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4261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层叠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透明性、耐久性、刚性、表面硬度及耐热性优异的层叠板及导光板。本发明的层叠板具有在丙烯酸树脂层(A)的一面(I)上自该面(I)起依次层叠有聚碳酸酯树脂层(B)和丙烯酸树脂层(C)、且在丙烯酸树脂层(A)的另一面(II)上自该面(II)起依次层叠有聚碳酸酯树脂层(D)和丙烯酸树脂层(E)的结构。
【专利说明】层叠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包含聚碳酸酯树脂层和丙烯酸树脂层的层叠板及导光板。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笔记本电脑、液晶监视器、平板终端、包括智能手机等在内的移动电话、便携 式游戏机等具备液晶显示器的电子设备而言,要求在液晶显示器内使用导光板。
[0003] 而对于导光板,要求满足下述的(i)?(V)。
[0004] (i)具有优异的透明性,以使从光源入射至导光板内的光能够有效地向导光板外 射出;
[0005] (ii)具有优异的耐久性,以使即便从光源照射紫外光也不会导致透明性降低;
[0006] (iii)具有优异的刚性,以使其不易发生破裂且易于操作;
[0007] (iv)具有优异的表面硬度,以使表面不易受到损伤;
[0008] (V)由于液晶显示器内可能会因来自光源的发光或使用环境而处于高温高湿环境 下,因此要求具有优异的耐热性。
[0009] 以往,作为导光板,使用由甲基丙烯酸树脂形成的树脂板,但由甲基丙烯酸树脂形 成的树脂板的耐热性并不充分。
[0010] 另外,还报道了包含以聚碳酸酯树脂层为主层并在该聚碳酸酯树脂层的一面层叠 丙烯酸树脂层而成的层叠板的导光板、以及包含以丙烯酸树脂层为主层并在该丙烯酸树脂 层的两面层叠聚碳酸酯树脂层而成的层叠板的导光板(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
[0011] 现有技术文献
[0012] 专利文献
[0013]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175744号公报
[0014]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1-1128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5]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6] 然而,包含在聚碳酸酯树脂层的一面层叠丙烯酸树脂层而成的层叠板的导光板有 时刚性不足而易发生挠曲;包含在丙烯酸树脂层的两面层叠聚碳酸酯树脂层而成的层叠板 的导光板有时表面硬度不足。
[0017]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透明性、耐久性、刚性、表面硬度及耐热性优异的层叠板及 导光板。
[0018]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9] 本发明人等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包含如下方案的解决 手段,以至完成了本发明。
[0020]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板,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在丙烯酸树脂层(A)的一面(I)上自 该面⑴起依次层叠有聚碳酸酯树脂层⑶和丙烯酸树脂层(C)、且在丙烯酸树脂层㈧的 另一面(II)上自该面(II)起依次层叠有聚碳酸酯树脂层(D)和丙烯酸树脂层(E)的结构。
[0021] 在某一方案中,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度分别为20? 100 μ m〇
[0022] 在某一方案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及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分别为 10 ?100 μ m〇
[0023] 在某一方案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的总和、以 及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度的总和分别为30?200 μ m。
[0024] 在某一方案中,以丙烯酸树脂层(A)的厚度为基准,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及 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的总和、以及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E)的 厚度的总和分别为5?50%。
[0025] 在某一方案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的总和、与 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度的总和之差为-50?50 μ m。
[0026] 在某一方案中,丙烯酸树脂层(A)、丙烯酸树脂层(C)及丙烯酸树脂层(E)中的I 层以上含有相对于丙烯酸树脂100重量份为〇. 001?1重量份的选自丙二酸酯类紫外线吸 收剂、草酰苯胺类紫外线吸收剂及乙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1种。
[0027] 在某一方案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及聚碳酸酯树脂层(D)中的至少一者含有相 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重量份为〇. 01?1重量份的丙烯酸类树脂。
[0028] 在某一方案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及聚碳酸酯树脂层(D)中的至少一者含有相 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重量份为〇. 01?2重量份的苯乙烯类树脂。
[0029] 另外,本发明提供包含上述任一项方案所述的层叠板的导光板。
[0030] 发明效果
[0031] 本发明的层叠板具有透明性、耐久性、刚性、表面硬度及耐热性优异这样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板的制造方法的简要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层叠板]
[0034] 本发明的层叠板是在丙烯酸树脂层(A)的一面(I)上自该面(I)起依次层叠有 聚碳酸酯树脂层(B)和丙烯酸树脂层(C)、且在丙烯酸树脂层(A)的另一面(II)上自该面 (II)起依次层叠有聚碳酸酯树脂层(D)和丙烯酸树脂层(E)而成的层叠板,其具有(C)/ (BV(A) ADV(E)的 5 层结构。
[0035] 对于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层交替地多层层叠而成的多层层叠板,为了使其耐热性、 耐久性及刚性等物理特性提高,需要充分地提高不同种类的树脂层间的密合性。不同种类 的树脂层间的密合性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提高:将树脂层的厚度调节至特定范围;使夹持 于不同种类的树脂层间的中间层含有补足密合性的物质;提高树脂层的柔软性;使所层叠 的各树脂层的厚度以位于层叠板的厚度方向中央的与厚度方向垂直的面为基准呈上下对 称;等等。
[0036] 层叠板整体的厚度优选为0· 2?3mm、更优选为0· 3?2mm、进一步优选为0· 4? I. 5mm。如果层叠板整体的厚度过薄,则难以成型,如果层叠板的厚度过大,则在利用挤出成 型法制造层叠板的情况下,使成型时所需的冷却时间变长,生产率降低。
[0037] 在层叠板中,丙烯酸树脂层(A)的厚度为170?2900 μ m、优选为200?1000 μ m。 聚碳酸酯树脂层⑶及聚碳酸酯树脂层⑶的厚度分别为10?ΙΟΟμπκ优选为20? 80 μ m、更优选为20?70 μ m。丙烯酸树脂层(C)及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度分别为20? 100 μ m、优选为30?80 μ m、更优选为40?75 μ m。
[0038] 如果丙烯酸树脂层(C)、(E)的厚度过薄,则可能导致层叠板的表面硬度降低,如 果丙烯酸树脂层(C)、(E)的厚度过厚,则可能导致层叠板的面冲击性下降。为了提高丙烯 酸树脂层(C)、(E)对聚碳酸酯树脂层(B)、(D)的密合性,优选尽可能减薄丙烯酸树脂层 (C)、(E)。如果丙烯酸树脂层(C)、(E)的厚度超过100 μ m,则会导致丙烯酸树脂层(C)、(E) 对聚碳酸酯树脂层(B)、(D)的密合性不足。
[0039] 如果聚碳酸酯树脂层(B)、(D)的厚度过薄,则可能导致层叠板的面冲击性、耐热 性降低。如果聚碳酸酯树脂层(B)、(D)的厚度过厚,则就成本方面而言是不利的、或是可能 导致层叠板的透明性降低。为了提高聚碳酸酯树脂层(B)、(D)对丙烯酸树脂层(A)、(C)、 (E)的密合性,优选尽可能减薄聚碳酸酯树脂层(B)、(D)。如果聚碳酸酯树脂层(B)、(D)的 厚度超过100 μ m,则会导致聚碳酸酯树脂层(B)、(D)对丙烯酸树脂层(A)、(C)、(E)的密合 性不足。
[0040] 在层叠板中,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与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的总和、以及 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度与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的总和分别为30?200 μ m、优选为 50?150 μ m、更优选为70?140 μ m。
[0041] 以丙烯酸树脂层(A)的厚度为基准,上述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与聚碳酸酯树 脂层(B)的厚度的总和、或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度与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的总和 分别为5?50%、优选为8?40%、更优选为10?35%。
[0042] 为了赋予层叠板的表面硬度及耐热性,需要使丙烯酸树脂层(C)和聚碳酸酯树脂 层(B)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丙烯酸树脂层(E)和聚碳酸酯树脂层(D)需要对层叠板赋予 耐热性及表面硬度。
[0043]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聚碳酸酯树脂层(B)、(D)对丙烯酸树脂层(A)的密合性,优选 使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与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的总和、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 度与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的总和尽可能地减薄。如果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与聚 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的总和、或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度与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 度的总和超过200μπι或者在以树脂层(A)的厚度为基准时超过50%,则会导致聚碳酸酯树 脂层(B)、⑶对丙烯酸树脂层㈧的密合性不足。
[0044] 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及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的总和、与丙烯酸树脂层 (E)及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的总和之差优选为-50?50 μ m、更优选为-30?30 μ m、 特别优选为-10?10 μ m。
[0045] 优选使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及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的总和、与丙烯酸 树脂层(E)的厚度及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的总和尽可能接近,两者之差越大,则越倾 向于使层叠板的翘曲变大。
[0046]〈丙烯酸树脂层〉
[0047] 作为构成丙烯酸树脂层(A)、(C)、(E)的丙烯酸树脂,优选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 为主成分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具体而言,优选包含通常50重量%以上、优选70重量%以上 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的甲基丙烯酸树脂。作为甲基丙烯酸树脂,可以是仅由甲基丙烯酸 甲酯单元构成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物,也可以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能够与该甲基丙烯 酸甲酯共聚的其它单体形成的共聚物。
[0048] 作为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其它单体,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 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 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等除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外的甲基丙烯酸酯类;丙烯酸甲酯、丙 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苯酯、丙烯酸苄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 酸2-羟基乙酯等丙烯酸酯类等。另外,还可以列举:苯乙烯;取代苯乙烯类;氯苯乙烯、溴 苯乙烯等卤代苯乙烯类;乙烯基甲苯、α -甲基苯乙烯等烷基苯乙烯类等。此外,还可列举: 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等不饱和酸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马来酸酐;苯基马来酰亚胺;环己 基马来酰亚胺等。这些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其它单体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 组合使用2种以上。
[0049](橡胶状聚合物)
[0050] 从使层叠板的耐冲击性等提高的观点考虑,丙烯酸树脂层(A)、(C)、(E)可以各自 独立地含有橡胶状聚合物,也可以由含有上述甲基丙烯酸树脂作为树脂成分、并进一步含 有橡胶状聚合物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组合物构成。
[0051] 但在某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使丙烯酸树脂层(A)不含有橡胶状聚合物。如果含 有橡胶粒子,则可能会导致透光性下降、层叠板的导光性能降低。作为上述的一个实施方 式,可列举包含该层叠板的导光板。
[0052] 作为橡胶状聚合物,可列举例如:聚丁二烯橡胶、丙烯腈/ 丁二烯共聚橡胶、苯乙 烯/ 丁二烯共聚橡胶等二烯类橡胶;丙烯酸类橡胶;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类橡胶等。还 适合使用使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烷基酯、苯乙烯、取代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 单体与这些橡胶状聚合物进行接枝聚合而得到的接枝共聚物。在接枝共聚物中,橡胶状聚 合物和所接枝的单体的比例通常为:前者为5?80重量份、后者为95?20重量份。作为 这些接枝共聚物,可使用例如在日本特开昭55-147514号公报、日本特公昭47-9740号公报 等中记载的接枝共聚物。
[0053] 另外,作为接枝共聚物的优选例,可列举以橡胶状聚合物为内层、且以接枝聚合链 为外层的多层结构聚合物。
[0054] 这种情况下,作为内层的橡胶状聚合物,优选使用丙烯酸类橡胶。该丙烯酸类橡胶 可以是丙烯酸烷基酯的均聚物,也可以是由50重量%以上的丙烯酸烷基酯与50重量%以 下的除丙烯酸烷基酯以外的单体形成的共聚物。作为构成丙烯酸类橡胶的丙烯酸烷基酯, 可列举例如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作为构成丙烯酸类橡胶的除 丙稀酸烧基醋以外的单体,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稀酸烧基醋、烧氧基丙稀酸烧基醋、丙稀酸 氰基乙酯、丙烯酰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苯 乙烯、取代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此外,还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等交联性单 体。丙烯酸类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可以低于25°C。
[0055] 作为外层的接枝聚合链,优选烷基碳原子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均聚 物、或由50重量%以上的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与50重量%以下的除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以外的单体形成的共聚物。作为构成外层的接枝聚合链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优选使用甲 基丙烯酸甲酯。作为构成外层的接枝聚合链的除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外的单体,可列举例 如:碳原子数为5以上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烷基酯、苯乙烯、取代苯乙烯、丙烯腈、 甲基丙烯腈等,此外,还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等交联性单体。该外层的接枝聚合链的 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可以在25°C以上。
[0056] 进而,也可以使与上述接枝聚合链相同的聚合物存在于内层的丙烯酸类橡胶的更 内侧。
[0057] 如上所述的多层结构聚合物以其整体重量为基准可含有20?60重量%的包含丙 烯酸类橡胶的层。作为这些多层结构聚合物,可使用例如在日本特公昭55-27576号公报、 日本特开平6-80739号公报、日本特开昭49-23292号公报等中记载的聚合物。
[0058] 以甲基丙烯酸树脂及橡胶状聚合物的总量100重量%为基准,甲基丙烯酸树脂组 合物中的橡胶状聚合物的比例通常为0?50重量%。在丙烯酸树脂层(A)中,使橡胶状聚 合物的含量尽可能少时,层叠板的刚性优异,在成本方面有利,因此橡胶状聚合物的比例优 选为0?10重量%、更优选为0?5重量%。在丙烯酸树脂层(C)、(E)中,在重视层叠板 的耐冲击性的情况下,优选含有橡胶状聚合物,此时,橡胶状聚合物的比例优选为1?30重 量%、更优选为2?10重量%。
[0059] 构成丙烯酸树脂层(A)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橡胶状聚合物的组成、 和构成丙烯酸树脂层(C)、(E)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橡胶状聚合物的组成可 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
[0060] 丙烯酸树脂层(A)、(C)、(E)彼此可以为相同组成,也可以为不同组成,但从抑制 所得层叠体的翘曲的发生等观点出发,优选至少使丙烯酸树脂层(C)、(E)为相同组成。
[0061] 〈聚碳酸酯树脂层〉
[0062] 作为构成聚碳酸酯树脂层(B)、(D)的聚碳酸酯树脂,可列举例如:通过利用界面 缩聚法、熔融酯交换法等使二元酚和羰基化剂反应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通过利用固相 酯交换法等使碳酸酯预聚物聚合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通过利用开环聚合法使环状碳酸 酯化合物聚合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等。
[0063] 作为构成聚碳酸酯树脂的二元酚,可列举例如对苯二酚、间苯二酚、4, 4' -二羟 基联苯、双(4-羟基苯基)甲烷、双{(4-羟基-3, 5-二甲基)苯基}甲烷、1,1_双(4-羟 基苯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1_苯基乙烷、2, 2-双(4-羟基苯基)丙烷(通称 双酚A)、2, 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2, 2-双{(4-羟基-3, 5-二甲基)苯 基}丙烷、2, 2-双{(4-羟基-3, 5-二溴)苯基}丙烷、2, 2-双{(3-异丙基-4-羟基)苯 基}丙烷、2, 2-双{(4-羟基-3-苯基)苯基}丙烷、2, 2-双(4-羟基苯基)丁烷、2, 2-双 (4-轻基苯基)甲基丁烧、2, 2-双(4-轻基苯基)-3, 3- _甲基丁烧、2, 4-双(4-轻基 苯基)-2-甲基丁烷、2, 2-双(4-羟基苯基)戊烷、2, 2-双(4-羟基苯基)-4-甲基戊烷、1, 1-双(4-轻基苯基)环己烧、1,I-双(4-轻基苯基)-4 -异丙基环己烧、1,I-双(4-轻基 苯基)-3,3,5_三甲基环己烷、9,9_双(4-羟基苯基)芴、9,9_双{(4-羟基-3-甲基)苯 基}莉、α , α ' -双(4-轻基苯基)邻二异丙基苯、α , α ' -双(4-轻基苯基)间二异丙 基苯、α,α 双(4-羟基苯基)对二异丙基苯、1,3_双(4-羟基苯基)-5, 7-二甲基金刚 烷、4,4' -二羟基二苯砜、4,4' -二羟基二苯亚砜、4,4' -二羟基二苯硫醚、4,4' -二羟基二 苯基酮、4,4' -二羟基二苯基醚、4,4' -二羟基二苯基酯等,还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这些二 元酚中的2种以上。其中,优选单独使用或使用2种以上选自下组中的二元酚:双酚A、2, 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2, 2-双(4-羟基苯基)丁烷、2, 2-双(4-羟基苯 基)甲基丁烧、2, 2-双(4-轻基苯基)-3, 3- _甲基丁烧、2, 2-双(4-轻基苯基)甲 基戊烧、1,1_双(4-轻基苯基) -3, 3, 5-二甲基环己烧及α,α ' -双(4-轻基苯基)间_. 异丙基苯。特别优选:单独使用双酚A ;或将1,1_双(4-羟基苯基)-3,3,5_三甲基环己烷 与选自双酚Α、2, 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及α,α 双(4-羟基苯基)间 二异丙基苯中的1种以上二元酚组合使用。
[0064] 作为构成聚碳酸酯树脂的羰基化剂,可列举例如:光气等碳酰卤;二苯基碳酸酯 等碳酸酯;二元酚的二卤甲酸酯等卤甲酸酯等。还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这些羰基化剂中的 2种以上。
[0065] 也可以使聚碳酸酯树脂层(B)及(D)中的至少一者含有丙烯酸类树脂或苯乙烯类 树脂。通过含有丙烯酸类树脂或苯乙烯类树脂,可以提高聚碳酸酯树脂层与丙烯酸树脂层 之间的密合性。为了提高对丙烯酸树脂层的密合性,作为聚碳酸酯树脂层中含有的物质,更 优选为苯乙烯类树脂。苯乙烯树脂的折射率与聚碳酸酯树脂接近,因此存在不易对聚碳酸 酯树脂层的透过率造成不良影响的倾向。
[0066] 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重量份,丙烯酸类树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 01?1重量 份。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重量份,苯乙烯类树脂的含有比例为0. 01?2重量份、优选 为0. 05?1重量份、更优选为0. 08?0. 5重量份。丙烯酸类树脂和苯乙烯类树脂可以单 独使用任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
[0067] 作为添加到聚碳酸酯树脂层中的丙烯酸类树脂,可列举例如与作为构成上述丙 烯酸树脂层(A)、(C)、(E)的丙烯酸树脂而列举的树脂相同的树脂,其中,优选使用低分子 量的树脂。聚碳酸酯树脂层中含有的丙烯酸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的范围优选为1000? 100000。如果丙烯酸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过低,则存在丙烯酸类树脂在挤出成型时发生挥 发的隐患,如果丙烯酸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过高,则存在丙烯酸类树脂与聚碳酸酯树脂发 生相分离而使层叠板的透过率下降的倾向。
[0068]另外,作为聚碳酸酯树脂层中含有的苯乙烯类树脂,优选使用包含苯乙烯类单体 50?100重量%、甲基丙烯酸甲酯0?50重量%作为单体单元的聚合物。作为优选的苯乙 烯类树脂,可列举聚苯乙烯、共聚有低于3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 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
[0069] 这里,作为苯乙烯类单体,除了苯乙烯以外,还可以使用取代苯乙烯类,作为该取 代苯乙烯类,可列举例如:氯苯乙烯、溴苯乙烯等卤代苯乙烯类;乙烯基甲苯、α -甲基苯乙 烯等烷基苯乙烯类等。就苯乙烯类单体而言,还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它们中的2种以上。聚 碳酸酯树脂层中含有的苯乙烯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的范围优选为1000?20000。如果苯乙 烯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过低,则存在苯乙烯类树脂在挤出成型时发生挥发的隐患,如果苯 乙烯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过高,则存在苯乙烯类树脂与聚碳酸酯树脂发生相分离而使外观 变差的倾向。
[0070] 聚碳酸酯树脂层(B)、(D)彼此可以为相同组成,也可以不同组成,但从抑制所得 层叠体的翘曲的发生等观点出发,优选为相同组成。
[0071] (添加剂)
[0072] 在上述聚碳酸酯树脂层(B)、(D)、丙烯酸树脂层(A)、(C)、(E)中分别可根据需要 添加例如如下的添加剂:烷基磺酸钠、烷基硫酸钠、硬脂酸单甘油酯、聚醚酯酰胺等抗静电 齐?;受阻酚等抗氧化剂;磷酸酯等阻燃剂;棕榈酸、硬脂醇等润滑剂;受阻胺等光稳定剂;苯 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类紫外线吸收剂、氰基丙烯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丙二酸 酯类紫外线吸收剂、草酰苯胺类紫外线吸收剂、乙酸酯紫外线吸收剂等紫外线吸收剂;光扩 散剂;染料;荧光增白剂等。这些添加剂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它们中的2种以上。
[0073](紫外线吸收剂)
[0074] 进而,在将层叠板作为导光板使用的情况下,从提高对紫外线的耐久性的观点出 发,优选在丙烯酸树脂层中添加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在上述的紫外线吸收剂 中,从自该导光板出射的光的色调的观点出发,优选选自丙二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草酰苯 胺类紫外线吸收剂及乙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1种。在丙烯酸树脂层(A)、(C)及 (E)中,相对于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各层中的丙烯酸树脂100重量份,紫外线吸收剂的含有 比例为0. 001?1重量份、优选为0. 003?0. 5重量份、更优选为0. 005?0. 1重量份。 [0075] 作为丙二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可列举例如2-(1-芳基烷叉)丙二酸酯类,其中, 优选使用下述式(1)所示的化合物。
[0076] [化学式1]
[0077]

【权利要求】
1. 一种层叠板,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在丙烯酸树脂层(A)的一面(I)上自该面(I)起依 次层叠有聚碳酸酯树脂层(B)和丙烯酸树脂层(C)、且在丙烯酸树脂层(A)的另一面(II) 上自该面(II)起依次层叠有聚碳酸酯树脂层(D)和丙烯酸树脂层(E)的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板,其中,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E) 的厚度分别为20?100 iim。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板,其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及聚碳酸酯树 脂层⑶的厚度分别为10?100 U m。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板,其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及丙 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的总和、以及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 度的总和分别为30?200 ii m。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板,其中,以丙烯酸树脂层(A)的厚度为 基准,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的总和、以及聚碳酸酯树脂层 (D)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度的总和分别为5?50%。
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板,其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的厚度及丙 烯酸树脂层(C)的厚度的总和、与聚碳酸酯树脂层(D)的厚度及丙烯酸树脂层(E)的厚度 的总和之差为-50?50 ii m。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板,其中,丙烯酸树脂层(A)、丙烯酸树脂 层(C)及丙烯酸树脂层(E)中的1层以上含有相对于丙烯酸树脂100重量份为0. 001?1 重量份的选自丙二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草酰苯胺系紫外线吸收剂及乙酸酯系紫外线吸收 剂中的至少1种。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板,其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及聚碳酸酯 树脂层(D)中的至少一者含有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重量份为0. 01?1重量份的丙烯 fe系树脂。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板,其中,聚碳酸酯树脂层(B)及聚碳酸酯 树脂层(D)中的至少一者含有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重量份为0. 01?2重量份的苯乙 烯系树脂。
10. -种导光板,其包含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板。
【文档编号】B32B27/08GK104416999SQ201410421512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7日
【发明者】前川智博, 畠山和彦 申请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爱司卡波西德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