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涂层膜、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和触摸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396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硬涂层膜、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和触摸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硬涂层膜、包括该硬涂层膜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以及包括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模块(LCD)具有薄、重量轻、耗电小等特征,利用所述特征大多将液晶显示模块用作平板显示器,并且该用途正逐年扩大,液晶显示模块可以作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个人电脑、电视等信息用显示器件来使用。近年来,根据用途,对液晶显示模块所要求的特性是各种各样的,作为对液晶显示模块所要求的特性,可以列举明亮(高亮度化)、易看(宽视角化)、节能化、薄型轻量化以及大屏幕化等。为了提高观看的人的易操作性、操作的迅速性等,作为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有安装有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模块。此外,安装有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模块通常具有下述结构:从表面侧至背面侧,依次重叠有触摸面板、液晶显示元件、各种光学片以及背光源。作为所述触摸面板,存在电容方式、电阻膜方式和电磁感应方式等的触摸面板。作为电容方式,存在下述的方式:使电极在相互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当手指等接触到触摸面板时,电极间的电容变化,对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由此检测输入位置;以及在透明导电膜的两端施加相位相同、电位相同的交流电,当手指接触或靠近从而形成电容时产生微弱电流,检测该微弱电流,由此检测输入位置;等等。此外,作为电阻膜方式,存在下述的方式:在配置在表面侧的保护膜和配置在背面侧的玻璃基板的相对的面上形成一对透明导电膜,配置成在所述保护膜没有被按下时,该一对透明导电膜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如用手指等按下所述保护膜,则所述一对透明导电膜接触,将该接触位置作为输入位置检测出来。在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中,为了提高透明导电膜的耐冲击性和易使用性能等,往往在所述透明导电膜的表面设置硬涂层膜。作为在透明导电膜的表面设置硬涂层膜的方法,例如有下述方法:通过溅射法在硬涂层膜的表面制作透明导电膜。在通过所述溅射法等在硬涂层表面形成透明导电膜的情况下,成膜后的透明导电层成为非晶态的状态。可是,所述的非晶态膜强度低、机械耐久性差。因此,以提高膜的强度、降低电阻值等为目的,通常要对成膜后的透明导电层进行热处理,使其结晶。可是,由于所述的热处理例如在150°C下持续I小时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所以存在因硬涂层膜的硬涂层与基材层的热收缩率不同而导致产生卷曲(力一>)的问题。鉴于所述的问题,目前提出有一种在进行热处理等加热处理时具有优异的卷曲特性的硬涂层膜(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20406号)。所述硬涂层膜在聚酯膜的表面形成有功能层,在所述聚酯膜的背面依次形成有硬涂层和透明导电层,硬涂层的厚度比功能层的厚度厚。在所述硬涂层膜中,通过将硬涂层的厚度形成的比功能层的厚度厚,由此能够产生透明导电层一侧成为凹状的卷曲。其结果,在电阻膜方式的触摸面板中,如果以使透明导电层相互相对的方式配置所述硬涂层膜,则可以防止透明导电层之间随时间的推移而接触,从而可以防止触摸面板的误操作。
可是,所述的硬涂层膜虽然可以规定卷曲产生的方向,但不能有效地防止卷曲本身。因此,在把所述硬涂层膜层叠于其他光学部件的情况下,存在其他光学部件也产生卷曲的问题,此外,也存在因产生所述的卷曲而损害光学均匀性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 — 20406号

发明内容
鉴于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硬度和耐热性、并能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的硬涂层膜、包括该硬涂层膜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以及包括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触摸面板。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硬涂层膜,其包括:合成树脂制的透明的基材层;第一硬涂层,形成于所述基材层的一个面侧;第二硬涂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硬涂层的一个面侧;第三硬涂层,形成于所述基材层的另一个面侧;以及高折射率层,形成于所述第三硬涂层的另一个面侧,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各自的厚度为20 μ m以上100 μ m以下,所述第二硬涂层的厚度为I μ m以上10 μ m以下,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的铅笔硬度为F以上2H以下,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C以上。所述硬涂层膜的所述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各自的厚度为20 μ m以上100 μ m以下,并且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C以上,所以能提高基材层的两面侧的耐热性。在所述硬涂层膜中,即使基材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50°C以下,在热处理时的高温下,也由于通过所述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保护基材层的两面侧,因而能保持基材层的形状从而能提高尺寸稳定性。此外,与此同时,在所述硬涂层膜中,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的厚度为比较厚的20 μ m以上100 μ m以下,并且把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的铅笔硬度控制在F以上2H以下,由此所述硬涂层膜能提高的两面侧的硬度,并能防止因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与基材层的硬度差而引起产生卷曲。此外,在所述硬涂层膜中,由于第二硬涂层为比较薄的Iym以上10 μ m以下,所以即使在第二硬涂层的铅笔硬度与基材层的铅笔硬度的硬度差大的情况下,通过第一硬涂层也能有效地缓和所述的硬度差,从而能防止产生卷曲。由于所述硬涂层膜具有高折射率层,所以例如在把所述高折射率层层叠于触摸面板等的透明导电层的情况下,能使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接近透明导电层的折射率,例如能使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接近ITO的折射率2.1 2.2 ( λ =520nm)。其结果,所述硬涂层膜能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硬涂层的铅笔硬度比所述第一硬涂层的铅笔硬度高。由此,能防止发生卷曲,并能有效地提高一个面侧的硬度。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硬涂层的铅笔硬度为3H以上。由此,能显著地提高一个面侧的硬度。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硬涂层的厚度是所述第二硬涂层厚度的4倍以上20倍以下。由此,能更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的主要成分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由此,能提高易制造性。此外,所述硬涂层膜能防止因对基材层施加热量而产生的热膨胀或热收缩,从而能提高尺寸稳定性。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在作为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的主要成分含有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是阳离子聚合性树脂。由此,能提高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与基材层的粘合性,并且能抑制粘合力随时间发生变化。此外,在所述硬涂层膜中,通过使用阳离子聚合性树脂作为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的主要成分,能防止卷曲,并能进一步提高尺寸稳定性。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形成作为所述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的主要成分而含有的阳离子聚合性树脂的阳离子聚合性单体,是氧杂环丁烷类或脂环式环氧化物类。由此,能很好地提高耐热性。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作为主要成分含有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并且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或所述第三硬涂层还含有抗紫外线剂。通常,在硬涂层含有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并且所述硬涂层含有抗紫外线剂的情况下,所述硬涂层的固化速度变慢、生产率降低。可是,在所述硬涂层膜中,由于把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的厚度设定成较厚,因此即使将抗紫外线剂的浓度抑制为较小的浓度,也能使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中含有足够量的抗紫外线剂。因此,即使在第一硬涂层和/或第三硬涂层中含有足够量的抗紫外线剂的情况下,所述硬涂层膜也能够抑制含有所述抗紫外线剂的硬涂层的固化速度降低,从而能防止生产率降低。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所述基材层的主要成分是聚碳酸酯类树脂、环烯烃类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即使在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环烯烃类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等硬度较低且容易产生卷曲的树脂作为基材层的主要成分的情况下,所述硬涂层膜也能防止产生卷曲、并能有效地提高硬度。此外,即使在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这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较低的树脂作为基材层的主要成分使用的情况下,所述硬涂层膜也能有效地提高耐热性。通过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环烯烃类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作为基材层的主要成分,所述硬涂层膜能容易地减小面内延迟值(R0)和厚度方向延迟值(Rth)。通过采用聚碳酸酯类树脂作为所述基材层的主要成分,所述硬涂层膜能提高耐冲击性。此外,通过采用环烯烃类树脂作为所述基材层的主要成分,所述硬涂层膜能有效地抑制因直射日光及显示器发热等外力导致产生的相位差的变化,能具有优异的光学均匀性,并能进行精细的影像显示。通过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作为基材层的主要成分,所述硬涂层膜能更有效地提高硬度。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所述基材层的面内延迟值(Ro)为IOOnm以下,并且所述基材层的厚度方向延迟值(Rth)为200nm以下。由此,当将所述硬涂层膜与其它光学部件重叠使用时,能防止损害其它光学部件的光学功能。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所述高折射率层是通过在粘合剂中分散含有高折射率微粒而形成的。由此,能有效地提高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在所述硬涂层膜中,优选的是,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6以上2.3以下。由此,能很好地使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与透明导电层的折射率接近,从而能够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此外,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包括:所述的硬涂层膜;以及透明导电层,层叠于所述高折射率层的另一个面。
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因此能提高所述硬涂层膜的耐热性,进而能提高尺寸稳定性。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所以能提高所述硬涂层膜的硬度,并且能防止产生卷曲。此外,由于所述硬涂层膜具有高折射率层,所以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能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在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中,优选的是,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折射率的差为0.6以下。由此,能进一步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在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中,优选的是,通过溅射法层叠所述透明导电层。在通过溅射法层叠所述透明导电层,进而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也能很好地保持所述硬涂层膜的形状。此外,通过用溅射法层叠所述透明导电层,能促进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薄型化,并且能提高高折射率层和透明导电层的贴紧性。此外,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摸面板,其包括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该触摸面板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因此能提高所述硬涂层膜的耐热性,进而能提高尺寸稳定性。该触摸面板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因此能提高所述硬涂层膜的硬度,并且能防止产生卷曲。由于所述硬涂层膜具有高折射率层,所以所述触摸面板能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谓的“铅笔硬度”是指基于JIS K5600 一 5 一 4规定的试验方法中记载的铅笔划痕值得到的数值。此外,所谓的“厚度”是指根据Jis K7130测定得到的平均厚度。“面内延迟值(Ro)”是通过Ro = (Ny — Nx) Xd求出的值。“厚度方向延迟值(Rth)”是通过Rth = ((Nx + Ny) /2 一 Nz) Xd求出的值。其中,Nx是膜的快轴(与面方向平行的轴)的折射率,Ny是膜的慢轴(与面方向平行且与快轴垂直的轴)的折射率,Nz是厚度方向(与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膜的折射率,d是膜的厚度。所谓的“抗紫外线剂”是指具有防止因紫外线导致的光劣化的功能的添加剂,“抗紫外线剂”的概念包括紫外线吸收剂和紫外线稳定剂等。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硬涂层膜、包括该硬涂层膜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和包括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触摸面板能够提高所述硬涂层膜的硬度和耐热性,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硬涂层膜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示意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示意剖视图。图4是表示与图3的触摸面板不同方式的触摸面板的示意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 硬涂层膜2 基材层3 表面侧硬涂层 4 背面侧硬涂层(第三硬涂层)5 高折射率层
6第一硬涂层7第二硬涂层11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2透明导电层21触摸面板22粘合层23玻璃基板31触摸面板32点状间隔物33柱状间隔物34透明导电层35高折射率层36玻璃基板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合适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的硬涂层膜I包括基材层2、表面侧硬涂层3、背面侧硬涂层4 (相当于第三硬涂层)和高折射率层5。基材层2基材层2是合成树脂制的,因为需要使光线透过,所以是透明的,特别是无色透明的。构成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典型地是选自聚碳酸酯类树脂、环烯烃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丙烯类树脂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这些合成树脂具有优异的光学透明性,能使光线很好地透射。其中,作为构成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优选的是聚碳酸酯类树脂、环烯烃类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只要不损害透明性和所希望的强度,基材层2还可以含有其它的任意成分,优选的是基材层2含有90质量%以上的由所述合成树脂构成的主要成分,更优选的是基材层2含有98质量%以上的由所述合成树脂构成的主要成分。在此,作为任意成分的例子,可以列举抗紫外线剂、润滑剂、加工助剂、增塑剂、耐冲击助剂、相位差降低剂、消光剂、抗菌剂、防霉剂等。作为形成基材层2的聚碳酸酯类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仅是直链聚碳酸酯类树脂或支链聚碳酸酯类树脂的任一种,也可以是由直链聚碳酸酯类树脂和支链聚碳酸酯类树脂构成的聚碳酸酯类树脂。直链聚碳酸酯类树脂是通过公知的光气法或熔融法制造的直链芳香族聚碳酸酯类树脂,由碳酸酯成分和双酚(们I ) 一>)成分制成。作为用于导入碳酸酯成分的前驱物质,可以例举光气、碳酸二苯酯等。此外,作为双酚,可以例举2,2 —二(4 一羟基苯基)丙烧、2,2 —二(3,5 —二甲基一 4 一轻基苯基)丙烧、I, I 一二(4 一轻基苯基)环己烧、I, I 一二(3, 5 一二甲横酸基一 4 一轻基苯基)环己烧、I, I 一二(4 一轻基苯基)癸烧、I, I 一二(4 一轻基苯基)丙烧、1,I 一二(4 一轻基苯基)环癸烧、1,I 一二(3,5 一二甲基一 4 一轻基苯基)环十二烧、4,4’ 一二轻基二苯醚、4,4’ 一硫代二苯酌.、4,4’ 一二轻基一 3,3—二氯二苯醚等。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合使用。所述的直链聚碳酸酯类树脂可以通过例如美国专利US3989672号中记载的方法等来制造,其折射率优选的是1.57以上1.59以下。作为支链聚碳酸酯类树脂,是使用支化剂制造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作为支化剂,可以例举间苯三酚、偏苯三酸、1,I, I 一三(4 一羟基苯基)乙烷、1,I, 2 一三(4 一羟基苯基)乙烧、1,I, 2 一二(4 一轻基苯基)丙烧、1,I, I 一二(4 一轻基苯基)甲烧、1,I, I 一二(4 一轻基苯基)丙烧、1,I, I 一二(2 —甲基一 4 一轻基苯基)甲烧、1,I, I 一二(2 —甲基一 4 一轻基苯基)乙烧、1,I, I —二(3 —甲基一4 —轻基苯基)甲烧、1,I, I —二(3 —甲基一4 —轻基苯基)乙烧、1,I, I —二(3,5 —二甲基一4 —轻基苯基)甲烧、1,I, I —二(3,5 —二甲基一4 —轻基苯基)乙烧、1,I, I —二(3 —氣一4 —轻基苯基)甲烧、1,I, I —二(3 —氣一4 —轻基苯基)乙烧、1,I, I 一二(3,5 一二氣一 4 一轻基苯基)甲烧、1,I, I 一二(3,5 一二氣一4 —轻基苯基)乙烧、1,I, I —二(3 —溴一4 —轻基苯基)甲烧、1,I, I —二(3 —溴一4 —轻基苯基)乙烧、1,I, I —二(3,5 —二漠一4 —轻基苯基)甲烧、1,I, I —二(3,5 —二漠一4 一羟基苯基)乙烷、4,4’ 一二羟基一 2,5 一二羟基二苯醚等。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03 - 182524号中所列举的,所述支链聚碳酸酯类树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搅拌由芳香族双酚类、所述支化剂和光气得到的聚碳酸酯低聚物、芳香族双酚类以及封端剂,以使包含它们的反应混合液形成湍流的方式边搅拌边使它们进行反应,在反应混合液的粘度升高时,加入碱水溶液并使反应混合液形成层流进行反应。在聚碳酸酯类树脂中,含有5质量%以上80质量%以下范围的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支链聚碳酸酯类树脂,优选的是含有10质量%以上60质量%以下的范围。这是由于:当支链聚碳酸酯类树脂小于5质量%时,存在拉伸粘度降低、在挤出成型中成型困难的问题;当超过80质量%时,存在树脂的剪切粘度升高、成型加工性降低的问题。作为形成基材层2的环烯烃类树脂,只要是具有由环状烯烃(环烯烃)构成的单体单元的树脂,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用于基材层2的环烯烃类树脂,可以是环烯烃聚合物(COP)或环烯烃共聚物(COC)的任一种,优选的是环烯烃共聚物。所述环烯烃共聚物是指作为环状烯烃与乙烯等烯烃的共聚物的非晶性环状烯烃类树脂。作为环状烯烃,存在多环式的环状烯烃和单环式的环状烯烃。作为所述多环式的环状烯烃,可以列举降冰片烯、甲基降冰片烯、二甲基降冰片烯、乙基降冰片烯、乙叉降冰片烯、丁基降冰片烯、二环戊二烯、二氢二环戊二烯、甲基二环戊二烯、二甲基二环戊二烯、四环十二烯、甲基四环十二烯、二甲基四环十二烯、三环戊二烯、四环戊二烯等。此外,作为单环式的环状烯烃,可以列举环丁烯、环戊烯、环辛烯、环辛二烯、环辛三烯、环十二碳三烯等。形成基材层2的丙烯酸类树脂是具有来自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骨架的树脂。作为丙烯酸类树脂的例子,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一(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一(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一丙烯酸酯一(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一苯乙烯共聚物、具有脂环族烃基的聚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一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一(甲基)丙烯酸降冰片基酯共聚物)等。在所述的丙烯酸类树脂中,优选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的Cl - C6烷基酯,更优选的是甲基丙烯酸甲酯类树脂。
形成基材层2的聚丙烯类树脂是具有来自丙烯的骨架的树脂。作为聚丙烯类树脂的例子,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丙烯的均聚物、或丙烯与选自乙烯和碳原子数为4 12的α —烯烃中的一种以上的单体的共聚物。形成基材层2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是由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反应得到的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还可以包含其它的共聚单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重复单元优选的是SOmol%以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在反应器内混合,边缓慢升高内部温度边使反应物进行酯交换反应,然后将反应产物移至聚合反应器中,在高温真空下进行聚合反应,由此生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基材层2的面内延迟值(Ro),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IOOnm以下。基材层2的面内延迟值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50nm,进一步优选的是15nm,特别优选的是5nm。此外,作为基材层2的厚度方向延迟值(Rth),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200nm以下。基材层2的厚度方向延迟值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lOOnm,进一步优选的是30nm,特别优选的是10nm。通过减小面内延迟值(Ro)和厚度方向延迟值(Rth),所述硬涂层膜I能够抑制透射光线的变换作用,当把所述硬涂层膜I与其它光学部件重叠进行使用时,能够防止对该其它光学部件的光学功能造成妨碍。作为基材层2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在150°C以下。在所述硬涂层膜I中,由于基材层2被具有160°C以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第一硬涂层6和背面侧硬涂层4保护,所以即使在热处理的高温下也可以保持基材层2的形状,可以防止产生卷曲等不利情况。作为基材层2的铅笔硬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为了能进一步提高附加上硬涂层后的硬度,优选的是基材层2的铅笔硬度越高越好,例如基材层2的铅笔硬度可以为SB以上F以下。即使基材层2的铅笔硬度在所述范围内,所述硬涂层膜I也能防止卷曲,并能有效地将一个面侧的铅笔硬度提高到2H以上6H以下的程度。作为基材层2的厚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例如优选的是20 μ m以上200 μ m以下。基材层2的厚度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150 μ m,特别优选的是100 μ m。另一方面,基材层2的厚度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30 μ m,特别优选的是50 μ m。在基材层2的厚度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会导致制造时的生产线的速度和生产率降低,此外,在所述硬涂层膜I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存在与对液晶显示装置提出的薄型化的要求相背的问题。相反,在基材层2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强度及刚性变小、防止弯曲性能等降低的问题。作为基材层2,通常使用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2以上0.06以下的基材层。此外,对于基材层2,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无光处理。实施了无光处理的基材层2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的是0.07以上2以下,更优选的是0.1以上I以下。通过将基材层2的表面粗糙度控制在所述范围内,能够防止在原膜制造后的处理中产生损伤,可以提高处理性。此外,通常,在卷取制造出的原膜时,需要对膜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进行压纹加工(滚花加工处理)来防止成块。当在膜上进行了滚花加工处理的情况下,由于膜两端的处理部位不能使用,因此该部分必须裁断废弃。此外,在对膜进行卷取操作中,为了防止对膜造成损伤,有时通过保护膜进行遮蔽。然而,通过将基材层2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控制在如上所述的规定范围内,无需进行滚花加工处理就能防止成块,因此能使制造工序简单,膜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也可以使用,并且可以沿长度方向进行卷取而不会产生膜的故障。此外,基材层2通过具有合适的表面粗糙度,能够有效地抑制卷取时膜受到损伤,并且无需进行如上所述的遮蔽。基材层2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将合成树脂的片原料和增塑剂等添加剂按照目前公知的混合方法进行混合,预先形成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然后制造基材层2。例如通过用澳美耐混合机(omni mixer)等混合机预混合后,对得到混合物进行挤出混炼,由此可以获得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该情况下,用于挤出混炼的混炼机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例如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出机等挤出机或加压捏合机等目前公知的混炼机。作为基材层2的成型方法,可以例举溶液浇铸法(溶液流延法)、熔融挤出法、压延法、压缩成型法等公知的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溶液浇铸法(溶液流延法)、熔融挤出法。此时,可以使用预先进行了挤出混炼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也可以将合成树脂与增塑剂等其它添加剂分别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混合溶液,之后向溶液浇铸法(溶液流延法)或熔融挤出法的膜成型工序提供所述混合溶液。此外,为了将基材层2的延迟值和硬涂层膜I的延迟值控制为一定,例如,可以通过沿宽度方向保持均匀温度的冷却辊和环形带以圆弧状夹入熔融树脂对其进行冷却。作为在溶液浇铸法(溶液流延法)中使用的溶剂,可以例举氯仿、二氯甲烷等氯类溶剂;甲苯、二甲苯、苯以及它们的混合溶剂等芳香族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2 —丁醇等醇类溶剂;甲基溶纤素、乙基溶纤素、丁基溶纤素、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二恶烷、环己酮、四氢呋喃、丙酮、甲乙酮(MEK)、乙酸乙酯、二乙醚等。这些溶剂可以仅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作为用于进行溶液浇铸法(溶液流延法)的装置,可以例举滚筒式烧铸机、带式烧铸机、旋转涂布机等。作为熔融挤出法,可以列举T模法、吹膜法等。熔融挤出时的膜成型温度优选的是150°C以上350°C以下,更优选的是200°C以上300°C以下。在通过T模法形成膜的情况下,可以在公知的单螺杆挤出机或双螺杆挤出机的前端部安装T模,卷取挤出成膜状的膜,由此获得辊状的膜。此时,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卷取辊的温度,在挤出方向上施加延伸处理,由此可以进行单轴拉伸工序。此外,通过在与挤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增加使膜延伸的工序,可以增加逐次双轴拉伸、同时双轴拉伸等工序。表面侧硬涂层3表面侧硬涂层3包括第一硬涂层6和第二硬涂层7。作为表面侧硬涂层3的厚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21 μ m以上105 μ m以下。表面侧硬涂层3的厚度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82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63 μ m。另一方面,表面侧硬涂层3的厚度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32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43 μ m。在表面侧硬涂层3的厚度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不能进一步促进防止产生卷曲的作用,并且存在与对所述硬涂层膜I提出的薄型化的要求相背的问题。相反,在表面侧硬涂层3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不能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的问题。第一硬涂层6第一硬涂层6形成于基材层2的一个面。第一硬涂层6可以仅由树脂形成,也可以含有抗紫外线剂等添加剂。作为构成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或由反应性硅化合物形成的树脂等。作为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可以列举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电子束固化性树脂、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等。此外,作为反应性硅化合物,可以列举四乙氧基硅烷等。其中,作为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优选的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通过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所述硬涂层膜I能够提高易制造性。此外,所述硬涂层膜I通过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由此在制造时等,能够防止由于对基材层2施加热量而产生的热膨胀或热收缩,从而能够提高尺寸稳定性。作为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可以列举自由基聚合性树脂、阳离子聚合性树脂等。作为形成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紫外线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使用通过紫外线能进行聚合、交联等反应而固化的单体或低聚物。作为所述单体,可以列举自由基聚合性单体、阳离子聚合性单体。此外,作为所述低聚物,可以列举自由基聚合性低聚物、阳离子聚合性低聚物。作为所述自由基聚合性单体,可以例举(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 —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等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类;二(甲基)丙烯酸二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6 —己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新戊二醇酯、三(甲基)丙烯酸三羟甲基丙烷酯、三(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酯、四(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酯、五(甲基)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六(甲基)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类等各种(甲基)丙烯酸酯。作为所述阳离子聚合性单体,可以例举3,4 一环氧环己基甲基一 3’,4’ 一环氧环己基甲酸酯等脂环式环氧化物类、双酚A 二缩水甘油醚等缩水甘油醚类、4 一羟基丁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类、3 —乙基一 3 —羟基甲基氧杂环丁烷等氧杂环丁烷类等。作为所述自由基聚合性低聚物,可以例举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三嗪(甲基)丙烯酸酯、硅(甲基)丙烯酸酯等各种(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三羟甲基丙烷三巯基乙酸酯、季戊四醇四巯基乙酸酯等聚硫醇类低聚物;不饱和聚酯低聚物等。作为所述阳离子聚合性低聚物,可以例举酚醛型环氧树脂低聚物、芳香族乙烯基醚类树脂低聚物等。其中,作为形成用于第一硬涂层6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紫外线聚合性化合物,优选的是阳离子聚合性单体或阳离子聚合性低聚物。所述硬涂层膜I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并且使用阳离子聚合性单体或阳离子聚合性低聚物作为形成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紫外线聚合性化合物,由此可以提高基材层2与第一硬涂层6的粘合性,并且可以抑制粘合力随时间产生变化。此外,所述硬涂层膜I通过该结构,能够防止第一硬涂层6固化收缩,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闻尺寸稳定性。此外,作为所述阳离子聚合性单体,优选的是氧杂环丁烷类或脂环式环氧化物类。由于开环聚合在聚合前后原子间键的数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在树脂固化时固化收缩率非常小。因此通过使用氧杂环丁烷类或脂环式环氧化物类作为用于第一硬涂层6的阳离子聚合性单体,所述硬涂层膜I可以防止第一硬涂层6的固化收缩,从而可以显著提高尺寸稳定性。此外,从氧杂环丁烷类或脂环式环氧化物类的阳离子聚合性单体得到的阳离子聚合性树脂通常耐热性高。特别是如果加入与从氧杂环丁烷类或脂环式环氧化物类的阳离子聚合性单体得到的阳离子聚合性树脂亲和性高的有机硅倍半氧烷(才7 V ^^
>),可以进一步提高耐热性。此外,所述硬涂层膜I如果同时使用从脂环式环氧化物类的阳离子聚合性单体得到的阳离子聚合性树脂和从氧杂环丁烷类的阳离子聚合性单体得到的阳离子聚合性树脂,作为用于第一硬涂层6的所述阳离子聚合性树脂,则可以增大光固化速度,提高固化物的柔软性,进而可以提高耐久性。另外,根据所要求的性能,可以将所述单体和低聚物的两种以上混合使用。此外,作为形成用于第一硬涂层6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紫外线聚合性化合物,还优选使用固化收缩小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作为该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例举分子量为1000 3000的聚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倍半硅氧烷(*。J夕^ α々'> 口匕。^· 此外,作为具有所述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也可以使用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20845号中列举的自由基聚合性树脂。在紫外线聚合性化合物是自由基聚合性的单体或低聚物的情况下,作为第一硬涂层6中含有的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二苯甲酮类、噻吨酮类、苯偶姻类、苯乙酮类等化合物。此外,在紫外线聚合性化合物是阳离子聚合性单体或低聚物的情况下,作为第一硬涂层6中含有的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茂金属^夕口力 >)类、芳香族锍类、芳香族碘鎗类等化合物。作为所述聚合引发剂的含量,没有特别的限定,相对于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优选的是I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更优选的是3质量%以上6质量%以下。在聚合引发剂的含量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聚合度降低,存在不能获得所希望的硬度的问题。相反,在聚合引发剂的含量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进行固化反应的问题。此外,为了提高涂布性,第一硬涂层6还可以含有溶剂。作为该溶剂,可以例举己烷、辛烷等脂肪族烃;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乙醇、1-丙醇、异丙醇、1-丁醇等醇类;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等酯类;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二乙二醇单乙醚、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乙醚等二醇醚类;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等酯化二醇醚类等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根据需要,也可以将多种混合使用。此外,优选的是,在第一硬涂层6的制造工序中,使所述溶剂蒸发、干燥。因此,所述溶剂的沸点优选的是在60 160°C的范围内。此外,所述溶剂在20°C下的饱和蒸汽压在0.1 20kPa的范围内。对于溶剂的种类和含量,可以根据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及厚度等进行适当调整。第一硬涂层6还可以含有抗紫外线剂。作为第一硬涂层6中含有的抗紫外线剂,可以例举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等。作为所述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例举水杨酸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氰基丙烯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恶嗪酮类紫外线吸收剂等,可以使用选自所述的紫外线吸收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其中,从分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恶嗪酮类紫外线吸收剂。此夕卜,作为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优选的是使用在分子链中具有紫外线吸收基团的聚合物。通过使用该在分子链中具有紫外线吸收基团的聚合物,能防止由于紫外线吸收剂的渗出等导致的紫外线吸收功能的恶化。作为所述的紫外线吸收基团,可以列举苯并三唑基、二苯甲酮基、氰1基丙稀酸酷基、二嚷基、水杨酸基、苯亚甲基丙二酸酷基等。其中,特别优选的是苯并三唑基、二苯甲酮基、三嗪基。作为所述紫外线稳定剂,优选的是使用例如对紫外线稳定性高的受阻胺类紫外线稳定剂。通过使第一硬涂层6含有紫外线稳定剂,能使因紫外线产生的自由基、活性氧等惰化,从而提高针对紫外线的稳定性、耐候性等。另外,第一硬涂层6如果并用紫外线吸收剂和紫外线稳定剂,则能够大幅提高针对紫外线的光劣化防止性能和耐候性。作为抗紫外线剂相对于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的含量(质量比),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0.1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抗紫外线剂相对于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的含量的上限更优选的是8质量%,进一步优选的是5质量%。另一方面,抗紫外线剂相对于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的含量的下限更优选的是I质量%,进一步优选的是3质量%。在所述硬涂层膜I的抗紫外线剂相对于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的含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第一硬涂层6的耐久性等降低的问题。相反,在所述硬涂层膜I的抗紫外线剂相对于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的含量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第一硬涂层6不能有效地实现抗紫外线功能的问题。所述硬涂层膜I优选的是,第一硬涂层6含有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并且含有抗紫外线剂。通常,在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且第一硬涂层6中含有抗紫外线剂的情况下,第 一硬涂层6的固化速度变慢、生产率降低。然而,由于将所述硬涂层膜I的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设定成较厚,因此即使将抗紫外线剂的浓度抑制为较小的浓度,也能使第一硬涂层6中含有足够量的抗紫外线剂。因此,即使在第一硬涂层6中含有足够量的抗紫外线剂的情况下,所述硬涂层膜I也能够抑制第一硬涂层6的固化速度降低,从而能防止生产率降低。此外,在所述硬涂层膜I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作为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硬涂层6含有抗紫外线剂,能够有效地防止基材层2的黄变等。第一硬涂层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C以上。第一硬涂层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的是180°C以上,进一步优选的是200°C以上,特别优选的是220°C以上。通过使第一硬涂层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所述范围内,所述硬涂膜I能够显著提高耐热性,进而能保持基材层2的形状,从而能提闻基材层2的尺寸稳定性。第一硬涂层6的铅笔硬度为F以上2H以下。在第一硬涂层6的铅笔硬度超出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所述硬涂层膜I因基材层2和第一硬涂层6的硬度差产生卷曲的可能性变大。相反,在第一硬涂层6的铅笔硬度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所述硬涂层膜I不能获得所希望的硬度的问题。此外,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为20 μ m以上100 μ m以下。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80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60 μ m。另一方面,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30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40 μ m。在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不能进一步促进防止产生卷曲的作用,也与对所述硬涂层膜I提出的薄型化的要求相背。相反,在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不能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的问题。
优选的是,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是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的4倍以上20倍以下。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的上限更优选的是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的18倍,进一步优选的是16倍。此外,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的下限更优选的是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的6倍,进一步优选的是8倍。在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进一步促进防止产生卷曲的作用的问题。相反,在第一硬涂层6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的问题。作为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IGPa以上4GPa以下。此外,作为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3.5GPa,进一步优选的是3GPa。另一方面,作为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1.5GPa,进一步优选的是2GPa。在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不能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的问题。相反,在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所述硬涂层膜I难以形成所希望的硬度的问题。另外,本发明中的“拉伸弹性率”是根据JIS K7113测定得到的值。此外,将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乘以厚度的三次方得到的值优选的是20kPa.mm3以上500kPa.mm3以下,更优选的是40kPa.mm3以上400kPa.mm3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60kPa *mm3以上300kPa *mm3以下。在将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乘以厚度的三次方得到的值超出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第一硬涂层6的刚性变得过大,存在难以将所述硬涂层膜I保持为辊状的问题。相反,在将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乘以厚度的三次方得到的值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第一硬涂层6容易变形、并且施加在基材层2上的应力会变大的问题。作为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0.5 μ m以上8 μ m以下。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7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6 μ m。另一方面,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Iy m,特别优选的是2 μ m。在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会使在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形成的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变厚的问题。相反,在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不能使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积足够地增大,因此存在与第二硬涂层7的粘合性降低的问题。相反,在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所述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保持为合适的厚度,并且能有效地提高第一硬涂层6与第二硬涂层7的粘合性。此外,作为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0.5 μ m以上10 μ m以下。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9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8 μ m。另一方面,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I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2μπι。在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变厚的可能性会增大的问题。相反,在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侧的表面积不会充分地增大,因此存在与第二硬涂层7的粘合性降低的问题。另外,“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是根据JIS B0601-2001得到的值。第一硬涂层6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通过在基材层2的一个面上涂布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使树脂干燥,照射活性能量线来制造第一硬涂层6。作为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的涂布方法,只要是能在基材层2的一个面上均匀涂布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的方法,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旋转涂布法、喷涂法、坡流涂布法、浸溃法、棒涂法、辊涂法、丝网印刷法等各种方法。此外,在第一硬涂层6的制造时,根据需要,作为前处理,可以在氩气或氮气等不活泼性气体氛围下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等表面改性处理。此外,还可以在基材层2的表面层叠底涂层,通过该底涂层层叠第一硬涂层6。第二硬涂层7第二硬涂层7形成于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作为形成第二硬涂层7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第二硬涂层7可以仅由树脂形成,也可以在其中含有二氧化硅微粒等添加剂。作为形成第二硬涂层7的树脂,可以例举热固性树脂、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等。例如可以通过在第一硬涂层6的一个面上涂布包含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的聚合性单体或聚合性低聚物的涂布组合物,使聚合性单体或聚合性低聚物发生交联反应和/或聚合反应,由此形成第二硬涂层7。具体地说,作为所述涂布组合物,含有聚合性单体、聚合性低聚物、光聚合引发剂、光引发助剂等。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的聚合性单体或聚合性低聚物,可以例举的有在一个分子中至少有一个以上的双键的化合物,适合使用以丙烯酸酯为主要成分的聚合性单体或聚合性低聚物。作为所述的丙烯酸酯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能承受层叠透明导电层时的温度、且能保持透明性的树脂。特别是为了满足第二硬涂层7固化后的机械特性和透明性、耐药品性、耐热性、以及涂布加工时的低粘度化等,优选的是,通过将以能期待进行三维交联的3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为主要成分的聚合性单体或聚合性低聚物交联而形成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3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优选的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异氰尿酸EO改性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特别优选的是异氰尿酸EO改性三丙烯酸酯或聚酯丙烯酸酯。这些丙烯酸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此外,除了所述的丙烯酸酯以外,也可以同时使用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等。作为所述交联性低聚物,可以例举的有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硅(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低聚物。作为所述单官能或多官能单体,可以例举(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单体。此外,作为2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例举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3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列举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4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例举四羟甲基甲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6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例举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在所述活性能量线是紫外线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添加光聚合引发剂。作为产生自由基型的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例举的有苯偶姻、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异丙醚、联苯酰缩二甲醇( ' > ^ ^乎)”夕一 >)等苯偶姻及其烷基醚类;苯乙酮、2,2 —二甲氧基一 2 —苯基苯乙酮、I 一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等苯乙酮类;甲基蒽醌、2 —乙基蒽醌、2 -戊基蒽醌等蒽醌类;噻吨酮、2,4 一二乙基噻吨酮、2,4 一二异丙基噻吨酮等噻吨酮类;苯乙酮二甲基缩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等缩酮类;二苯甲酮、4,4 一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等二苯甲酮类;以及偶氮化合物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作为2种以上的混合物使用,此外,它们也可以与三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等叔胺;2 —二甲基氨基乙基苯甲酸、4 一二甲基氨基苯甲酸乙酯等苯甲酸衍生物等光引发助剂等组合使用。所述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主要成分的丙烯酸酯为0.1 5质量份,优选的是0.5 3质量份。在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第二硬涂层7的固化不充分的问题。相反,在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第二硬涂层7发生黄变和耐候性降低的问题。此外,为了提高涂布性,第二硬涂层7还可以含有溶剂。作为这样的溶剂,只要是能溶解所述主要成分的丙烯酸酯的物质就没有限定,可以例举的有乙醇、异丙醇、异丁醇、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醋酸乙酯、醋酸正丁酯、醋酸异戊酯、乳酸乙酯、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2-甲氧基乙基乙酸酯、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I种,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作为第二硬涂层7的铅笔硬度,优选的是比第一硬涂层6的铅笔硬度高。通过使第二硬涂层7的铅笔硬度比第一硬涂层6的铅笔硬度高,所述硬涂层膜I能防止产生卷曲,并能有效地提高一个面侧的硬度。此外,作为第二硬涂层7的铅笔硬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3H以上。第二硬涂层7的铅笔硬度更优选的是4H以上,进一步优选的是5H以上。在第二硬涂层7的铅笔硬度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难以使所述硬涂层膜I形成所希望的硬度的问题。 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为I μπι以上10 μπι以下。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8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6 μ m。另一方面,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2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3 μ m。在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此外,存在与对所述硬涂层膜I的薄型化的要求相背的问题。相反,在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难以使所述硬涂层膜I形成所希望的硬度的问题。作为第二硬涂层7的拉伸弹性率,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1.5GPa以上6GPa以下。此外,第二硬涂层7的拉伸弹性率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5.5GPa,进一步优选的是5GPa。另一方面,第二硬涂层7的拉伸弹性率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2GPa,进一步优选的是2.5GPa。在第二硬涂层7的拉伸弹性率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难以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的问题。相反,在第二硬涂层7的拉伸弹性率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难以使所述硬涂层膜I形成所希望的硬度的问题。此外,作为第二硬涂层7的拉伸弹性率与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之比,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1.5以上4以下。第二硬涂层7的拉伸弹性率与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之比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3.5,进一步优选的是3。另一方面,第二硬涂层7的拉伸弹性率与第一硬涂层6的拉伸弹性率之比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1.7,进一步优选的是2。在所述拉伸弹性率之比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难以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的问题。相反,在所述拉伸弹性率之比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不能有效地提高所述硬涂层膜I的硬度的问题。第二硬涂层7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与第一硬涂层6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方法。背面侧硬涂层4背面侧硬涂层4形成于基材层2的另一个面。作为构成背面侧硬涂层4的主要成分和添加剂,与第一硬涂层6的主要成分和添加剂相同。此外,关于背面侧硬涂层4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铅笔硬度、厚度、拉伸弹性率、拉伸弹性率乘以厚度的三次方得到的值、算术平均粗糙度(Ra)、十点平均粗糙度(Rz)都与第一硬涂层6的相同。背面侧硬涂层4可以通过与第一硬涂层6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方法制造。高折射率层5高折射率层5形成于背面侧硬涂层4的另一个面。作为高折射率层5的主要成分,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的有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等。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以例举的有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氨酯树脂、尿素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胍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尿素共缩合树脂、硅树月旨、聚硅氧烷树脂等。此外,根据需要,在这些树脂中可以添加交联剂、聚合引发剂、聚合促进剂、溶剂、粘度调整剂等。此外,也可以通过涂布涂料组合物来形成高折射率层5,所述涂料组合物是通过在粘合剂树脂中添加高折射率微粒而得到的。作为所述高折射率微粒,可以例举ZnO、TiO2,Ce02、Sn02、ITO、CsQ33TO3、A1203、La203、Zr02、Y2O3等无机材料。另一方面,作为所述粘合剂树月旨,可以例举与形成第二硬涂层7的树脂相同的树脂。可以将所述的无机材料形成微粒后,将微粒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用溶剂稀释后,通过辊涂法、旋转涂布法、浸涂法、喷涂法、棒涂法、刮涂法、模具涂布法、喷墨式涂布法、凹版印刷涂布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形成所述高折射率层5。通过在粘合剂中分散含有高折射率微粒来形成高折射率层5,能有效地提高所述硬涂层膜I的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作为所述高折射率微粒的平均粒径,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Inm以上IOOnm以下。所述高折射率微粒的平均粒径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80nm,进一步优选的是60nm。另一方面,所述高折射率微粒的平均粒径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5nm,进一步优选的是10nm。在所述高折射率微粒的平均粒径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高折射率层5的透明性降低的问题。相反,在所述高折射率微粒的平均粒径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高折射率微粒的分散性降低的问题。作为所述高折射率微粒相对于粘合剂的含量,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例如可以是10质量%以上60质量%以下。作为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1.6以上2.3以下。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2.25,进一步优选的是2.2。另一方面,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1.7,进一步优选的是1.75。在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不在所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在将所述硬涂层膜I的高折射率层5与触摸面板等的透明导电层层叠时,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与透明导电层的折射率的差异变大,存在形成于透明导电层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会增大的问题。
作为高折射率层5的厚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50nm以上10 μπι以下。高折射率层5厚度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7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5 μπι。另一方面,高折射率层5的厚度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lOOnm,进一步优选的是200nm。在高折射率层5的厚度超出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与对所述硬涂层膜I提出的薄型化的要求相背的问题。相反,在高折射率层5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含有高折射率微粒的问题。硬涂层膜I作为所述硬涂层膜I的雾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2%以下,更优选的是I %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0.5%以下。在所述硬涂层膜I的雾度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影像的可见性下降、且所显示的影像的清晰度下降的问题。作为所述硬涂层膜I的可见光线透射率,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87%以上,进一步优选的是90%以上。在所述硬涂层膜I的可见光线透射率小于所述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使可见光线充分透过,从而导致可见性下降的问题。由于使第一硬涂层6和背面侧硬涂层4的厚度在所述范围内,并且使第一硬涂层6和背面侧硬涂层4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所述范围内,所以所述硬涂层膜I能提高基材层2两面侧的耐热性。在所述硬涂层膜I中,即使基材层2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50°C以下,在热处理时的高温下,由于通过第一硬涂层6和背面侧硬涂层4保护基材层2的两面侧,所以也能保持基材层2的形状,从而能提高尺寸稳定性。同时,通过使第一硬涂层6和背面侧硬涂层4的厚度较厚地形成在所述范围内,并且把第一硬涂层6和背面侧硬涂层4的铅笔硬度控制在所述范围内,由此所述硬涂层膜I能提高两面侧的硬度,并且能防止因第一硬涂层6和背面侧硬涂层4与基材层2的硬度差而引起产生卷曲。此外,在所述硬涂层膜I中,由于使第二硬涂层7的厚度形成得比较薄,所以即使在第二硬涂层7的铅笔硬度与基材层2的铅笔硬度的硬度差大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第一硬涂层6有效地缓和所述的硬度差,从而能防止产生卷曲。所述硬涂层膜I由于包括高折射率层5,所以例如在把所述高折射率层5层叠在触摸面板等的透明导电层上的情况下,能使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与透明导电层的折射率接近,例如使能使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接近ITO的折射率2.1 2.2 ( λ =520nm)。其结果,所述硬涂层膜I能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即使在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环烯烃类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等硬度较低且容易产生卷曲的树脂作为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的情况下,所述硬涂层膜I也能防止产生卷曲,并能有效地提高硬度。即使在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这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的树脂作为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的情况下,所述硬涂层膜I也能有效地提高耐热性。通过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环烯烃类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作为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该硬涂层膜I能容易地减小面内延迟值(Ro)和厚度方向延迟值(Rth)。通过采用聚碳酸酯类树脂作为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所述硬涂层膜I能提高耐冲击性。此夕卜,通过采用环烯烃类树脂作为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所述硬涂层膜I能有效抑制因直射日光及显示器发热等外力导致的相位差的变化,能具有优异的光学均匀性,并能进行精细的影像显示。通过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作为基材层2的主要成分,所述硬涂层膜I能更有效地提高硬度。第二实施方式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图2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包括硬涂层膜I和透明导电层12。本实施方式中的硬涂层膜I由于与图1的硬涂层膜I相同,因此对其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对其的说明。透明导电层12透明导电层12层叠于高折射率层5的另一个面。作为透明导电层12的形成材料,只要是具有透明性和导电性的导电性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无机类金属和有机导电高分子。作为无机类金属,可以例举金、银、铜、钼、镍、氧化锡、氧化铟锡(ITO)等。作为有机导电高分子,可以例举使用了聚苯胺、聚噻吩、聚吡咯、聚喹喔啉等的有机导电性组合物。其中,优选的是光学特性、外观和导电性优异的ITO或聚噻吩类材料。作为在高折射率层5上涂布透明导电层12的形成材料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通过例如辊涂法、旋转涂布法、浸涂法、喷涂法、棒涂法、刮涂法、模具涂布法、喷墨式涂布法、凹版印刷涂布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此外,在涂布透明导电层12的形成材料时,为了提高与高折射率层5的贴紧性,也可以预先对高折射率层5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前处理。作为透明导电层12形成材料的固化方法,可以通过例如高压水银灯、卤素灯、氙灯、氮气激光、电子束加速装置、放射性元素等活性能量线源等来进行固化。此外,作为活性能量线的照射量,以紫外线的波长365nm下的累计光量计,优选的是50mJ/cm2以上5000mJ/cm2以下。在照射量超过所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会导致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着色的问题。相反,在照射量小于所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固化不足的问题。此外,也可以通过溅射法等干法来层叠透明导电层12。即使在通过溅射法层叠透明导电层12并进行了热处理的情况下,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也能很好地保持所述硬涂层膜I的形状。通过用溅射法层叠透明导电层12,能促进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的薄型化,并能提高高折射率 层5与透明导电层12的贴紧性。作为通过所述溅射法层叠时的透明导电层12的厚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50A以上2000A以下。通过所述溅射法层叠时的透明导电层12厚度的上限值更优选的是1000A,进一步优选的是500人^另一方面,通过所述溅法层叠时的透明导电层12厚度的下限值更优选的是70 A,进一步优选的是90 在透明导电层12的厚度在所述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保持导电性和透明性这双方的性能。此外,即使在硬涂层膜I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通过使透明导电层12的厚度在所述范围内,也能够促进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的薄型化。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1,所以能提高所述硬涂层膜I的耐热性,进而能提高尺寸稳定性。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1,所以能提高所述硬涂层膜I的硬度,并且能防止产生卷曲。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的硬涂层膜I由于包括高折射率层5,所以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能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12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作为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与透明导电层12的折射率的差,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0.6以下,更优选的是0.5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0.3以下。通过使高折射率层5的折射率与透明导电层12的折射率的差在所述范围内,由此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能进一步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12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
第三实施方式触摸面板21图3的触摸面板21是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触摸面板21包括透明导电性层叠体
11、粘合层22和玻璃基板23。本实施方式中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由于与图2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相同,因此对其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对其的说明。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通过粘合层22层叠在玻璃基板23上。作为粘合层22,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使用了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等公知的粘合性树脂的粘合层。以使硬涂层膜I位于透明导电层12的表面侧(观看的人一侧)的方式来配置触摸面板21。所述触摸面板21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1,所以能提高所述硬涂层膜I的耐热性,进而能提高尺寸稳定性。所述触摸面板21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1,所以能提高所述硬涂层膜I的硬度,并且能防止产生卷曲。此外,所述触摸面板21的所述硬涂层膜I由于包括高折射率层5,所以能够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12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第四实施方式触摸面板31图4的触摸面板31是电阻膜方式的触摸面板。触摸面板31包括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1、多个点状间隔物32、柱状间隔物33、透明导电层34、高折射率层35以及玻璃基板36。以使硬涂层膜I位于透明导电层12的表面侧的方式来配置触摸面板31。多个点状间隔物32形成于透明导电层34的表面。作为点状间隔物32的形成材料,可以例举环氧树脂或硅树脂等绝缘树脂。柱状间隔物33设置在透明导电层12和透明导电层34之间。作为柱状间隔物33的形成材料,可以例举环氧树脂、聚酯、丙烯酸树脂等绝缘树脂。柱状间隔物33固定在透明导电层12的背面侧的边缘部、且固定在透明导电层34的表面侧的边缘部。柱状间隔物33配置成使透明导电层12与透明导电层34相互分开。透明导电层34通过与透明导电层12相同的方法层叠于高折射率层35的表面。作为透明导电层34的形成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与透明导电层12的形成材料相同的形成材料。高折射率层35层叠于玻璃基板36的表面。作为高折射率层35的形成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与高折射率层5的形成材料相同的形成材料。作为高折射率层35的层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层(未图示)层叠于玻璃基板36的表面。所述触摸面板31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1,所以能够提高硬涂层膜I的耐热性,进而能提高尺寸稳定性。所述触摸面板31由于包括所述硬涂层膜1,所以能提高所述硬涂层膜I的硬度,并且能防止产生卷曲。此外,由于所述触摸面板31的硬涂层膜I包括高折射率层5,所以所述触摸面板31能够降低形成于透明导电层12的电极图案的可见性。其它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硬涂层膜、包括该硬涂层膜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以及包括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触摸面板,除了所述的方式以外,也可以以各种变形、改进的方式进行实施。例如,所述硬涂层膜也可以在最表面侧形成有粘合层。作为该粘合层,可以列举使用了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等公知的粘合性树脂的粘合层。粘合层可以通过在基材层或高折射率层的另一个面侧涂布粘合剂溶液并使其干燥而形成。此外,还可以通过预先在离型纸的一个面上涂布粘合剂溶液并使其干燥,然后将涂布有粘合剂的离型纸与基材层或高折射率层贴在一起,由此来形成粘合层。
此外,所述硬涂层膜也可以在第二硬涂层上层叠其它层(例如,UV吸收层、抗静电层和防反射层等)。所述硬涂层膜也可以在基材层与第一硬涂层之间、在第一硬涂层和第二硬涂层之间、或在基材层与第三硬涂层之间具有中间层。所述硬涂层膜可以用于电容方式、电阻膜方式、电磁感应方式等各种触摸面板。所述硬涂层膜除了触摸面板以外,也可以用于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等各种液晶显示模块。所述硬涂层膜除了可以层叠在透明导电膜上以夕卜,也可以用于强化各种光学部件、透镜、盘、建筑材料和杂货等部件的表面。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硬涂层膜、包括该硬涂层膜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以及包括该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触摸面板能够提高所述硬涂层膜的硬度和耐热性,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本发明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能够很好地用于触摸面板及其他各种液晶显示模块。此外,本发明的硬涂层膜能很好地用于触摸面板及其他各种液晶显示模块,并能很好地用于强化透镜、盘、建筑材料和杂货等部件的表面。
权利要求
1.一种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硬涂层膜包括: 合成树脂制的透明的基材层; 第一硬涂层,形成于所述基材层的一个面侧; 第二硬涂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硬涂层的一个面侧; 第三硬涂层,形成于所述基材层的另一个面侧;以及 高折射率层,形成于所述第三硬涂层的另一个面侧, 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各自的厚度为20 μ m以上100 μ m以下, 所述第二硬涂层的厚度为I μ m以上10 μ m以下, 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的铅笔硬度为F以上2H以下, 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C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硬涂层的铅笔硬度比所述第一硬涂层的铅笔硬度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硬涂层的铅笔硬度为3H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硬涂层的厚度是所述第二硬涂层的厚度的4倍以上20倍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所述第三硬涂层的主要成分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是阳离子聚合性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阳离子聚合性树脂的阳离子聚合性单体是氧杂环丁烷类或脂环式环氧化物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硬涂层和/或所述第三硬涂层含有抗紫外线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层的主要成分是聚碳酸酯类树脂、环烯烃类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层的面内延迟值(Ro)为IOOnm以下,并且所述基材层的厚度方向延迟值(Rth)为 200nm 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折射率层是通过在粘合剂中分散含有高折射率微粒而形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6以上2.3以下。
13.—种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层膜;以及透明导电层,层叠于所述高折射率层的另一个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折射率的差为0.6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通过溅射法层叠所述透明导电层。
16.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面板包括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 叠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优异的硬度、并能有效地防止产生卷曲的硬涂层膜、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和触摸面板。本发明的硬涂层膜包括合成树脂制的透明的基材层;第一硬涂层,形成于基材层的一个面侧;第二硬涂层,形成于第一硬涂层的一个面侧;第三硬涂层,形成于基材层的另一个面侧;以及高折射率层,形成于第三硬涂层的另一个面侧,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的厚度为20μm~100μm,第二硬涂层的厚度为1μm~10μm,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的铅笔硬度为F~2H,第一硬涂层和第三硬涂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以上。
文档编号B32B33/00GK103158309SQ2012105362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3日
发明者赤松正, 远藤大士 申请人:惠和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