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垂索缓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6262发布日期:2018-06-15 21:3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自适应垂索缓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安全防护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垂索缓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面临重大危情时,人的逃生及救援是安全防护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

外部救援存在时效性问题,而且高层的施救存在很多不可预知因素,对救生来说,刚发现险情的第一时间,是最为有利的。

固定式群体高层应急逃生缓降器(百度百科)对于救生具有积极意义,但其问题是,结构复杂,需要专门培训,而且需要有人组织协助;个人背负型缓降器(百度百科)采用空气阻尼,方便个人使用,不足之处在于适用高度有限,对于大量高层居民依然没有帮助。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针对建筑物内发生重大危情时,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逃生手段。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适应垂索缓释装置,其包括:锚索1、定位环2、连接板3、端盖4、第一螺钉5、摩擦环6、转辊7、绳索8、盖板9、第二螺钉10、内环11、惯性体12、中环13、外环14、弹性体15、锚钉16、十字架17、钩环18、挂钩19、调紧螺钉20、弹簧21、螺母22、摩擦块23、吊环24、主索25、腰索26、挂钩27、辅索28、第一绳扣29、扣环30、第二绳扣31。

其中,所述锚索1固连于定位环2,定位环2固定在端盖4上,端盖4和外环14由连接板3固连。

其中,转辊7一端装在摩擦环6内,摩擦环6由端盖4固定,转辊7另一端与内环11固连,内环11装在中环13内,中环13装在外环14内,由盖板9阻止窜动,盖板9由第二螺钉10固定于外环14。

其中,锚钉16与转辊7固连,十字架17固连于锚钉16,弹性体15装在十字架17上,一端与锚钉16固连,另一端与惯性体12相连。

其中,绳索8绕在转辊7上;调紧螺钉20压在摩擦块23上,与螺母22一起调整对摩擦块23的压紧力,弹簧21用于螺钉防松。

其中,内环11与中环13的接触面涂覆减摩材料。

其中,绳索8与吊环24相连,吊环24与主索25固连,挂钩27与腰索26一端固连,扣环30与腰索26另一端固连,腰索26与主索25相连于第二绳扣31,辅索28与主索25相连于第一绳扣29。

其中,使用时,锚索1固定在栏杆或其他可靠位置,锚索1上的挂钩19钩住钩环18;转辊7与摩擦环6之间的摩擦力由第一螺钉5调节,中环13与外环14之间的摩擦力由调紧螺钉20和摩擦块23调节;腰索26捆住腰部,第二绳扣31置于胸前,辅索28捆住大腿部。

其中,在人重力作用下,转辊7转动,转辊7与摩擦环6之间的摩擦力平衡掉一部分人体重力,惯性体12在离心力作用下克服弹性体15的弹力,沿着十字架17向外移动,进入中环13上设置的径向孔内,于是,中环13与转辊7一起转动,由于中环13与外环14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人的下降速度降低,转辊7的转动速度下降,惯性体12的离心力随之降低,离心力降到一定限值,惯性体12在弹性体15的弹力作用下沿径向移动,中环13与转辊7脱离刚性连接,内环11与中环13的接触面涂覆减摩材料,中环13与外环14之间的摩擦力远大于内环11与中环13之间的摩擦力,于是,中环13停止转动,由于内环11与中环13之间摩擦力很小,转辊7与摩擦环6之间的摩擦力只能平衡一部分人体重力,于是,人的下降速度增加,转辊7转速加快,惯性体12的离心力开始增大,中环13与外环14又开始进入刚性连接,这样,人的下降速度既不会增大到危险程度,也不会太慢,实现了自动调节。

其中,该装置用于高层逃生。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相对手控缓降装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自动调整下降速度的手段,防止由于人的紧张而失控的情形出现;

2)相对需要别人操作才能提供救援的技术而言,对最后一人或唯一受害者可以提供保护;

3)相对楼外救援而言,在时效性、可行性方面具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是局部结构图;

图3是索具末端结构图;

图4是第一绳扣)、第二绳扣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适应垂索缓释装置,如图1-图4所示,其包括:锚索1、定位环2、连接板3、端盖4、第一螺钉5、摩擦环6、转辊7、绳索8、盖板9、第二螺钉10、内环11、惯性体12、中环13、外环14、弹性体15、锚钉16、十字架17、钩环18、挂钩19、调紧螺钉20、弹簧21、螺母22、摩擦块23、吊环24、主索25、腰索26、挂钩27、辅索28、第一绳扣29、扣环30、第二绳扣31。

其中,所述锚索1固连于定位环2,定位环2固定在端盖4上,端盖4和外环14由连接板3固连。

其中,转辊7一端装在摩擦环6内,摩擦环6由端盖4固定,转辊7另一端与内环11固连,内环11装在中环13内,中环13装在外环14内,由盖板9阻止窜动,盖板9由第二螺钉10固定于外环14。

其中,锚钉16与转辊7固连,十字架17固连于锚钉16,弹性体15装在十字架17上,一端与锚钉16固连,另一端与惯性体12相连。

其中,绳索8绕在转辊7上;调紧螺钉20压在摩擦块23上,与螺母22一起调整对摩擦块23的压紧力,弹簧21用于螺钉防松。

其中,内环11与中环13的接触面涂覆减摩材料。

其中,绳索8与吊环24相连,吊环24与主索25固连,挂钩27与腰索26一端固连,扣环30与腰索26另一端固连,腰索26与主索25相连于第二绳扣31,辅索28与主索25相连于第一绳扣29。第一绳扣29与第二绳扣31的结构如图4所示。

其中,使用时,锚索1固定在栏杆或其他可靠位置,锚索1上的挂钩19钩住钩环18;转辊7与摩擦环6之间的摩擦力由第一螺钉5调节,中环13与外环14之间的摩擦力由调紧螺钉20和摩擦块23调节;腰索26捆住腰部,第二绳扣31置于胸前,辅索28捆住大腿部。

其中,在人重力作用下,转辊7转动,转辊7与摩擦环6之间的摩擦力平衡掉一部分人体重力,惯性体12在离心力作用下克服弹性体15的弹力,沿着十字架17向外移动,进入中环13上设置的径向孔内,于是,中环13与转辊7一起转动,由于中环13与外环14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人的下降速度降低,转辊7的转动速度下降,惯性体12的离心力随之降低,离心力降到一定限值,惯性体12在弹性体15的弹力作用下沿径向移动,中环13与转辊7脱离刚性连接,内环11与中环13的接触面涂覆减摩材料,中环13与外环14之间的摩擦力远大于内环11与中环13之间的摩擦力,于是,中环13停止转动,由于内环11与中环13之间摩擦力很小,转辊7与摩擦环6之间的摩擦力只能平衡一部分人体重力,于是,人的下降速度增加,转辊7转速加快,惯性体12的离心力开始增大,中环13与外环14又开始进入刚性连接,这样,人的下降速度既不会增大到危险程度,也不会太慢,实现了自动调节。

其中,该装置用于高层逃生。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其包括锚索1、定位环2、连接板3、端盖4、第一螺钉5、摩擦环6、转辊7、绳索8、盖板9、第二螺钉10、内环11、惯性体12、中环13、外环14、弹性体15、锚钉16、十字架17、钩环18、挂钩19、调紧螺钉20、弹簧21、螺母22、摩擦块23、吊环24、主索25、腰索26、挂钩27、辅索28、第一绳扣29、扣环30、第二绳扣31。第一绳扣29、第二绳扣31的结构如图4所示。

本发明装置由锚索1实施定位,锚索1固连于定位环2,定位环2固定在端盖4上,端盖4和外环14由连接板3固连;转辊7一端装在摩擦环6内,摩擦环6由端盖4固定,转辊7另一端与内环11固连,内环11装在中环13内,中环13装在外环14内,由盖板9阻止窜动,盖板9由第二螺钉10固定于外环14;锚钉16与转辊7固连,十字架17固连于锚钉16,弹性体15装在十字架17上,一端与锚钉16固连,另一端与惯性体12相连;绳索8绕在转辊7上;调紧螺钉20压在摩擦块23上,与螺母22一起调整对摩擦块23的压紧力,弹簧21用于螺钉防松;绳索8与吊环24相连,吊环24与主索25固连,挂钩27与腰索26固连,扣环30与腰索26固连,腰索26与主索25相连于第二绳扣31,辅索28与主索25相连于第一绳扣29。第一绳扣29与第二绳扣31的结构如图4所示。摩擦块23装在外环14的槽内,螺母22与外环14固连。

发生紧急情况时,腰索26捆住腰部,第二绳扣31置于胸前,辅索28捆住大腿部;锚索1固定在栏杆或其他可靠位置,挂钩19钩住钩环18;转辊7与摩擦环6之间的摩擦力由第一螺钉5调节,中环13与外环14之间的摩擦力由调紧螺钉20和摩擦块23调节;在人重力作用下,转辊7转动,转辊7与摩擦环6之间的摩擦力平衡掉一部分人体重力,惯性体12在离心力作用下克服弹性体15的弹力,沿着十字架向外移动,进入中环13设置的径向孔内,于是,中环13与转辊7一起转动,由于中环13与外环14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人的下降速度降低,转辊7的转动速度下降,惯性体12的离心力随之降低,离心力降到一定限值,惯性体12在弹性体15的弹力作用下沿径向移动,中环13与转辊7脱离刚性连接,内环11与中环13的接触面涂覆减摩材料,中环13与外环14之间的摩擦力远大于内环11与中环13之间的摩擦力,于是,中环停止转动,由于内环11与中环13之间摩擦力很小,转辊7与摩擦环6之间的摩擦力只能平衡一部分人体重力,于是,人的下降速度增加,转辊7转速加快,惯性体12的离心力开始增大,中环13与外环14又开始进入刚性连接,这样,人的下降速度既不会增大到危险程度,也不会太慢,实现了自动调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