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储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82231发布日期:2022-05-26 14:0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水储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油室建筑消防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水储油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储油房间的技术方案参照国内规范是在门口设置防火挡沿,防火挡沿高度可储存全部油量,防火挡沿1耐火极限不小于1.5h。另有的是在房间内加设地漏,火灾时消防水和漏油通过地漏一起排除。
3.具体参考图1所示,现有技术方案1是在房间四周设置防火挡沿1储存全部油量,现有技术方案1通过设置防火挡沿储存全部油量,是现有国标规范中的基本要求,但是该技术存在一定缺陷,储油房间一般设置了火灾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如果发生漏油起火事件,消防水比油重,消防水量很大,导致上层的燃油会溢过防火挡沿从门缝流到其他区域,引起火灾蔓延。
4.具体参考图2所示,现有技术方案2是在房间四周设防火挡沿并加设地漏排除消防水和漏油。现有技术方案2设置地漏排除油水虽然在火灾时可以避免油通过门缝溢出,但是在漏油而不起火时,油会顺地漏排入废水系统,发生火灾时油和水混合排入废水收集系统,需要一套较大的含油废水收集处理设备系统,进行油水分离再分别处理,安装和处理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储油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水储油结构;包括防火挡沿和弯管,其中,
7.防火挡沿,设置在门口,能够储存全部油量;
8.弯管,所述弯管底部固定在楼面,高度大于或等于楼面以上高度,所述弯管下端在楼面下接入排水系统。
9.优选的,所述弯管包括两个s型的内弯,所述弯管起始端与楼面预埋地漏连接,弯管2第二个转弯处内弯与油面设计高度齐平。
10.优选的,所述弯管高点内弯与计算油液高度相同,弯管2最高点设置有防虹吸孔。
11.优选的,所述弯管为钢管,且所述弯管表面涂刷防火涂料。
12.优选的,所述弯管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13.优选的,所述弯管距离楼面高度h,h等于房间储存全部油量的高度,h 满足计算公式:h=v

/(s
室-s
基础
),
14.其中,v

:储油箱和管道中的总油量;s

:房间室内面积;s
基础
:设备及基础影响挡沿高度范围有效容积的物体占的面积。
15.优选的,所述弯管楼面以上管高h满足:h=h+d
管径;
,其中,h为弯管距离楼面高度,d
管径
为弯管管径。
16.优选的,所述弯管顶端设置有防虹吸管。
17.优选的,所述弯管高点开有防虹吸孔,防虹吸孔外接有所述防虹吸管。
18.优选的,所述防虹吸孔内径为1cm,所述防虹吸管的长度为30mm。
19.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20.现有储油房间的防火措施或技术方案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缺陷,本发明可以一定程度完善现有技术方案,弥补不足,使该类房间的防火措施实现更安全、更经济合理。本发明可以确保把燃油控制在房间这个防护区域内,避免在火灾时触发喷淋导致液面高出防火挡沿,较轻的油通过门缝溢流到房间外部,造成火灾蔓延,引起更大的损失。
21.本发明可以实现油水分离的技术效果,把油储存在房间内,避免大量的油排入废水系统,不同废液合理分离处置,甚至可以简化废水收集排放系统,降低造价。同时还可以实现无火灾情况下,漏油不被排入含油废水处理系统,降低运行成本。
22.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3.图1为现有技术1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现有技术2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发明的油室剖面图;
26.图4为本发明的弯管大样图。
27.图中:1-防火挡沿;2-弯管;3-防虹吸管。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0.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3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3.本发明源于电厂给汽轮机提供润滑油的润滑油室防火设计,供油箱或供油设备需要就近汽轮机放在厂房内,为避免火灾蔓延,房间采用防火隔墙和防火门围护,并按要求设
置防火挡沿1。但是该技术发明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场所类似功能房间,对两种不相容且密度不同的混合液进行分离处理。
3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水储油结构,其中包括防火挡沿1和s弯管2,其中,
35.防火挡沿1,设置在门口,能够储存全部油量;
36.弯管2,所述弯管2底部固定在楼面,高度大于或等于楼面以上高度,弯管2下端在楼面下接入排水系统。
37.具体地,所述弯管2包括两个s型的内弯,所述弯管2起始端与楼面预埋地漏连接,弯管2第二个转弯处内弯与油面设计高度齐平。所述弯管2高点内弯与计算油液高度相同,弯管2最高点设置有防虹吸孔。所述弯管2为钢管,且所述弯管2表面涂刷防火涂料。所述s弯管2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38.具体地,所述弯管2距离楼面高度h,h等于房间储存全部油量的高度, h满足计算公式:h=v

/(s
室-s
基础
),
39.其中,v

:储油箱和管道中的总油量;s

:房间室内面积;s
基础
:设备及基础影响挡沿高度范围有效容积的物体占的面积。
40.所述楼面以上管高h满足:h=h+d
管径;
,其中,d
管径
为弯管2管径。
41.具体地,所述弯管2顶端设置有防虹吸管3。所述弯管2高点开有防虹吸孔,防虹吸孔接有所述防虹吸管3。所述小孔内径为1cm,所述防虹吸管3的长度为30mm。
4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43.如图1所示为在房间四周设置防火挡沿1储存全部油量。在所述防火挡沿1的四周设置为台阶型,防火挡沿1之间储存油量,油量高度不超过防火挡沿1的最高点,同时也可将油量限制在不超过油量设计标高。
44.如图2所示为在如图1所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在设置防火挡沿1的基础上设置地漏,地漏可设置为一个或多个,用于排除油室的油水,但是发生火灾时油和水混合排入废水收集系统,不能实现油水的分离。
45.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在图2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如剖面图示,在房间楼面均匀预埋若干s型钢弯管2。所述s型钢弯管2外表面涂刷防火涂料,管径及数量按照流量计算确定,在楼面直通式地漏下接s型排水弯头,也可以不设地漏直接埋管,管口设箅子。
46.弯管2一端或起始端与楼面预埋地漏连接,弯管2第二个转弯处内弯与油面设计高度齐平,距离楼面高度h,h等于房间储存全部油量的高度,h满足简易计算公式:h=v

/(s
室-s
基础
),其中:v

:储油箱和管道中的总油量; s

:房间室内面积;s
基础
:设备及基础等影响挡沿高度范围有效容积的物体占的面积。
47.具体地,油室的顶端设置消防喷淋装置,在直通式地漏下接s型排水弯头,弯头高点与防火挡沿1同高,利用水重油轻和液面压差,实现排水储油,火灾时可以把油全部储存在防火挡沿1内防止火灾蔓延,油水分离便于后续处理;只漏油无火灾时,油储存在挡沿内无需启动含油废水处理系统,弥补现有技术1和技术2的缺陷。
48.如图4所示为弯管2具体结构图,所述弯管2包括两个s型的内弯,所述弯管2起始端与楼面预埋地漏连接,弯管2第二个转弯处内弯与油面设计高度齐平。
49.弯管2管径按照流量计算确定,弯管2最高点设置有防虹吸孔,防虹吸孔外接有所述防虹吸管3,防止形成虹吸。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在高点开个内径1cm的防虹吸孔,接一
段约30mm的防虹吸管3。
50.具体地,弯管2下端在楼面下接入排水系统。所述弯管2楼面以上管高 h=h+d,其中,h为楼面高度,d为弯管2的管径大小。
51.本技术方案是在现有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优化,值此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提到的排水储油指排除水,储存油;s弯管2指有两个弯头形状像字母s 的钢弯管2。防火挡沿1指有一定耐火极限的挡沿,通常设置外门口、洞口。在本实施例中,防火挡沿1能够储存全部油量。
52.工作原理:储油设备漏油发生火灾,触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重油轻,喷淋水穿过油面聚集在下方,当液面高度达到s弯头高点时,油水自重压力作用下,水会持续进入弯管2排出,直到消防喷淋停止,实现消防水被排走,油被储存在房间。第二弯头顶部防虹吸管3的作用一方面是避免液面低于防火挡沿1后虹吸作用下油水继续被吸入弯管2排入废水系统,导致无法储油;另一方防虹吸管3有一定高度,避免水穿过油的过程中液面升高油从该防虹吸孔直接进入s形弯管2排走。过程最后结构是防火挡沿1高度范围储存着油或油+水(当油未从罐体全部泄露时,挡沿内为油和水),再进行后续处理。
5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