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便携式灭火器的穿刺装置及启动便携式灭火器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407753发布日期:2019-12-13 23:36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用于便携式灭火器的穿刺装置及启动便携式灭火器的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其母案是发明名称为“配有内部混合功能和储气瓶的灭火器”的发明专利申请,其申请号为201580033867.x、申请日为2015年6月22日。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第1段]本申请是申请人于2015年5月5日提交的14/704,820号共同申请(未决)的部分继续申请,14/704,820号申请是申请人于2014年6月24日提交的14/313,761号申请的部分继续申请。经援引,上述两申请的全部内容明确包含在本申请中。

[第2段]本发明涉及便携式灭火器的改进。更具体而言,本发明下的灭火器使用一可替换的储气瓶,储气瓶提供推进燃料,将灭火剂喷出灭火器。



背景技术:

[第3段]多数便携式灭火器均采用类似设计:将灭火粉放置在持续加压的腔体内。这类灭火器需要由各州消防局培训认证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维护。维护程序包括:灭火器的排放、清洁和再填装。未经定期维护,腔体中的灭火粉会被压实和/或腔体内的压力会泄漏,导致压力不足,进而无法将粉末喷出喷嘴。如果维护不当,灭火粉会受潮,导致结块并阻塞喷嘴。上述情形会导致灭火粉在需要时无法正常喷出。

[第4段]由于持续受压和拆卸操作,现有的灭火器易被磨损。维保时,灭火器会被送至回收室,所有部件必须经拆卸及清洗。腔体重新加压前,必须更换所有压力环、重新组装所有部件、并将新粉注入腔体。对于现有灭火器而言,相比于使用,维修保养服务导致的磨损通常更为严重。

[第5段]2001年2月20日向詹姆斯(james)颁发的第6,189,624号美国专利、以及1997年9月2日向山崎友木(yamazakitomoki)颁发的第jp9,225,056号日本专利公开了以下内容:灭火器设备的腔体无需持续加压,加压容器是腔体内的一独立部分。尽管上述专利公开了一个单独的加压容器,但容器所处的位置却不便于维修、保养、更换或检查。这种位置设计也使决定加压容器加压等级的能力降至最低。

[第6段]1951年2月13日向c·h·史密斯(chsmith)颁发的第2,541,554号("us’551")美国专利、以及2002年11月2日向格拉瓦斯基·g·d(glavatskig.d.)等人颁布的第2,209,101号("ru’101")俄罗斯专利公开了一种配有一外部二氧化碳储气瓶的灭火器。在us’554案中,二氧化碳储气瓶设在灭火器腔体的顶部,未与灭火器把手连为一体。在ru’101案中,二氧化碳气瓶设在灭火器外部,通过一软管或管体与灭火器相连。尽管前述两专利均公开了一个设置在腔体外的二氧化碳储气瓶,但由于储气瓶均未与把手相连,无法实现灭火器检查更换简易的性能。

[第7段]2006年11月21日颁发的第7,128,163号美国专利、2008年1月15日颁发的第7,318,484号美国专利、以及2010年9月14日颁发的第7,793,737号美国专利均向赫克特·卢梭(hectorrousseau)颁发。上述专利公开的灭火器设计中,把手内配有一储气瓶和一抖动装置。但是这些专利均具有相似的特征:储气瓶方向将垂直向上排出气体。当需要从盛有压缩液化气体(如二氧化碳)的瓶中排出气体时,瓶内的液体必然会发生蒸发现象,以维持瓶内的热力平衡。引起蒸发需要热量,但如果储气瓶周围环境中可用热量不足,压缩液化气体的温度和压力都会降低。就二氧化碳而言,如果压力降到75磅/平方英寸以下,液化二氧化碳将凝固成干冰。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气瓶式灭火器会在储气瓶后刺穿立即使用,形成的任何干冰都没有时间吸收足够的热量相变转为气体,进而无法促进灭火器的有效排出。这一现象在低温环境中尤其明显。根据测量参数,在-40℃的环境下,目前的商用气瓶式灭火器中,二氧化碳装料的质量损耗高达40%。但是,尽管这部分气体在一般排放操作中未被使用,灭火器的结构设计也必须符合满压气体载量,这导致理想设计的选择较少。此外,由于二氧化碳的独特性质,灭火器无法配置主腔与储气瓶之间的弯路,以便能在二氧化碳膨胀导致低温的情况下,将干冰或冻住的阀门堵塞流通通道的风险降至最低。

[第8段]由于加压灭火器存在的加压条件问题,为始终保持腔体内的压力,灭火器中灌装粉末的开口设计受到结构要求限制。本申请案通过配有外置储气瓶解决了这一需要,这一设计允许腔体在一般情况下处于非加压状态中。由于腔体不受压,灭火器顶部开口的面积可以扩大,从而更易向灭火器内装填粉末、或检查腔体内的粉末量及状况。

[第9段]目前需要的灭火器应符合以下描述:配有可更换的储气瓶,储气瓶方向的设置应允许仅向灭火器瓶内排放液体推进燃料,灭火器还应配有一个可从腔体外部控制操作的抖动装置,腔体应配有加大的顶部开口,用于填装灭火器。本申请案中的灭火器通过以下设计提供了解决方案:灭火器配有一向下排气的外部储气瓶、一能启动内部抖动装置的外部装置、及一大开口。通过向下排放压缩液化的气体,液体被排入灭火器,这样一来,气瓶无需吸热以推动必要的蒸发以确保储气瓶内的温度和压力保持在三相点以上,因此,避免了推进燃料的固化。就压缩液化的二氧化碳而言,本设计已经过实验验证,即使将灭火器在-40℃的环境中进行预处理,储气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比例也能达到将近100%。



技术实现要素:

[第10段]本灭火器的目标是免除保修人员进入安全区的必要。本灭火器的维保等级更高,能够进行自动“自修”或由所有人或终端使用者进行手动维保。这即消除了非雇员人员进入私人公司和政府区域的必要。该灭火器的操作、维护、装填及装载仅需简单培训,无需定制化设备。

[第11段]对于安全区域内灭火器的更换来说,无需外部服务和维护的特性极为理想。这将降低或消除恐怖分子利用灭火器作为武器、或使用虚假身份假扮灭火器维保人员进入安全区域的可能性。

[第12段]本灭火器的目标是提供一种配有外部储气瓶的灭火器。倒置外部储气瓶的设计允许储气瓶中的液体直接排入灭火器。其他应用使用的常见储气瓶(例如二氧化碳储气瓶或氮气储气瓶)也可用于本灭火器的操作。由于置于腔体外,储气瓶易于更换,无需更换整个灭火器。当需要同时为大批灭火器进行维保时,这种方式将带来巨大的便利。

[第13段]本灭火器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可选的、可从外部控制操作的抖动装置。抖动装置的尺寸、结构以及必要性可根据灭火器的尺寸而定。可从外部控制操作的抖动装置促进腔内粉末的“反融合”,以保持其处于抖动、摇动、搅拌或搅动状态,防止粉末结块,同时保持灭火粉处于液态状态,以保证其能适当地喷射至火焰上。该抖动过程由置于腔体内的桨状装置(多个)、拍状装置(一个)、链杆(多个)或其它搅拌装置完成。搅拌装置通过一连接腔体顶部、底部或侧部的连接件连接,可手动操作或用某类型的工具操作。

[第14段]本灭火器还有另一目标:提供一款配有加大的装填开口的灭火器。该加大的装填开口使得腔体的装填和倾泻操作更为简单快捷。开口易于打开,从而可直接观察腔体内粉末的状况。

[第15段]本灭火器还有另一目标:提供一可快速开闭的顶部外壳,以便使用者能快速地打开并灌装灭火器。此外,消防员也可根据不同类型的火焰装入相应的灭火材料。

[第16段]通过下文对发明优选方案更详尽的说明及所附图纸(图纸中数字代表各部分配件),本发明的各目标、特性、方面及优势将作更为清晰地展示。

图纸简要说明

[第17段]图1为灭火器的透视图。

[第18段]图2为灭火器的剖面图。

[第19段]图3为灭火器喷射阀的细节图。

[第20段]图4为灭火器顶部的部分示意图。

[第21段]图5a、5b和5c为灭火器在喷射前移除保险装置步骤图。

[第22段]图6为灭火器加压储气瓶刺穿装置细节图。

[第23段]图7为灭火器刺针的剖面细节图。

[第24段]图8为按加压气体方向不同,干冰生成量曲线图。

[第25段]图9为抖动装置和虹吸管示意图。

[第26段]图10为多个虹吸管进气口和抖动臂细节图。

发明的最佳操作方式

[第27段]图1为灭火器19的外观透视图。该灭火器19实质上为圆柱形,配有一底部外壳20和一顶部外壳30。在本优选方案中,底部外壳20和顶部外壳30由轻质弹性材料(如塑料)制成,但也可以由钢铁、黄铜、铜或铝等其它材料制成。底部外壳20可以进一步由一透明材料制成,以便对灭火器19进行目测检查。顶部外壳30以螺丝固定在底部外壳20上,但也可通过一卡梢或闩锁装置固定。底部外壳20上有一加大开口,以方便向底部外壳20填入灭火材料。一墙体挂钩装置可加置于灭火器19的顶部外壳30上、或缠绕在底部外壳20的本体上、亦可叉接在灭火器19的顶部外壳30上。

[第28段]请配合参阅图1和图2,把手40允许使用者通过紧握抓握区41来抓握灭火器19。这使得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灭火器19能处于直立方向。灭火器19在储存和运输时可处于直立方向,但直立方向对于灭火器19的储存和操作而言并非是决定性的。一可替换的储气瓶50部分置于把手40和顶部外壳30内,处在把手40的透明部分42下部。通过透明部分42的设计,灭火器19内的加压储气瓶50可得以核查。在优选方案中,加压储气瓶50部分置于把手40和顶部外壳30内,但其他位置也可预想。

[第29段]可替换的加压储气瓶50实质上由一装有压缩二氧化碳的气瓶构成,但是装有抑制火势蔓延的其他类型气体的气瓶也可被采用。由于气瓶中的气体处于高压状态下且可能为液体形态,需要一个装有推进燃料的小罐来排出灭火器19内部的灭火材料99。还可预想的是,大型灭火器可以使用多个储气瓶,而这并不会与本设计的发明性质相背离。加压储气瓶是可用的,且储气瓶的替换或维保可单独进行,无需对整个灭火器19进行维保。

如果灭火器19掉落或粗暴使用,把手40及透明部分42会对加压储气瓶50起保护作用。触发装置60能够启动加压储气瓶50,对腔体22加压,推动灭火材料99穿过软管81,并最终从射出口90喷出。

[第30段]尽管在本文件中某些数据展示说明了一个挠性软管81,某些预想方案中可能使用一导管、中空管路或喷嘴97,灭火材料通过灭火器的本体经由喷嘴97喷出灭火。一控制阀拉杆92控制射出口90的开闭、或防止灭火材料99在腔体加压的情况下从灭火器倾泻出。使用喷嘴97时,一控制阀可置于喷嘴97附近,以控制灭火剂从灭火器喷出的流量。图2展示了加压储气瓶的刺穿装置、以及由储气瓶50通至腔体22的通路。

[第31段]图2是灭火器19的剖面图。使用者可用任意一只手或手套穿过抓握区41握住把手40,以搬运、运输或使用灭火器19。顶部外壳30从底部外壳20上拆开时,灭火材料99可通过一加大的圆柱形开口70灌入底部外壳20中的腔体22内。随着时间推移,灭火材料99会腔体22底部压紧压实。当灭火材料99被压实时,无法正常排出的风险就会增加。在灭火器19内,中心杆110上配有多个抖动臂120。抖动轮100可从灭火器19底部控制操作。旋转抖动轮100能够将灭火材料99抖松,从而使灭火器19无法正常排出灭火材料99的风险降至最低。转动抖动轮100以抖松灭火材料99的原理与食品搅拌器相似。

[第32段]对于制造透明底部外壳20,聚碳酸酯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备选材料,但是,当聚碳酸酯接触到氨气(abc干粉灭火剂的主要原料)时,会发生材料降解现象,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因此需要对聚碳酸酯材料进行隔离或保护,以防其直接暴露。当使用聚碳酸酯材料时,底部外壳20的内部最好以硅氧烷或类似材料制透明保护涂层21覆盖。涂层21能提高抗化学品和磨损能力,同时提供uv保护。涂层21能够以多种方式应用,将聚碳酸酯与磷酸一铵和任何释放的氨气隔离开来。涂层21会提供必要的化学品防护,而聚碳酸酯底部外壳20会提供必要的强度和冲击防护。

[第33段]在另一预想方案中,将底部外壳20制成一由两个单独的圆柱体构成的透明圆柱体,内部圆筒21插入底部外壳20的外部圆筒23中。以上设想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将由共聚酯(tritan)材料、丙烯酸材料、苯乙烯丙烯晴(san)材料或类似其它材料制成的透明的内部圆筒以夹物模压的方式铸入聚碳酸酯外部圆筒23中。外部圆筒23可由聚碳酸酯材料制成,以在组装过程中提供所需的强度和冲击防护,同时,内部圆筒21会对磷酸一铵提供必要的化学品防护。在此类方案中,在底部外壳20的外部圆筒23所处环境恶劣或遭受巨大冲击损坏的情况下,内部圆筒21的强度足以确保操作的安全。

[第34段]为了使灭火材料99能够从灭火器19中排出,使用者必须刺穿加压储气瓶50。加压储气瓶50以螺纹52固定、或其它方式固定在灭火器19的顶部外壳上。顶部外壳30内,一可替换的加压储气瓶50位于把手40的透明部分42下方。把手40及其透明部分42会在灭火器掉落的情况下,保护加压储气瓶,同时,也可使使用者能够检查加压储气瓶50是否已经安装在灭火器19内。使用者放下或旋转触发装置60,将刺针62推入加压储气瓶50中,以刺穿加压储气瓶50。图6和图7详细说明了触发装置60和刺针62的细节。当加压储气瓶50被刺穿后,气体和/或液体会受压进入腔体22。

[第35段]液化气体从加压储气瓶50中排出时,瓶内的液体必然会发生蒸发现象,以维持加压储气瓶50内的热力平衡。为维持热力平衡,需要热量以推动蒸发。如果储气瓶周围环境中可用的热量不足,压缩液化气体的温度和压力都会降低。就液化二氧化碳而言,如果压力降到75磅/平方英寸以下,液化二氧化碳既会凝固成干冰。如果干冰形成,干冰将没有时间从周围环境吸收足够的热量相变转为气体,进而无法促进灭火器19的有效排出。

[第36段]在低温环境下,形成干冰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包括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加拿大标准协会(csa)在内的一些测试机构要求灭火器能在-40℃(-40℉)以下的环境中使用。如果装有二氧化碳的加压储气瓶垂直放置,排气口朝上(即螺纹52朝上),测试显示,灭火器排放完成后,有多达40%的二氧化碳(以质量计)会以干冰的形式残留。如果装有二氧化碳的加压储气瓶垂直放置,排气口朝下(即螺纹52朝下),气瓶无需吸热推动加压储气瓶50内的液化二氧化碳蒸发以确保储气瓶内的温度和压力保持在三相点以上而吸收热量,因此,加压储气瓶50内生成干冰的现象可得以避免。本设计已经过实验验证,即使将灭火器置于-40℃(-40℉)的环境中,储气瓶中灭火器的排放比例也能达到将近100%。二氧化碳一旦进入腔体22,足够的热量和相对大的表面积能迅速将液态二氧化碳转化为气体形态。

[第37段]灭火材料99与气体的混合物经由中心杆110、流动通道80推至顶部外壳30,在顶部外壳中,混合物经由软管81推至手动操作阀95,最后从射出口90喷出。中心杆110内有一个一体虹吸管112,灭火材料99通过中心杆110底部的多个洞孔被推入穿过一体虹吸管112。喷射嘴96中有一阀门95,可通过一操纵杆94控制阀门95的开关。操纵杆94通过一弹簧93保持阀门95处于关闭状态。使用者可通过按压控制阀拉杆92,克服弹簧93的压力从而打开阀门95。喷射嘴96能够通过任意手单手操作。图3对此进行了详细展示和说明。

[第38段]图3为该喷射嘴96的细节图。该视角展示了把手40以及抓握区41的一部分。顶部外壳30中,流动通道80从灭火器19中穿入顶部外壳30。当阀门95处于关闭状态时,灭火器19可以在加压储气瓶50被穿刺后保持加压状态。在该“待发”状态下,灭火器19内的所有的压力以及灭火材料99均受阀门95的控制。喷射嘴96中有一阀门95,阀门95与操纵杆94相连。拉回操纵杆94,灭火材料即可通过软管81流向射出口90。

[第39段]使用者可以一手抓握灭火器19的喷射嘴96,并以同一只手同时操作拉杆92。使用者届时可将喷射嘴96对向火焰。按压拉杆92时,拉杆会挤压弹簧93,滑动操纵杆94以打开阀门95。阀门95打开时,灭火材料99会经射出口90喷出。放开该拉杆92时,弹簧93将闭合,关闭阀门95以阻止进一步喷射灭火材料99。此时,压力将存于灭火器19的腔体22内。

[第40段]图4是灭火器19顶部外壳30的局部示意图。把手40的设计允许使用者通过抓握区41握持灭火器19。触发装置60与一升板55相连,升板55能够抬升刺针62刺入位于把手40透明部分42下方的加压储气瓶50的密封底端。加压储气瓶50以螺纹52固定、或其它方式固定在顶部外壳30上。图5和图6详细展示说明触发装置60和刺针62。当加压储气瓶50中装有压缩液态二氧化碳时,加压储气瓶50与灭火器19之间的流动通路必须尽可能的平顺,以降低形成的干冰阻塞或限制流通的风险。如图所示,底部外壳20与顶部外壳30相连。阀门95打开时,加压储气瓶50中的二氧化碳或其它压缩气体的静压会将灭火材料99向下推入中心杆110的开口,之后向上依次穿过一体虹吸管112、流动通道80,到达软管81。如果顶部外壳30的密封件109发生泄漏,储气瓶50中的气体会绕过灭火材料99,直接经由流动通道80并最后从阀门95排出,导致灭火材料99排出的范围和剂量降低。为了保证能将密封件109正确安装在顶部外壳30上,在将底部外壳20安装至顶部外壳30上时,由于顶部外壳30的支配特性,中心杆110将与顶部外壳30相连。

[第41段]图5a,5b,和5c为灭火器19在使用前重置保险栓72的步骤图。图5a显示灭火器在激活前的初始状态。在此状态下,保险栓72限制触发装置60的移动。保险拴72实质上为矩形,该形状设计在一个方向上锁定触发装置60或防止启动触发装置60,当保险栓72旋转90度时,即允许触发装置60侧边越过保险栓72。触发装置60的水平侧边以保险栓72的法兰部分76固定。需要激活时,将保险栓72依方向68旋转。保险栓72可由任一手操作。

[第42段]图5b中,保险栓72处于垂直方向,允许触发装置60越过保险栓72的侧边。保险栓72旋转后,旋转导致内销74剪断,保险指示计73被释放或喷出。保险指示计73的脱落表示灭火器19已喷发且需要维保检修。此外,保险栓72处于垂直方向时,无法通过打开把手40的透明部分42控制操作储气瓶50。由于这一设计,触发装置60未复位到竖直锁定方向时,无法插入新的储气瓶50,从而防止新加压储气瓶50在插入时被刺穿。

[第43段]如图5c所示,使用者能够将触发装置60依方向69下拉或下推至较低位置67(如图中虚线所示)。当触发装置60从较高位置转至较低位置67时,刺针62被推入,刺穿加压储气瓶50。触发装置60可由任一手操作。

[第44段]图6所示为加压储气瓶50穿刺装置的细节图。加压储气瓶50以螺纹52固定在顶部外壳30内的保持器56中。加压储气瓶50的底部被刺穿时,加压储气瓶50和带螺纹的保持器56保持静止。为视觉效果,本图中省略了一套扣件和备件。触发装置60以轴线58为轴心旋转,提高了刺穿加压储气瓶50末端的机械效率。触发装置60的活动端与升杆53和复位弹簧54相连,将触发装置60保持在正常位置,即刺针62不会与加压储气瓶50的底部接触。升杆53(图中仅显示一个)连接在一起、一同转动,将升板55平行抬起,进而以直线运动轨迹提升刺针62。

[第45段]图7所示为刺针62的剖面细节图。刺针62有一尖端61,以刺穿加压储气瓶50的封口。部分中空的中心65允许气体或液态二氧化碳从加压储气瓶50进入灭火器19的腔体22(即便刺针62处于加压储气瓶50的穿刺位置)。刺针62有一锥形体66,在刺针刺入加压储气瓶50时能够增大洞孔的尺寸,并且,锥形体66为刺针提供了一小股气流,使得刺针借由弹簧54施加的力量更容易从储气瓶50中喷出。刺针62的一端配有一装配件64,将刺针62固定在升板55上。在装配件64和部分中空的中心65之间,加大柄63支撑刺针62。由于刺针被牢牢固定,由于灭火器掉落或粗暴操作而导致的无意刺穿储气瓶50的情况可得以避免。

[第46段]通常情况下,灭火器需要经过监管机构(如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nderwriterslaboratories,ul])批准。多数灭火器的外壳是加压的。本发明披露的灭火器使用一单独的加压气瓶50,该气瓶内盛有的液态气体必须从气瓶50内排出,进入底部外壳20。

[第47段]对于气瓶式灭火器,气瓶刺穿后需要等待5秒钟,以便在喷射灭火剂前积蓄压力。灭火器的喷射时间应不少于8秒、或不少于《灭火器评级和火灾测试标准》中规定的最短时长。

[第48段]当装满的灭火器垂直放置时,喷射嘴保持水平放置。随后使用灭火器进行喷射,并记录排气点时长及排出的干性化学物质的总量。

[第49段]根据外界温度和气筒方向,垂直向上喷射时,二氧化碳气筒中残留的干冰(固体二氧化碳)量不同;相反,垂直向下喷射时,留下的干冰量最少。

[第50段]图8为加压气体的排放朝向与干冰量之间的关系图。图表显示了70℉温度下和-40℉温度下干冰的生成量,分别用曲线45和曲线46表示。在70℉温度下,几乎所有的朝向位置都只有很少的干冰生成。而在-40℉温度下,当气瓶竖直放置(位置47)时,干冰的生成量高达40%;或当气瓶水平放置(位置48)时,干冰生成量在15%左右;而当储气瓶50倒置(位置49)时,干冰的生成量几乎为0%。由于二氧化碳气瓶50中的液体质量较轻,倒置的储气瓶50可将液态二氧化碳从储气瓶50中推出,通过气瓶50与灭火器19间的衔接点52,蒸发的气体将二氧化碳中质量较重部分的液体从气瓶50的开口推出。

[第51段]上述结果的测试环境是:加压液态二氧化碳气瓶处在70℉或-40℉环境下,按不同方向排放。在气瓶刺穿后30秒,测量气瓶内残留的干冰量。

[第52段]图9展示抖动臂120和一体虹吸管112。在本优选方案中,抖动臂120和一体虹吸管112一体成型,围绕在中心杆110上。尽管在本方案中,虹吸管112配有抖动臂或叶片120,预想的一些其他方案中虹吸管112可不配有抖动臂或叶片120。通常情况下,灭火器是否配有抖动臂或叶片120是基于其容量和功率而定的。中心杆110的底盖111装配入灭火器19的底部。底盖111周围的密封件可防止压缩气体从灭火器19的底部泄漏。中心杆110上部的密封件109防止压缩气体绕道直接进入流动通道80并最终从阀门95排出,导致灭火材料99排出的范围和剂量降低。密封件109以及底盖111周围的密封件允许中心杆110在灭火器19中转动。为便于生产,底盖111、一体虹吸管112和/或抖动臂120可为单独部件、或以任何高效方式结合。

[第53段]一体虹吸管112包含一细长管构件119,细长管上有多个叶片120。底盖111通过超声波焊接或类似技术装配在细长管119上。

[第54段]由于加压储气瓶50倒置,实质上,只有液态气体倒出并在灭火器19内膨胀为气态气体,因此,实质上,气瓶内的所有气体均会被排出。因为液体/气体快速排除,速度近乎音速的压力波113推动抖动臂120的顶部。一三角板116支撑抖动臂120,并防止抖动臂120因压力波的冲击而脱落。灭火器19中的气压会在短时间内稳定下来。如本文件其他示意图所示,阀门95一旦打开,腔体22内的静压会将灭火材料99推向中心杆110底部的至少一个吸气孔114。

[第55段]图10为多个吸入孔114和抖动臂(单个或多个)120的细节图。抖动臂120为窄状、有顶、交错排列、并加以锥形体115,该设计能够在将旋转阻力降至最低的同时,在喷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搅拌压实的灭火材料99并推进密封的灭火材料99的流动。抖动臂120上的洞孔117允许灭火材料99穿过抖动臂120和支撑三角板116。如图所示,液化气体的压力波113向下推动抖动臂120。中心杆110底部显示有多个吸入孔114,灭火材料99被推入或经虹吸管进入吸入孔114,经过一体虹吸管112,在一体虹吸管112中,灭火材料穿过软管81和喷射嘴96,最终排出灭火器19。中心杆110底盖111的凹处配有底部密封件。底盖111的下部118配有一个外柄帽,帽上有一轮状物,通过拧动可以从外部旋转中心杆110。在本方案中,轮状物为“+”形,但预想中的其它形状实质上可提供同等性能。

[第56段]就此,便携式灭火器具体方案已披露如上。但是,对于精通该领域的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文件发明理念的情况下,还可作出上述内容之外的诸多其他改进。因此,发明主题事项在所附权利要求实质以外的范围内并不受限。

工业实用性

[第57段]工业实用性与灭火器有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