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嘴保持装置、管嘴供给机构以及管嘴密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7626阅读:690来源:国知局
管嘴保持装置、管嘴供给机构以及管嘴密封机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保持管嘴部的管嘴保持装置和具有这样的管嘴保持装置的管嘴供给机构以及管嘴密封机。



背景技术:

在市场上广泛销售封入有液状、凝胶状的饮料、洗涤剂等带管嘴的袋(小袋),消费者能够经由管嘴部将袋内的内容物排出到袋外。作为与这样的带管嘴的袋相关联的机械,公知有管嘴密封机、带管嘴的袋填充包装机或者管嘴密封·填充包装机。

管嘴密封机是用于将管嘴安装于空的袋的机械,管嘴以密合于袋的状态安装于袋。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样的管嘴密封机。

带管嘴的袋填充包装机是用于向安装有管嘴的袋(带管嘴的袋)内填充内容物的机械。内容物的填充方法并不特别限定,能够利用与管嘴和袋的形态相对应的方法将内容物填充到袋内。例如,能够是,在如管嘴部被盖子盖上的例子那样难以经由管嘴部向袋内填充内容物的情况下,经由形成于袋的袋口向袋内填充内容物,之后密封袋口而将带管嘴的袋密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也可以是,在如管嘴部未被盖子盖上的例子那样容易经由管嘴部向袋内填充内容物的情况下,经由管嘴部向袋内填充内容物,之后利用盖子等来密封管嘴部的开口部而将带管嘴的袋密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管嘴密封·填充包装机是组合上述管嘴密封机和带管嘴的袋填充包装机而成的机械,其用于将管嘴安装于空的袋并向安装有管嘴的袋(带管嘴的袋)内填充内容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95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768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34170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8001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那样的各种机械中,通常,进行管嘴、带管嘴的袋的供给、取出或交接等处理以及进行管嘴部的保持和移送。管嘴部的保持和移送的处理通常以如下方式进行:利用一对夹持构件夹持管嘴部的外周面,自一对夹持构件对管嘴部施加彼此相对的力(保持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4)。

然而,根据管嘴部的形状和材质的不同,存在难以采用利用一对夹持构件夹持管嘴部的方式。

例如,在采用利用一对夹持构件夹持管嘴部的方式时,需要在管嘴部设置供一对夹持构件夹持的部位,但有时管嘴部不具有适合于这样的夹持的部位。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的管嘴部具有作为饮用口、注入口发挥作用的口部、设于该口部的下方的凸缘部、以及设于该凸缘部的下方的密封部,并形成有贯穿这些口部、凸缘部以及密封部的流路(流通孔)。凸缘部是供设于移送过程的上游侧的一对轨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供给轨道”)、设于移送过程的下游侧的一对夹持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管嘴夹持构件”)等引导构件卡合的部位。在引导构件卡合于凸缘部的状态下移送管嘴、带管嘴的袋。另外,密封部配置在带管嘴的袋的袋内,与袋的内表面密合并粘接,密封部和袋被密封(密闭)起来。在具有这样的典型的构造的管嘴部中,通过利用一对夹持构件自外侧夹持例如口部,能够对管嘴部进行保持和移送。

但是,管嘴部能够采用与需求相对应的各种形态,例如还存在一种具有设有凸缘部和密封部但未设有口部的、特殊形状的管嘴部。在不具有口部的管嘴部中,在凸缘部的上表面粘接膜状的盖构件,利用该盖构件堵塞流路(流通孔),从而将带管嘴的袋密闭。在这样管嘴部不具有口部的情况下,无法采用“利用一对夹持构件来夹持口部的以往方法”。另外,凸缘部是被引导构件(设于上游侧的一对轨道、设于下游侧的一对夹持构件)保持的部位,因此,现实中难以利用一对夹持构件自引导构件的外侧把持凸缘部。另外,密封部大多具有特殊形状(例如在俯视时为舟形形状),因此,原本就难以利用一对夹持构件夹持密封部。另外,密封部是被粘接于袋的内表面的部位,在现实中,非常难以在利用一对夹持构件夹持密封部的状态下将该密封部插入袋内以及将该密封部直接粘接于袋内表面。

另外,在利用一对夹持构件夹持管嘴部的方式中,仅在特定方向(通常为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对管嘴部施加力。因此,在较大的力局部地作用于管嘴部且管嘴部的刚性不充分的情况下,管嘴部会变形或被划伤。

即使是例如具有口部的通常的管嘴部,也存在因筒状的口部的壁厚较薄或口部的材质较软而使口部不具有充分的强度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口部被一对夹持构件夹持时,口部发生变形(例如从圆形的截面形状变形为楕圆形的截面形状)或口部的外周面被划伤。尤其是,在管嘴部的口部安装盖子的情况下,有时在口部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部(例如外螺纹部)。当该螺纹部变形或被划伤时,有可能产生封盖不良且无法在口部安装盖子或者安装后的盖子易于自口部脱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具有各种形状的管嘴部且能够在防止管嘴部的变形和损伤的同时适当地支承管嘴部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管嘴保持装置,其用于保持具有流通孔的管嘴部,其中,该管嘴保持装置包括弹性部,该弹性部在沿第1方向被施加压缩力或伸展力时能够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弹性部通过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施加弹性力而保持管嘴部。

也可以是,管嘴保持装置包括: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该第1保持部和该第2保持部沿第1方向排列配置并在彼此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以及间隔调整部,其用于使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中的至少一个保持部移动而改变第1保持部与第2保持部之间的在第1方向上的间隔,弹性部根据被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施加的第1方向上的力而相应地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间隔调整部在弹性部和管嘴部沿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排列配置的状态下改变第1保持部与第2保持部之间的间隔而对施加于弹性部的、第1方向上的力进行调整,从而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施加弹性力。

也可以是,弹性部根据被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施加的第1方向上的力而相应地至少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外侧弹性变形,间隔调整部在管嘴部的流通孔内配置有弹性部的状态下改变第1保持部与第2保持部之间的间隔而对施加于弹性部的第1方向上的力进行调整,从而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中的形成有流通孔的面施加弹性力。

也可以是,管嘴保持装置包括:主体构件,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进退路径,并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比管嘴部的流通孔的直径小的外径;以及进退轴部,其贯穿主体构件的进退路径地设置并具有大径部,该大径部被设成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直径大于进退路径的直径且配置于主体构件的进退路径的外侧,第1保持部由主体构件构成,第2保持部由进退轴部的大径部构成。

也可以是,主体构件具有弹性体配置部,该弹性体配置部形成于主体构件的靠大径部侧的顶端部并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比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这两者的外径小的外径,弹性体配置部配置于第1方向上的、第1保持部与第2保持部之间,弹性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第1保持部、第2保持部以及弹性体配置部划分出的空间内并被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自第1方向且被压缩的方向上施加力。

也可以是,在未在第1方向上对弹性部施加力的状态下,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不相对于主体构件和大径部突出。

也可以是,管嘴保持装置包括:第1驱动控制部,其连结于主体构件和进退轴部,用于使主体构件和进退轴部沿第1方向移动;以及第2驱动控制部,其连结于进退轴部,用于使进退轴部在第1方向上相对于主体构件移动,间隔调整部由第2驱动控制部构成。

也可以是,管嘴保持装置包括:引导部,其用于将主体构件沿第1方向引导;以及支承框,其连结于第1驱动控制部和引导部。

也可以是,弹性部的被沿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具有环形,弹性部在整周上对管嘴部的形成有流通孔的面施加弹性力。

也可以是,弹性部根据被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施加的第1方向上的力而相应地至少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内侧弹性变形,在弹性部被配置为包围管嘴部的外表面的状态下,间隔调整部改变第1保持部与第2保持部之间的间隔而对施加于弹性部的第1方向上的力进行调整,从而使该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的外表面施加弹性力。

也可以是,弹性部的被沿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具有环形,弹性部在整周上对管嘴部的外表面施加弹性力。

也可以是,管嘴保持装置包括:突出形状体,该突出形状体的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的外表面部分的直径根据该突出形状体在第1方向上的位置而相应地变化;以及插入控制部,其能够使突出形状体移动而将突出形状体的一部分配置于管嘴部的流通孔内,弹性部构成突出形状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弹性部的被沿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具有圆形或环形,弹性部具有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的直径大于管嘴部的流通孔的直径的部分,插入控制部使突出形状体移动而将突出形状体的一部分配置于管嘴部的流通孔内,自管嘴部对弹性部施加力而使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内侧弹性变形,从而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施加弹性力。

也可以是,管嘴保持装置还包括:凹形状体,其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的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的直径根据该凹陷部在第1方向上的位置而相应地变化;以及插入控制部,其能够使凹形状体移动而将管嘴部配置于凹形状体的凹陷部内,弹性部构成凹形状体中的形成有凹陷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弹性部的在形成凹陷部的部位处被沿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具有环形,弹性部在形成凹陷部的部位处具有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的内径小于管嘴部的外表面的直径的部分,插入控制部使凹形状体移动而将管嘴部的一部分配置于凹形状体的凹陷部内,自管嘴部对弹性部施加力而使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外侧弹性变形,从而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施加弹性力。

本发明的其他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管嘴保持装置和能够使管嘴保持装置移动的保持移动装置的管嘴供给机构。

本发明的其他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管嘴供给机构的管嘴密封机。

本发明的其他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管嘴保持方法,该管嘴保持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将当沿第1方向被施加压缩力时能够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部配置于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的、同管嘴部相对的位置;以及通过沿第1方向对弹性部施加压缩力而自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施加弹性力,从而保持管嘴部。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由于弹性部的弹性力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施加于管嘴部而保持管嘴部,因此,不仅能够保持具有各种形状的管嘴部,而且还能够在防止管嘴部的变形和损伤的同时适当地支承管嘴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侧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的一例子的、表示截面的概略图。

图2是图1的“a”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2的(a)表示压缩力未施加于弹性部的状态,图2的(b)表示压缩力施加于弹性部的状态。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弹性部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弹性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的一例子的侧截面的概略图。

图6是图5的“a”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6的(a)表示压缩力未施加于弹性部的状态,图6的(b)表示压缩力施加于弹性部的状态。

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的一例子的侧截面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的一例子的侧截面的概略图。

图9是概念性地表示管嘴密封机的一例子的俯视图。

图10是管嘴交接装置附近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往复摆动臂附近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是用于保持管嘴部的装置。在此所说的“管嘴部”包含例如管嘴单体、安装于袋的管嘴、以及安装于其他附属物的管嘴。各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包括弹性部,当该弹性部沿第1方向被施加压缩力或伸展力时能够在与该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该弹性部通过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施加弹性力而保持管嘴部。

这样的管嘴保持装置按照管嘴部的保持方式被分类成几个类型。例如,存在通过在第1方向上对弹性部施加压缩力而自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对管嘴部施加弹性力的类型的管嘴保持装置(以下也称作“压缩型的管嘴保持装置”)。另外,存在通过将弹性部在第1方向上直接按压于管嘴部而自弹性部在与第1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对管嘴部施加弹性力的类型的管嘴保持装置(以下也称作“直接按压型的管嘴保持装置”)。

另外,分别与压缩型的管嘴保持装置和直接按压型的管嘴保持装置相关地,存在对管嘴部的外周面(包含边缘部)施加弹性力的类型的管嘴保持装置(以下也称作“外表面保持型的管嘴保持装置”)。另外,存在对管嘴部的内周面(即形成设于管嘴部的流通部的面(包含边缘部))施加弹性力的类型的管嘴保持装置(以下也称作“内表面保持型的管嘴保持装置”)。

以下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是压缩型的管嘴保持装置,第3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是直接按压型的管嘴保持装置。尤其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压缩型且内表面保持型的管嘴保持装置,第2实施方式涉及压缩型且外表面保持型的管嘴保持装置。另外,第3实施方式涉及直接按压型且内表面保持型的管嘴保持装置,第4实施方式涉及直接按压型且外表面保持型的管嘴保持装置。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从侧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的一例子的、表示截面的概略图。图2是图1的“a”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2的(a)表示压缩力未施加于弹性部13的状态,图2的(b)表示压缩力施加于弹性部13的状态。

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的“第1方向d1”指的是图1和图2所示的轴线方向,是不仅包括自轴线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的方向”、而且还包括自轴线的“另一侧朝向一侧的方向”的概念。例如,自图1和图2的纸面的“上方朝向下方的方向”和自图1和图2的纸面的“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分别相当于“第1方向d1”。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型且内表面保持型的管嘴保持装置10”包括: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该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沿第1方向d1排列并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弹性部13,其配置在第1保持部11与第2保持部12彼此之间;以及间隔调整部14,其通过使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在以下说明的例子中为第2保持部12)移动而改变在第1方向d1上的第1保持部11与第2保持部12之间的间隔。

更具体而言,管嘴保持装置10包括具有沿第1方向d1延伸的进退路径17的筒状的主体构件15和贯穿主体构件15的进退路径17设置的进退轴部16,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整体上具有沿第1方向d1延伸的大致棒状的构造。主体构件15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比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的直径(即管嘴部20的内径)d1小的外径d2。此外,大致棒状的主体构件15也可以根据位置而相应地具有不同大小的外径,在该情况下,至少主体构件15的插入到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内的部分的外径d2小于流通孔21的直径d1。进退轴部16自主体构件15的进退路径17的两开口突出,并在自该两开口中的一个开口(在图1和图2的例子中为纸面下方的开口)突出的一侧具有配置于主体构件15的进退路径17的外侧的大径部18。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该大径部18被设成大于进退路径17的直径(即主体构件15的内径)d3,另一方面,该大径部18被设成小于流通孔21的直径d1,例如,该大径部18能够形成为主体构件15中的被插入到流通孔21内的部分的外径d2以下的大小。

本例子的第1保持部11由主体构件15构成,第2保持部12由进退轴部16的大径部18构成。

主体构件15具有弹性体配置部31,该弹性体配置部31形成于主体构件15的靠大径部18侧的顶端部。该弹性体配置部31配置在第1方向d1上的、第1保持部11与第2保持部12之间,并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比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这两者的外径小的外径。

另一方面,管嘴部20具有形成流通孔21的一个开口部的口部23、形成流通孔21的另一个开口部的密封部25、以及形成在口部23与密封部25之间的凸缘部24。凸缘部24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的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直径(尤其是外径)小于在第1方向d1上与该台阶部相邻的部位的直径,作为引导构件发挥功能的管嘴保持构件70卡合于该台阶部。一边利用管嘴保持构件70引导凸缘部24的台阶部引导一边移送管嘴部20。

本例子的弹性部13接触于管嘴部20并使弹性力作用于管嘴部20,主要利用弹性部13与管嘴部20的表面(尤其是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来悬挂保持管嘴部20。因而,优选利用富于弹性的、具有柔软的表面特性且摩擦系数较大的构件来构成弹性部13,例如能够利用橡胶来较佳地构成弹性部13。该弹性部1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第1保持部11、第2保持部12以及弹性体配置部31划分出的空间内。配置于该空间内的弹性部13被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在第1方向d1且被压缩的朝向上施加力。弹性部13根据被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施加的第1方向d1上的力而相应地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13根据被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施加的第1方向d1上的压缩力至少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外侧弹性变形。在此所说的向“朝向外侧”的弹性变形指的是向自形成于管嘴部20的向第1方向d1延伸的流通孔21的中心向径向远离的方向(参照图1的附图标记“do”)变形。

此外,在未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沿第1方向d1对弹性部13施加力的状态下,本例子的弹性部13不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相比于主体构件15(第1保持部11)和大径部18(第2保持部12)突出。另一方面,当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沿第1方向d1对弹性部13施加压缩力时,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相比于主体构件15(第1保持部11)和大径部18(第2保持部12)突出。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弹性部13的一例子的剖视图。在图3中示出了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将弹性部13切断而得到的弹性部13的截面。本例子的弹性部13具有筒状的形状并具有沿第1方向d1延伸的中央孔13a,该弹性部13的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具有环形。在弹性部13的中央孔13a内插入有主体构件15的弹性体配置部31。此外,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中央孔13a的直径(即弹性部13的内径)具有主体构件15的弹性体配置部31的直径(外径)以上的大小且小于第1保持部11的直径和第2保持部12的直径。由此,弹性部13被保持于由第1保持部11、第2保持部12以及弹性体配置部31划分出的空间内,有效地防止弹性部13自该空间脱落。此外,在对弹性部13施加第1方向d1上的压缩力时,为了使弹性部13在第1方向d1且朝向外侧效率良好地变形,优选使弹性部13与弹性体配置部31之间的空间较小,中央孔13a的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直径(即弹性部13的内径)的大小优选与弹性体配置部31的直径(外径)相近,也可以中央孔13a的直径(即弹性部13的内径)的大小和弹性体配置部31的直径(外径)的大小相等。

另外,如图1所示,管嘴保持装置10包括分别连结于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的第1驱动控制部33和连结于进退轴部16的第2驱动控制部34。在本例子中,第1驱动控制部33(尤其是升降轴部33b)经由第1连结构件35连结于主体构件15,第1驱动控制部33(尤其是升降轴部33b)经由第1连结构件35、第2连结构件36、第2驱动控制部34以及第3连结构件37连结于进退轴部16。即,第1连结构件35直接固定于第2连结构件36。第2驱动控制部34(尤其是升降轴部34b)经由第3连结构件37连结于进退轴部16,另外,第2驱动控制部34(尤其是主体部34a)经由第2连结构件36和第1连结构件35连结于主体构件15。并且,第1驱动控制部33通过对升降轴部33b的自主体部33a突出的突出量进行调整,能够使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沿第1方向d1移动(升降)。另外,第2驱动控制部34通过对升降轴部34b的自主体部34a突出的突出量进行调整,能够使进退轴部16沿第1方向d1移动(升降)。此外,第1驱动控制部33的升降轴部33b升降自如地贯穿在支承框39上形成的通孔39a,另外,第2驱动控制部34的升降轴部34b升降自如地贯穿在第2连结构件36上形成的通孔36a。

能够使第1驱动控制部33和第2驱动控制部34分别具有能够调整升降轴部33b、34b的自主体部33a、34a突出的突出量的任意的结构,作为典型,第1驱动控制部33和第2驱动控制部34分别由气缸构成。这样,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的在第1方向d1上的整体位置利用第1驱动控制部33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主体构件15与进退轴部16之间的在第1方向d1上的相对位置利用第2驱动控制部34进行控制。因此,在本例子中,“能够改变第1保持部11与第2保持部12之间的在第1方向d1上的间隔的间隔调整部14”由第2驱动控制部34构成。此外,第1驱动控制部33的升降轴部33b和第2驱动控制部34的升降轴部34b的突出量利用未图示的控制器等进行适当控制。

在弹性部13和管嘴部20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排列配置的状态(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下,间隔调整部14(即第2驱动控制部34)改变第1保持部11与第2保持部12之间的间隔而对施加于弹性部13的、第1方向d1上的力进行调整。由此,弹性部13能够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20施加弹性力。即,在管嘴部20所具有的流通孔21内配置有弹性部13的状态下,间隔调整部14改变第1保持部11与第2保持部12之间的间隔而对施加于弹性部13的、第1方向d1上的力(尤其是压缩力)进行调整。由此,使弹性部13接触于管嘴部20中的形成有流通孔21的面(即管嘴部20的内侧面22),从而弹性部13向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在本例子中为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所有方向)对管嘴部20中的形成有流通孔21的内侧面22施加弹性力。

并且,本例子的管嘴保持装置10包括用于沿第1方向d1引导主体构件15的引导部38和连结于第1驱动控制部33(尤其是主体部33a)以及引导部38的支承框39。引导部38具有筒状的形状并在内侧形成有沿第1方向d1延伸的通孔38a,引导部38直接固定于支承框39。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贯穿引导部38的通孔38a并能够相对于引导部38沿第1方向d1相对地移动,主体构件15也可以在引导部38中的形成有通孔38a的面(即内周面)上滑动。

支承框39不仅作为支承第1驱动控制部33(尤其是主体部33a)和引导部38的支承件发挥功能,还作为能够使包含第1驱动控制部33和引导部38在内的整个管嘴保持装置10沿与第1方向d1垂直的方向(在本例子中为水平方向)移动的保持移动装置50发挥功能。即,支承框39被设置为能够在移动驱动源(参照图10的“驱动轴148”)的驱动控制下沿水平方向移动且能够在规定的开始移送位置与移送结束位置之间移动。包括作为保持移动装置50发挥功能的支承框39和构成管嘴保持装置10的其他要素在内的构造体也被称作管嘴供给机构60。本例子的支承框39作为支承件而构成管嘴保持装置10的一部分要素且作为保持移动装置50而构成管嘴供给机构60的一部分要素。

接下来,说明利用管嘴保持装置10来保持管嘴部20的方法(管嘴保持方法)。

首先,利用第1驱动控制部33使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沿第1方向d1和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移动,将弹性部13配置于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同管嘴部20的口部23相对的位置(配置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a)所示,主体构件15的顶端部和进退轴部16的顶端部插入到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流通孔21内,第1保持部11的至少一部分、弹性部13以及第2保持部12(大径部18)配置在流通孔21内。具体而言,第1驱动控制部33通过对升降轴部33b的自主体部33a突出的突出量进行调整(在本例子中降低该突出量),使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沿第1方向d1移动,从而使主体构件15的顶端部和进退轴部16的顶端部进入到流通孔21内。在该配置工序中,第1保持部11、弹性部13以及第2保持部12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比流通孔21的直径d1小的直径,第1保持部11、弹性部13以及第2保持部12以不与管嘴部20的内侧面22接触的方式或者以在内侧面22上滑动的方式顺畅地插入到流通孔21。

此外,在向流通孔21插入的期间,弹性部13既可以受到来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的力而被沿第1方向d1压缩,也可以不受到力而未被沿第1方向d1压缩,弹性部13具有比流通孔21的直径d1小的直径(外径)。从将弹性部13顺畅地插入到流通孔21内的观点考虑,第1保持部11的外周面和第2保持部12的外周面优选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相同大小的直径,另外,第1保持部11的外周面、弹性部13的外周面以及第2保持部12的外周面优选形成为平齐,另外,第2保持部12的外周面也可以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比弹性部13的外周面小的直径。此外,在本例子中,在进行上述配置工序的期间,在主体构件15的顶端面(弹性体配置部31的端面)与大径部18之间形成有空间(间隙)s1,并未相互接触。

然后,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对弹性部13施加第1方向d1上的压缩力,自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20施加弹性力,从而管嘴部20被弹性部13(管嘴保持装置10)保持(支承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b)所示,第2保持部12向第1方向d1中的接近第1保持部11的方向(即朝向弹性部13去的方向)移动,弹性部13被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在第1方向d1上压扁而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受到压缩力。具体而言,第2驱动控制部34对升降轴部34b的自主体部34a突出的突出量进行调整(在本例子中降低该突出量),使进退轴部16沿第1方向d1(尤其是向图1和图2的纸面的上方)移动,从而主体构件15与进退轴部16之间的在第1方向d1上的间隔(即由第1保持部11、第2保持部12以及弹性体配置部31划分出的空间的长度)变小。由此,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且朝向外侧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超过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地膨胀,弹性部13接触于管嘴部20的内侧面22而使弹性力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作用于内侧面22,从而利用摩擦力来保持管嘴部20。

对于如此在图2的(a)所示的配置工序中为未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自第1保持部11和/或第2保持部12突出的状态的弹性部13,其在如图2的(b)所示的支承工序中成为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突出而密合于管嘴部20的内侧面22的状态,从而使摩擦力作用于管嘴部20。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在弹性部13的弹性变形和弹性力的作用下,管嘴部20的形成有流通孔21的内侧面22被支承,因此能够利用管嘴保持装置10来保持具有各种形状的管嘴部20。另外,利用弹性部13的弹性变形,能够使弹性部13以面为单位密合于管嘴部20,另外,由于自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20施加弹性力,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局部过大的力作用于管嘴部20而防止管嘴部20的变形和损伤,并能够利用弹性部13来适当地支承管嘴部20。

尤其是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由于通过将弹性部13的外周面压紧于管嘴部20的形成有流通孔21的内侧面22来保持管嘴部20,因此,即使是例如不具有口部23的特殊形状的管嘴部20,其只要使具有流通孔21的管嘴部20,就能够保持该管嘴部20。另外,自本例子的管嘴保持装置10施加于管嘴部20的力并不是以往的那样来自外侧的两个方向的力(尤其是相互面对的力),而是自管嘴部20的内侧向径向外侧去的、朝向3个方向以上的多个方向的力,且是大致均等地作用于管嘴部20的内侧面22的整周的力。即,弹性部13的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具有环形(参照图3),该弹性部13在整周上对管嘴部20的形成有流通孔21的内侧面22施加弹性力。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管嘴部20的变形、管嘴部20的损伤。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弹性部13构成为相对于主体构件15、进退轴部16分别独立的构件。由于弹性部13是反复承受压缩力的构件,因此是随着使用而逐渐劣化的、需要更换的消耗品。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弹性部13设为与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独立,即使弹性部13劣化,只要仅更换弹性部13就足矣,因此能够降低因弹性部13的更换而产生的成本。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13配置于由第1保持部11、第2保持部12以及弹性体配置部31划分出的空间内,因此能够简单地拆卸和安装弹性部13,从而能够迅速且可靠地更换弹性部13。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具有图3所示那样的环状的截面的弹性部13,但弹性部13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定。弹性部13可采用以下那样的任意的形状:在弹性部13在第1方向d1上受到来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的压缩力时,弹性部13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弹性变形,弹性部13密合于管嘴部20的内侧面22而对内侧面22赋予弹性力,从而能够保持管嘴部20(尤其是内侧面22)。

上述例子的弹性部13(参照图3)具有环状的截面形状,该弹性部13在沿第1方向d1被压缩的情况下在与第1方向d1垂直的方向上朝向外侧的所有方向大致均等地弹性变形,能够使大致均等的弹性力在与第1方向d1垂直的方向且朝向外侧的方向上作用于管嘴部20(内侧面22)。在该情况下,具有如下优点:能够有效地防止自弹性部13作用于管嘴部20的弹性力仅在特定方向上变大,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管嘴部20的变形和损伤。

图4是表示弹性部13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4的(a)和图4的(b)中分别示出了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将弹性部13切断而得到的弹性部13的截面。图4的(a)所示的变形例的弹性部13具有环状的基部13b和自该基部13b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且朝向外侧突出的至少为3个(在图4的(a)所示的例子中为4个)的突起部13c。图4的(b)所示的变形例的弹性部13具有环状的基部13b和自该基部13b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内侧(即中央孔13a侧)突出的至少为3个(在图4的(b)所示的例子中为4个)的突起部13c。

在图4的(a)和图4的(b)分别示出的例子中,在弹性部13的周向上相邻的突起部13c彼此以在以中央孔13a为中心时形成大致90度的方式配置,这些突起部13c配置在形成点对称和线对称的位置。但是,在上述图4的(a)和图4的(b)分别示出的弹性部13中,至少为3个的突起部13c的配置位置不受特别限定。从防止自弹性部13作用于管嘴部20(内侧面22)的力偏向特定方向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将至少为3个的突起部13c配置于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将弹性部13切断而得到的弹性部13的截面中的、成为旋转对称(包含点对称)或线对称的位置。如图4的(a)和图4的(b)所示的弹性部13那样,通过在突起部13c之间形成空间,能够降低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施加于弹性部13的压缩力并确保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期望的弹性变形量。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相同或类似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的一例子的侧截面的概略图。图6是如图5的“a”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6的(a)表示压缩力未施加于弹性部13的状态,图6的(b)表示压缩力施加于弹性部13的状态。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进退轴部16具有大径部18,但本实施方式的进退轴部16替代大径部18而具有扩径部19。即,进退轴部16在自主体构件15的进退路径17的两个开口中的一个开口(在图5和图6的例子中为纸面下方的开口)突出的一侧具有配置于进退路径17的外侧的扩径部19。扩径部19设于贯穿主体构件15的进退路径17的进退轴部16(贯穿轴部26)的顶端部。该扩径部19具有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圆板状的扩展部19a和自扩展部19a的周缘部在第1方向d1且自进退路径17突出的朝向上延伸的筒状的按压部19b。按压部19b的内径具有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顶端部的直径(外径)以上的大小。

另一方面,主体构件15在与第2驱动控制部34的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圆筒状的侧壁部15a和自侧壁部15a的顶端部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底壁部15b。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侧壁部15a的内径大于管嘴部20的口部23(尤其是承受来自弹性部13的弹性力的部分(口部23的顶端部))的外径,并大于按压部19b的外径,另外还大于弹性部13的外径。另一方面,底壁部15b的内径大于管嘴部20的口部23(尤其是承受来自弹性部13的弹性力的部分)的外径,并小于弹性部13的外径。此外,弹性部13的内径具有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顶端部的直径(外径)以上的大小。

主体构件15的侧壁部15a和底壁部15b划分出圆柱状的可动空间27,在该可动空间27内配置有进退轴部16的扩径部19和弹性部13。在第1方向d1上,可动空间27的长度大于扩径部19(扩展部19a和按压部19b)和弹性部13的合计长度,在可动空间27内,扩径部19(进退轴部16)能够沿第1方向d1移动(往复移动)。另外,弹性部13具有环状的截面(参照图3)并在可动空间27内配置于第1方向d1上的、按压部19b与底壁部15b之间。通过使进退轴部16朝向底壁部15b移动,从而弹性部13被夹在按压部19b与底壁部15b之间而受到第1方向d1上的压缩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11由底壁部15b(主体构件15)构成,第2保持部12由按压部19b(扩径部19(进退轴部16))构成。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13根据被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施加的第1方向d1上的压缩力而相应地至少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内侧(参照图5的附图标记“di”所示的箭头)弹性变形。

在弹性部13被配置为包围管嘴部20的外表面的状态下,间隔调整部14(即第2驱动控制部34)改变第1保持部11与第2保持部12之间的间隔而对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施加于弹性部13的第1方向d1上的力(尤其是压缩力)进行调整。由此,使弹性部13接触于管嘴部20的外表面,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在本例子中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所有方向上)上对管嘴部20施加弹性力。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首先,利用第1驱动控制部33使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沿第1方向d1和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移动,将弹性部13配置于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同口部23相对的位置(配置工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a)所示,以利用进退轴部16(尤其是按压部19b)、弹性部13以及主体构件15(尤其是底壁部15b)包围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顶端部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具体而言,第1驱动控制部33通过对升降轴部33b的自主体部33a突出的突出量进行调整(在本例子中降低该突出量),使主体构件15和进退轴部16沿第1方向d1移动,从而使管嘴部20(口部23)的顶端部进入进退轴部16的按压部19b的内侧、第2保持部12的内侧(中央孔13a(参照图3))、弹性部13的内侧(中央孔13a)以及主体构件15的底壁部15b的内侧。

在该配置工序中,优选的是,第1保持部11、弹性部13以及第2保持部12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比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外径大的直径。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管嘴部20的口部23不与第1保持部11、弹性部13以及第2保持部12接触地顺畅地插入第1保持部11、弹性部13以及第2保持部12这三者的内侧。此外,在本例子的配置工序中,在第2保持部12(即按压部19b)与弹性部13之间形成有空间s2,第2保持部12和弹性部13彼此不接触,弹性部13未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受到压缩力。

然后,在第1方向d1上对弹性部13施加压缩力,自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上对管嘴部20施加弹性力,从而管嘴部20被弹性部13(管嘴保持装置10)保持(支承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b)所示,第2保持部12向第1方向d1中的接近第1保持部11的方向(即朝向弹性部13去的方向)移动,弹性部13被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在第1方向d1上压扁而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受到压缩力。具体而言,第2驱动控制部34对升降轴部34b的自主体部34a突出的突出量进行调整(在本例子中增大该突出量),使进退轴部16沿第1方向d1(尤其是向图5和图6的纸面的下方)移动,从而主体构件15与进退轴部16之间的在第1方向d1上的间隔(即由第1保持部11、第2保持部12以及侧壁部15a划分出的空间的长度)变小。由此,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内侧弹性变形,并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超过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地膨胀,弹性部13接触于管嘴部20的外周面而使弹性力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作用于外周面,从而利用摩擦力来保持管嘴部20。

因而,对于在图6的(a)所示的配置工序中为未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自第1保持部11和/或第2保持部12突出的状态的弹性部13,其在如图6的(b)所示的支承工序中成为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突出而密合于管嘴部20的外周面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在弹性部13的弹性变形和弹性力的作用下,管嘴部20的形成有流通孔21的外周面得到支承,能够利用管嘴保持装置10来保持具有各种形状的管嘴部20。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13的被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具有环形(参照图3),从而在整周上对管嘴部20(尤其是口部23)的外表面施加弹性力。因此,能够在防止管嘴部20的变形和损伤的同时利用弹性部13来适当地支承管嘴部2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13的形状也不受特别限定,可采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弹性部13相同的截面形状(例如参照图3和图4)。

第3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相同或类似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的一例子的侧截面的概略图。

本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包括具有截头圆锥形状的突出形状体43和用于使突出形状体43沿第1方向d1移动的插入控制部44。

突出形状体43的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外表面部分(在本例子中为外周面47)的直径根据突出形状体43在第1方向d1上的位置而相应地变化。本例子的突出形状体43的外表面包括配置于在第1方向d1上接近管嘴部20的一侧(图7的纸面的下侧)的顶端面45、配置于在第1方向d1上远离管嘴部20的一侧(图7的纸面的上侧)的后端面46、以及将顶端面45的外周缘和后端面46的外周缘连结起来的外周面47。本例子的突出形状体43具有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直径自顶端面45朝向后端面46(即在第1方向d1上)连续地变大的楔形。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顶端面45的直径小于管嘴部20的口部23(尤其是顶端部)的直径d1,后端面46的直径大于管嘴部20的口部23(尤其是顶端部)的直径d1。因而,突出形状体43的靠顶端面45侧的端部能够顺畅地插入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流通孔21,但突出形状体43中的比顶端面45与后端面46之间的中间部分(参照图7的附图标记“b”和“c”所示的区域)靠后端面46侧的部分基本上无法插入流通孔21。即,在如图7所示那样将突出形状体43向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插入时,突出形状体43中的、具有与口部23的直径d1(尤其是口部23的内周缘部(即口部23的内周面的顶端缘部))相同大小的直径或比该直径d1稍大的直径的中间部分接触于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顶端部(口部23的内周缘部)。

本例子的突出形状体43整体由弹性部13构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13只要如下设置即可,即,弹性部13构成突出形状体43的外表面(尤其是外周面47)的至少一部分,弹性部13的被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具有圆形或环形,弹性部13具有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直径大于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的直径d1的部分。因而,也可以利用弹性部13来仅构成突出形状体43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是,利用弹性部13来仅构成突出形状体43中的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与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的直径d1相同大小的直径的部分、具有比该直径d1稍大的直径的部分、以及具有比该直径d1稍小的直径的部分(参照图7的附图标记“b”所示的截头圆锥形状的区域)。另外,也可以是,使用具有环形的截面的弹性部13,以利用该弹性部13来仅构成突出形状体43的外表面(尤其是外周面47)中的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与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的直径d1相同大小的直径的部分、具有比该直径d1稍大的直径的部分、以及具有比该直径d1稍小的直径的部分(参照图7的附图标记“c”所示的外周面47的区域)。

插入控制部44能够使突出形状体43移动而将突出形状体43的一部分(在本例子中为靠顶端面45侧的部分)配置于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内。插入控制部44的结构不受特别限定,插入控制部44可采用能够使突出形状体43沿第1方向d1移动而使突出形状体43的靠顶端面45侧的顶端部相对于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适当地进入和后退那样任意的结构。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相同。

插入控制部44使突出形状体43移动而将突出形状体43的一部分(在本例子中为靠顶端面45侧顶端部)配置于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内,自管嘴部20对突出形状体43(弹性部13)施加力而使突出形状体43(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内侧(参照图7的附图标记“di”所示的箭头)弹性变形。由此,突出形状体43(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在本例子中为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所有方向)上对管嘴部20的口部23(尤其是内周缘部)施加弹性力,从而利用突出形状体43(弹性部13)来保持管嘴部20。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简单构成的管嘴保持装置10(尤其是突出形状体43)来有效地防止管嘴部20的变形和损伤并适当地支承管嘴部20。尤其是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同样地采用对管嘴部20的内侧(即形成有流通孔21的内周面侧)施加力(弹性力)的方式,因此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具有各种形状的管嘴部20(例如不具有口部23的管嘴部20)。

第4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相同或类似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的一例子的侧截面的概略图。

本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包括:凹形状体52,其具有凹陷部53,该凹陷部53的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直径根据该凹陷部53在第1方向d1上的位置而相应地变化;以及插入控制部54,其能够使凹形状体52移动而将管嘴部20的口部23(尤其是顶端部)配置于凹形状体52的凹陷部53内。

本例子的凹形状体52具有截头圆锥形状,凹陷部53是形成于凹形状体52中的靠管嘴部20侧的端部的截头圆锥形状的空间。即,凹形状体52和凹陷部53各自的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直径自在第1方向d1上接近管嘴部20的一侧(图8的纸面的下侧)朝向远离管嘴部20的一侧(图8的纸面的上侧)连续地变小。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位于接近管嘴部20的一侧(图8的纸面的下侧)的端部的凹陷部53的直径(即凹形状体52的内周面56(尤其是内周缘部)的直径)大于管嘴部20的口部23(尤其是顶端部)的直径(尤其是外径)d4。另一方面,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位于远离管嘴部20的一侧(图8的纸面的上侧)的端部的凹陷部53的直径(即凹形状体52的内周面56的直径)小于管嘴部20的口部23(尤其是顶端部)的直径(尤其是外径)d4。

因而,能够将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顶端部(尤其是外周面)插入凹形状体52的凹陷部53,但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顶端部不会到达凹形状体52的形成凹陷部53中的远离管嘴部20的一侧(图8的纸面的上侧)的端部的面57。即,在如图8所示那样将管嘴部20的口部23插入凹形状体52的凹陷部53时,凹形状体52的形成凹陷部53的表面(内周面56)中的、具有与口部23的外径d4(尤其是口部23的外周缘部(即口部23的外周面的顶端缘部))相同大小的直径或比该直径d4稍小的直径的中间部分接触于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顶端部(口部23的外周缘部)。

本例子的凹形状体52在整体上由弹性部13构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13只要如下设置即可,即,弹性部13构成凹形状体52中的形成有凹陷部5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弹性部13的在形成凹陷部53的部位处被沿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具有环形,弹性部13在形成凹陷部53的部位处具有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的内径小于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外表面的直径的部分。因此,例如,也可以是,利用弹性部13来仅构成凹形状体52中的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与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外径d4相同大小的内径的部分、具有比该直径d4稍大的内径的部分、以及具有比该直径d4稍小的内径的部分(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d”所示的环形的区域)。另外,也可以是,使用具有环形的截面的弹性部13,以利用该弹性部13来仅构成凹形状体52的内表面(尤其是内周面56)中的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具有与管嘴部20的口部23的外径d4相同大小的直径的部分、具有比该直径d4稍大的直径的部分、以及具有比该直径d4稍小的直径的部分(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e”所示的内周面56的区域)。

插入控制部54能够使凹形状体52移动而将管嘴部20的一部分(尤其是口部23的顶端部)配置于凹陷部53。插入控制部54的结构不受特别限定,插入控制部54可采用能够使凹形状体52沿第1方向d1移动而使管嘴部20的顶端部相对于凹形状体52的凹陷部53适当地进入和后退那样任意的结构。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相同。

插入控制部54使凹形状体52移动而将管嘴部20的至少一部分(尤其是口部23的顶端部)配置于凹形状体52的凹陷部53内,自管嘴部20的口部23(尤其是顶端部的外周缘部)对凹形状体52(弹性部13)施加力而使凹形状体52(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且朝向外侧(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do”)弹性变形。由此,凹形状体52(弹性部13)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3个以上的不同的方向(在本例子中为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所有方向)上对管嘴部20的口部23施加弹性力,从而利用凹形状体52(弹性部13)来保持管嘴部20。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简单地构成的管嘴保持装置10(尤其是凹形状体52)来有效地防止管嘴部20的变形和损伤并适当地支承管嘴部20。

管嘴供给机构和管嘴密封机

说明包括上述管嘴保持装置10的管嘴供给机构和管嘴密封机的一例子。对于以下所例示的管嘴供给机构和管嘴密封机,在例如日本特开2005-59509号公报等中示出了基本结构,由于以下所例示的管嘴供给机构和管嘴密封机具有已知的构成要素,因此适当省略已知的构成要素的详细说明。

图9是概念性地表示管嘴密封机101的一例子的俯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言及前方和后方等方向时,以管嘴部20的输送方向为基准。

本例子的管嘴密封机101是以两个管嘴部20为1组进行处理的w型的管嘴密封机101,在工作台102的间歇旋转中的1次停止期间内针对两个袋分别安装管嘴部20。管嘴密封机101的各种要素(例如工作台102和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固定地设置在机座117上。

在本例子的工作台102的周缘部设有20个(10组)管嘴夹持构件103,工作台102在旋转1周期间停止10次。在工作台102每次停止时,在停止位置i~x进行各种处理。即,依次进行管嘴的供给(停止位置i)、袋供给、袋口开口以及袋口处的管嘴配置(停止位置ii)、袋的定位和暂时密封(停止位置iii)、第1密封(停止位置iv)、第2密封(停止位置v)、密封部的冷却(停止位置vi)、日期打印(停止位置vii)、管嘴密封部图像检查和日期检查(停止位置viii)、产品取出(停止位置ix)、以及不良袋排出(停止位置x)。

在各管嘴夹持构件103上形成有供管嘴部20插入的夹持槽103a。各夹持槽103a在朝向外侧(向远离工作台102的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各夹持槽103a的开口也为朝向外侧,形成于构成同一组的两个管嘴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朝向同一方向。各夹持槽103a的槽间隔随着远离工作台102的旋转中心而变大,各夹持槽103a的外侧顶端部具有最大的槽间隔。

在停止位置i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向配置于停止位置i的1组(两个)管嘴夹持构件103供给管嘴部20的管嘴供给装置104。管嘴供给装置104具有零件供给器105、自零件供给器105的终端部延伸出的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以及在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的终端部与配置于停止位置i的管嘴夹持构件103之间设置的管嘴交接装置107。自零件供给器105向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连续地输送多个管嘴部20(在本例子中为管嘴主体),自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经由管嘴交接装置107向配置于停止位置i的1组管嘴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供给管嘴部20。

此外,在停止位置ii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向配置于停止位置ii的1组(两个)管嘴夹持构件103分别供给袋的传送带式自动送料装置110。在停止位置ii,将管嘴部20的密封部25配置于袋的袋口,之后,在后段的停止位置iii~停止位置iv,在密封部25被密封于袋内的状态下进行安装。之后,在停止位置vii~停止位置viii进行打印处理和打印检查,在该检查中被认定为正常的袋(带管嘴的袋)被自停止位置ix向后段输送,在该检查中被认定为异常的袋(带管嘴的袋)被自停止位置x排出。

图10是管嘴交接装置107附近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往复摆动臂141附近的结构的俯视图。

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包括:两个供给轨道108,该两个供给轨道108并在彼此之间形成有支承管嘴部20并供管嘴部20穿过的空间;以及无菌压力空气通路109,其与供给轨道108一体地形成于供给轨道108的两侧。在供给轨道108上形成有用于吹出来自无菌压力空气通路109的无菌空气的吹出孔111,加压后的无菌空气经由无菌压力空气通路109和吹出孔111朝向供给轨道108彼此之间的空间吹出并向前方施加于由供给轨道108支承的管嘴部20。在供给轨道108的内侧形成有相对地突出的支承部112、113,该支承部112、113嵌入管嘴部20的槽(凸缘部24)并支承管嘴部20以使其向前方输送。即,管嘴部20(尤其是凸缘部24)以能够在支承部112、113上滑动自如的方式设置。

供给轨道108向铅垂方向下方朝向管嘴交接装置107倾斜至前端附近,供给轨道108在长度方向上被分成4个区域(第1区域~第4区域)。在供给轨道108的位于第1区域的部分的两侧形成有无菌压力空气通路109,而在供给轨道108的位于第2区域的部分的两侧不存在无菌压力空气通路109。并且,在第3区域中,不存在上部覆盖部,作为其替代,夹持装置121覆盖供给轨道108。并且,在第4区域中仅形成有用于嵌入管嘴部20的槽(凸缘部24)的支承部114、115(支承部112、113的延长部分)。

供给轨道108支承于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固定于中间凸缘部,该中间凸缘部固定于在管嘴密封机101的机座117的上表面上竖立设置的中空的支架118。

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还包括用于将以整体排列状态沿着供给轨道108输送的1列管嘴部20中的前头的管嘴部20定位于规定位置的作为定位部件的定位用止挡件、夹持装置121以及分离装置122这三者。前头的管嘴部20的凸缘部24的前端抵接于定位用止挡件。

夹持装置121在供给轨道108的第3区域中具有固定于供给轨道108的上表面的安装构件、铅垂地固定于安装构件的支点销、后端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支点销的一对夹持臂131、挂在被固定于各夹持臂131的弹簧钩部133上的拉伸弹簧、以及安装于各夹持臂131的后端的止挡件135。夹持臂131以配置于后方侧的支点销为摆动支点在水平面内摆动自如,且被拉伸弹簧在朝向内侧施力,因此能够自两侧夹持或仅支承配置于规定位置的前头的管嘴部20。此外,止挡件135具有将顶端夹持部131a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与支承部114、115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程度的作用。

分离装置122具有:分离用止挡件137,其安装于被固定于供给轨道108的侧面的安装构件136,用于进入到前头的管嘴部20与下一个管嘴部20之间而防止管嘴部20向前方飞出;以及气缸138,其用于使分离用止挡件137相对于管嘴列垂直地进退。

简单地说明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的作用,将管嘴部20的槽(凸缘部24)卡合于供给轨道108的支承部112、113,从而支承管嘴部20。并且,通过来自后方的管嘴部20的推动力、供给轨道108的倾斜、来自吹出孔111的加压空气的作用力,将各管嘴部20沿着供给轨道108以1列的整体排列状态向前方输送。前头的管嘴部20自支承部114、115进一步向前方前进并进入一对夹持臂131的顶端夹持部131a之间,抵接于定位用止挡件而停止。此外,在顶端夹持部131a之间的间隙较狭小的情况下,管嘴部20还有可能在将该间隙扩大后进入顶端夹持部131a之间。

管嘴交接装置107包括:往复摆动臂141,其以90度的摆动角度在水平面内往复摆动;驱动机构142,其用于使往复摆动臂141往复摆动;以及一对保持装置143、144,该一对保持装置143、144设于往复摆动臂141。往复摆动臂141是与图1所示的支承框39相对应的构件,其固定于中心被设置在由供给轨道108支承的管嘴部20列的延长线上的支轴145,支轴145被轴承保持件145a保持为旋转自如。支承板146固定于支架118的上端,轴承保持件145a固定于支承板146,支轴145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该轴承保持件145a内。驱动机构142具有:驱动轴148,其支承于支架118内,该驱动轴148连结于未图示的驱动源而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往复转动;摆动杆149,其固定于驱动轴148;摆动杆151,其固定于支轴145;以及杆152,其将这两个摆动杆149、151连结起来。随着驱动轴148的旋转,来自驱动轴148的旋转力经由摆动杆149、杆152以及摆动杆151传递至往复摆动臂141,使往复摆动臂141以90度的摆动角度往复摆动。

保持装置143、144分别具有管嘴保持装置10。管嘴保持装置10在规定的时刻如上述那样保持管嘴部20(参照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各保持装置143、144的管嘴保持装置10以支轴145为中心以90度的摆动角度在水平面内往复摆动。各个管嘴保持装置10距构成摆动中心的支轴145的距离相等,将摆动中心(支轴145)与各管嘴保持装置10的保持中心连结起来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设定为90度。

在往复摆动臂141到达往复移动的一端时,设于保持装置143、144中的一个保持装置的管嘴保持装置10自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接收并保持管嘴部20,设于保持装置143、144中的另一个保持装置的管嘴保持装置10将管嘴部20交接到对应的管嘴夹持构件103。另外,在往复摆动臂141到达往复移动的另一端时,设于保持装置143、144中的一个保持装置的管嘴保持装置10将管嘴部20交接到对应的管嘴夹持构件103,设于保持装置143、144中的另一个保持装置的管嘴保持装置10自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接收并保持管嘴部20。

管嘴供给装置104还包括一对管嘴压入装置158、159。管嘴压入装置158、159设于被配置于停止位置i的1组(两个)管嘴夹持构件103的附近,该管嘴压入装置158、159具有在各交接位置的附近能够在水平面内摆动的压入构件161,管嘴压入装置158、159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在机座117的上表面上竖立设置的支承支架。并且,各管嘴压入装置158、159包括连结于未图示的驱动源并以规定角度进行往复转动的驱动轴。压入构件161固定于该驱动轴的上端。压入构件161在规定的时刻摆动,利用管嘴保持装置10将配置于夹持槽103a的入口附近的管嘴部20压入夹持槽103a的里侧,利用管嘴夹持构件103来可靠地支承管嘴部20。

例如经过以下的工序来进行具有上述结构的管嘴供给装置104中的一系列的处理。

(1)例如,如图11所示,工作台102停止,两个夹持构件103在停止位置i停止。往复摆动臂141的摆动位置位于摆动端之间(中途位置),保持装置143的管嘴保持装置10保持管嘴部20,保持装置144的管嘴保持装置10不保持管嘴部20。在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中,前头的管嘴部20被定位于接收位置,此时,分离用止挡件137突出。另外,两个压入构件161位于后退位置。

(2)之后,根据驱动轴148的旋转驱动,往复摆动臂141到达一个摆动端。保持装置143的管嘴保持装置10到达交接位置,被该管嘴保持装置10保持的管嘴部20被压入到图11的右侧的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的入口附近而被管嘴夹持构件103支承。接着,保持装置143的管嘴保持装置10释放管嘴部20。另一方面,保持装置144的管嘴保持装置10到达接收位置并自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接收并保持管嘴部20。在该阶段中,管嘴部20被夹在夹持臂131的顶端夹持部131a之间,之后,往复摆动臂141开始向图11的左侧摆动,被保持装置144的管嘴保持装置10保持的管嘴部20自接收位置向左侧沿着圆弧状的路径开始移动,此时,顶端夹持部131a被管嘴部20按压,夹持臂131克服拉伸弹簧的施力而跟着向左侧摆动。当管嘴部20移动到某一程度而脱离顶端夹持部131a时,夹持臂131在拉伸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到原来的位置。接着,分离用止挡件137后退,下一个管嘴部20被向前方压出并被定位于接收位置。之后,分离用止挡件137立即前进。

(3)在往复摆动臂141处于向图11的左侧摆动的途中的状态下,保持装置143的管嘴保持装置10未保持管嘴部20,保持装置144的管嘴保持装置10保持着管嘴部20。压入装置159的压入构件161摆动而将配置于交接位置的管嘴部20压入夹持槽103a的里侧。

(4)然后,当往复摆动臂141到达另一个摆动端时,保持装置143的管嘴保持装置10到达接收位置并接收和保持被一对夹持臂131支承的前头的管嘴部20。保持装置144的管嘴保持装置10到达交接位置,将保持着的管嘴部20压入到图11的左侧的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的入口附近并使夹持槽103a支承管嘴部20。接着,保持装置144的管嘴保持装置10释放管嘴部20。之后,往复摆动臂141向图11的右侧摆动,保持装置143的管嘴保持装置10所保持的管嘴部20自接收位置向右侧沿着圆弧状的路径移动,保持装置144的管嘴保持装置10也向右侧移动。接着,压入装置158的压入构件161摆动而将配置于交接位置的管嘴部20向夹持槽103a的里侧压入。

(5)接着,工作台102间歇旋转,接下来的一对夹持构件103在停止位置i停止。

反复进行上述一系列的处理,能够连续地向各管嘴夹持构件103供给管嘴部20。

以下,作为一例子,说明利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管嘴保持装置10和上述保持移动装置50(例如往复摆动臂141和支轴145)的组合来对管嘴部20进行保持、移动和释放的各种处理。

待机工序

使管嘴保持装置10在与管嘴部20分开的位置(待机位置)待机。将进退轴部16配置于未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对弹性部13施加压缩力的位置(例如端位置)。另外,将主体构件15、进退轴部16以及弹性部13这三者整体也配置于管嘴部20的外侧位置(开始移送位置)。并且,将管嘴部20(例如管嘴本身或带管嘴的袋)移送到规定的开始移送位置后停止。

在图9~图11所示的例子中,如上述那样,往复摆动臂141以支轴145为中心在“保持装置143接近管嘴夹持构件103的位置”与“保持装置144接近管嘴夹持构件103的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摆动)。在保持装置143、144中的一个保持装置配置于与对应的管嘴夹持构件103接近的位置的情况下,另一个保持装置配置于虽远离对应的管嘴夹持构件103、但接近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管嘴部20)的位置。因而,在该待机工序中配置管嘴保持装置10的待机位置优选设定在接近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管嘴部20)的位置。

进入工序

利用第1驱动控制部33使弹性部13、具有第1保持部11的主体构件15的顶端部以及具有第2保持部12的进退轴部16的顶端部进入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内。

保持工序

利用第2驱动控制部34使进退轴部16移动,在主体构件15的第1保持部11与进退轴部16的第2保持部12(大径部18的后端面)之间将弹性部13沿轴线方向(第1方向d1)压缩。由此,在与第1方向d1成垂直的方向上,弹性部13以使弹性部13的外周部(外径部)超过主体构件15(第1保持部11)地向径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在进退轴部16到达后退端的状态下,弹性部13的外周部密合于管嘴部20的形成流路内周面的内侧面22,自弹性部13对内侧面22施加弹性力。在如此自弹性部13施加于管嘴部20的弹性力(摩擦力)的作用下,管嘴部20被管嘴保持装置10(尤其是弹性部13)保持。

在图9~图11所示的例子中,利用保持装置143的管嘴保持装置10或保持装置144的管嘴保持装置10来保持在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中待机的前头的管嘴部20(被一对顶端夹持部131a把持的管嘴部20)。

移送工序

在管嘴保持装置10保持着管嘴部20的状态下,保持移动装置50使管嘴保持装置10和管嘴部20移动。

在图9~图11所示的例子中,往复摆动臂141以支轴145为中心进行摆动,保持装置143和保持装置144中的一个管嘴保持装置10在保持着管嘴部20的状态下自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的附近位置(开始移送位置)移动到对应的管嘴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的附近位置(移送结束位置)。由此,将管嘴部20配置于对应的管嘴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内。但是,保持装置143和保持装置144中的另一个管嘴保持装置10在未保持管嘴部20的状态下自对应的管嘴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的附近位置(移送结束位置)移动到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的附近位置(开始移送位置)。

释放工序

在管嘴保持装置10移动至移送结束位置并将管嘴部20配置于对应的管嘴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内的状态下,第2驱动控制部34以扩大第1保持部11与第2保持部12之间的间隔的方式使进退轴部16移动。由此,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施加于弹性部13的压缩力逐渐降低,最终,进退轴部16(尤其是大径部18(第2保持部12))以不自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对弹性部13施加压缩力的方式移动。由此,管嘴部20被自嘴保持装置10(尤其是弹性部13)释放。

之后,利用第1驱动控制部33将弹性部13、主体构件15以及进退轴部16(尤其是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自管嘴部20的流通孔21拔出并将弹性部13、主体构件15以及进退轴部16(尤其是第1保持部11和第2保持部12)配置于管嘴部20的外侧。

复位工序

使管嘴保持装置10返回上述待机位置(接近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管嘴部20)的位置)。

在图9~图11所示的例子中,往复摆动臂141以支轴145为中心进行摆动,解除了管嘴部20的保持后的管嘴保持装置10在未保持管嘴部20的状态下自对应的管嘴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的附近位置(移送结束位置)移动到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的附近位置(开始移送位置)。由此,管嘴保持装置10能够自管嘴输送定位装置106接收新的管嘴部20。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上述例子中,能够使管嘴保持装置10移动的保持移动装置50具有往复摆动臂141和支轴145,保持移动装置50的驱动控制部具有摆动杆151、杆152、摆动杆149以及驱动轴148。另外,管嘴供给机构60包括这样的保持移动装置50和管嘴保持装置10。并且,管嘴密封机101包括图9~图11所示的管嘴供给机构60等各种装置。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由于同一组的两个管嘴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的开口方向相同,因此,将“往复摆动臂141的摆动角度”和“由将往复摆动臂141的摆动中心与两个管嘴保持装置10(保持中心)连结起来的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设定为90度。例如,若同一组的两个管嘴夹持构件103的夹持槽103a均朝向工作台102的放射方向,则能够将“往复摆动臂141的摆动角度”和“由将往复摆动臂141的摆动中心和两个管嘴保持装置10(保持中心)连结起来的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设定为略大于90度。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还包含被施加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后的各种形态,本发明所起到的效果也不限定于上述事项。因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记载的各要素进行各种追加、变更和部分删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