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6539发布日期:2019-04-20 03:22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高楼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物人员逃生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高层建筑物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数量不断增多,与此相伴的是,高层建筑的火灾时有发生。此类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由于浓烟等有害气体以及火场的影响,楼梯间往往难以帮助人们安全逃生,同时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步行逃生的速度也是较慢的。而火灾发生时,电梯一般也会停用。在火灾发生以后,人们往往非常恐慌,经常因为跳窗逃生或从楼顶坠楼而发生伤亡,或者由于烟气和火场的围困而死亡。因此,为了人们生命安全,为高层建筑物配置安全快速的逃生设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目前,用于帮助高层建筑中的人员逃生的设备还较为传统,主要是楼梯间和一些家庭用的逃生器具如逃生绳等。人们也已经提出了多种新型的逃生构思,例如逃生梯和逃生伞等。然而,现有此类技术措施往往使人们直接面对高空降落,因而导致人员产生极大的恐惧心理,实用性差。

另一方面,目前的逃生装置仅适用于中青年健康人群,要求逃生人员具有足够的体力和健全的身体。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二胎政策的放开,老弱人群(老、弱、病、残、孕)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此类人员不能正常使用现有技术中的逃生装置快速逃离建筑物。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如何使这些人群安全逃生,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目的在于:(1)帮助逃生人员克服恐惧,快速、安全地逃离建筑物;(2)辅助老弱人群快速有效逃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物中的逃生安全间,逃生安全间的外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逃生安全间中铺设有滑轨,逃生安全间内还设有沿滑轨向开口外侧移动的逃生箱;

所述逃生箱内装有折叠的柔性通道,逃生箱底部设有投放口,逃生箱内还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投放口开闭的投放控制装置;

柔性通道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若干弹性布料围成的柔性滑道,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与柔性滑道顶部相接的滑道入口,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柔性滑道底部相接的滑道出口;所述顶板与逃生箱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逃生安全间的开口处设有翻转式吊桥,用于外翻承载逃生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建筑物中还设有位于逃生安全间下方的中转安全间,所述中转安全间的外侧壁上设有开口,该开口处设有向外翻转的中转平台,用于承接沿柔性通道从上方逃生安全间降落的人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逃生安全间的开口处设有翻转式吊桥,用于外翻承载逃生箱;还包括用于控制翻转式吊桥和中转平台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柔性滑道包括缓降滑道,所述缓降滑道的内壁由上至下间隔设置有若干漏斗状的收缩段;

高楼逃生装置还包括用于在所述缓降滑道内运行的缓降器,所述缓降器包括底座,底座外侧活动安装有用于与缓降滑道内壁相接触的摩擦板,所述缓降器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摩擦板相对于底座内外活动的变速控制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内设有握杆;所述变速控制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握杆上的加速手柄和减速手柄,还包括中部与所述底座铰接的杠杆;

所述摩擦板通过第二扭簧安装在底座上,并且还与杠杆的外端转动相连接,所述加速手柄通过牵引线与杠杆的外端相连接以向内拉动摩擦板,减速手柄通过牵引线与杠杆的内端相连接以通过杠杆向外推动摩擦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竖直设置在建筑物外壁上的滑轨,所述柔性通道的底板上设有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的滑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柔性滑道的底板上通过第一扭簧安装有用于封堵滑道出口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还设有限位装置以阻挡挡板向上翻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道出口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通过绳索与底板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柔性通道还包括包裹于柔性滑道外侧的防火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本实用新型采用内藏在建筑物的逃生箱以及柔性通道式结构,可帮助逃生人员克服恐惧,快速、安全地逃离建筑物;(2)设有老弱病残孕人群专用的缓降滑道,该类人群可通过缓降器以蹲、坐姿势下滑,并且可以手动控制下落速度,确保安全有效快速地逃离建筑物;(3)柔性通道底部通过滑块与滑轨配合,防止火场气流使柔性通道偏离;(4)滑道底部设有挡板,防止烟气进入滑道,导致人员窒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组逃生安全间和中转安全间在正常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为一组逃生安全间和中转安全间在逃生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逃生箱在正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逃生箱在逃生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柔性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缓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和2,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物中的逃生安全间100,逃生安全间100的外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逃生安全间100中铺设有滑轨3,逃生安全间100内还设有沿滑轨3向开口外侧移动的逃生箱1。所述逃生箱1可以是人工推动,也可以是借助电动推杆、油缸或牵引装置等实现自动滑动。

如图3和4,所述逃生箱1内装有折叠的柔性通道4,逃生箱1底部设有投放口,逃生箱1内还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投放口开闭的投放控制装置;所述投放口平时是关闭的(不必完全关闭,比如也可以装设一个防止处于初始收拢状态的柔性通道从该开口中掉出去的活动限位块,该限位块可由人力拆卸掉),逃生开始时由人力将其打开。

所述投放控制装置的优选方案为:在逃生箱1上设置操作柄,同时在投放口处设置一挡杆用于阻挡柔性通道4向下投放,所述挡杆与逃生箱1底部转动连接,操作柄通过牵引线驱动挡杆转动,当挡杆让出足够的空间,柔性通道4在重力作用下下落伸展。

进一步的,所述逃生安全间100的开口处设有翻转式吊桥,用于外翻承载逃生箱1。该吊桥展开后,底部留有开口,用于柔性通道4的投放。逃生时,逃生箱1底部的投放口恰好位于吊桥的开口的上方,然后柔性通道4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落。

如图5,所述的柔性通道4包括顶板4-1、底板4-4以及若干弹性布料围成的柔性滑道4-3,所述顶板4-1上开设有与柔性滑道4-3顶部相接的滑道入口,所述底板4-4上开设有与柔性滑道4-3底部相接的滑道出口;所述顶板4-1与逃生箱1相连接,如使顶板4-1尺寸大于投放口尺寸,使顶板4-1始终位于逃生箱1内,将柔性通道4挂在逃生箱1上,还可以使用柔性绳索等装置,将顶板4-1与逃生箱1相连接,确保柔性通道4不会脱离逃生箱1,并且不影响柔性通道4折叠放置在逃生箱1内。

逃生人员从顶部的入口进入,受自重作用沿柔性滑道4-3蠕动下降,最终滑落到出口处。

所述柔性滑道4-3的底板4-4上还通过第一扭簧4-6安装有用于封堵滑道出口的挡板4-5,所述挡板4-5上还设有限位装置以阻挡挡板4-5向上翻转。当人员没有到达出口时,挡板4-5关闭,防止有害烟气进入导致人员窒息。人员到达出口后,在重力作用下推开挡板4-5,离开滑道。

所述滑道出口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垫4-7,所述缓冲垫4-7通过绳索与底板4-4相连接,离开滑道出口的人员直接落到缓冲垫4-7上,避免跌伤。

所述柔性通道4还包括包裹于柔性滑道4-3外侧的防火层4-2。

为了使老弱病残孕等行动不便的人群能够快速有效地通过柔性通道4逃生,所述柔性滑道4-3包括专用的缓降滑道,所述缓降滑道的内壁由上至下间隔设置有若干漏斗状的收缩段。

同时,设置有沿所述缓降滑道运行的缓降器5,如图6,所述缓降器5包括底座5-1,底座5-1底部为圆弧状,底座5-1外侧活动安装有用于与缓降滑道内壁相接触的摩擦板5-6,摩擦板5-6外侧为圆弧状,所述缓降器5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摩擦板5-6相对于底座5-1内外活动的变速控制装置。

具体的,所述底座5-1内设有握杆5-3;所述变速控制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握杆5-3上的加速手柄5-4和减速手柄5-5,还包括中部与所述底座5-1铰接的杠杆5-8;

所述摩擦板5-6通过第二扭簧5-7安装在底座5-1上,并且还与杠杆5-8的外端转动相连接,所述加速手柄5-4通过牵引线与杠杆5-8的外端相连接以向内拉动摩擦板5-6,减速手柄5-5通过牵引线与杠杆5-8的内端相连接以通过杠杆5-8向外推动摩擦板5-6。

所述变速控制装置还可以是其它结构形式,例如通过电动机构驱动摩擦板5-6相对于底座5-1移动或转动,也可以是直接手动操作摩擦板5-6。只要能够改变摩擦板5-6相对于底座5-1的位置,使摩擦板5-6与柔性滑道4-3内壁的接触面积发生变化,均能达到速度调节的目的,在此不做赘述。

底座5-1上还安装有乘板,所述乘板与底座5-1之间设有缓冲弹簧5-2。

行动不便的人员通过上述缓降器5逃生,将缓降器5放置到滑道入口处,进入底座5-1,握紧握杆5-3,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滑道下落,经过收缩段时下落速度减慢,下落时还可以通过操控变速控制装置实时调整下落速度。

所述柔性通道4外侧由上向下还间隔设置有若干钢圈。

建筑物外壁上还设置有竖直的滑轨3,所述柔性通道4的底板4-4上设有与所述滑轨3滑动配合的滑块,用于防止火场气流使柔性通道4偏离,出现意外。吊桥平台板和逃生箱底板上均开设一条狭长的缝,当吊桥落下且推出逃生箱到预定位置后,这两条缝的位置相重合,然后将柔性通道4底板4-4上附连的滑块(该滑块通过一定长度的绳索与底板相连)从缝中拉到建筑物外壁上的滑轨3处,并将其挂接上。该滑块形式上可以是一个类似于夹子的吊环,人力即可将其张开,松手后即可套在滑轨3上。此外,吊桥上的开口与此处的缝优选是连通的,总体形状类似于一个带有长颈的玻璃容器或棒棒糖状。当系统处于日常存贮状态时,可以设置一个形状相似的盖子将其盖住,而吊桥打开后则将这个盖子翻开从而露出开口和缝。

进一步的,所述建筑物中还设有位于逃生安全间100下方的中转安全间200,所述中转安全间200的外侧壁上设有开口,该开口处设有向外翻转的中转平台2,用于承接沿柔性通道4从上方逃生安全间100降落的人员。

所述吊桥和中转平台2的开合,可以通过电动牵引绳索实现,也可以是手柄操作的挂钩配合普通绳索控制实现,还可以是通过液压伸缩缸驱动实现。

进一步的,为了使逃生装置快速打开,并确保人员准确降落到中转平台2上,还设有用于控制翻转式吊桥和中转平台2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如,当吊桥和中转平台2使通过手柄挂钩实现开合时,操作吊桥处挂钩离合的手柄与操作中转平台2处挂钩离合的手柄之间通过一牵引线实现联动,二者同时转动,使挂钩同步脱离;如果吊桥和中转平台2是通过电动牵引线或液压伸缩杆驱动翻转,可以使用信号线将二者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在一起,同时向二者的驱动装置发送控制信号,实现同步开合。

显而易见,吊桥、中转平台2的开合以及联动还有其它实现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逃生时,人员就近进入逃生安全间100,打开吊桥,推出逃生箱1,然后进入逃生箱1,投放柔性通道4,然后依次进入通道下落逃生。

如图7,当建筑物较高时,可布置多组逃生装置,实现分段逃生,即从一组逃生安全间100沿柔性通道4到达下方的中转安全间200后,再进入该楼层所设置的另一逃生安全间100,继续下行,直至到达地面。

具体的,对于50至100米的高层建筑,由于此类建筑没有永备的避难层,因此需要根据建筑物实际容纳人数来设置专用的安全间,包括安全间所在楼层、每层设置的数量等。例如,可以每7层设置逃生点,而每层中可设置2到4个安全间。同时,本系统为其提供了中转撤离路线,即首先从这些楼层的逃生点撤离至50米高度的逃生点,然后进入安全间后再从设置在该楼层的另一逃生点撤离至地面。对于超高层建筑(100米以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此类建筑物一般均设置有专门的避难层(每10-15层必须设置一层避难层),因此可利用这些避难层来设置逃生安全间100,而其他层则不设置。由于避难层是专用的,因此每个避难层可以设置较多的逃生安全间100以满足每10-15层人员的逃生需求。相应的,这里的中转安全间200也只设置在避难层处,逃生人员从上一个避难层下降到下一避难层的安全间后,可以经由该避难层的楼道转移到设置在该楼层内的另一安全间,从而人员可以总体有序的撤离。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主要针对楼高不超过50米的高层建筑,在此情况下,一组柔性通道4足以满足逃生需求,且不会因长度存在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一主要区别在于:如图8,仅在楼顶设置逃生安全间100,不设置中转安全间200,人员进入柔性通道4后直接滑落到地面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