的所述正面,由此将所述挽具固定到所述用户。

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条带的所述后端部被构造成并能操作成连接到沿周向分布在所述受控下降装置的圆周上的相应多个部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带系统可包括:从所述背区域的侧面沿相反方向延伸的两条腹部带,每条腹部带的所述前端部能连接到所述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元件;两条间隔开的肩带,每条肩带均从所述背区域的上侧延伸并且能通过其前端部连接到相应腹部带,由此形成构造成接收所述用户肩部的肩环;以及从所述背区域的底侧延伸的两条间隔开的裆带,所述裆带的所述后端连接到彼此,由此形成具有顶点的V形带结构,其中所述顶点能连接到所述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元件。

可使用悬挂板用于将所述受控下降装置安装在其上。在可行的应用中,所述悬挂板能在沿周向分布在其圆周上的多个部位处连接到所述带系统的所述带的所述后端部。例如,所述悬挂板可包括:两个侧槽,所述两个侧槽位于所述板的相反侧面以将所述腹部带的所述后端部连接到其上;两个间隔开的顶槽,所述两个间隔开的顶槽位于所述板的上区域中以将所述肩带的所述后端部连接到其上;以及两个间隔开的底槽,所述两个间隔开的底槽位于所述板的下区域中以将所述中间带的所述后端部连接到其上。所述受控下降装置可包括卷筒装置,所述卷筒装置固定到所述悬挂板并且被构造成并能操作成控制缠绕在所述卷筒装置内侧的线缆的释放速率,由此提供下降速率的期望分布。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筒装置包括:壳体和线缆卷轴,所述线缆卷轴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所述线缆缠绕在所述卷轴之上;锚定紧固件,所述锚定紧固件连接到所述线缆的自由端;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侧的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被构造成并能操作成控制所述卷绕线缆的释放速率。

在又一方面中,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绑缚用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挽具,所述挽具具有从所述挽具的背区域向上延伸的两条间隔开的肩带,提供从所述挽具的所述背区域沿相反方向向侧向延伸的两条腹部带,并且提供从所述挽具的所述背区域向下延伸的裆带组件;将所述用户的肩部引入到肩环中,通过将所述两条肩带连接到所述挽具的两条相应腹部带而形成所述肩环;将所述裆带组件绕过所述用户两腿之间并且将所述裆带组件绕所述用户躯干的底侧进行包裹;以及通过将关联所述裆带组件的连接元件与各自关联所述腹部带之一的两个连接元件互锁而在单个操作中将所述裆带组件连接到所述腹部带。

所述挽具可包括袋子,所述袋子位于所述挽具的所述背区域处并且具有适合将所述裆带组件保持在其内侧的底袋。所述方法可包括:在将所述裆带组件绕过所述用户两腿之间之前,使所述裆带组件从所述底袋释放。

所述裆带组件可包括从所述挽具的所述背区域向下延伸的两条间隔开的裆带。

所述方法可包括:通过将所述肩带、腹部带和裆带的后端部连接到沿周向分布在悬挂装置的圆周上的多个部位而将所述悬挂装置连接到所述挽具。

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挽具包括用于在对应的一条所述裆带与所述腹部带和肩带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之间进行连接的两条中间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将所述悬挂装置连接到所述挽具的步骤可包括:将所述中间带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悬挂装置。在一些应用中,所述悬挂装置与所述裆带之间的连接经由所述中间带来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文中描述的任何一个实施方式的挽具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悬挂环,所述一个或多个悬挂环附接至所述肩带并且被构造成以可逆的方式将附加挽具装置连接到其上,所述附加挽具装置被构造成将婴儿或四足动物保持在其中,如下文所述。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挽具进一步包括两个固定环,所述两个固定环附接至所述挽具的下腹部区域,例如附接至所述中间带和/或所述腹部带,并且所述附加挽具装置能因此构造成通过相应带和紧固装置而固定到所述挽具的下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因此涉及一种附加挽具装置,所述附加挽具装置被构造成将婴儿牢固地保持在直立位置中,并且牢固地附接至CDD挽具,以允许被营救者在下降时用所述CDD承载所述婴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婴儿的附加挽具装置包括:后部件、前部件和侧部件,构造成形成茧式保护结构,所述茧式保护结构具有用于将所述婴儿保持在其内侧的固定空腔以及面开口;两条悬挂带,所述两条悬挂带从所述附加挽具装置的前上部延伸并且能附接至所述CDD挽具;两条固定带,所述两条固定带能附接至所述CDD挽具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婴儿挽具装置的底部固定到所述CDD挽具。优选地,所述婴儿挽具装置包括内紧固带布置,所述内紧固带布置设置在所述固定空腔内侧,以在直立位置中将所述婴儿绑缚至其内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紧固带布置包括:臀部支撑件,所述臀部支撑件附接在所述空腔的下部处并且被构造成绕过所述婴儿两腿之间;以及两条肩带,所述两条肩带从所述空腔的上部绕向下以附接至所述臀部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涉及一种构造成将动物固定到CDD挽具的动物附加挽具。所述动物挽具装置包括包裹件,所述包裹件被构造成限定下侧支撑部、侧向包裹部和背面支撑襟翼,所述背面支撑襟翼被构造成分别从下侧、正面、背面和侧面包裹住所述动物的身体。所述动物附加挽具包括悬挂带,所述悬挂带附接至所述包裹件并且从一个侧面向另一个侧面横穿所述包裹件,并且能在设置于所述悬挂带的自由端的悬挂环处连接到快速连接器元件,为所述CDD挽具的所述悬挂环提供连接。

所述动物附加挽具进一步包括纵向带,所述纵向带沿着所述包裹件的所述下侧支撑部掠过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动物的下侧并且限定用于供所述被绑缚动物的腿穿过的开口。所述动物附加挽具进一步包括:支撑带,所述支撑带附接至所述包裹件的相应侧向包裹部;以及胸部支撑件,所述胸部支撑件附接至所述纵向带的前自由端。所述胸部支撑件具有两个侧向襟翼,所述两个侧向襟翼被构造成连接到支撑带的自由端,由此形成对所述被绑缚动物的胸部的支撑。所述支撑带的所述后端部沿着所述背面支撑襟翼附接,并且所述背面支撑襟翼的末端连接到所述纵向带的相应自由端,由此形成对所述被绑缚动物的臀部支撑。所述背面支撑襟翼可由后带进一步连接到彼此,所述后带被构造成在所述被绑缚动物的尾端之上掠过。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涉及一种被构造成将儿童绑缚至其上并且朝向地面安全地下降的儿童(本文中也被称为被营救者)座椅CDD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儿童座椅CDD是大致L形座椅,具有臀部支撑段、牢固地附接有线缆卷筒装置的后支撑段以及附接至所述臀部支撑段的减震基段。所述基段能由形成在所述臀部支撑段的前缘与所述基段之间的180度弧形部附接至所述臀部支撑段。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段相对于所述臀部支撑段基本上是长形的,由此在所述装置碰到地面时基本上防止所述座椅装置滚下并且保证绑缚的被营救者安全触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挽具带包括:两条垂直带,所述两条垂直带被构造成包裹在所述被营救者的肩部上;两条侧向带,所述两条侧向带被构造成包裹在所述被营救者的躯干(腰部)上;以及紧固带,所述紧固带牢固地附接在臀部件的所述前缘的中心处,并且被构造成绕过所述被营救者两腿之间并且连接到所述侧向带的自由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垂直带的所述自由端被构造成形成供所述侧向带分别从中穿引 (穿线)通过的两个相应环,由此在其间提供可滑动连接并且形成构造成接收所述被营救者的肩部的两个相应肩环。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座椅装置的所述挽具带进一步包括胸部支撑带,所述胸部支撑带基本上水平掠过并连接在所述垂直带之间并且构造为支撑绑缚的被营救者的胸部的止挡件。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涉及一种受控下降系统,所述受控下降系统包括上文中和下文中描述的控制下降装置以及附加挽具装置,所述附加挽具装置被构造成承载婴儿并且包括:茧式保护结构,所述茧式保护结构被构造成限定用于将婴儿保持在其内侧的保护性空腔和面开口;两条悬挂带,所述两条悬挂带能附接至所述控制下降装置的上部;以及两条固定带,所述两条固定带能附接至所述控制下降装置的底部。所述附加挽具装置可包括内紧固带布置,所述内紧固带布置设置在所述保护性空腔内侧并且被构造成在直立位置中将所述婴儿绑缚至其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涉及一种受控下降系统,所述受控下降系统包括上文中和下文中描述的控制下降装置以及附加挽具装置,所述附加挽具装置被构造成承载动物并且包括:包裹件,所述包裹件被构造成限定下侧支撑部、侧向包裹部和背面支撑襟翼,所述背面支撑襟翼被构造成分别从下侧、正面、背面和侧面包裹住所述动物的身体;以及悬挂带,所述悬挂带从一个侧面向另一个侧面横穿所述包裹件并且能连接到所述控制下降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纵向带被设置为沿着所述包裹件的下侧支撑部掠过并且被构造成支撑被绑缚的所述动物的下侧。支撑带还能设置为附接至所述包裹件的相应侧向包裹部,并且胸部支撑件被设置为附接至所述纵向带的所述前自由端和支撑带的自由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包括L形座椅和挽具带的受控下降座椅装置,所述L形座椅具有臀部支撑段、牢固地附接有线缆卷筒装置的后支撑段以及弹性地附接至所述臀部支撑段的减震基段,所述挽具带被构造成将坐下位置中的用户绑缚至所述座椅装置。可选地,所述座椅装置包括扭转框架结构,所述扭转框架结构被构造成形成所述臀部支撑段、后支撑段和支撑基段。在这样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基段可由所述扭转框架结构的弧形部附接至所述臀部支撑段。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段相对于所述臀部支撑段基本上是细长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挽具带包括:两条侧向带,所述两条侧向带从所述后支撑段的侧面延伸并且被构造成包裹在所述用户的躯干上;紧固带,所述紧固带附接在所述臀部支撑段的前缘的中心处,并且被构造成连接到所述侧向带的自由端;以及两条垂直带,所述两条垂直带从所述后支撑段的顶部节段延伸并且以可滑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垂直带之间(所述侧向带均以可滑动的方式连接到相应垂直带),由此形成肩环。在一些应用中,胸部支撑带被设置为以可滑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垂直带之间。

附图说明

为了理解本实用新型且为了知晓可在实践中是如何进行的,现在将参考附图仅通过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来描述实施方式。除非另有暗示,否则图中示出的特征意在仅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示对应的部分,并且其中:

图1例示了根据一些可行实施方式从多层建筑物下降的被营救者使用的CDD;

图2A和图2B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一些可行实施方式的挽具构造,其中图2A是挽具的简化图示,而图2B描绘了其可行实施方案;

图3A和图3B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可行实施方式的挽具和卷筒装置布置,其中卷筒装置附接在挽具的背面的上部,并且其中图3A描绘了卷筒装置大致垂直于挽具的后部件的CDD布置,而图3B描绘了卷筒装置大致平行于挽具的后部件的CDD布置;

图4A和图4B分别示意性地图示了以立体后视图和正视图示出的根据可行实施方式的CDD和挽具布置;

图5A至图5C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一些可行实施方式的CDD构造,其中挽具的裆部支撑件在其未使用状态下在CDD的隔室内侧可释放地保持未展开,其中图5A演示了其中CDD构造为背包/袋子的形式的实施方式,图5B描绘了在将挽具改变为其展开状态之前在背包内侧的卷筒装置和挽具的布置,而图5C描绘了在裆部支撑件的展开状态下的CDD的卷筒和挽具;

图6A至图6D示意性地图示了布置为背包的CDD构造,其中图6A描绘了CDD 的正视图,图6B描绘了CDD的后视图,而图6C和图6D描绘了卷筒装置的可行布置;

图7A至图7D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一些可行实施方式的挽具布置,其中图7A 示出了挽具布置的后视图,图7B示出了挽具布置的分解图,图7C是图示挽具的带系统的后视图,而图7D图示了悬挂装置与挽具的带系统的附接;

图8A至图8N示意性地图示了逐步地使用采用图7A至图7D中示出的挽具布置的CDD;

图9A和图9B描绘了根据一些可行实施方式的CDD布置的后视图,其中卷筒装置安装在挽具的下背区处;

图10A至图10C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可行实施方式的用于斜倚下降位置构造的 CDD布置,其中图10A描绘了后视图,而图10B和10C分别描绘了下降用户正使用的CDD的立体侧视图和后视图;

图11A至图11C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可行实施方式的CDD布置,其中卷筒装置在使用CDD之前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包装袋中,并且其中图11A和图11B描绘了 CDD的后视图,分别示出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下的CDD的裆部支撑件,而图 11C描绘了下降用户正使用的CDD的正视图;

图12A至图12D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构造成附接至CDD挽具的婴儿附加挽具装置,其中图12A例示了婴儿挽具装置与CDD挽具的附接,图12B示出了婴儿挽具装置的立体图,而图12C和图12D示出了婴儿挽具装置的外部和内部带布置;

图13A至图13C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构造成附接至CDD挽具的附加四足动物(宠物)挽具装置,其中图13A例示了动物挽具装置与CDD挽具的附接,而图13B和图13C分别示出了动物挽具装置的侧视图和俯视图;以及

图14A至图14C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构造成用于儿童的CDD座椅装置,其中图14A和图14B分别示出了CDD座椅装置的侧视图和后视立体图,而图14C示出了CDD座椅装置及其绑缚带的正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在下面参考附图来描述,其应在所有方面被认为仅是说明性的而不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在图中图示的元件不一定按比例,重点反而放在清楚地图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本实用新型可设置为其它具体形式和实施方式而不脱离本文中描述的基本特性。

图1例示了根据一些可行实施方式的CDD 9的使用。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逃离高架结构3(例如,建筑物)的被营救者7通过受控地释放缠绕在CDD 9中的线缆 4而从该结构安全地下降。CDD 9包括:由被营救者7穿戴的(例如,采取可调式快速装配挽具的类型的)挽具6;以及在被营救者7的上背区(例如,被营救者7的肩胛之间)处附接至挽具6的背面的卷筒装置5。卷筒装置5包括:卷绕线缆4,其具有附接至其自由端的锚定紧固件4h(例如,卡钩、钩扣);以及制动机构5m(例如,离心制动器),其被构造成调节从卷筒装置5释放线缆的速率,由此保证被营救者7 安全下降到地面2。

如图1所示,为了逃离结构3(例如,在紧急情形下,诸如蔓延的火灾),被营救者7穿戴上挽具6,将锚定紧固件4h固定到锚定构件3r(优选是固定地附接至结构3(例如,锚定环)的锚定固定件),并且例如经由开口3w(诸如窗户、出口/逃生门,等)退出结构3。在退出结构3之后,被营救者7通过重力(由箭头1示出)被朝向地面2向下牵拉,并且卷绕线缆4随着被营救者7朝向地面2向下下降而从卷筒装置5逐步释放。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挽具6和卷筒装置5的布置会保证被营救者7的身体在坠落期间的取向相对于地面2大致垂直。设置在卷筒装置5中的制动机构 5m被构造成在预先限定的释放速率内可控地释放卷绕线缆4,由此维持被营救者7 基本受控的下降速度(例如,约1到2米/秒),直到安全地到达地面2。

图2A和图2B示出了根据一些可行实施方式的挽具设计。参考图2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挽具6包括上带布置66,该上带布置66包括两条大致垂直的躯干带65 和悬挂带系统63,该悬挂带系统63横过挽具的背面(即,水平掠过)并且在躯干带 65之间进行连接,由此形成形的上带结构66。悬挂带系统63可包括至少一条后横向带(图2B中的6q),该至少一条后横向带在躯干带65(例如,后带部65b) 之间进行连接并且被构造并能操作为悬挂组件,该悬挂组件将悬挂点限定在对应于用户下背区域的预定部位(在5s处)。

固定在悬挂带系统63的下区域处的附接构件5s可用于提供位于被绑缚用户7的下背区处的悬挂点。利用挽具6的这种构造,卷筒装置5附接至位于绑缚的被营救者的下背区处的悬挂点5s,这促进在坠落期间将绑缚的被营救者的身体定位在期望的直立大致垂直的身体姿势中。如将在下文中解释的,挽具6的这种构造可进一步被采用以均匀地分布施加在挽具6的不同带上的张力,由此有助于防止悬挂创伤。

每条躯干带65均包括:沿着挽具6的背面掠过的后带部65b;从后带部65b的一端向上延伸的肩带部65s;以及从后带部65b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的腰带部65w。更特别地,躯干带65的肩带部65s被设计成向正面绕过用户7的肩部,并从肩部沿着用户的正面向下掠过;并且腰带部65w被设计成向正面朝向用户的腹部区绕过用户7 的腰部区域。躯干带65的末端可由连接装置(未示出)和/或胸部带(图2B中的6t) 连接到彼此,由此形成了设计成将挽具带装配在用户的肩部上的两个肩环(图3A和图3B中的66p)。

挽具6可进一步包括底带布置67,该底带布置67具有连接到躯干带65的腰带部65w的V形结构。例如,非限制性地,躯干带65与V形带结构67之间的连接可施加在交点C1处,其中V形带结构67的臂6y的上部与躯干带65的腰带部交叉。如将在下文中描述的,V形带结构67的顶点区域C6能(例如,由图3B中示出的肚带6e)连接到V形带结构67的臂的末端,由此形成挽具的腿环(图3A和图3B中的66g)。

现在参照图2B,图2B示出了图2A中例示的包括上带布置66和底带布置67的挽具设计的可行实施方案。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后带部65b沿着挽具6的包括悬挂带系统63的后部件6b的侧边垂直延伸。正如所见,悬挂带系统63包括两条间隔开的后横向带:具有“∧”形结构的下后横向带6q,其沿着后部件6b的底侧(水平地) 掠过并且在点C1处连接到躯干带65;以及上后横向带6g,其(在被营救者7的肩部区处)沿着后部件6b的上部(水平地)掠过并且在点C8处连接到躯干带65。悬挂带系统63还可包括两条以上间隔开的垂直肩胛支撑带6u,该肩胛支撑带6u沿着后部件6b垂直掠过并且在上端(在点C9处)连接到上后横向带6g且在下端(在点 C3处)连接到下后横向带6q。

如在图2B中另外看到的,底带布置67大致为V形带结构,该V形带结构具有朝向结构的位于裆件6c的自由端处(在8c处)的顶点区域向下渐缩的两条带6y(本文中也被称为臂)。躯干带65的腰带部65w与V状带结构6y的上臂部的交会形成/ 限定挽具6的设计成沿着被绑缚用户的腰部朝向用户的腹部区绕向正面的两个腰部件6w。V形带结构6y是裆件6c的设计成绕过被营救者7两腿之间的部分,并且其臂从腰部(和背部)件6w向下延伸并且沿着裆件6c的侧边掠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V形带结构6y进一步包括臀部带6h,该臀部带6h在V形带6y的'臂'之间水平掠过以支撑绑缚的被营救者7的底部。

如图2B中例示的,躯干带65可从腰部件6w的下凸耳LL向上延伸,其沿着后部件6b的侧边垂直掠过并且从此朝向被营救者的正面绕过被营救者7的肩部且朝向被营救者的胸部向下掠过。V形带6y可从腰部件6w的上凸耳UL朝向被营救者的臀部(在臀部带6h处)向下延伸,并且从臀部沿着被营救者7的正面朝向用户的腹部区向上掠过。在该构造中,从腰部件6w的下凸耳LL向上延伸的躯干带65与从腰部件6w的上凸耳UL向下延伸的V形带6y在被营救者的腰部区(在腰部件6w中的点 C1处)处交叉。

如上文描述的,腰部件6w的前端可成形为形成具有上凸耳UL和下凸耳LL的耳状结构。腰部件6w的上凸耳UL能(在点C4和C7处)由胸部带6t连接到肩带部65s的自由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胸部带6t到肩带部65s的连接使用可调式连接机构(例如,带扣)的类型来实施。两条肚带6e可连接到腰部件6w的下凸耳LL。替代地,肚带6e可实施为肩带部65s的一体部分,其可因此朝向被营救者7的腹部区延伸超过腰部件6w。如图2B另外看到的,肚带6e包括连接元件8f(例如,可调式滑动带扣),该连接元件8f被构造成实施腰部件6w与裆件6c的自由端(在8c处) 的快速连接。

图2B演示了各种带连接点,如下:在V形带6y与肩带部65s的交叉区C1处;在V形带结构6y的顶点部处,用于在C6处连接快速连接元件8c(例如,“T”锁杆 /快速锁带扣的凸形部分);在下后横向带6q的中点C5处,用于将其∧形结构的臂连接到彼此,并且用于连接附接构件5s;以及在臀部带6h的末端C2处,用于将它连接到V形带结构6y。在一些实施方式中,V形带6y的自由端与躯干带的腰带部的自由端的连接点C1可进一步用于将后横向带6q的末端连接到挽具的腰部件6w区域处。

各种带的连接及其连接点可通过缝制、焊接、使用铆钉/螺栓、带扣和/或粘合剂或者其任何组合来进行。挽具6可进一步包括施加在带上的一个或多个网状物和/或填充层6d。

现在参照图3A和图3B,正如所见,可使用CDD 9的挽具6和卷筒装置5的不同布置。例如,非限制性地,在图3A中,卷筒装置5包括线缆卷轴5d并且附接至悬挂带系统63,该悬挂带系统63设置在挽具6的后部件(或板)6b中,使得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卷筒装置5内侧的线缆卷轴5d的旋转平面大致垂直于后部件6b(即,垂直于被绑缚用户的正面平面)并且与其纵向轴线7g对准(即,处于或平行于被营救者身体的矢状/中间平面)。在图3B描绘的另一非限制性示例中,卷筒装置5附接至挽具6的悬挂带系统63,使得线缆卷轴5d的旋转平面大致平行于后部件6b(即,平行于绑缚的被营救者7的正面平面)。

如图3A和图3B中例示的,在这些非限制性示例中,挽具6和卷筒装置5可布置成使得被营救者7的身体在坠落期间的取向相对于下降方向1向前倾斜,其中如图1中例示的,被营救者7的头部向上。

图3A和图3B进一步示出了从后部件6b的上部的侧边向正面延伸到被营救者7 的肩部上然后沿着被营救者身体的正面向下掠过的肩带部65s,该肩带部65s连接到从后部件6b的下部朝向被营救者7的正面向正面延伸的两个腰部件(或带)6w。特别是,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腰部件6w的自由端的上侧连接到肩带部65s的自由端 (或者成为其一体部分),由此形成两个肩环66p,这两个肩环66p能通过使被营救者的臂穿过肩环66p并且将肩带部65s放置在被营救者7的肩部上而穿戴。

图3A和图3B进一步示出了裆件(或带)6c,它从后部件6b的下侧延伸并穿过被营救者7两腿之间然后沿着被营救者7的正面向上掠过。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挽具6进一步包括快速连接器机构8(例如,安全T杆带扣),该快速连接器机构8被构造成能在被营救者腹部的部位处将腰部件/带6w快速连接(以及释放)到裆件/带 6c的自由端(在8c处)。

如图3A和图3B中示出的,卷筒装置5可包括壳体5h,线缆卷轴5d可操作地安装在壳体5h中以绕旋转轴线5a旋转。线缆4缠绕在线缆卷轴5d上并且其(附接有锚定紧固件4h的)自由端经由设置在卷筒装置5的壳体的顶侧处的开口5p离开壳体5h。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离心制动机构安装在线缆卷轴5d的内侧,该线缆卷轴5d 被构造成使可移动制动元件5b(例如,制动块)在其内侧在与线缆卷轴5d(例如,使用未示出的行星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以这种方式,在坠落期间卷绕线缆4经由开口5p逐渐释放的同时,线缆卷轴5d在壳体5h内侧旋转,并且沿反方向旋转的制动元件5b由于作用在其上的离心力而压靠线缆卷轴5d的内壁。在可移动制动元件5b与线缆卷轴5d的内壁之间演化的摩擦力减缓了线缆卷轴5d的旋转速度,因此调整了被营救者7朝向地面2的下降速度。

相同申请人的题为“离心制动器”的以色列专利申请号235049中描述了离心制动机构的可行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的离心制动机构,并且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其它适合的制动机构。

可选地,并且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挽具6和卷筒装置5布置成使得在坠落期间造成被营救者身体相对于坠落方向1倾斜,如图3A和图3B中演示。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期望身体倾斜是通过布置CDD使得卷筒装置5在位于挽具6的后部件 6b的下部处(例如,大约在或略微高于被营救者的重心)的悬挂点(例如,在5s处) 附接至挽具6(例如,由O形环和/或钩环5r)而的实现。以这种方式,通过朝向下背区降低被营救者7的悬挂点,被营救者身体的向前倾斜(例如,约5°到10°的α度的“俯冲倾斜”)在坠落期间得以实现。这样的俯冲倾斜有利地为被营救者提供向下视线,由此允许被营救者7观察并跳过沿着坠落路径1的可能障碍,看到正接近的地面2,并且准备碰到地面。

出于该目的,挽具6可设置有悬挂带系统63的附接构件5s(例如,锚定环或锚定眼),该附接构件5s固定地固定在后部件6b的下部处且在裆件6c上方。图3A中演示的CDD构造可进一步调整成通过构造旋转卷筒5d将俯仰力矩(例如,负俯仰力矩)施加到被营救者7的身体上而促进期望的俯冲倾斜。

图4A和图4B例示了卷筒装置5'与挽具6的连接。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卷筒装置5'大致平行于后部件6b的悬挂带系统63。卷筒装置5'的上侧包括开口5p,卷绕线缆经由该开口5p释放,并且卷筒装置的底侧附接至下后横向带6q的中心以形成下悬挂点(在5s处),从而允许被营救者7的身体向前倾斜。卷筒装置5还可连接到上后横向带6g和/或肩胛支撑带6u,然而,该额外连接可以是适合在保证5s处期望的下悬挂点的同时将卷筒安装在后部件6b的上部区域上的松散或弹性连接。

图5A至图5C演示了可行实施方式,其中CDD采取背包11g的形式来实施。参考图5A,背包11g被构造成舒适地封闭并承载卷筒装置5和可释放的裆件组件11。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CDD包括:腰部件6w,其从背包11g的后部件6b向正面延伸;以及盖6f,其将卷筒装置5和可释放的裆件组件11封闭在背包11g内侧。

图5B示出了没有盖6f的CCD并且裆件组件11处于折叠状态下。如图5C中例示的,裆件组件11可包括可用于快速地将折叠裆件11改变为其打开状态的快速释放手柄11a。快速释放手柄11a可位于CDD中的任何适合部位,允许用户容易而方便地够到它。在使用中,用户7牵拉快速释放手柄11a以通过将其状态改变为展开状态而释放裆件11,然后在用户两腿之间牵拉展开的裆件11并且将顶点区域E6固定到其腹部区域上的腰部件6w。

图6A至图6D示意性地图示了采取背包的形式构造的CDD布置。图6A示出了根据可行实施方式的CDD 90的正视图,其包括后部件6b、从后部件6b的上侧向正面延伸的两条间隔开的肩带65s以及从后部件6b的侧面和底侧向正面延伸的两条腰带6w。正如所见,腰带6w包括连接元件8f,其被构造成允许腰带6w在被绑缚用户的腹部区域之上的快速连接。后部件6b可包括上文中参考图2A和图2B描述的悬挂带系统63。

现在参照图6B,图6B示出了CDD 90的后视图。正如所见,后部件6b包括封闭卷筒装置5”的背包盖6f,并且未卷绕线缆4的一部分包括固定到线缆自由端的锚定紧固件4h。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CDD 90进一步包括线缆引导单元91,该线缆引导单元91位于卷筒装置5”之上的CDD的背包布置内。位于后部件6b的上部处的背包布置90的第一隔室90a可用于在其内侧容纳未卷绕线缆4的预定长度(连同与之相固定的锚定紧固件4h),并且位于后部件6b的下部处的背包布置90的另一隔室90b 可用于容纳卷筒装置5”和线缆引导单元91。

在该构造中,从线缆释放开口5p延伸的线缆的未卷绕部接合在位于卷筒单元5”之上的线缆引导单元91中,并且从中穿过隔板90p而进入上隔室90a,隔板90p在隔室90a和90b之间进行分离。如图6B和图6C中示出的,卷筒装置5”可在位于后部件6b的下部处的悬挂点5s(例如,由O形环和/或钩环5r)处固定到悬挂带系统 63。

现在参照图6D,卷筒装置5”的线缆释放开口5p可包括线缆引导组件92c(例如,使用辊92d),该线缆引导组件92c被构造成在下降期间平顺地引导从卷筒装置5”释放的线缆。线缆引导组件92c可进一步构造成确保穿过开口5p的线缆4的单向外通道并且防止线缆从中穿过而非期望返回卷筒装置5”(例如,通过使用未示出的棘轮机构)。

类似地,位于卷筒装置5”之上的线缆引导单元91还可包括用于从CDD平顺地释放线缆的线缆引导组件91c(例如,使用辊91d),该线缆引导组件91c还可构造成确保单向线缆从中通过。在分别在线缆引导组件91c和92c中采用辊91d和92d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辊91d和92d可布置成使得一组辊大致垂直于另一组辊,由此保证线缆从卷筒基本上直立向上地释放而不与带和/或挽具的其它部分缠结。

图7A至图7D示意性地图示了具有单个带连接器布置的挽具70。参考图7A,挽具70可包括能附接悬挂装置5的背件或背包(下文中被称为背包75)。挽具70的两条间隔开的肩带71s从背包75的上部延伸,而两条腹部带72s从背包75的相反两侧侧向(侧向)延伸。两条间隔开的裆带74s限定挽具70的底部并且设计成穿过用户两腿之间并且沿着用户正面掠过。两条中间带73s从背包75的底侧向下延伸并且在挽具70的下背区处限定顶点73b,中间带从顶点73b向上延伸并且其端部(例如,通过图7C中示出的缝制线73t)连接到腹部带72s。

换句话说,中间带73s布置成形成两条间隔开的V形结构,该V形结构将挽具 70的腹部带72s连接到附接至其顶点(在73b处)的裆带74s。特别是,每条中间带 73s由其V形结构的一个臂将一条裆带74s连接到挽具70的相应腹部带72s,并且由其V形结构的另一个臂将裆带74s连接到背包75。中间带73s的这种构造促进了被绑缚用户的负载在挽具70的不同带上的均匀分布,并且由单个连接器组件(例如,使用“T”锁带扣)实现肩带71s和腹部带72s与V形裆带74s的快速连接。

肩带71s从背包75的上部延伸并且沿着挽具70的正面向下掠过,其中每条肩带 71s的自由端(图7B和图7C中的71b)连接到挽具70的相应环调整带71k。每条环调整带71k均在一端处(例如,由缝制线73t)连接到相应的腹部带72s,并且(例如,由滑扣71b)将其自由端连接到相应的肩带71s,由此形成挽具70的两个可调式肩环71o。裆带74s(例如,由滑扣73b)连接到V形中间带73s的顶点并且向下延伸,形成了具有将其自由端连接到彼此的顶点(在74b处)的V形结构。

由可调整带74e(例如,经由滑扣74b)连接到裆带74s的顶点的快速连接器8c (例如,“T”锁杆)以及设置在腹部带72s的自由端处的两个连接元件8f(例如,快速锁带扣的凹形部分)用于通过以下手段绑缚用户,即:将V形裆带74s穿过用户两腿之间并且从那里沿着用户的正面向上掠过,以及在用户的腹部(或者下胸部)区将快速连接器8c连接到连接元件8f。背包包括底袋75p,该底袋75p在背包75的底侧具有下侧开口以保持挽具70的V形裆带74s处于折叠状态下,并且允许裆带74s的快速释放以绑缚用户。

悬挂装置5(例如,降落伞或卷筒装置)能连接到挽具70的肩带、中间带和腹部带的保留在背包75内侧的端部(图7B中的71s'、72s'和73s'),由此限定挽具70 的后悬挂区,该后悬挂区被构造并可操作成将被绑缚用户的负载均等地分布在包裹用户躯干的不同带之间,由此促进防止悬挂创伤。设置在背包75的上区域中的线缆槽缝75s能将悬挂装置5的线缆4(在背包75内侧附接至挽具70)释放到背包75的外侧。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悬挂装置5包括卷筒装置,该卷筒装置被构造并可操作成可控地释放线缆4(具有附接至其自由端的锚定紧固件4h)。锚定紧固件4h可以可释放的方式附接至靠近用户胸部区的一条肩带71s。

挽具70的肩带、腹部带和中间带附接或嵌入布置成缓冲挽具以使用户舒适的一个或多个盖/垫中,并且防止可能在坠落期间因带压靠被绑缚用户的四肢和/或躯干而造成的悬挂创伤。参考图7B,挽具可包括上垫71,该上垫71被构造成垫住被绑缚用户的上肩部和胸部区域。上垫71包括汇聚到垫71的基段71a中的两个间隔开的臂 71f。垫71的臂71f被构造成容纳肩带71s并且在它们之间限定被构造成将被绑缚用户的颈部接收在其中的间隙71n。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上垫71包括位于其基段71a 处的两个槽缝71x,用于将肩带71s的端部71s'从垫71的内侧(或内部)伸到外侧以连接到悬挂装置5。

手柄71d可附接至挽具70的上垫71(和/或后部件75),以提供对挽具的方便抓握。挽具70的不同带本身之间和/或与挽具的其它部分/元件的连接能通过缝制、焊接、铆钉/螺栓、粘合剂材料或其组合来进行。可调式带连接器(例如,具有滑扣)可用于连接挽具70的一些带,以针对用户身体实现对于挽具70的各部分的容易大小调整。

上垫71的基段连接到中间垫72,该中间垫72被构造成垫住被绑缚用户的背区域。中间垫72大致为梯形形状,其主要基部用于连接到上垫71并且限定两个侧襟翼 72f,该侧襟翼72f被构造成包裹被绑缚用户的侧边(腰部)。中间垫72在靠近主要基部的相反两侧包括两个间隔开的槽缝72y,用以将腹部带72s的端部72s'从垫的内侧(或内部)穿到外侧以附接至悬挂装置5。在槽缝72y下面设置于中间垫72中的两个额外间隔开的槽缝73z用以将中间带73s的端部73s'从垫的内侧(或内部)穿到外侧以附接至悬挂装置5。

包括腰带72s和中间带73s(例如,通过缝制线与之附接)的下垫73用于填充被绑缚用户的中间区域和下背区域。下垫73也大致为梯形形状,其主要基部区域被构造成适合于附接在中间垫72的小基部区域下方,并且两条间隔开的腿73q从其小基部向下延伸。下垫73的梯形形状被构造成容纳中间带73s的V形结构,使得每条中间带73s的臂朝向其主要基部侧向铺展,并且每个中间带73s的顶点(滑扣73b与之附接)位于从下垫73的小基部延伸的相应腿73q中。

如图7B和图7C另外看到的,由裆带74s形成的V形裆组件的每个臂被构造成连接到相应中间带73s的滑扣73b。V形裆组件还可包括V形垫74v,在其每个臂处具有构造成使相应裆带74s从中穿过的套筒。

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腹部带72s附接在下垫73的主要基部区域处,并且从主要基部区域沿相反的侧向方向延伸。中间带73s和腹部带72s可在中间垫72的主要基部的末端处(例如,由缝制线73t)在它们的相交区处连接到彼此。如图7C另外看到的,下垫73放置在中间垫72下方,使得形成在腿73q之间的间隙73g与弧形凹槽73c对准,该弧形凹槽73c形成在上垫71的小基部区域的中心。

图7C示出了在上垫71和下垫73附接至中间垫72并且分别经由相应槽缝71x、 72y和73z绕过肩带71s'、腹部带72s'和中间带73s'的端部之后的挽具70。如图7C另外看到的,环调整带71k可在中间垫72的主要基部的末端处(例如,由缝制线73t) 连接到腹部带72s和/或中间带73s。可选地,每条环调整带71k是相应中间带73s的延续部,一起作为单一不分段的带。另外,线缆保持器套筒71w用于保持线缆4的在使用之前从悬挂装置释放的部分,可(例如,通过维可牢附接)快速打开以从悬挂装置释放线缆4。

现在参照图7D,带系统被设计成使得肩带71s'、腹部带72s'和中间带73s'的端部借助周向布置的带槽93x、93y、93z在背包75的内侧连接到下降装置(例如,卷筒装置5),由此关于被绑缚用户的中间或中间-上背区(靠近肩胛)来限定装置的悬挂区。例如,非限制性地,每条肩带、腹部带和中间带的端部71s'、72s'和73s'穿过其相应的槽93x、93y、93z,并且它们本身由带连接装置94(例如,使用滑扣)固定。

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悬挂装置是附接至形成有带槽93x、93y和 93z的悬挂板93(例如,由金属制成并且具有约1.5到2mm的厚度)的卷筒装置5。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悬挂板包括:两个侧槽93y,其位于板93的相反侧以将两条腹部带72s与之连接;两个间隔开的顶槽93x,其位于板93的上区域中以将两条肩带71s与之连接;以及两个间隔开的底槽93z,其位于板93的下区域中,以将两条中间带73s与之连接。

带槽93x、93y和93z可形成在悬挂板93的外围分布耳部中。带连接到悬挂板 93以及裆带74s和肩带71s(经由环调整带71k)附接至腹部带72s的这种布置保证被绑缚用户的负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带之间。另外,卷筒装置5在被绑缚用户的上背区域处的部位可用于造成用户身体在下降期间的向前俯冲倾斜姿势。

图8A至图8N示意性地图示了逐步地使用图7A至图7D中示出的CDD。在图8A中,看到挽具70处于其各种带的未展开状态下,并且裆带74s在背包75的底袋75p内侧处于折叠状态下。看到附接至裆带74s的拉带74c从背包75的底袋75p出现,以在紧急情形下为裆带提供快速释放,如图8B中例示。在从底袋75p拉出裆带74s 之后,挽具70通过铺展肩带71s和腹部带72s并且露出肩环71o而改变为图8C中看到的展开状态。

接着,通过将肩环71o装配在肩部上使挽具70由用户7穿戴上,如图8D所示。然后,如图8E中例示的,肩环71o的大小可通过(经其附接到肩带71s的附接装置 71b)牵拉或释放环调整带71k的各部分而调整。现在参照图8F至图8H,用户7的绑缚需要将裆带74s穿过用户7的两腿之间,并且在V形裆带结构的顶点处将设置在腹部带的自由端处的连接元件8f附接至快速连接器8c。正如所见,以这种方式,挽具70的所有带都借助单个快速连接组件而连接,允许快速地绑缚用户,并且在到达安全地面时从用户中快速释放。在图8I中,(例如,通过设置在连接元件8f中的滑扣)调整腹部带72s,以将挽具带紧紧地装配在用户的躯干上;而在图8J中,由将快速连接器8c连接到裆带74s的可调整带74e来调整裆组件的大小。

在用户被绑缚之后,锚定紧固件4h从肩带71s释放。在图8K中,用户利用释放带4j来牵拉锚定紧固件4并且将它从肩带71s移除;而在图8L中,用户将锚定紧固件4h连接到设置在高架结构3的壁中的锚定构件3r。在图8M中,用户经由开口/窗户3w离开高架结构3;而在图8N中,用户安全地下降到安全地面。

返回参照图7B,CDD挽具70可进一步包括与之附接并被构造成牢固地附接“附加”挽具装置的一个或多个悬挂环(或D环),如图12A和图13A中演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悬挂环(D环)110a和110b附接至CDD挽具70的肩带71s,以将附加挽具装置与之连接。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额外悬挂环(D 环)112a和112b附接至CDD挽具70的中间带73s,以在CDD挽具70与附加挽具装置之间提供额外连接。在该具体的非限制性示例中,额外悬挂环112a和112b附接至水平附接带112的末端,该水平附接带112在腹部带72s之下掠过且大致平行于腹部带72s,并且接近中间带73s的顶点73b连接到中间带73s。

图12A至图12D示意性地图示了婴儿附加挽具装置120,其被构造成在其内侧拥抱并牢固地保持婴儿13使之处于直立位置,并且牢固地附接至CDD挽具70,由此使被营救者7能够与婴儿13一起安全地下降到地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婴儿挽具装置120包括后部件120b、前部件120f和侧部件120s,其被构造成从所有方向包住婴儿13,同时留出前开口120n,由此允许婴儿呼吸并维持与被营救者7的眼神接触。婴儿挽具装置120的前部件120f包括垂直槽缝127,该垂直槽缝127具有快速闭合装置(例如,拉链和/或维可牢),用以打开装置并且将婴儿放置在其内侧。婴儿挽具装置120分别的侧部件120s、后部件120b和前部件120f优选地由软垫制成或者包括软垫,用以保护婴儿身体免受外部碰撞。

婴儿挽具装置120优选地由两条悬挂带123a和123b附接至CDD挽具70,这两条悬挂带123a和123b从挽具装置120的前上部延伸并被构造成由设置在其自由末端处的锚定紧固件(例如,卡钩、钩扣)114a和114b附接至相应的悬挂环110a和110b,所述悬挂环110a和110b附接至CDD挽具6的肩带71s。水平固定带124的两条固定带124a和124b优选地用于借助锚定紧固件(例如,卡钩、钩扣)115a和115b将婴儿挽具装置120的底部固定到CDD挽具70,所述锚定紧固件115a和115b设置在其自由末端处并被构造成附接至悬挂环112a和112b,所述悬挂环112a和112b附接至CDD挽具70的中间带73s。

图12C示出了悬挂带和固定带的可行布置,及其与后部件120b的外侧的附接。正如所见,水平固定带124附接至后部件120b的下部,并且两条悬挂带123a和123b 形成V形结构,该V形结构的顶点123x基本上附接在水平固定带124的中心,并且下部从顶点123x向上延伸并且沿着其侧边附接至后部件120b。手柄带125q可设置为用于承载装置,所述手柄带125q可附接至支撑带125,该支撑带125附接至后部件120b并且在悬挂带123a和123b的V形结构的下部之间进行连接。

图12D在后部件120b的内侧之上示出了设置在装置120内侧的婴儿紧固带布置。臀部支撑件106附接至后部件120b的下部,被构造成穿过婴儿两腿之间并且借助快速连接器106c(例如,儿童挽具带扣)附接至两条肩带118a和118b。肩带118a和 118b的一端(在118u处)附接至后部件120b的上部,而另一端(在118w处)附接至后部件120b的侧向下区域。两个阳连接器119a和119b分别以可滑动的方式穿引在肩带118a和118b之上,并且用于在肩带与臀部支撑件106之间建立快速连接。

图13A至图13C示意性地图示了了四足动物(宠物)附加挽具装置130,其被构造成将小动物15(例如,猫或狗)固定到CDD挽具70。正如图13A所见,动物挽具装置130被构造成绕动物15的身体从其下侧、前侧(在133处)、后侧(在134 处)和侧面进行包裹。装置130包括包裹件130w,该包裹件130w被构造成限定下侧支撑部130c、侧向包裹部130r以及背面支撑襟翼134u和134v。

悬挂带131和132将包裹件130w从一个侧面V向另一侧面U横过,附接至包裹件130w并被构造成在设置于其自由端处的悬挂环处连接到快速连接器元件136a 和136b,以将动物挽具装置130连接到两个悬挂环110a和110b,这两个悬挂环110a 和110b附接至CDD挽具70的肩带71s。悬挂带132被构造成横跨动物的肚子,靠近其前腿,并且其侧向部132v和132u被构造成沿着动物的侧面掠过并且在其末端处具有可连接到快速连接器元件136a的相应悬挂环Va和Ua。悬挂带131被构造成横跨动物的肚子,靠近其后腿,并且其侧向部131v和131u被构造成沿着动物的侧面掠过并且在其末端处具有可连接到快速连接器元件136b的相应悬挂环Vb和Ub。正如所见,悬挂带131的侧向部131v和131u的各部可朝向动物的背后/后侧倾斜,以在动物的身体上提供改进的抓握。

纵向带138沿着下侧支撑部130c掠过并且用于支撑动物的下侧并限定开口供被绑缚动物15的腿穿过。形成在背后/后侧支撑襟翼134u和134v之间的隔间139u和 139v以及下侧支撑部130c的后端限定了动物后腿的通道,而形成在下侧支撑部130c 的前端与侧向襟翼U和V之间的隔间140u和140v分别限定了动物前腿的通道。

胸部支撑件133附接至纵向带138的前自由端,该纵向带138具有被构造成连接到支撑带137u和137v的自由端的两个侧向襟翼,由此形成对被绑缚动物15的胸部支撑。使支撑带137u和137v倾斜而形成V形结构,在侧向包裹U和V的末端处限定手柄。支撑带137u和137v的后端部沿着背面支撑襟翼134u和134v附接。正如图13B所见,背面支撑襟翼134u和134v的末端连接到纵向带138的相应自由端,由此形成用于被绑缚动物15的臀部支撑。背面支撑襟翼134u和134v可进一步由后带141 连接到彼此,该后带141被构造成在被绑缚动物15的尾端之上掠过。

图14A至图14C示意性地图示了CDD座椅装置150,其被构造成在朝向地面下降的同时承载绑缚至装置上的儿童。座椅装置150大致为L形座椅,具有臀部支撑段 150p、后支撑段150g和附接至臀部支撑段150p的减震基段150b。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基段150b由形成在臀部支撑段150p的前缘与基段150b之间的180度弧形部 150a附接至臀部支撑段。后支撑部150g包括与之固定的附接板150q,线缆卷筒装置 5牢固地附接至附接板150q。卷筒装置5如上文中描述地构造成使绑缚至座椅装置 150的被营救者能够安全地下降到地面。

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结构被构造成通过响应于基段150b朝向臀部支撑段150p的倾斜而允许弧形连接部150a弹性地变形来提供基段150b与臀部支撑段150p之间的回弹/弹性附接,由此吸收当座椅装置150碰到地面时经历的冲击 /碰撞。另外,如图14A至图14C中例示的,基段150b能相对于臀部支撑段150p是大致长形的,由此基本上防止座椅装置150在装置碰到地面时翻滚,由此保证绑缚的被营救者的安全触地。

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椅装置150由管状(可选是中空的)元件 (例如,金属/塑料管)制造,其被构造成构建座椅装置的扭转框架结构来限定其基段、臀部支撑段和后支撑段,作为座椅装置150的框架段。直角支架151附接在臀部支撑段150p和后支撑段150g的框架段之间,分别在其间提供刚性连接,并且具有水平带槽缝Hh和垂直带槽缝Hv以分别将臀部件154k和后支撑件154e附接至臀部支撑框架段150p和后支撑框架段150g,分别用以绑缚座椅装置150的带,如图14C所示。

现在参照图14C,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挽具带包括:两条垂直带157a和157b,其被构造成包裹在被营救者的肩部上;两条侧向带156a和156b,其被构造成包裹在被营救者的躯干(腰部)上;以及紧固带155s,其牢固地附接在臀部件154k的前缘的中心,并且被构造成穿过被营救者两腿之间并连接到侧向带156a和156b的自由端。

垂直带157a和157b的自由端被构造成形成两个相应的环La和Lb,侧向带156a 和156b分别穿引/穿线通过所述环La和Lb,由此在其间提供可滑动连接并且形成两个相应的肩环Sa和Sb,所述肩环Sa和Sb被构造成接收被营救者的肩部。侧向带156a 和156b中的每一个均包括连接元件(例如,可调式滑扣)155a和155b,该连接元件分别被构造成牢固地且以可逆的方式连接到附接至紧固带155s的自由端的快速连接元件155(例如,“T”锁杆/快速锁带扣的凸形部分)。

在该具体的非限制性示例中,垂直带157a和157b附接至后支撑框架150g的水平杆/管。垂直带157a和157b能穿过形成在附接板150q中的槽缝,以形成环绕后支撑框架150g的水平杆/管的两个相应固定环。侧向带156a和156b能由长形带156的两个终端节段实施,其由设置在支架151中的两个垂直槽缝Hv联接到座椅装置150。长形带156横穿后支撑段150g,并且可附接至后支撑件154e和/或附接板150q,或者替代地可自由地侧向滑过垂直槽缝Hv。

两条以上附接带用于经由相应水平槽缝Hh将臀部件154k牢固地附接至臀部支撑段150p的框架,并且两条以上附接带用于经由相应垂直槽缝Hv将后部件154e牢固地附接至后支撑段150g的框架。臀部件154k和后部件154e的附接带能横穿臀部支撑段150p和后支撑段150g的相应框架,如图14C中例示。

可选地,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椅装置150的挽具带进一步包括胸部支撑带158,该胸部支撑带158基本上水平掠过,并且以可滑动的方式连接于垂直带157a 和157b之间,并被构造为支撑绑缚的被营救者的胸部的止挡件。在该具体的非限制性示例中,胸部支撑带158被构造成包括两个环158a和158b,这两个环158a和158b 被构造成穿引在相应垂直带157a和157b上。

在使用中,儿童坐在臀部支撑件154k上并被垂直带和侧向带绑缚至座椅装置。更特别地,通过如下方式调整垂直带以绕过儿童的肩部:将儿童的臂穿过相应肩环 Sa和Sb并且将胸部支撑带158放置在儿童的下巴下方。然后,设置在侧向带156a 和156b的自由端处的连接元件155a和155b连接到设置在紧固带155s的自由端处的快速连接元件155。然后,卷筒装置5的线缆(未示出)能使用锚定紧固件(图1中的4h,例如,卡钩、钩扣)附接至适合的锚定构件(图1中的3r),并且座椅装置150 及绑缚至其上的儿童能移动穿过开口(图1中的3w)以借助卷筒装置5安全地下降到地面。

图9A和图9B描绘了根据一些可行实施方式的CDD的后视图,其中卷筒装置5 安装在挽具的下背区处。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挽具包括:两条间隔开的肩带65s,其附接至后部件6b的上侧并被构造成绕被绑缚用户7的肩部进行包裹;以及两个腰部件/带6w,其被构造成绕被绑缚用户7的腰部区域进行包裹。肩带65s可使用快速连接单元的类型在用户7的腹部区域上连接到腰带6w。

挽具的后部件6b可由板68(例如,由适合的金属制成并且具有约1.5到2mm 的厚度)来实施,其上部具有相对较宽的宽度,并且其宽度沿着段68t朝向其下部逐渐减小,直到沿着板的随后段68c(沿着挽具的下背面掠过)呈现宽度恒定。如图9B中更好看到的,板68的具有大致恒定宽度的下部68c包括两条侧向腿68e,这两条侧向腿68e从中沿侧向方向向下延伸并且分别附接至挽具的腰部件/带6w。

如图9A和图9B中例示的,后部件6b的这种构造可有利地用于将卷筒装置5直接安装在被绑缚用户的下背区域上。更特别地,后板68可构造成在与侧向腿68e的附接部位附近或者在侧向腿68e之间、在恒定宽度段68c的下部处为卷筒装置5提供固定连接。在一些可行实施方式中,CDD包括沿着后板68的长度附接的线缆引导件 61(例如,护套或导管),以防止用户和CDD的位于卷筒装置5上的部分与线缆4 接触并且保证在下降期间平滑无障碍的线缆释放。

图10A至图10C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可行实施方式的CDD布置,其被构造成用于斜倚下降位置。图10A示意性地描绘了CDD 10,其包括卷筒装置12、线缆14、线缆导管16、锚定紧固件18、护套20、后部件22、挽具安装件24、左肩带26、右肩带28、胸部横向带30、带紧固件32、阴紧固件34、阳紧固件36、右裆带38、左裆带40、挽具座椅42、挽具结44和胸部环46。

卷筒装置12包括一卷线缆,所述一卷线缆被构造成在从卷筒绕出线缆时以受控的速度释放线缆。卷筒装置可配备有如上文中描述的离心制动机构,该离心制动机构被构造成通过制动块施加摩擦力而控制从卷筒装置释放线缆的速度。

导管16被构造成允许线缆14滑过该导管。导管16可由直径略微大于线缆14 的直径的基本刚性或柔性管道制成。例如,非限制性地,导管16可由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可选地具有额外内套筒使之由具有与线缆14的低摩擦系数的材料制成。因为线缆14被构造成保持用户的重量并且经由线缆引导组件传递该力,如果导管直径相对于线缆直径较大,则该力将集中在导管的相对较小面积上,由此潜在地影响导管的结构完整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导管内径与线缆外径相似,使得其将其上集中有力的面积(相对于导管直径)最大化。替代地,导管的金属可以是自润滑金属或塑料,这会减少摩擦。另外,润滑剂可施加到线缆和/或导管16。

可选地,导管16可由护套20封闭或部分地封闭,以有助于将导管固装到CDD。护套20可例如通过缝制到裆带38或40或挽具座椅42附接,以使导管16能够从用户后面朝用户正面通过用户两腿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护套20包括合成纤维材料。

线缆14的远端(在穿过导管16之后)附接至锚定紧固件18,该锚定紧固件18 可包括钩环、环、钩或类似装置,其被构造成紧固到位于逃离的高架结构中或附近的锚。锚定紧固件18可包括能快捷地固定到锚的快速释放装置。

后部件22可包括可例如通过缝制来固装带的合成纤维材料。挽具安装件24可固装到卷筒装置12和挽具的后部件22。左肩带26和右肩带28可例如通过缝制而固装到挽具的后部件22。肩带26和28可构造成在上端和下端处附接至后部件22,由此形成构造成绕用户的肩部紧紧地装配的肩环。

带26、28和/或30可由带扣(例如弹簧加载的带扣)调整,容易进行长度调整。这样的弹簧加载的带扣可构造成防止带在相当大的力(例如,作用在从高架结构离开的人上的地心引力)作用下松动。例如通过穿行设置在挽具的后部件24中的环,例如通过使用带紧固件32,带26、28和30可附接至后部件24。

胸部横向带30可装配有构造成在相当大的力作用下保持互锁的互锁紧固件。例如,胸部横向带30可在一端装配有阳紧固件32并在另一端装配有互锁的阴紧固件34。互锁紧固件可包括安全机构,用以防止意外地打开紧固件。

裆带38和40可例如通过缝制而附接至挽具座椅42(例如,耐用织物的三角片)。挽具座椅42可具有附接至挽具的后部件22的下侧的宽边,并且可在挽具座椅的与宽边相对的那一端收窄至窄端,靠近挽具结44。挽具座椅42可包括填充物。

右裆带38和左裆带40可重叠或相遇于挽具结44处,在该点处,裆带可缝制到一起。可选地,裆带中的一个或两个可继续远离挽具结。在结44处,还可固装护套 20和/或导管16。护套20还可装配有附接至护套20的胸部环46,该护套20被构造成容纳从中穿过的胸部横向带30。可选地,胸部环46设置在远离结44的点处。替代地或另外地,裆带可在远离结44的点处包括胸部环46。

在其操作期间,例如在有必要从高架结构逃生的紧急情形下,CDD 10容易而快速地穿戴并且固定如下。用户可从固定部位移除CDD并且可选地从CDD移除保护性包裹(未示出)。用户可将他的左臂放置成穿过由左肩带26和挽具的后部件22形成的肩环。然后,用户可将右臂放置成穿过由右肩带28和挽具的后部件22形成的肩环。然后,用户可例如通过在弹簧加载的带扣(未示出)处拉紧肩带而拉紧肩带26 和28,使得后部件22固定到用户的后背上。以这种方式穿戴CDD类似于穿上后背安装包(也被称为背包或包袱)。穿戴CDD的这种方式对用户是直观的并且允许用户的肩部和后背承载CDD的大多数重量,这源自线缆14和卷筒装置12的重量。

在穿戴并固定肩带26和28之后,挽具座椅42将被定位成邻近用户的后端。用户可触及他的腿之间并且可选地通过在远离挽具结44的点处提高裆带或护套20而牵拉他的腿之间的挽具座椅42。用户可继续提高裆带或护套20,使得胸部环46大致处于胸部水平。

与包括单独环以固定每条腿的其它全身挽具相反,CDD 10包括下端的挽具座椅 42,在下端收窄至容易用单手保持的窄宽度。挽具座椅可从用户后方以及两腿之间被拉到至用户前方。该窄端或单个护套一旦被拉到用户前方,就可以容易地保持并快速地固定到位以确保快捷穿戴CDD,而无需多个紧固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该快捷而快速特征可能对在紧急胁迫下穿上的自救系统中用到的挽具是有用的,在黑暗或烟雾中存在潜在地受限的可见度。

胸部横向带30可构造成使得在穿戴CDD 10之后,胸部横向带30所处的高度对应于用户的下胸部(用户胸部下方)。然后,用户可将胸部横向带30的端部伸过环46。然后,用户可将阳紧固件36固定到阴紧固件34,由此将胸部横向带30构造为闭环。所形成的闭环可被拉紧(例如,经由带扣)至比用户胸围长约10cm的点。为了方便起见,可指导用户在胸部横向带30与用户胸部之间保持握拳的同时拉紧由胸部横向带30形成的环,由此在胸部环中留出大约10cm的松弛量。

然后,用户可将锚定紧固件18附接至嵌入于(试图从中下降的)高架结构中的锚。锚可以是牢固地固定到结构的壁或地板的钩。在穿戴CDD 10并将锚定紧固件18 牢固地紧固到锚之后,用户准备从高架结构下降。

然后,用户可例如通过爬出向高架结构的外侧敞开的窗户而离开高架结构。在用户离开并从卷筒装置12延长线缆14时,地心引力沿向下方向牵拉用户,并且卷筒装置12中的离心制动器可通过减缓线缆14从卷筒装置12的释放而减缓用户的下降。

图10B示意性地描绘了使用根据可行实施方式的CDD时用户下降的立体侧视图,其中CDD 10在用户穿戴的时候维持用户处于斜倚位置,从平行于重力的向量优选地大约成10度到60度。该定位对紧急情形下从高架结构快捷下降的用户是有利的。用户在这样的位置下降可降低悬挂创伤的风险。另外,用户能容易地使用他的/她的臂和腿操纵,以避免碰撞坠落的物体、从高架结构下降的其它用户以及位于该结构外侧的其它建筑障碍物(例如,阳台)。用户可用脚踢而从建筑物“弹回”。用户还处于用户的膝盖和手自由的位置,因此可与他的或她的膝盖上的物体(诸如宠物)一起离开结构。

除了参考图10A描述的元件,图10B还描绘了重量承载/悬挂点48。使用CDD 时的斜倚坐姿是将用户重心相对于挽具的重量承载点48定位的效果。挽具的重量承载点48是胸部横向带30与护套20(或导管16)的会聚点。处于坐姿的用户的重心靠近用户的臀部。因为CDD被构造成允许胸部带松弛,所以随着地心引力沿向下方向牵拉用户,用户的重心将位于挽具的重量承载点下方,由此确保斜倚定位。

CDD 10在与卷筒装置位于用户前面的其它装置比较可能是有利的,因为CDD 的用户可在下降的同时把持住护套20,如图10B所示。因为释放的线缆14被导管 16和/或护套20保护,所以用户不必冒着线缆14在从卷筒装置释放时摩擦烧伤的风险。

在一些可行实施方式中,CDD 10可用于提供用在防坠落系统中的正面悬挂。CDD 10可结合安全挂绳(未示出)使用,该安全挂绳的远端可连接到结构上的固定锚且近端连接到CDD 10的位于用户后背上的点,例如挽具的后部件22。挂绳近端与后部件22之间的连接可经由钩扣或类似的锁定/解锁装置实现。当用户在期望防坠落的情形下使用CDD 10时,CDD 10可固定在用户身体上,但锚定紧固件18可能不会连接到任何锚,相反可位于用户容易够到的部位。如果用户例如从位于高架结构外部的支架坠落,则挂绳将防止用户坠落向地面,然而工人将处于面朝下的位置,从连接到他的后背的挂绳悬挂。该位置是危险的,因为可能造成悬挂创伤。使用CDD 10,用户可通过将锚定紧固件18连接到位于挂绳近端处或靠近挂绳近端的点(例如靠近挂绳近端的环)将他的悬挂点移向他的正面。然后,用户可从挽具的后部件22放开挂绳连接,然后用户将在用户正面通过重量在承载点48被支撑。然后,用户的重量将造成线缆从卷筒装置12绕出,由此将用户安全地降低到地面。该面向上的斜倚位置对当从结构进行绕绳下降时的控制和安全是有利的,并且可消除悬挂创伤的风险。

图11A至图11C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可行实施方式的CDD布置,其中在使用 CDD之前,卷筒装置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包装袋中。如图11A所示,CDD 10包括后部件12、右肩带14、左肩带16、面罩18、卷筒装置20、上包装袋24、裆部支撑件26、包装袋紧固件28、下包装袋30、左腰带32、右腰带34、支撑环36和38、挽具环40、挽具连接器42和挽具紧固件50。

后部件12可包括可(例如,通过缝制)固装带的合成纤维材料,并且包括在穿戴CDD 10时为用户增添舒适的填充材料。肩带14和16可(例如,通过缝制)固装到挽具的后部件12,并且可由带扣(例如,弹簧加载的带扣)调整,长度调整容易。这样的弹簧加载的带扣可构造成防止带在相当大的力作用下松动(例如,作用在从高架结构离开的人上的地心引力)。

面罩18可以是(例如,通过缝制)附接至挽具的后部件12的头部保护元件,并且包括构造成覆盖下降用户的头部和/或颈部并且保护用户的头部免受碰撞的刚性或半刚性材料(例如,填充材料)。设计成由面罩18覆盖的区域可包括颈部、头部后侧、头部侧面和/或头部顶部。

在一些可行实施方式中,卷筒装置20包括构造成在从卷筒卷出线缆时以受控的速度释放线缆的一卷线缆。卷筒装置可配备有包括旋转制动块的离心制动机构,该旋转制动块在释放线缆以及使线轴旋转移动时生成的离心力被向外驱动,由此使制动块与制动卷筒接触。在制动块与制动卷筒之间生成的摩擦会控制线轴的旋转运动和线缆的卷出速度。

线缆(未示出)可卷绕/缠绕在卷筒装置20内的线轴上,使得线缆的一端固装到卷筒且另一端(远端)可构造成在下降之前经由锚定紧固件(未示出)附接至逃离结构的固定锚。锚定紧固件可包括钩环、环、钩或类似装置,其被构造成紧固到位于高架结构中或附近的锚。例如,非限制性地,锚定紧固件可包括能快捷地固定到锚的快速释放装置。

在一些可行实施方式中,上包装袋24包括具有沿向上方向(当由站直的用户穿戴时)的开口的凹部,并且包括闭合件(未示出,例如是维可牢紧固件、卡扣等)使之构造成保持包装袋闭合但构造成卷筒装置20沿闭合方向运动时打开。另外或替代地,带、绳索或紧固件可构造成在逃离结构之前将卷筒装置20可拆卸地保持在被绑缚用户的后背上。

卷筒装置20被构造成牢固地附接至后部件12或肩带14和/或16,并且卷筒装置 20可由例如带(如图11C所示)附接至CDD。

挽具的后部件12的下端可附接至裆部支撑件26,例如,由柔性耐用材料制成的三角片,其被构造成绑缚用户的裆区。替代地,裆部支撑件可包括带、短裤或上裤腿或绳索,其被构造成固定用户裆区。裆部支撑件26可构造成折叠并装配在下包装袋 30中。下包装袋30可具有(相对于站立在直立位置中的用户)面向下的开口,并且可选地包括包装袋紧固件28,该包装袋紧固件28被构造成保持包含在下包装袋30 中的裆部支撑件26。包装袋紧固件28可包括维可牢、卡扣或类似闭合机构,其能容易地通过在折叠的裆部支撑件26上向下拉而打开。裆部支撑件26可构造成在折叠构象下使用带、绳索、紧固件或适合可移除地保持裆部支撑件26的任何其它装置附接至后部件12的下端。

挽具的后部件12可附接至左腰带32和右腰带34。左腰带32可包括构造成连接到裆部支撑件26的支撑环36,并且右腰带34可包括构造成连接到裆部支撑件26的支撑环38。腰带中的一个可附接至挽具环40,该挽具环40被构造成经由挽具连接器 42(例如,钩环、夹、环或能够可拆卸地连接到挽具环40并且在连接时承受显著的力的任何其它适合连接器)固定其它腰带。腰带32和/或34中的一个或两个可包括构造成调整腰带长度的挽具紧固件50。

参考图11B,CDD 10被示出为裆部支撑件26被展开并且从下包装袋30移除。如图中能看到的,通过例如缝制在后部件12的下端处裆部支撑件连接到挽具的后部件12。替代地,后部件12和裆部支撑件26可由同一件织物形成。裆部支撑件26可构造成在邻近后部件12的端部处较宽且在远端处较窄。

CDD 10进一步可包括挽具连接器41和44(例如,钩环、夹、环或能够可拆卸地连接到支撑环36或38并且一旦附接就承受显著的力的任何其它适合的连接器),该挽具连接器41和44附接至裆部支撑件26并被构造成分别连接到支撑环36和38,由此将裆部支撑件26固定到腰带。CDD 10可进一步包括挽具连接器46,该挽具连接器46固定在裆部支撑件26的远端处,并且被构造成在裆部支撑件26沿着用户裆部被拉伸之后附接至挽具环40。

在其操作期间,例如在有必要从高架结构逃生的紧急情形下,CDD 10容易而快速地穿戴并且固定如下:用户可将左臂放置成穿过由左肩带16和后部件12形成的环,将右臂放置成穿过由右肩带14和后部件12形成的环,并且(例如通过在弹簧加载的带扣(未示出)处拉紧肩带)拉紧肩带14和16,使得挽具的后部件12固定到用户的后背上。以这种方式穿戴CDD 10类似于穿上后背安装包(也被称为背包或包袱)。穿戴CDD的这种方式对用户是直观的并且允许用户的肩部和后背承载CDD 10的大多数重量,这源自线缆和卷筒装置20的重量。

在站立位置中穿戴并将肩带固定之后,挽具的后部件12将位于用户的后背上,然后用户可通过将挽具环40与挽具连接器42互锁来固定腰带34和32。然后,用户可触及他或她的后背之后并将裆部支撑件26向下拉,由此松动包装袋紧固件28并且从下包装袋30移除裆部支撑件26。然后,可选地通过提高裆部支撑件26的远离挽具的后部件12的窄区,用户可触及她/他的两腿之间,并且继续提高裆部支撑件26,将挽具连接器46拉到大致胸部水平,并且固定到挽具环40。

与包括单独环以固定每条腿的其它挽具相反,CDD 10可包括裆部支撑件26,该裆部支撑件26收窄至容易用单手保持的窄宽度。该窄端能保持并快速地固定到位以确保快捷穿戴CDD 10。

用户可进一步将面罩18穿戴在她/他的头部上,以便在离开高架结构时防止头部受到伤害,具体是与卷筒装置20或带或线缆(与从被疏散者后面向她/他的正面移动的卷筒装置20关联)关联的头部伤害。

在一些可行实施方式中,面罩布置有基本硬层,用以提供头盔为头部提供保护免受碰撞,以及较软的减震材料来保护头部防止震荡。因此在从建筑物绕绳下降的时候,用户可能碰撞结构或其它被疏散者,并且面罩18将通过吸收机械能以及防止任何碰撞来提供保护。

在使用中,用户将锚定紧固件附接至嵌入在(试图从中下降的)高架结构中的锚,可选地从卷筒装置卷出线缆。所述锚可以是牢固地固定到结构的壁或地板的钩,在门、窗户或离开高架结构的其它出口附近。在穿戴CDD 10并且将锚定紧固件牢固地紧固到锚之后,用户准备从高架结构下降。随着用户接近高架结构的出口,在卷筒装置 20位于上包装袋24中时,线缆可从卷筒装置20卷出。

用户可离开高架结构(例如,通过爬出向高架结构的外侧敞开的窗户)。在用户离开并且从卷筒装置20延长线缆时,随着用户沿向下方向下降,卷筒装置20可向上拉出上包装袋24之外并且可开始从卷筒装置20退绕线缆。

参照图11C,图11C示出了使用CDD 10时用户下降的正视图。CDD 10包括卷筒连接器52、线缆54、带连接器56、卷筒带60、带分离器62和胸部横向带64。在下降时,线缆54卷在卷筒装置20内且远端附接至固定到锚的锚定紧固件(图11C 中未示出,但图11A中示出),被构造成沿向上方向从上包装袋中牵拉卷筒装置20。卷筒装置20经由卷筒连接器52固定到带连接器56。带连接器56固定地附接至卷筒带60,该卷筒带60固定地连接到挽具的后部件或肩带。在卷筒装置20(相对于用户) 向上运动至用户头部上方的位置时,卷筒带60将用户悬挂在卷筒装置20下方。

随着卷筒装置20从用户后面的位置移向用户上方的位置(如图11C所示),面罩18保护用户的头部免受卷筒装置20的碰撞。带分离器62确保卷筒带60构造在用户头部的上方和侧方。因此,随着用户下降,卷筒装置20维持在用户头部上方的固定距离处,同时以受控的速率卷出线缆54,确保用户从结构安全地下降。

另外示出的是,胸部横向带64将肩带牢固地维持到位。在地心引力沿向下方向施加在用户上时,线缆54以受控的方式从卷筒装置20卷出,结果,用户可以以受控的步调下降。在下降期间,设置在卷筒装置20中的离心制动机构可通过减缓线缆54 从卷筒装置20的释放而减缓用户的下降。

根据一个可行实施方式,正如图11C所见,CDD 10在用户穿戴时维持用户处于大致直立位置,优选地与平行于重力的向量(由从用户肩部向用户臀部拉伸的假想线限定)成大约10度到60度。用户在下降时的定位(角度)能通过移动卷筒带60与带14/16之间的连接部位而变化。该定位对用户在紧急情形下从高架结构快捷地下降是有利的。斜倚在这样的位置中的用户可减少悬挂创伤的风险。另外,用户能容易地用她/他的臂和腿操纵,以避免碰撞坠落的物体、从高架结构下降的其它用户以及位于结构外侧的其它建筑障碍物(例如,阳台)。构造成在下降期间保持在用户头部上的面罩18有利的是,防止从高架结构下降的碎屑或其它人伤害到用户。另外,用户可通过脚踢从建筑物“弹回”。用户还处于膝盖和手自由的位置,并且可与她/他手中的物体(诸如宠物)一起离开结构。

受控下降装置的许多用户恐高并且在下降时是急切的。在卷筒装置位于用户前面的受控下降装置中,如果在下降时碰触快捷释放的线缆,用户可能冒着摩擦烧伤的风险。在本实用新型的CDD中,该风险并不存在,因为卷筒装置在用户下降的同时被定位成不能被用户够到(例如,高于用户的头部)。

本实用新型的CDD可用于提供用在防坠落系统中的正面悬挂。例如,这样的系统可由位于较高支架上或者清洁高层建筑物上的窗户的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 CDD可结合可将远端连接到结构上的固定锚并将近端连接到CDD的位于用户后背上的点(例如挽具的后部件12)的安全挂绳(未示出)使用。

在坠落之后,用户可能坠离支架并且可能被挂绳悬挂。挂绳可具有拉绳(未示出),该拉绳可构造成从用户释放挂绳或者断开挂绳,由此允许用户下降,并且CDD开始操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卷筒装置可附接至带,该带被构造成将用户的挽具附接至靠近中腹部或靠近用户肩部的位置(例如肩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从高架结构 (诸如建筑物)下降时,坐下或斜倚位置是首选的,这样允许用户定位身体并且使用臂和腿推离建筑物,以避免在下降时受到伤害。

上文中描述的各种挽具带可由耐用带材料(诸如,但不限于,尼龙、聚酯、聚丙烯织带或任何其它适合的材料)制成,并且可包括构造成位于用户重量承载区处的带上的填充物。带的宽度可以是约3厘米到约10厘米(cm)。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带可通过穿行设置在挽具的后部件中的环(未示出)而附接至挽具的后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挽具带中的至少一些可滑过挽具的后部件进行调整。

后部件、腰部件和裆部支撑件可由可选地具有耐火性能的编织天然或合成纤维制造,并且可包括光反射带/条。

在一些可行实施方式中,代替摩擦制动块和卷筒制动系统,可使用液压回路,其操作性地连接到线轴以控制线缆卷出的速率。替代地,发电机/负载电路、感应系统、风扇或其它能量消散设备可用于控制线缆的卷出速度。

在一些可行实施方式中:卷筒装置和约80m线缆的重量可约为3千克,卷筒装置和约100m线缆的重量可约为7.5千克;卷筒装置和约200m线缆的重量可约为12 千克。具有这些重量范围的卷筒装置可以是用户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 CDD提起并穿在他或她的后背上的适合重量。

线缆可由防火材料(诸如金属,例如,钢或合成材料)制成,并且其长度可约为 25-500米(m)并且直径为约1到约4毫米(mm)。替代地,线缆可由工程塑料、碳纤维或其它高强度线缆材料制成。用在本实用新型的CDD中的卷筒装置可构造成在平均人的重量(约70kg)在连接到卷筒装置且线缆一端维持在固定位置中时下降的同时以约1到2米/秒的速率卷出线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卷筒装置内侧缠绕在线缆卷轴之上的一个或多个上线缆层被粘合(例如,通过热胶),以防止在使用CDD之前意外释放卷绕线缆。例如,非限制性地,约1到2米的卷绕线缆可通过将粘合剂材料施加在卷绕线缆的上匝之上进行粘合。

如上文描述和关联附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用于营救试图逃离高架结构/ 建筑物的用户并且快速到达地面的挽具系统和受控下降装置,以及相关的方法。虽然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已被描述,然而将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因为修改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特别是根据前述教导来作出。如技术人员将认识的,本实用新型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采用超过一种上述技术,所有技术都不超过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